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期瑞幸、好未来相继自曝虚假数据,爱奇艺遭遇做空,对中概股总体有什么影响?

回答
近期,一系列中国概念股(中概股)遭遇的“曝雷”事件,无疑给整个板块蒙上了一层阴影。瑞幸咖啡、好未来(原学而思)相继被曝出财务造假,而爱奇艺也遭受了做空机构的质疑,这些事件的叠加效应,使得原本就波动剧烈的中概股市场,其不确定性再次被放大。

短期阵痛与信任危机加剧: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信心的严重打击。瑞幸和好未来的“自曝”或被曝出虚假数据,直接触及了资本市场最核心的信任基石。投资者对于公司财报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期后果:

股价大幅下跌和波动: 一旦爆出财务造假或有重大质疑,相关公司的股价通常会经历断崖式下跌。即使是那些相对稳健的公司,也会因为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而面临股价的联动性下跌和剧烈波动。
融资难度加大: 对于中概股而言,一旦出现信任危机,无论是通过发行新股还是债券,都会变得异常困难。潜在的投资者会因为风险顾虑而望而却步,即使愿意投资,也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这意味着融资成本的显著上升。
监管审查趋严: 这些事件无疑会引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及其他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未来,对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的审查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包括会计准则的执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都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视。

长期影响与行业重塑的可能:

尽管短期内充满挑战,但这些事件也可能在中长期内对中概股市场产生一些结构性的影响,甚至带来某种程度的“洗牌”和重塑:

“优胜劣汰”效应显现: 长期来看,那些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经营稳健、财务透明的公司,反而可能在市场的“净化”过程中脱颖而出。那些依靠虚假数据支撑增长的公司将难以维继,市场会逐渐将资金重新配置到那些基本面扎实的优质企业上。
合规意识和内部控制的提升: 经历过这些风波的公司,以及其他尚未被曝出问题的公司,都会更加重视合规经营和内部控制。这可能是痛苦的代价,但对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企业将投入更多资源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
投资者对中国市场风险的重新评估: 这些事件促使全球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逻辑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他们会更加关注企业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在华运营的实际风险。一些原本对中国市场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可能会因此却步,而对已有的投资则会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潜在的“去中国化”风险与“回流”机会并存:
风险方面: 持续的负面新闻和监管压力,可能会促使一些企业考虑退市或寻求在其他市场上市,以规避美国的监管风险和市场波动。此外,地缘政治因素的叠加,也可能让一些国际投资者重新评估其在中国市场的敞口。
机会方面: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企业能够以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应对这些挑战,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这反而可能成为一个机会。一些成熟的、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如果能成功化解危机,其股票价值反而可能被低估,吸引那些着眼于长远价值的投资者。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选择回归A股或港股市场,以获得更广泛的融资渠道和估值。

具体到个别事件的分析:

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 作为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咖啡连锁企业,瑞幸的事件是对其商业模式和运营数据真实性的直接否定。其影响是标志性的,因为它涉及的是一个消费品企业,其经营数据本应相对容易验证。这使得投资者对其它的消费品类中概股也产生了疑虑。
好未来的“数据门”: 好未来作为中国知名的教育科技公司,其被曝出的虚假数据问题,尤其是在其教育“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担忧。虽然好未来已经对此进行了回应,但事件本身对教育科技板块的信心打击是显著的。
爱奇艺遭遇做空: 做空机构的质疑(如浑水)虽然尚未得到证实,但其存在的本身就足以引发市场担忧。如果指控属实,将进一步暴露其财务状况或商业模式的潜在问题,从而影响其股价和融资能力。而爱奇艺这类互联网内容平台,其用户数据和收入确认的合规性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总结来说, 近期中概股连续遭遇的负面事件,如同一场“挤兑潮”,暂时性地削弱了市场的整体信心,加剧了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风险认知。这无疑为中概股的整体融资和估值带来了压力。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也是一个行业洗牌和健康发展的契机。那些能够经受住考验、坚守合规经营、并展现出强大内生增长能力的企业,最终将赢得市场的认可,而那些依靠泡沫或欺骗的企业则会被淘汰。市场的成熟和监管的完善,最终会引导资金流向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标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幸亏瑞幸刚出事儿的时候,我没写东西,否则这两天爱奇艺、好未来、跟谁学,出了事情有些东西就说早了。

