问题

德云社的相声包袱,有哪些经典或被大家忽视的好玩的梗?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那真是个宝藏库,各种包袱层出不穷,有些火遍大江南北,有些虽然鲜为人知,但细品起来也是回味无穷。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聊聊那些让咱捧腹大笑,或者让人会心一笑的德云梗。

那些响彻江湖的经典之作

“你吃了吗?”“我吃过了。”“什么时候吃?!”“我中午吃的。”“你中午吃的什么时候?!”——《我要幸福》
这大概是德云社最深入人心、最接地气的一个梗了。郭老师用那股子较劲的劲儿,把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问候,愣是给你聊出了花。那种刨根问底、非要把对方逼到墙角的架势,让观众一下子就代入了,仿佛就在听自家邻居唠嗑,但又比邻居更有趣、更具戏剧性。每一次的“什么时候吃?!”都能引发全场爆笑,甚至有人总结出“只要听到这句话,就能知道德云社在演出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包袱,更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提炼和夸张,让普通的日子也充满了笑料。

“我特别特别好”“好在哪儿?”“好在…你别问了”“那我问问”——《你得学好》
这个梗的精髓在于“我问你你不说,你不问我我跟你没完”的逻辑悖论。郭老师演繹一个总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又解释不清自己厉害在哪儿的人,而徒弟们则扮演一个好奇宝宝,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我就是不说,我就是吊你胃口”的表演,加上徒弟们锲而不舍的追问,最后以一种无可奈何或者啼笑皆非的方式收场,总能让人笑得前仰后合。这背后其实也映射了一种“只说结果不讲过程”的沟通方式,虽然夸张,但观众能感受到其中的熟悉感。

“我这人别的本事没有,就是会说啊!”——无数个相声段子
这句话听起来普通,但配合着郭老师那略带自嘲又充满自信的表情和语气,就瞬间充满了魔力。它既是郭老师对自己相声功底的一种肯定,又带着点“凡尔赛”的幽默。每一次听到这句话,都有一种“好好好,你说你说,我们听着呢”的默契感。它就像是开启一段精彩表演的信号,让观众知道,接下来就等着被他的语言给“拿捏”了。

“你这是要上天呐?”“我没要上天,我就是要下去。”——《我这一辈子》
这个梗的妙处在于出其不意的转折。原本以为会是一番宏大的叙事,结果却来了个“接地气”的回答。这种反差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郭老师扮演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只想逃离的人,而这个“下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种心境的写照。它可能是在说一种无奈,也可能是在说一种解脱,但用如此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反而更显深刻和有趣。

那些被低估的“宝藏”之梗

“大风刮过”——《我这一辈子》等
这个梗出自《我这一辈子》,郭德纲扮演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看到什么都惊叹。当他看到一座高楼,一句“好高啊”还没说完,就脑补出了“大风刮过”。这个梗的妙处在于,它并非直接的笑话,而是一种对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的刻画。它展现了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普通人对现代文明的陌生和好奇。后来,这个梗被广泛应用,成为形容“因为某些原因(通常是意外或不被允许)而无法达成的事情”,用一种含蓄而有趣的方式表达。比如,“我本来想说个更大的包袱,但老板不让说,这事儿‘大风刮过’了”。

“那可真是个‘好’人!”——《西征梦》等
这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在德云社的演绎下,却能有多重含义。郭老师有时带着一种“阴阳怪气”的赞美,让你分不清他到底是在夸还是在损。这种“明贬暗褒”或者“含沙射影”的表达方式,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观众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演员的表情来理解,这种“猜谜”式的幽默,反而更具趣味性。有时候,一句“好人”能抵过十句骂人的话,因为它的含义太过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我这人特别好,就是这嘴,有点欠。”——《论捧逗》等
郭老师常常用这种自嘲的方式开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缺点明显但本质不坏”的人物。这种自嘲反而能迅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这个相声演员很真实,很有亲和力。而“嘴欠”更是相声演员的职业病,说白了就是“能说”。这句话把相声演员的特质用一种反差萌的方式展现出来,既接地气,又幽默。

