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声艺人讲究德艺双馨,可为什么如今提起相声首先想起的是德云社,郭德纲为什么在那么多负面新闻下依然红火?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怎么就做到了?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为什么是德云社?

先说说为什么一提到相声,大家伙儿先想到的不是某个老艺术家,而是德云社。这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和市场逻辑在起作用。

填补了市场的空白,而且填得又大又满: 在郭德纲崛起之前,相声在很大程度上被贴上了“阳春白雪”的标签,受众相对固定,影响力也有限。而郭德纲和德云社出现的时候,正是娱乐方式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人们需要更接地气、更热闹的东西。郭德纲的相声,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点。他的段子更贴近生活,更敢于调侃时下热点,而且表演风格也更具张力,甚至带点江湖气,这恰恰迎合了当时许多年轻观众的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坐着听,而是想要看一场“演出”,一场能让他们笑出声、甚至喊叫的演出。德云社就像一股清流,也像一阵狂风,把许多被主流相声忽略或者说“没顾上”的观众给吸引了过来。
“工业化生产”的模式: 德云社不仅仅是郭德纲一个人的招牌,而是一个有明确梯队、有新人培养机制的团体。这不像过去很多个人户的相声艺人,更多依赖师徒传承。德云社通过大规模收徒、建立自己的剧场,形成了一种“流水线”作业。这不仅保证了演出场次的供给,也源源不断地推出了新面孔,让德云社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活力。你可以不爱郭德纲,但总有德云社里其他说的不错的演员能吸引你。这种模式,在如今讲究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时代,显得尤为成功。
强大的粉丝效应和社群文化: 德云社的粉丝可不是一般的听众,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黑话”,有自己的追捧方式。这种强烈的粉丝文化,让德云社的演出场场爆满,也让德云社在网络上保持着极高的讨论度。粉丝们的“自来水”传播,比任何广告都来得实在。他们会一遍遍地回味段子,会为自己喜欢的演员呐喊助威,这种热情是其他很多相声团体难以比拟的。

郭德纲为什么能“负面新闻”缠身依然红火?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最让人好奇的地方。郭德纲的确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有的还挺大,但为什么他不仅没倒下,反而越发壮大?

“反叛者”的形象和观众的认同: 郭德纲的出现,在很多观众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相声某种“僵化”或者“贵族化”的反击。他出身草根,说话带着一股子“一股劲儿”,不服输,敢于挑战权威。这种“草根英雄”、“孤胆英雄”的形象,很容易引起底层观众的共鸣。当他受到批评或者攻击时,这些观众会觉得“看,我就说他不容易吧,又有人想打压他了”,从而产生一种保护欲和支持力。这种身份认同,是很多负面新闻的“护盾”。
“艺”的高度足以盖过一部分“德”的争议: 说到底,相声是门艺术,观众买票去看是为了图个乐子,图个技艺。郭德纲的相声,在逗人笑这件事上,确实有两把刷子。他的节奏感、他的包袱设计、他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在当代的相声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很多观众即使知道他有一些“黑料”,但只要进了剧场,听他一开口,那份被逗乐的快乐就能让他们暂时忘却那些不愉快。用行话说,就是“功夫”够硬。
擅长“危机公关”和“话题制造”: 郭德纲情商很高,尤其是在处理舆论方面。他懂得如何将不利局面转化为自己的宣传点。很多所谓的“负面新闻”,他都能巧妙地化用,变成自己的段子,或者用一种戏谑的态度去回应。比如当年“砸场子”的事件,他并没有完全回避,而是将其变成自己敢于“斗争”的标签。他懂得利用争议来保持自己的话题度,让人们始终关注他,关注德云社。这种“黑红也是红”的策略,虽然有风险,但在他身上却屡试不爽。
“忠诚度极高”的粉丝群体: 德云社的粉丝,很多是打从一开始就跟着郭德纲的。这些人经历了德云社的早期艰难,也分享了德云社的成功。他们对郭德纲有着非常高的忠诚度,就像追星一样。即使外界有各种声音,他们也会坚定地站在郭德纲一边,为他辩护,为他站台。这种粉丝的“铁杆”程度,是许多艺人梦寐以求的。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创新: 郭德纲的相声虽然根植于传统,但他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他对传统段子进行了改编和优化,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同时,他将相声与商业运作结合得非常好,开了自己的公司,做自己的品牌,甚至跨界做电视剧、做综艺。这种全方位的“产业链”打造,让他不仅仅是一个说相声的演员,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成功的商人。

总结一下:

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红火,并非偶然。它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填补了市场空白,建立了一种成功的运营模式。而郭德纲之所以能在争议中屹立不倒,则是因为他精准地抓住了观众心理,利用了“反叛者”的形象,凭借过硬的艺术实力,并且善于运用舆论和话题。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德艺双馨”这个词。艺术的魅力确实能够吸引观众,但一个真正能够长久受人尊敬的艺术家,终究还是要看“德”的成分。郭德纲的例子,或许会引发更多关于艺术、道德和市场关系的讨论。但他无疑是中国当代相声界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一个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相声江湖的人。他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复杂性,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师傅和师父是绝对不一样的俩概念。

