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湖南千万社保基金案曝光:「人社局干部收集近千张逝者社保卡,套取养老金 1700 多万」,如何看待此事?

回答
湖南千万社保基金案的曝光,无疑是一起令人触目惊心的重大贪腐案件。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损失,更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是对广大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掠夺,更是对国家社保体系信任的巨大打击。

案件本身令人震惊和发指:

手段恶劣: 涉案人社局干部竟然能通过非法手段,收集近千张逝者社保卡。这本身就说明了在社保卡的管理、信息核实以及信息安全方面存在严重的漏洞。这些逝者已经离去,他们的社保账户本应得到妥善的保管,而不是成为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工具。
贪婪无度: 套取养老金高达1700多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这背后牵涉到的是无数退休人员赖以生存的养老金,是他们一生辛勤工作积累的成果。不法分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此肆无忌惮地侵吞,其贪婪程度令人发指。
体制内人员作案: 案件暴露出的关键问题是,犯罪行为竟然发生在社保管理部门内部,且由干部实施。这是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式的犯罪,利用了其掌握的权力、信息和职务之便。这不仅是个人道德败坏,更是对体制监管失灵的严峻拷问。

如何看待此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1.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损害:
窃取劳动者成果: 养老金是劳动者在职期间通过缴纳社保而形成的合法权益,是保障其退休后基本生活的物质基础。不法分子的行为,等同于直接窃取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破坏社会契约: 社保体系建立在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信任和契约基础上。此次案件的发生,严重破坏了这种信任,让劳动者对社保基金的安全产生担忧,也质疑了国家保障民生的能力。
加剧贫富差距(潜在): 虽然案件的直接受害者是社保基金,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社保基金被大量侵吞,将直接影响到未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水平,可能导致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下降,无形中加剧了社会不公。

2. 对社保体系管理和监管的严峻挑战:
信息安全与核实漏洞: 如何能收集到近千张逝者社保卡?这暴露了社保系统在人员死亡信息登记、社保卡挂失销户流程上的巨大漏洞。是否存在人社部门内部人员可以直接批量操作,或者可以通过某些渠道轻易获取这些信息?
内部管控失效: 干部可以如此大规模地进行套取,说明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或者存在严重的“内部勾结”。审批流程是否形同虚设?是否有内部人员提供了便利或知情不报?
技术手段的滥用: 现代社保系统通常涉及数据化管理,如果技术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被内部人员滥用,就可能成为犯罪的温床。

3. 对国家声誉和政府公信力的严重打击:
“人民公仆”沦为“人民公敌”: 干部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但涉案干部却变成了掠夺人民财产的罪犯。这种反差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让公众对政府的治理能力产生怀疑。
打击反腐决心: 如此重大的社保基金贪腐案,如果处理不当,会传递出反腐败力度不够、或者存在“选择性反腐”的信号,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 对受害者群体的影响:
潜在的养老金缩水风险: 虽然目前案件仍在调查和处理中,但巨额的社保基金被侵吞,理论上会影响到整个社保基金的稳定性和未来支付能力。虽然不大可能影响到已在领取的养老金(因为这部分资金已经支付),但长远来看,会增加基金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养老金的增长幅度。
心理创伤与信任危机: 那些为社保基金安全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得知自己的血汗钱被这样侵吞,会感到愤怒、失望和被背叛。这种信任危机需要时间和努力来修复。

对此类案件,我们应该提出以下追问和期望:

追责到人,严惩不贷: 对于涉案的个人,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最严厉的惩处,绝不姑息。同时,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包括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等。
彻查案件细节,公开透明: 必须深入调查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犯罪动机、犯罪手法、涉及人员以及资金的去向。调查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回应公众关切。
堵塞漏洞,完善制度: 这起案件暴露出的管理和监管漏洞必须得到彻底堵塞。需要对社保基金的征缴、管理、支付、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改革,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资金安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监督: 要加强对社保系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培训,建立健全财产申报、任职回避等制度,完善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和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
提高公众知情权和参与度: 社保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应更加透明化,接受社会监督。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透明度。