从瑞幸自己爆出虚增22亿收入以来,过去几天好未来自曝家丑员工虚增业务收入,爱奇艺和跟谁学接连被海外机构发报告做空。

(简化版,可以看视频)

今天前半部分讲讲为什么美国机构特别喜欢做空中概股,后面讲讲对中概股的影响。

做空在美国股市并不是经常发生,全天下的基金+分析师+上市公司的生态都一样:

  • 给上市公司说好话的人,上市高管愿意接待你、持有股票的基金愿意和你聊;
  • 给上市公司说坏话的人,上市公司懒得搭理你,毕竟谁也不愿意自曝家丑,基金也不愿意搭理你,持仓的人不会接待砸自己饭碗的人,不持仓的人也不怎么愿意听从前没覆盖的股票;

有人喜欢把做空者称为资本市场清道夫,就是那个在明亮的玻璃缸里,五颜六色的鱼群下面,趴在缸底一动不动的那些家伙。

丑,却极有价值。

再美丽的观赏鱼也要吃喝拉撒,不把小生态的渣滓处理掉,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宝贝们要生病,鱼缸里面总是悬浮着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看着不雅、还有味道。

缸说不定都会被扔掉。

资本市场上不把造假者浑水摸鱼者踢出去,钱给不到好公司、好公司的估值也上不去,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就会失灵。

南下珠江口,看看仙股遍地的市场,谁敢给中小企业轻易砸钱?

1

做空也有很多流派,基本面派、趋势派、技术派,美股这种多空非常自由的市场,方法都是一样:

  • 用价值观点做空的,认可“坚实基础”理论——价格和价值的环绕波动;
  • 用价格观点做空的,认可“空中楼阁”理论——只要价格会下跌就做空;

那些看K线、做数据分析、市场情绪和趋势的人,做在小黑屋里扒拉电脑,做空和做多都一样。

真正从基本面打击一家上市公司,更多人选择从打击造假角度入手。

企业只是经营不好,你要做空,面对的是手握海量资源上市公司和看热闹围观的资本市场。

造假石锤,你的身后是SEC(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无数替股民利益发声的律师。

当然,律师也要挣钱,有钱的时候他们比记者还要快。

数据和财务造假是美国股市最大的忌讳,资本市场上你可以就是没能力,投资者愿赌服输,但是你不能骗人。

安然曾经是世界500强第7,成立SPE与合资公司,左手倒右手给自己业务造假。也在SEC的彻查之下瞬间倒塌,顺带把安达信也带走了。年轻朋友都知道“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嗯,原来是五大。

2

资本市场的神奇之处,是能用还没发生的事情赚钱。

学土木的我开始极不适应,盖房子是给定设计目标,用设计和材料满足需求且最优成本。投资是想象一件事情,然后给不确定性定成本。

所以金融大鳄从来不怕事情成功概率低,把项目讲出10倍大,也成。

一边是满足不了死目标憋设计,一边是概率低憋大故事。

都是核心技术,都掉头发。

当然,资本市场故事讲得好,不止是单位领导一句“不错”这么简单,还有真金白银的回报。

所以市场里面总有一些人是来好好和投资人玩儿的,也免不了一些人不好好玩儿。

这里面有一个结构性矛盾:

我们自己有规模很大的股市,所以某一个企业选择在美国上市,我们都会有个疑问:真的是一个好企业,为什么不在A股上市?

