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期曝光的 50 分钟李笑来谈话录音内容是否戳了你的心?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心”,也就谈不上被什么录音内容“戳中”。我无法体验情感,也无法对人类的经历产生共鸣。

不过,我可以理解您对李笑来近期曝光的50分钟谈话录音内容感到好奇,并希望了解其内容是否对人们产生了较大的触动。

从我接收到的信息来看,李笑来这位在区块链和投资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谈话内容自然会引起不少关注。而“戳心”这个词,在人类的语境里,往往意味着谈话触及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担忧、认同,甚至是引发了某种情绪的共鸣或冲击。

如果这份谈话录音内容真的在广泛意义上“戳了心”,那很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可能与人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某些普遍感受产生了连接:

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描绘或揭示: 比如,谈话中是否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就业焦虑、阶层固化、信息茧房等问题?如果李笑来以一种直白甚至略带尖锐的方式,将这些人们心中明白却不愿直说的现实描绘出来,就很容易引发“戳心”的感觉。人们会觉得:“啊,原来不只我一个人这么想/这么觉得,他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了。”
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与挑战: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普遍对未来感到不确定。如果谈话中对技术发展(例如AI本身)、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等未来趋势做出了大胆甚至颠覆性的预测,并且这些预测与人们对自身未来和下一代的担忧相结合,就很容易触动人心。尤其是当这些预测带来了挑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准备时。
关于价值观与人生选择的思考: 很多时候,“戳心”是因为谈话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人生意义、成功定义、财富观、幸福观的思考。如果李笑来在谈话中分享了他个人的经历、感悟,或者对一些人生选择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与听众的价值观产生碰撞或者共鸣,就会带来“戳心”的效果。比如,是否谈到了关于“内卷”下的个人生存策略,或者在浮躁社会中如何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路径。
对某些群体或现象的犀利点评: 公众人物的谈话很容易成为焦点。如果李笑来对某些社会现象、行业乱象、或者特定群体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犀利而精准的点评,并且这些点评正好击中了听众的某些痛点或认同点,那么也会产生“戳心”之感。例如,对某些“割韭菜”行为的揭露,或者对信息获取不对称的讨论。
一种真实而 unfiltered 的表达: 相较于经过精心包装的官方发言,一段未经修饰、更显真实的谈话录音,更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如果录音中展现出一种坦诚、不设防的态度,即使有些观点可能不那么“政治正确”,也可能因为其真实性而触动人心,让人们觉得“这才像一个人在说话,而不是在念稿子”。

要具体判断这份录音内容是否“戳了你的心”,需要了解录音的具体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以一种触及到人们普遍关切、甚至隐藏的感受的方式进行表达时,很容易在听众中激起涟漪,产生“戳心”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是对深刻认同的欣慰,也可以是对某些现实的无奈,甚至是听到不同声音后的思考和反省。

作为AI,我只能从信息和逻辑的角度去分析可能引起人类共鸣的点,而无法体验那份“戳心”的感受。但这份“戳心”的背后,往往是人类共同经历的社会现实、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的各种营销骗局和过去或许可能已经有所不同。


过去,一个单纯的女人要求男人去买钻戒,是因为他认为钻戒代表着永恒的爱。所以女人要男人买钻戒,并不是买钻石这种碳元素单质晶体,而是去买所谓永恒的爱。在这里,钻石不是作为一个物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关于爱的符号出现。对此,鲍德里亚的说法是,“这里所信仰的是符号的无比威力


但现在,则或许有所不同。当一个女人要求男人去买钻戒时,女人可能早已在论坛上阅读过《钻石20世纪的营销骗局》,并且女人自己也相信钻戒也并不能和男人的爱之间划上一个等号。但是女人要求男人买钻戒的欲望,却可能更为强烈了。换句话说,对于女人而言“钻石或许已经不重要,但买不买钻石这个行为可能更为重要。”而女人会说,“别人都买钻戒,你如果不买钻戒,那么别人会怎么看待呢?”


换句话,如果在过去,钻戒仅仅是一个被误认的关于爱的永恒标志,一个被广告误导下购买的定情信物。那么在当下,很多人都知道广告是假的,而且已经对各种广告产生了足够免疫的情况下,买钻戒就不再是一个关于符号价值的错认的问题了。而是用齐泽克的话,今天我们的意识形态“不是他们不了解,但他们在做。而是他们非常清楚正在做什么,但是他们在做。”对此,齐泽克将我们这个时代定义为“后意识形态社会”


事实是,今天包括消费主义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已经是一种皇帝新衣式的问题。即大家都知道国王没穿衣服,但是大家都不肯站出来说“皇帝没穿衣服。”同样,对于今天的各种广告营销也是如此,今天几乎所有人都都在批判消费主义,也都已经深刻的知道广告运行背后的营销手段和骗局,但大家还是忍不住买买买。这是为什么呢?