总而言之,这起湖南千万社保基金案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恶性事件。它不仅仅是对法律的践踏,更是对社会良知的拷问。只有严惩腐败,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才能重新赢得公众对社保体系的信任,才能真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道阻且长。


看了一下新闻,这事其实特别简单:

拿已经离世的老人的社保卡,去冒领养老钱。

这种搞钱模式全球都有,没什么创新。

但本案突出在三个点:

一,量大。搞了900多张死亡人员的社保卡;

二,钱多。总冒领1700余万元,操盘手自己拿了1500万元;

三,官小。操盘手阳某是个股长。

股长啥概念呢?比副科还低,在很多地方和普通科员没啥区别,是非常基层的管理干部身份。

就这么一位股长,在衡阳市衡南县——一个人口90来万、年GDP 350来亿的地方——搞出了1500万元,只用了5年左右。


一般看到这种新闻,很多人都会寄希望于技术进步。

本案的阳某也确实是因为频繁在同一台ATM上取款、触发了银行业务报警系统而败露的。

但是吧,不能总是装瞎子,视大象于不顾。

流程在哪里?内控在哪里?审计在哪里?

一整片都塌方了。


阳某是衡南县人社局农保中心征缴股股长,行内懂哥,熟悉地方社保资金发放的路数。

他到下面几个乡镇劳务站负责人那找系统还没更新的离世老人的社保卡。

(乡镇劳务站一般是区县人社局指导乡镇成立的,主要干劳务派遣等就业相关的工作,能接触到很多人的社保信息)

阳某拿到社保卡自己吭哧吭哧地在ATM那取,这画面想想也挺乐的。

而且阳某在业务上还是有点小创新。他不是地方农保中心征缴股股长吗?他把隔壁发放股的干部廖某也拉下水。

很多社保卡没激活,兄弟你帮我激活一下。

注意,廖某并非发放股的股长。这说明阳某做事非常“精准”,能找现管就绝不找官,经手人层级越低越好把控。

等到业务大点了,阳某找到了农保中心的主任。

县人社局的局长也就是正科级,这个农保中心主任大概只是个副科,终于有个比阳某大点的官了。

阳某对主任的要求很简单:我取钱的这些卡,您把他们的发放标准再抬一抬,发放时间再提一提。


照报道来看,直接参与且分钱的有9人,背上直接管理责任的有2人。这11人是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另有28人背领导和监督责任。

实际基层事务里,真正能拦住这种破事的也就是那11人里的四五个人。这四五个人只要一出事,一个小圈子立刻沦陷,几百几千万就无了。

这是真正麻烦的地方:纸面设计的流程、审批、存档、审计等制衡结构,在这四五人面前形同虚设。

因为这并不是“一群人监督另一群人”,而是往往是“一个人监督另一个人”。基层队伍规模有限,再复杂的纸面设计也得是那些个人去执行。

一旦事情落在具体的人身上,欲望就很容易战胜对越界的恐惧,尤其是在自己门清的操作里。


技术进步当然能改善这种局面。我常说“数据能力就是治理能力”,我也算半个技术主义论。

但不能完全靠技术主义。阳光政务呢?发放名单如果能公开可查询,敢干这事的人必然会少,干了也有大概率会被民间好事者揪出来。

越是基层越要依赖公开透明,依赖本地民众的监督。这已经是末梢了,自上而下的力量到这里就是极限了。

没有民间监督,单纯靠至上而下的技术主义,治理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user avatar

逝者冒领我确实能理解,这个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保诈骗手段,在全世界都屡见不鲜。

但是这个案子的创新之处在于:系统里可以从把月支付从100直接手动调高到900多,而且操作的是一个县里的干部,让我对这个系统不能理解。这个支付的金额原来是人随便输入或者最起码可以随意修改的?不是一个算法或者公式决定的?

ps:这里用干部这个词都是贴金了,一个股级是没有品级的(按传统文化是所谓吏,不是官,不入流),按说都不叫干部,基本上等同于一个本科刚刚考进公务员的新人。所以类比一下这个离谱程度相当于有人被电信诈骗了,这个不稀奇,稀奇的是对方的理由是你打钱然后他给你改生死薄(对,这也是真事)。

是不是社保局员工的亲戚朋友就全都自动可以有社保了?