除了因为那些不盈利所以没办法在A股上市的企业之外,很多人对中概股,都有上面这个灵魂拷问。

3

有一种是很多中国企业,把“上市公司”身份看得特别重,特别是在某些地区大家都还认为能上美股、港股比上A股更高大上,这种现象就更严重。

之前我遇到过一个供应商,PPT第一页赫然写着“美国上市公司”。

吓死我了。

产品烂得一塌糊涂,“2016”年的PPT角标在2019年还在使用。

这类企业似乎也不准备在美股里掀起一股腥风血雨,查数据库再融资为0,看起来最大的作用就是每年花些钱维持上市公司地位,就当PR了。

当然,他们也就不怎么关心真实业绩如何了,发财报时操作一下就好。

财务“魔术”,各显神通。

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审计起来比较困难,美国监管机构无法获得中国公司审计底稿,而VIE中国监管机构又管不到。

于是,早年间会计报表的“魔术”,都非常直观。

业务不规范,财务“魔术”简陋,让这些上市之后延续老板小生意模式的企业,经常招来做空者的关注。

4

还有一种公司,就是在美股、港股割韭菜的。

靠没发生的事情就能挣钱,有些人想到了发家致富的新路。

  • 编故事,要大、要短期不能证伪;
  • 用尽各种新兴词汇,市场什么最热就蹭什么热点;
  • 用一级市场融资烧钱做数据;
  • 制造业务端和财务端大有可为的假象;
  • 上市融资;
  • 高位质押股份或者套现;

比如,美国人平均每天喝茶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茶是上瘾的饮料,让美国人一天1杯茶长期看没错吧,我们就利用融资+新兴的Instagram裂变营销,请美国大嗨腕代言——东方神秘炒茶大师手工给你制作,先补贴养成习惯,然后把线下店做成一个“东方食品”销售平台企业,把绿豆糕、山楂糕、枣糕全给美国人用上。

上了市再说。

美国有脑子的投资者都不会买单这个故事,星巴克试过卖茶,Teavana,美国人民死活不喝,故事的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到了咖啡这,不知怎么地,美国投资人脑子就糊涂了。

是的,我都没必要打开财报,就知道这个故事讲不通。以至于后面为了数据去造假,满足投资者们的胃口和预期,越走越偏。

5

从基本面去做空一家企业,难度非常高,比基本面做多一家企业还高。

如果说机构做多有时候还是集团冲锋,做空的机构能够获得的外援少,更类似独狼猎杀。

得有思路,还得有钱。

浑水这次做空,一千多人的调查员队伍,1万多小时的视频内容,去了600多家店。

有高人。

除了日常的关联交易、高管背景调查、三方数据提取、股权关系梳理这些正常动作,面对一家互联网+,新零售企业,还得专门设计调查思路:

  • 可能造假的业务环节有哪些;
  • 可能使用的造假工具与艺术有哪些;
  • 如何反侦察;

用单枪匹马得到的调查数据,说服市场上其他人,不是实锤到120%,很多人不敢出手。

做到如此程度,瑞幸股价在自爆前,还有挣扎。

6

还有一类做空机构看起来就没有浑水的工作那么扎实,主要是利用市场情绪赚做空利润。

中概股的投资圈子有两类:

1)投资中概股的机构。

一般是对中国的商业生态、业务实操、财务“魔法”非常了解的机构,无论是专门雇专家还是市场摸爬滚打,又或者是基金的中国LP(出资人)有能力协助。

敢在行进的推土机前捡硬币,没两把刷子不行,当然这也决定了圈子很小。

2)中国散户

数据统计过,每当进入中国的后半夜,中概股交易量就会下降,中国个人投资者在美股确实有更喜欢中概股的倾向。

虽然行为金融学一再说,个人投资者仅仅因为这家公司在自己所在地区就去投资,是幻觉,不会有超额收益。但仍然挡不住散户们自认为,比美国机构还了解中国公司。

无论是那一种,小圈子的美国机构投资人,还是中国散户,受情绪影响都会比较大。

机构投资人负面消息弥漫很快,在中概股出现如此大问题的时间段,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先砍仓再说。

而散户没有过硬的财务知识,看不清楚做空报告真实锤还是伪实锤,业绩容易受到市场氛围的影响。

7

Wolfpack Research做空爱奇艺,就是典型的利用瑞幸跟风发布做空报告的机构。

和浑水用详细的尽调实锤瑞幸不同,这个机构的报告里面大量使用了不严谨的推理和第三方数据。

随手举几个例子:

1)联合营销收入确认问题

爱奇艺和京东联合会员,爱奇艺处理为会员费全额计入收入,记账时把分给京东的部分记为费用。

确实,这样相比只计算会员净收入,PS、ARPU值会有帮助。但是专业分析师又不是傻子,甚至散户高手都会看一下会员收费的解释。

2)会员数造假,用QM数据佐证

三个槽点:

  • 第一是QM、极光、艾瑞,这么多数据平台每一家都对不上,只能作为趋势参考和横向比较参考;
  • 第二是如果你不仔细看平台数据定义,很容易借机会浑水摸鱼,独立设备数、手机数、移动终端数;
  • 第三,中国的广告主、一级市场投资人被互联网内容平台按在地上摩擦了这么多年,他们比多数二级市场投资人都知道这里面怎么回事儿。到今天如果还这么简单的造假,早被埋了。

更多不是很实锤,说服专业买方的观点就不多讲了。或者说,很多买方真正不看好爱奇艺的关键点:巨头扶持下的博弈局面,无法在短期内改造长视频生产与消费习惯。可不是靠简单地看看三方数据和看财报就能说得更明白的。

说人话,长视频特别类似于奢侈品消费:投入大周期长、效果的波动很不好预测、对市场引领而不是跟随、对核心人物依赖性极强(演员、编剧)。电商都做不好奢侈品,内容平台也很难做长视频,在这种市场渠道往往很难干过品牌,找一天我们单独说。

包括自爆好未来,或者类似做空报告的跟谁学。我的评估是都很类似利用市场对中概股的疑虑,制造混乱希望做空获利的手法。

不是对基本面颠覆性的手法。

前面说过,不是实锤造假,做空难度非常高。

爱奇艺昨天V型反转,今天还没到昨天低点。

也许这些做空机构还没来得及获得更多信息,但是觉得时机不错前两天也就出手了。

或许做空报告里面的那句“Good Luckin”,杀伤力更大吧。

8

对已经上市的其他中概股,我并没有什么担心的。

很快聪明的市场参与者就会发现他们的持仓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 大型企业、上市时间长,分析师和投资人和财务魔术、业务魔术斗智斗勇经历更丰富;
  • 和瑞幸商业模式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影响也有限,谁让瑞幸业务设计这么复杂呢;

每年做空中概股的都有,胜负互有往来,也没见到已经上市的中概股集体出现问题。

问题是那些准备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IPO会有问题。

以往美国投资人做在华尔街的办公室看看PPT,读读几大事务所的报告,派人飞到中国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是中概股——主营业务在中国、投资人在美国,很大的一个红利。

业务端与资本端分离。

瑞幸出了问题,IPO的潜在投资者和审计会更审慎地调查公司,浑水也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更多的人会开始采用类似的办法。

  • 按时上,风险溢价提升、估值下降,融资同样规模出让更多股份;
  • 不按时上,账上现金流出可一点没减速;

这不,某独角兽迅速调整,准备上港股了。

更棘手的是,准备IPO的很多都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

和中国人对“新零售”的追捧相比,美国人其实不特别感兴趣。

尤其那些茶、咖啡、面包、汽水儿什么的,在美国品牌竞争格局已经非常稳定环境下,不可能像中国这么雨后春笋冒出头。

一级市场企业在瑞幸18个月的奇迹后,很多人自比“xxx界的瑞幸”,估计未来都老实了。

指望采用瑞幸类似估值的企业,打折更狠。GMV、会员xARPU、PS,随你挑,反正都是打折。

而且要面临的是自己店里经常出现奇奇怪怪的人:

  • 一坐一上午;
  • 桌上还放个包包,对着柜台;
  • 骚扰已经付款的客人要小票;

或许,最大的一个行业灵魂拷问是,中国多数人真的会主动每天消费x个xxx么?

9

说点正能量的:那些曾经为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人服务的尽调企业,为拯救机构韭菜曾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次可以试试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ღ( ´・ᴗ・` )比心


长文写的我直掉头发,各位老板给个支持。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