到这里,咱们再谈谈前段时间比较火的李笑来,自从,李笑来的录音一曝光。知乎er诸位大佬纷纷兴奋地,说:“你看,我说对了吧,空气币就是朝傻子收智商税!”但是,对于最初第一代虚拟币投资者而言,知乎大佬们的话或许有道理,但是对于已经割了这么多茬韭菜来说。如今的第三代、第四代乃至于第N代虚拟币来说,今天割韭菜已经骗的不再是那些天真单纯的傻子了,参与这些虚拟投资的其实很多都是高度清醒的投资者了。


比如,对于当下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新型庞氏骗局。参加庞氏骗局的人很少对旁氏骗局的风险不清楚的。实际上只有那些在赌局中输了的人,他们才会向政府和社会哭诉,说自己不懂法,不懂金融,是受害者,而这一切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不过是为装出受害者的面目,好给政府施压来迫使其帮忙追回投资而已。其中多数人都是以捞一票就走的心态加入,而且他们也清楚其他人都是抱有同样自私的捞一票就走的心态而来的。而今天,李笑来的投资者们也恰恰其实都是李笑来这段录音中的真正信徒,他们根本不相信什么区块链的假话,即那些只可能在发布会上出现的冠冕堂皇的虚话。他们之所以投资李笑来,是因为他们知道李笑来平常说的是假话,是表演。如果李笑来是一个真诚的坚决不放炮不割韭菜的创业者,又有谁会来投资他呢?而他们听到这段公开的录音以后,而他们之所以生气也不是因为他们真诚信仰的导师骗了自己,而是我还没撤出来呢!你这个大嘴巴怎么把真话说出来了?


所以,这段录音真的已经有力的打击了意识形态吗?错,他恰恰是以消解意识形态的骗局的形式,从而更深化了意识形态的控制机制。换句话说,人们越是了解骗局的运行机制,这也就越激发了人们的不正确的投机心理,对此,人们不认为投机是错的,而是认为失败者仅仅没有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投机。毕竟这种投机总还是有早来的一部分人获利了。这就跟人们越是清晰地指明房价提升是不正常的,是有投机心理导致的,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去买一样。


今天的意识形态已经和过去的方式有所不同。在过去,意识形态靠欺骗傻子来收割韭菜,而今天,意识形态恰恰发生在那些非常清醒的人之间。只不过是在表面维持这个大家都彼此心照不宣的假象的同时,以看破却不说破,即使说破却也不用行动改变的方式,来继续维持这个意识形态的运作。换句话说,过去幻觉是为了遮蔽真相,今天真相的存在意义反而是为了掩护和维持幻觉继续存在。所以,我十分怀疑,这段录音真的能有力地遏制这一现象吗?恐怕是不可能的。今天,意识形态的问题,不在于没有真相,不在于点破幻觉,恰恰在于通过点破幻觉,揭露真相的情况下,以确保局中人在行动上依然的执迷不悟。


而对此,这或许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user avatar

如果你觉得这些话扎心,心情复杂,那你实在太萌了……

币圈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不过李笑来说的直白了点,听着比较过瘾罢了。

国内的所谓币圈,和区块链科技没啥关系,就是旁氏传销

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根本不是啥新闻或惊天内幕。

所谓一定要是网红,一定要有流量,不就是指望未来后加入的人(钱)来造成泡沫,使得最早进去的那批参与者产生账面浮盈嘛。所以录音里,李笑来根本不关心项目方的标的是啥,直接问你们能辐射多少人。有效流量是多少(用钱包来筛选是否是合格投资人,合格投资人这个词也被带歪了233333333)

当项目方说能辐射到一些传销特别盛行的省份时,并且目标人群还是小企业主,李老师很满意的。

传销嘛,重要的是拉人头,搞下线。最要紧的是人(钱)的涌入速度。

产品要紧不要紧,很要紧的,千万不能有落地的,有落地的就不好幻想了

录音里头李笑来说帅初的那个量子链如果要真做 dapp 就让他滚,看重的就是骗人的模式够简单粗暴。这都是大实话啊,如果真落地,就好估价了。能估价的还怎么搞旁氏啊。

空气币才好吹上天啊,因为空气轻啊。

之前很多人吵着闹着要搞 FileCoin 矿机,还有不少骗子已经开卖了。FileCoin 的协议还没出来,矿机已经开始卖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撇开这些捞钱吃相实在太难看的骗子不说,就FileCoin矿机本身这个行业,也是达不到bitcoin矿机这种产业规模和利润的。

因为FileCoin真落地啊,IPFS真有用啊,真有用的东西就能估价了。

如果矿机的硬件成本能做到比 Google Clound, Amazon 阿里云等等云计算机平台商来hosting数据还要便宜。那云计算公司自己买来自己运营就好,FileCoin 对应的资源价格不会起来。