这个破案过程实际上说明犯罪行为被发现完全是一种系统外的偶然,系统内是审计不出来的。

所以?

user avatar

瞄了一下各位的回答,就我知道的一些问题说一下,关于监管问题,一开始评论区不断@我,然后我搜了一下,没搜到,直到才搜到,然后到处找信息,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个视频,找视频都花了半天,希望下次提问的时候一并把信息全部放出来。

反腐问题永远不要相信人有多不爱钱,黑眼珠子盯着白银子,不动心那是假的。

视频给的信息较少,部分是靠我的常识进行判断:

第一,钱是怎么发下来的,新闻说是

阳某勾结一些乡镇劳务站负责人,先后收集死亡人员社保卡900多张。因信息更新不及时,系统还在继续向卡上发放社保资金,他将卡里社保资金违规套取后,除了部分送给别人外,其余全部据为己有。

这里面缺少一个重要环节:民政(卫健,公安等)。新闻没说,解释一下,这个各地都不一样,评论区有留言说我们这里不是,我举个例子

以养老金为例,在发放之前首先应当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交流,确认受领人的状态。然后再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之后再向银行提交发放申请。

新闻说“因信息更新不及时,系统还在继续向卡上发放社保资金”,换句话说,相关机构在确认受领人没有发挥作用,这笔钱已经发下去了,是后来被阳某给领走了。如果相关机构能确认信息,压根没有后来的事情。

国内政府部门所用的系统,无论是社保系统还是其他系统,都是非常非常古老的,很多是基于XP系统的,存在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社保系统也不例外,有大量的冗余数据。

当年电子政务才搞起来的时候,各政府部门是采取各自开发,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开发,各地标准和数据系统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城市的内部系统和数据系统都不一样,各自为政,标准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也不同,导致根本无法进行互动与联通。

我猜衡南县人社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系统就是不能互相沟通的,不然的第一步就会被卡在那里,哪里还有后续?

这种不能沟通数据的情况遍布全国,以海关为例,海关属于垂直管理的部门,一般只对上级海关负责,和同级政府关联度较弱,因此海关很早就建立过垂直的管理系统,在全国任意一个海关注册,数据立即可以传导到全国的海关,问题在于,就是因为和同级政府关联较弱,导致其他政府部门需要调用数据的时候出现问题,比如说外汇管理局的代码为9位,海关的代码是10位,后来外汇管理局和海关搞了数据协调,结果质检部门也插了进来,需要调用企业资料,又得开发一个新的转码,最后加进来的部门越来越多,转码规则越来越复杂。

海关尚且如此,一个小小的衡南县更不要说了。

第二,信息沟通问题导致后续核查问题。如新闻所示,案件是从2015年底至2021,也就是六年时间,这六年时间按说是应该有核查的,一般核查是统筹区把数据发省厅,省厅把疑点数据发回,然后统筹区进行手工核查。光看这种模式就知道有多繁琐,效率多低下。

第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加强系统开发呢?

关于系统开发的问题,衡南县我不清楚,但是很多地方的系统开发是依靠本市本省内部的大数据局或者大数据中心来完成的。这个机构会开发很多单位的系统,问题是这些大数据局可能能力有限,数据无法调取,错误。因此就算使用单位提意见,开发单位也不一定能有效解决。

关于这个问题,你们可以搜一下你们所在市的大数据局的情况。

人社到底要和多少单位进行数据关联?

