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期米面豆类肉类鸡蛋通通在涨价,到底怎么回事?涨价幅度令人害怕,鸡蛋甚至在两天内涨了两块钱?

回答
您提到的近期米面豆类、肉类、鸡蛋等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确实是当前不少消费者普遍感受到的经济压力。这种现象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导致这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范围广,是基础性原因):

1. 全球通胀压力: 当前全球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这主要源于:
疫情后的经济刺激政策: 各国央行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
供应链中断与瓶颈: 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如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因素,导致全球物流、运输、生产等环节出现效率下降和成本上升,进而推高了原材料和制成品的成本。
能源价格上涨: 能源是几乎所有商品生产和运输的基础。石油、天然气等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化肥、饲料、运输等成本,最终传导到农产品和肉蛋奶等食品价格。

2.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粮食价格上涨: 全球主要粮食(如玉米、小麦、大豆)的生产受到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出口限制等因素影响,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中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也难以避免受到影响。
饲料成本上升: 猪、鸡等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主要由玉米、豆粕等组成。这些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饲料成本,进而影响到肉类和鸡蛋的生产成本。

二、 行业特定因素(针对具体商品):

1. 肉类(猪肉、牛肉、禽肉等):

猪肉:
周期性因素: 养猪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经历了几年的非洲猪瘟等疫情导致产能下降后,市场曾出现猪肉价格高位。随着产能逐渐恢复,理论上价格会有所回落,但其他因素可能抵消了这一趋势。
饲料成本高企: 如前所述,玉米、豆粕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
环保压力与散户退出: 环保政策趋严,一些小型养殖户可能因环保不达标而退出,或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改造,这些都会增加养殖成本。
消费需求复苏: 随着经济活动的恢复,居民的肉类消费需求也在逐步回升。
牛羊肉:
进口成本增加: 中国牛羊肉进口量较大,国际牛羊肉价格上涨,叠加汇率变动、国际运输成本增加,导致进口牛肉和羊肉价格上涨。
国内养殖成本: 国内养殖业也面临饲料、人工、场地等成本上升的问题。
禽肉(鸡肉、鸭肉等):
饲料成本: 与猪肉类似,禽类养殖也高度依赖玉米和豆粕作为饲料。
禽流感风险管理: 虽然目前可能没有大规模爆发,但养殖户为应对潜在的禽流感风险,会增加防疫和管理成本。
替代效应: 在猪肉价格高企时,部分消费者可能转向消费禽肉,从而推高禽肉需求和价格。

2. 鸡蛋:

鸡蛋价格波动剧烈的原因: 鸡蛋作为一种消费量大、生产周期短、对外界变化(如天气、饲料)非常敏感的商品,其价格波动往往比其他农产品更频繁和剧烈。
饲料成本: 同样是关键因素。玉米、豆粕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蛋鸡的饲料成本大幅增加。如果每斤鸡蛋的生产成本增加了0.5元,而市场价格只涨了0.3元,养殖户就会亏损。
供需关系:
产能调整: 养殖户会根据市场预期和前期效益来调整蛋鸡存栏量。如果前期效益不好,可能会淘汰部分蛋鸡;如果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可能会增加补栏。
季节性因素: 鸡蛋产量在夏季和秋季相对较高,冬季和春季较低。天气炎热时,蛋鸡产蛋率会下降;冬季需求旺盛,可能出现阶段性供应紧张。
极端天气: 极端高温天气会影响蛋鸡的产蛋率,从而减少供应。
“惜售”心理: 在价格上涨初期,一些养殖户可能会有“惜售”心理,暂时控制出货量,等待更高的价格,这也会加剧短期内的价格上涨。
“两天涨两块钱”的现象分析: 这种快速上涨可能与以下几点叠加有关:
前期价格偏低: 如果前期鸡蛋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养殖户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那么一旦有上涨的信号(如饲料成本上涨),他们会立刻调整价格以弥补成本。
囤货与投机: 市场上的商户或个人在看到价格上涨趋势后,可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囤货,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和价格攀升。
信息传播速度: 现代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一旦出现价格上涨的苗头,会迅速在市场和媒体上传播,引发连锁反应。

3. 米面豆类:

米面(大米、小麦粉):
国际粮价影响: 如前所述,国际小麦和稻米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渠道传导。
国内生产成本: 种植业也面临着化肥、农药、种子、农机、人工、土地租金等成本的上涨。化肥成本的上涨尤其关键,因为其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然气等能源价格。
天气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可能会遭遇不同的天气灾害(如干旱、洪涝、霜冻),影响局部地区的产量和质量。
国家粮食储备与政策: 国家会通过收储、轮换等方式调控粮食市场,但整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这种调控的作用也有限。
豆类(大豆、豆粕等):
国际大豆价格: 中国大豆进口依赖度非常高。全球大豆主产国(如美国、巴西)的天气、种植面积、国际贸易政策等都会显著影响其价格。
饲料需求: 大豆是生产豆粕的主要原料,而豆粕是动物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豆价格直接影响到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成本。

四、 综合影响与预期心理:

通胀预期: 当人们普遍预期未来物价会上涨时,会产生“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增加即时购买量,这本身又会推动价格上涨。
汇率变动: 如果本国货币对主要贸易国货币贬值,会增加进口商品(包括农产品及其生产资料)的成本。

总结:

您感受到的米面豆类、肉类、鸡蛋价格上涨,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全球通胀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能源价格上涨是宏观基础。而饲料成本上升、国内生产资料成本增加、季节性因素、供需关系变化、以及市场预期心理,共同作用于具体的农产品和食品品类。鸡蛋价格的剧烈波动,更是体现了其作为短周期、高敏感度商品对这些因素的快速反应。

应对这种局面,消费者可能会通过调整消费结构、增加储蓄、关注促销信息等方式来应对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对于政府而言,则需要在稳定物价、保障供给、支持农业生产、管理市场预期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答案,完美符合某乎特色,各种分析,各种内涵,各种嘲讽,还有明明双手不沾阳春水却硬装作社会底层。

来,来,来,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底层,普通民工,为省钱每天自己买菜做饭的劳动者——我很负责任的说,这几年鸡蛋的平均价格都在4块左右,每年夏季涨到最高,去年最高峰5.8元一斤,持续了两三个月。冬季价格回落,正常也在4块的样子。今年年初鸡蛋价格本身就低的离谱,2块多一斤,多少年没见过了,什么原因造成的不清楚,因为我只是普通老百姓。但是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起码有模糊的基本概念,一个月前就估计到蛋鸡养殖户无利可图,缩小规模,后期必然蛋价大涨,正好又赶上夏季的周期性上涨,这才5块一斤,有啥稀奇的?

—————————————————————————

知乎小透明,万万没想到随手一答居然火了,瑟瑟发抖。。。

评论基本都看了,一条也没回复,因为很多评论批评的对,本身随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周全,再加上受限于自身能力,也没实力去答的深入。

更新下,有些评论,能回答的统一回复了。

有人说题主提的是“米面豆类肉类鸡蛋”,我偏偏只说了鸡蛋。没错,猪肉为什么涨价,从去年开始,知乎已经提烂了,一搜一大把。米面豆类的涨价?不是相关从业人员,有多少人意识到涨价的?题主最后专门提鸡蛋“涨幅令人害怕”,把问题定性。在我看来,表面上都是“涨价”,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我只答了我能答的问题。

“2020年了,还有2块多一斤的鸡蛋?”没错,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所有对鸡蛋价格表示怀疑的,麻烦回家问问你家里常买菜的,别张口就来。起码,评论区大量的评论都证实了鸡蛋的低价。

有些延伸到绿叶菜涨价的,咱们就统称蔬菜吧。从我买菜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大标本的统计,你很难从整体上去看涨跌。举我们这里的例子,拿最普通的西红柿来说,便宜的时候3,4毛,贵的时候5块,你不能就此得出物价涨了十倍。任何时候,菜市场都有些比较便宜的菜,个人主观来说,菜价的涨跌取决于你习惯买的那几种菜的涨跌。

“何不食肉糜”?属实逗乐我了,别学会一个词就满世界用好么?