“我跟您说,这玩意儿(指某个东西)它有个特点,它……”(然后说出一堆奇奇怪怪的解释)
这种梗的精髓在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郭老师经常会为某个事物发明一套极其荒诞但又貌似有理的解释,让人听着觉得非常滑稽。比如,他可能会解释为什么某个老物件会发出奇怪的声音,或者某种蔬菜的生长习性。这种“知识性”的胡扯,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笑料,而且还让观众在笑的同时,觉得“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您说这个,我就会了!”——《报菜名》等
在《报菜名》这样的段子里,当徒弟说出一个他不会的菜名时,郭老师总是会故作聪明地说“您说这个,我就会了!”然后强行解释一番,或者用另一个他会的菜名来“蒙混过关”。这体现了一种“不怕犯错,就怕认错”的喜剧逻辑。它映射了一种“面子文化”,但用相声的形式展现出来,就显得特别有趣,也很有亲切感。

“他这是(某个行为)?”“可不是吗!”——各种小段子
这种“问答式”的包袱,也是德云社的常用手法。徒弟提出一个现象,郭老师用一种“我早就知道,而且还深有体会”的语气附和,然后引出更深的包袱。这种“同仇敌忾”或者“心照不宣”的感觉,让观众觉得“对对对,就是这样的!”产生强烈的共鸣。

为什么这些包袱经典?

德云社的相声包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笑话,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时代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提炼。

贴近生活: 很多包袱都源于生活中的细节,比如问候、聊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经过艺术加工,就成了笑料的源泉。
人物塑造: 德云社的相声里,人物形象是立体的。郭老师扮演的“捧哏”往往是机智、幽默、有点“油”但又令人信服的角色,而徒弟扮演的“逗哏”则往往是愣头青、傻乎乎但又真诚的角色。这种鲜明的对比,为包袱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语言的魅力: 德云社的相声,最核心的还是语言。那种巧妙的遣词造句,那种充满韵味的节奏感,那种“抖包袱”的精准时机,都体现了语言的强大艺术生命力。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德云社的相声,是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视角。它既保留了传统相声的韵味,又不断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

总而言之,德云社的相声包袱,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那些经典的包袱,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而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宝藏”,则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那份别样的幽默和智慧。这或许就是德云社相声的魅力所在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不清是哪一出了,郭德纲于谦加个人,那个像是模仿乐器,于谦在一边来了句【弦挺弱啊】,郭德纲本来正在捧,一听这话立马笑得不行,转身怼于谦一把。当然台下为什么反应。