答案是几乎所有,相关和财政我上面已经讲了,实际上工商局也需要,因为牵扯到交保,甚至连法院检察院,甚至监狱都需要,比如说服刑信息,它也直接关系到发放的问题。

由于共享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即便是信息发过来了,你还得自己重新把信息再梳理一遍,因为共享的数据和你想要的数据压根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服刑人信息,作为人社,他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这个人有否资格领取。

司法部门发给你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判决。

实际情况呢?羁押抵刑期,减刑、监外执行……对不起,这些信息,你得自己去找。

你们知道大公司的系统存在“屎山”问题,而这些系统,可能比屎山还要屎山,是屎地球。

所以基层公务员一天到晚都在抱怨:说这表格怎么都填不完啊。

唉……

第四,新闻说

阳某又拉拢买通衡南县人社局农保中心发放股干部廖某某,请示其帮助激活暂停的社保卡,从中套取社保资金

社保征缴和发放都是一个单位,经办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均为人社局管辖,即便是搞起来内部检查,这种方式不免会有手下留情的问题,更严重的就是上面的那种联合勾结的现象,看是不是要直接拆开,或者加大第三方监管。

不过目前第三方对于复杂的社保问题的熟悉度还待商榷,这个只能慢慢培育。

关于数据无法交流的问题,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说不重视,KPI设计问题,部门利益问题,太多了。

千头万绪的问题,第一条是首先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信息,第一条达不到,其他全部都是空谈,都没信息谈什么内控,谈什么监管?谈什么公开?

如果你认为“只要公开受领人信息,接受群众监督,那就可以揪出问题”,我现在就给你做个实验,看好了:

这是浙江新昌县2019-2020年度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第四批)发放名单公示。

有姓名,有金额,连身份证号码都有。

你能看出什么?

本案起点就在于相关部门没有确认这些人是死是活,请问你从这个名单里面就能看出这个人是死是活?

你看,他们用什么来公示补贴名单?

excel对吧,下载的,对吧。

难道不应该有一个设计好的公示的页面,有一个公共的数据库,这样各单位才能调取数据进行查验啊。

你看,excel……摊手。

user avatar

这绝不是一个个案,应该全国范围内查一下

现在再想想为啥那么多人阴阳怪气5万元现金需要说明来源了吧。

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对于现金就得加强管理

user avatar

基于该案中一个县级干部就可以随意修改提取金额并冒领,破案还如此偶然,你还打算继续交社保到退休吗?

user avatar

有些事情,不能细想啊,不能细想,就当是个小小的bug吧

user avatar

所以这个里面的那个神经病一样的计算方法就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总有人能biu一下数字的。

user avatar

大佐诚不欺我

user avatar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user avatar

简单看了看,赫然是果戈理大师的《死魂灵》实操版嘛,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果戈理大师设计的情节是中级文官乞乞科夫走访各大地主庄园,花一点儿小钱钱购买地主家名下那些死了但未能注销名字身份的农奴,伪造一份名单,打通收人头税的官员(同僚)做担保、定税率,然后向帝俄政府声称开发荒地,把名单一交、担保一递,足可以骗取政府经费20万金卢布……这可是果戈理时代的卢布,啧啧啧啧╮( ̄▽ ̄"")╭

虽然《死魂灵》没写完,读者也不知道实操结果如何,不过,现在……不是有了嘛╮( ̄▽ ̄"")╭

愿我国政府势必用比帝俄政府更狠手段收拾乞乞科夫之流(; ̄ェ ̄)

user avatar

所以说,如果他那天没有把atm取空,而是选择在不同的atm取款或分开几天取款,那这事就根本不会被查?


该不会与此同时在其他地方也正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吧?不会吧?不会吧?


对了,我总听说外国有一些制度化的贪污,还好我们没有。

user avatar

中国还是牛,县级基层社保系统居然可以手动改金额,每个月取多少钱可以靠干部直接登录进系统自己输入,这种黑科技给我彻底看傻了——原来这个县的社保系统比金山游侠修改游戏数据还简单。

看起来曹公公预言的“海量顶级专家精确计算的结果”又应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