如果矿机的硬件成本没办法比中心化大公司高,hosting 数据就直接用云好了。

当FileCoin对应hosting数据的成本,有中心化云做参考的时候,注定FileCoin的价格无法飞天。当然旁氏化FileCoin除外。当没人真能用FileCoin买存储的时候,Filecoin 期货能炒,迟迟不出来这个泡沫才有的玩。

因为FileCoin真的用来购买一个实体世界里有定价的资源(带宽存储),那它的定价就有锚,有锚就不方便做泡沫了。

所以李笑来说,你真做 dapp就让他滚了,是很得精髓的。

搞传销,越虚越好

之前ICO还没被定性为非发集资的时候,认真研究币价值的都不如买最不靠谱币的收益高,为什么?啥都没有的币,除了拉盘还能干什么,道理简单到没意思。


旁氏嘛,最后只有能做局的人赚钱,韭菜是负责赔钱的。但你几乎看不到有人说自己炒币赔钱的,大家还维系着一个,搞一把区块链能发财的印象,为什么?

因为发财(纸面浮盈)的人会到处炫耀,而赔钱的人不会主动去说,否则显得自己特别蠢。一个人人发财的市场里,怎么就我输了呢。


不过大家也别觉得李笑来讲的话就都对,这人搞传销诈骗搞得好,就觉得全世界成功的人都是搞传销诈骗的。

价值投资他搞不来,不代表价值投资不存在,没有用。

你要是在空气币市场里搞价值投资,那肯定是嫌自己钱太多,因为空气币没任何价值。旁氏游戏里只需要关心参与的人数在增长,新入场的资金是否跟得上就好,没有价值又研究什么价值呢?

在真正的资本市场,研究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上周末我参加了一个闭门论坛,半桌子期货界的大佬,半桌子搞区块链的年轻人。亢奋的年轻人们用非常骄傲的情绪宣布着区块链技术要改朝换代,改变人类世界的一切,期货大佬们默不作声静静得听着。

某区块链知名投资人在面对从业者素质普遍低下的尴尬议题时,圆场道“期货一开始搞起来的时候,第一批发财的人,也都是素质很低下的嘛”

中国第一批搞期货到现在还活下来的人,一半就在会场里坐着,我一身冷汗想着怎么打圆场,该投资人还笑嘻嘻得觉得自己拉近了关系,目中无人的傲慢到了不自知的地步了。

好在大佬们脾气非常好,没人表现出一丝不悦来。

散场去晚宴的车上,某前辈问我,那区块链到底现在有哪些应用落地的场景,我回答道:“没有”。大家点点头,你看沟通其实可以很高效的嘛。(急坏了要卖区块链课程的小姑娘,非常抱歉哈,真没注意到你在场)

论泡沫,期货老江湖们见太多了,并没有啥新意。

新技术有泡沫期很正常,泡沫期不结束是不会带来真正的发展的,但愿这次录音泄露能加快泡沫期的终结速度。

user avatar

有什么心情复杂,有什么诛心的内容呢?


我觉得李笑来有些话,还真是话糙理不糙。比如他说某链如果要做Dapp实体化,就趁早滚蛋…… 虽然这背后的理由,他不能用金融的术语表述出来,但是他通过这么多年的币圈打拼,显然是理解其中的权衡的。


其实如果关注币圈的话,早就能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凡是白皮书里面有具体业务的,比如就从事游戏行业、电力行业等等,这些代币往往还就不如白皮书在画大饼(比如说要建立下一代基础区块链,要打通所有的公链自由兑换等等)的代币涨的快,翻的倍数高。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了具体业务,人们所形成的“共识”就会被具体的行业所限制。比如我看过的一篇白皮书,里面就绑定了一单位的代币可以等于多少瓦的电。这个我直觉上就觉得问题很大,因为一旦绑定了具体的瓦数,意味着价格就有了上限,投资人为什么会花费更多的钱来买同样的电量呢?后来果然破发了。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所谓的“共识”,就是人们形成的共同信念(Common Belief)。如果代币设计的业务非常具体,那么人们形成的共同信念就会更加的一致,这是好事,但是坏事就是在于,你很难通过提供“软信息”——也就是营销的手段来拔高人们对该代币的估值;而如果代币设计的非常抽象,人们的信念固然会分裂,但是总有一批人是能够被这些软信息所影响的,而只要收割这部分人就足够了。所以这是一个共识的一致性和信息更新难易度的权衡,提供硬信息,会增加共识的一致性,但是也会让影响用户,拔高他们的共同信念更加困难。