交了学费的是师傅,规矩有三:1尽心教2包教会3不能藏一手。原因很简单,我花钱了。当然花一万块钱跟花十万可能学习的内容不同,这个要事先说明,我要学啥,我这个钱能学到啥,学到啥层次,你同意,我给钱,你得保证把我教会了。

在我们约定的学习内容里,你不能藏一手,如果我交的钱是学会你所有的本事,那你就得倾囊相授。

这个叫师傅,就是水浒传里面九纹龙史进院子里养的那一大票枪棒教头。

我们杨氏太极拳露蝉祖师爷就有这么一个徒弟,收了一大票达官显贵的弟子,人家富二代,官二代,有钱人,肯定不会短了他学费,所以他就得尽心教,包教会,结果发展到现在,这一支发展的最好,古代各行各业师传徒藏一手,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导致很多东西都失传了,但人家花钱学的就没这个问题。

不交学费的是师父,规矩也有三:1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2一日为师终生为父3饮水思源不能忘本。

简单说就是你学艺期间,师傅不管教,基本靠你自学,主要靠看和问,当然你问了师父不见得回答。

这就是领进门靠个人的意思。

还有就是学艺期间基本就管你顿饭,给你个铺盖,保证你最低生活水平饿不死就行,而且你还得给师父打杂,伺候起居什么的,这有句古话叫弟子当服其劳。

最后就是在这么操蛋的学习环境下,你丫居然依然学出来了,成了角儿,那么你不能忘本,你要记得你的所有本事都是师父教的。

其实说穿了就一句话,谁让你没交学费呢?

接着咱们再说说班社,封建班社作为封建文艺组织,存在了很久,具体的历史我就不废话了。

简单说,班社虽然是台柱子顶梁,但是台柱子并不掌握门票收入的分配权,这个权力归班主,以梨园行来说,大家肯定都是来看角儿的,所以台柱拿大头天经地义。

但是戏不可能就让你角儿一个人在那干唱,得有敲梆子的,拉弦的,打镲的,台上得有龙套。

如果角儿太独,拿的太高,龙套和其他配合你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故意搞砸。

但台下的观众只会喝你角儿的倒彩。

所以钱你拿大头,其他人要拿小头,这是一个平衡,具体怎么分,班主说了算。

旧社会班社内为一家人,有辈分,分兄弟,所以,角儿的其他收入,班社内的人也是可以分的。

举个例子,角儿被别的戏班子借走演出。

要知道旧社会很多官宦世家,大户人家自己就有自己的戏班子,他们不可能让一个外来戏班子几十口子人,进内堂给家人和女眷唱戏,要知道古代女眷跟俊俏戏子跑了的故事可是不少,再说人多手杂很多事情也不好管理。

但他们也追星,也喜欢角儿,所以经常把角儿借到自己的戏班子里,两个一起配合唱堂会。这种钱,角儿拿的比例要比班社内演出高得多,但也不是都是他的,他要孝敬班主,要分润给班社内其他的人(当然这就相当于今天微信群内发个红包了,意思一下而已)

与此对应的是斗会,是一种类似于今天的春节晚会的一种形式,很多戏班子,很多杂技,曲艺班子凑在一块,一般都是在节日,图个喜庆,看的人很多,演出节目也不一定遵循那么多规矩,即兴表演的也不少。

比如关公战秦琼这种,俩戏班子的角儿,一个扮关公,一个扮秦琼,台上打一场,底下人看个热闹。

这种斗会因为戏班子多,每个戏班子分配到的时间就很少,所以基本就是各戏班子的角儿上台刷名气,其他人基本就是路人甲。

这种角儿的分成比戏班子内部的演出高,但是低于被请走。

同理,还是要孝敬班主,也要给班社内那群其他工作人员分润,虽然也是微信红包形式的,意思一下,但钱多钱少是个缘。

那有没有其他人不能分的钱呢?

没有,角儿的所有收入,都要分润给班社内其他人并同时孝敬班主。

只有一个钱例外,那就是梨园行旦角儿陪当地地方豪绅或者豪强睡觉的钱,也就是俗话说的卖屁眼的钱。

这个钱,班主是一分不能拿的,也就是说是完全不用孝敬班主的。

但这个钱,同样还是要给班社内其他工作人员分润的,给我讲这个规矩的先生说,按照他的理解,类似封口费。

不得不说,在旧社会,班主同时身兼台柱的情况非常非常少。

因为身为台柱的班主,实在太强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顶梁柱同时拥有对班社内绝大多数收入的分配权。

很容易自我膨胀,分配不公,你认为这都是你努力得来的,但别人未必这么想,要知道班社内虽然你是角儿,大家都是来看你的,但是表演不是你一个人的事。

如果有班主,旁观者清,多少还能制衡一下,顶梁柱自己就是班主,那就啥也别说了,爱干干不干滚吧。

最后说一句,在台柱同时还是班主的班社内,其他人想出头最好还是死了这份心吧!

在你家台柱还上得了台之前你就别指望出头了,不打死你算人家厚道,等你家台柱上不动台只能做班主的时候,才会扶起来新的角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