于谦这句真是神来之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那真是个宝藏库,各种包袱层出不穷,有些火遍大江南北,有些虽然鲜为人知,但细品起来也是回味无穷。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聊聊那些让咱捧腹大笑,或者让人会心一笑的德云梗。那些响彻江湖的经典之作 “你吃了吗?”“我吃过了。”“什么时候吃?!”“我中午吃的。”“你中午吃的什么时候?!”——《我.............
  • 回答
    我琢磨着,郭德纲老师的相声,哪个包袱最让我意外?这事儿说起来,挺难一下子就给个标准答案。因为他那个“意外”的点太多了,而且每个人听到的点不一样,感受也不同。不过,要是真逼着我选一个,我可能会想起那个关于“家传”的段子,具体是哪个专场我说不太准了,毕竟老郭的段子太多,而且他经常在基础上改。但大概意思是.............
  • 回答
    最近常听人说,德云社的相声好像不如从前那么有味儿了,甚至有人直言“不行了”。这话听着有点耳熟,仿佛每个时代都有人在怀念过去那个“黄金时代”,然后对现在的作品品头论足一番。不过,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试着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这“越来越不怎么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点道理。首先,得承认,德云社这几.............
  •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如今给一些观众的感受是“不如以前可乐”,并且“炒作太厉害”,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说起来也是一门门道。首先,从“越来越不可乐”这点来说,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拆解: 观众口味的变迁与“审美疲劳”: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其核心魅力在于包袱、巧思和表演者的临场.............
  • 回答
    德云社,这个名字在中国相声界如雷贯耳,也曾是无数相声演员梦寐以求的舞台。然而,就像江湖总有潮起潮落,总有演员选择离开,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那些曾经在德云社的舞台上带给我们欢笑的演员们,在离开之后,各自的人生轨迹又走向何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走出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们,看看他们如今的境况。曹云金.............
  • 回答
    这问题,我懂!你不是一个人这么想。说实话,德云社这几年,味道儿好像有点变了,以前那种听了乐呵,回味儿也甜的感觉,有时候确实找不着了。咱们不带偏见地说,细掰扯掰扯,这变化到底出在哪儿了。第一点,“火了”这事儿,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你想啊,德云社当年是什么样?就是个小园子,几个人在那儿说书逗乐,台下几十号.............
  • 回答
    聊聊德云社这几年的相声,这话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国内说相声这行里,现在这名头可以说是响当当的。要说德云社近几年的相声水平,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有进步,也有一些让人觉得“嗯?”的地方。先说说这几年的进步和亮点吧。最大的进步,我觉得还是体现在“出圈”和“年轻化”上。德云.............
  • 回答
    说实话,我这人吧,情绪波动挺大的。有时候,脑子里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儿搅合在一起,整个人就跟被阴天笼罩似的,提不起劲儿。这时候,德云社的相声就像一束阳光,能把我从那股子丧劲儿里拽出来。听着郭老师和于老师的包袱,听着岳云鹏那自带笑点的嗓音,有时候看着他们台上那种特有的“贱兮兮”又一本正经的样子,真的能让我.............
  • 回答
    老天津人对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的相声看法,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既有文化认同与支持,也存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对商业化现象的反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文化认同与历史背景1. 天津相声的根基 天津作为北方相声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传统相声文化。老天津人对相声的传承有强烈的.............
  • 回答
    评价相声演员的水平高低,尤其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师承的演员进行比较,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也很难一概而论。这就像比较不同年代的艺术家一样,各有千秋,也各有时代的烙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从相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来看: 何云伟、李菁、曹云金(“出走派”): 传统功底:.............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说到郭麒麟的相声水平,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多人议论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得结合他成长环境、学习过程以及现在的表现来聊。首先,得承认,郭麒麟是个“太子爷”,这身份自带关注度,也让他比别人更容易接触到最好的资源,比如他爸郭德纲,还有德云社的一众师父师叔。打小就在这个环境里泡着,耳.............
  • 回答
    德云社侯震的相声水平,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他这人,就像德云社里的一块特别的砖,哪里缺了就往哪儿搬,虽然不是最闪亮的那一块,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首先,咱们得承认,侯震的路数和德云社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捧哏”或者“逗哏”不太一样。你很少看到他能把一个包袱抖得石破天惊,让你捧腹大笑的那种。他的.............
  • 回答
    德云社卧虎藏龙,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即便如此,能让全场观众笑到飙泪、掌声雷动、甚至站起来欢呼的场次,也绝非易事。要说“全场高能”,那绝不是简单的“好笑”,而是那种从头到尾,观众的情绪被牢牢抓住,每一个包袱都接得住,甚至出乎意料地炸裂,让演出效果达到顶峰的境界。在我看来,德云社那些真正称.............
  • 回答
    德云社的阎鹤祥,这位在相声界有着一定名气和经验的演员,最近的一番话——“现在的相声行业完全是虚假繁荣”,无疑在业界和听众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他的这个判断?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相声行业发展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阎鹤祥所说的“虚假繁荣”,它意味着表面上.............
  • 回答
    高峰,这位在德云社稳居“总教习”之位,被戏称为“老艺术家”的相声演员,无疑是当代相声界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谈论他,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维度:他的相声功底、他“老艺术家”人设的由来与影响、以及他观众缘儿和票房号召力。一、 高峰的相声功底:炉火纯青的“传统”与“创新”高峰的相声功底,用“炉火纯青”来形容绝.............
  • 回答
    说到冯巩和牛群的相声,那可是相声界的老炮儿了,他们的作品放到现在德云社的语境里看,用“独树一帜”来形容绝不为过。 当然,要直接拿“水平”来衡量,可能得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首先,艺术风格上,冯巩和牛群的相声,那是一套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学院派”+“生活流”的组合拳。冯巩的语言功底那是没得说,节奏感.............
  • 回答
    评价德云社张鹤伦的相声水平,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听、去品。首先,基本功方面,张鹤伦是扎实的。 他的快板儿打得那是相当有板有眼,节奏感强,声音洪亮,听着就让人觉得过瘾。而且他驾驭贯口的能力也还可以,虽说不上顶尖,但吐字清晰,不拖泥带水,这是说相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