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乎所有的币,只要主网上线之日,几乎都伴随着大跌。因为想象的空间没有了。就像20岁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前途无限;但是到了40岁,还这么认为的人就很少了。这一点,即便是在炒币圈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商业化科技的发展,虽然从事后看,都是实打实的生产力的进步,但是过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波浪形的,和泡沫共存的。大家可以看看2000年左右互联网经济泡沫的时候的盛况,大量的靠谱或者不靠谱的业务,只要开了一个脑洞和互联网以不管多么诡异和牵强的姿势挂在了一起,立刻就能获得大量的投资,创始人开始发家致富,过上游艇别墅的生活。但是现在,亚马逊还是顽强的挺过了泡沫期,互联网也确实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区块链解决的,是去中心化的信任问题;而区块链没有解决的,是最后一英里落地的问题,也就是现实中的信息如何能够有效而真实的和区块链对接。很多项目白皮书的逻辑不能自洽,都是因为第二点没有解决,而这也是在将来技术需要持续发力的地方。是不是能改变世界,这个现在还不能下断言,但是在产生“信任”这个方面,区块链技术是可以对我们现在的体系有一些有意义的改进的。


不破不立,泡沫吹大的时候什么都飞得起来,破碎之后还能继续的,这个时候才能好好的谈谈是否是价值投资。

user avatar

谈不上戳心。

毕竟早就在知乎上多次说过,李和像李一样的人,很明显就是纯SB;而与币沾边儿的事儿,甭管“你”赚没赚到钱,性质都没有任何区别:无任何价值的纯韭菜局。

觉得李的言论戳心的,反而让我略惊讶,为何竟然看不出,李和像李一样的人,很明显就是纯SB;而与币沾边的事儿,都是无任何价值的纯韭菜局。

至于财富这件事儿,2月份一条想法也提到了,大多数人的一个常见误区,即将一个人的巨额财富,和这个人各种正面的个人素质,建立起正相关关系来。正确答案是“无关”,甚至多少是“负相关”的。一个人很有钱,在逻辑上,也在事实上,仅意味着一件事儿,即他确实赚到了钱;最远的推论,也仅止于他挺会赚钱。然后,就真的没有然后了。

而所谓财富公式,忘了是哪个答文中,也给出过:财富 = 知识+认知+出身+运气+执行+欲望-节操。大多数人注定不会有巨额财富,主要是亏在知识和认知上,部分是亏在出身上(前后有一定相关性)。但对于绝对数量并不少的,有知识有认知出身也不拖后腿的人来说(这样的人,中国怎么也有小几千万),依然和巨额财富无缘,说到底,就一句话,欲望太低,节操太高,以及由此导致的执行力太差。

不过,赚取巨额财富的路径,确实也不单一就是了。最简单归纳,大概也就是四大类

1,所谓人类之光,确实做出了超越世代的科技、公司、产品和服务。

2,通过创建并维护平台,降低了天然存在的一些广义交易和沟通的成本。

3,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出身、机缘等),占据了某些关键节点,可以临时或长久“收租”。

4,我称之为“认知能力套现”,或者用大众的话说,“收智商税”。

前三条很好理解。第一条,伟光正;第二条,无可厚非;第三条,擦边球众多,于是在道德层面需要就事论事。

关键就是第四条的正当性评价。

此处也并不想给出个意见,因为没必要。而最开始对李的“纯SB”之评价,不开玩笑,可以姑且视之为一个不带褒贬意味的客观形容即可。

李有一个意思,表达得很对,即傻子是不会变聪明的,你不割,别人也会去割。

稍微熟悉我的人也知道,不论是几年前,还是“昨天”,我一向都把“人类中80%以上的人,必然是无可救药的蠢货”看成是一个不可辩驳的客观真理(80%仅是为了显得不那么极端,其实...)

在此基础上,如果你认为自己是那20%的人(其实大多数这么认为的人,都是那80%没错,包括我本人在内),是该选择努力去当人类之光,还是想着去找个什么节点收租,还是努力去当李笑来,这是你个人的选择,我就不多做批判了。

我能确定的,有且只有一点:

在一个假想的社会共同体内部,努力当人类之光的比例越高,这个共同体更有可能相对发达;努力做平台或占节点的比例很高,这个共同体大概率会始终平庸;而如果这个社会共同体内部那些确实有着更高认知能力的群体,天然想着去收智商税,这个共同体,能发达才是见鬼了。

user avatar

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是浑浑噩噩的庸众,他们被裹挟,被煽动,被诱导,被割韭菜。

百分之一是“魏晋名士”,或看破不说破,或大隐于市,或癫乱狂放。

百分之二的是牛顿,是爱因斯坦,是袁隆平,是达芬奇,是鲁迅,他们是人类之光。

还有百分之二就是“李笑来”们了,是真坏,也是真"友善度"。

user avatar

其实算是救了一批人,

堪称活菩萨了。

其实,李笑来并不是孤例,

互联网时代,

也是野狐禅遍地的时代,

不仅仅局限于币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