我老家苏北农村,小时候一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地里倒是各种蔬菜,但是食用油贵,一个月吃两斤油,菜的味道可想而知。到今天,我最馋就是红烧肉,去年猪肉涨到30,吃红烧肉频率大减,又怎样呢?很多人以为,社会底层天然的应该焦虑,应该反抗。网上各种贩卖焦虑的大V煽动的就是底层人的情绪。这一点,我不认同,不敢说代表什么,只代表我自己。2000年,我上高中,暑假在工地干小工,十个小时一天10块钱。知道猪肉多少钱一斤么?5块,我累死一天,挣两斤猪肉。很多小屁孩可能又叫唤了,那时候怎么可能那么贵?信不信随你们吧,估计你回家问父母都不一定能记得当时的价格。我为什么能记得?97年我父亲过世,母亲有自己的难处,没在我身边,家里的菜都是我买的,我现在都无法想象当时有多馋肉。还有一件事可以佐证,那时候家家养猪,不像大家印象中农村过年杀猪的习惯,我们那可舍不得杀,过年买几斤肉得了。每年开学季就是卖猪高峰期,一头猪卖1000来块钱,大概出200斤肉,屠户也就挣一套下水钱。当然现在依然混的狗屁不是,做啥啥失败,但是我去工地干小工都能有200一天,30一斤的猪肉还是能吃的。再说猪肉涨价了,吃鸡肉啊,10块钱一斤,吃鱼肉啊,鲤鱼6块一斤。所以,我有啥焦虑的?我身边的几乎都是农民工阶层,也没见谁整天焦虑的。恕我直言,“贩卖焦虑”的受众恰恰是所谓的“中产”和急需跨越阶层的小青年。我们这些真•社会底层焦虑个毛线!

user avatar

美国在全流通,美元贬值鸭梨巨大。

怎么办,要保就业啊,所以提出了双循环,加了一个内循环。这话什么意思,眼下我们还是或者说主要还是外循环,外贸依然是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地方,说的不是外贸人,而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

好了,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还出口个屁?

咋办

咱们也拼命印钱吧,把汇率砸下来企稳,外循环继续持稳,稳中带升。

至于什么通货膨胀,CPI指数,物价上升之类的负面因素,疥藓之疾啦。

晴空万里!

user avatar

米面豆我不太清楚,但是禽类和鸡蛋我有所了解。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原因,一些出口的蛋无法出口,原本销往国外的蛋类倒灌回国内,将蛋价压在了一个非常低的价格上。

之后蛋价也没有涨回来,直到上月初,本地蛋价也在两块七到两块九之间。但是蛋是有成本的,饲料,人工,运输。我印象里最终端的蛋价如果是两块五左右,那么养鸡的人是不赔不赚这么一个状态。两块七到两块九,勉强能赚很少的钱。

所以,从五月份开始,很多养鸡的就不打算干了,当时很多杀鸡的地方开始低价处理白条鸡,一些微信群里也在处理,价格是100元五只,每只白条鸡四到六斤,持续了大约一个月

这些鸡应该是蛋鸡,是养鸡场不干了,准备处理掉。

与此同时,肉食鸡的价格也被压的非常低,当时鸡腿在超市的价格是六元到六元七八的样子。去批发市场,每斤是四块八。

这个价格也是低的过分的价格,之前我没见过鸡肉能便宜到这个地步。


现在天气到了最热的时候,母鸡的产蛋量会下降。加上部分人已经不干了而且最近南方水灾,很多南方的养鸡场,被淹没,导致国内产蛋量进一步降低,导致鸡蛋在短期内连续数次的减产。

连续数次减产导致价格上涨也不奇怪。

现在鸡蛋本地超市价格四块二一斤,鸡胸十块,鸡腿九块多,算是普通价格。

至于猪肉,猪肉的价格上涨还要早,在上月中旬就涨上去了,原因是新型猪流感,我记得当时猪流感病毒一公布,本地猪肉立刻窜了三四块。

以上就是我对猪肉和鸡肉以及鸡蛋的看法。

说涨,涨幅其实也不大,鸡蛋和鸡肉涨完之后也是普通价格。

饲养业很辛苦的,没日没夜的伺候在鸡棚旁边。当时鸡蛋两块多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价格太不合理了,养鸡的根本赚不到钱。现在涨上去对他们而言也算好事,较高的价格会吸引场外人员入场,未来两三个月里,鸡肉和鸡蛋应该会价格回落。


有些什么都不懂就在那带节奏的,看着真恶心

ps,惊了两百赞,感谢各位抬爱

user avatar

这莫不是马云说的未来房子会是白菜价?

原来是我理解错了,不是房价降下来,而是白菜涨上去

我错怪马云了

user avatar

其他几个品种虽然有涉及但是不算太熟,说说我比较熟的品种鸡蛋吧

作为一个水平不怎么地的前大宗商品交易员兼饲料销售(划掉),我的观点是鸡蛋涨价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原因非常简单,跟猪一样,鸡蛋也是有周期的。上半年的情况是这样:疫情一来鸡蛋直接砸在养殖户手里出不去,鸡蛋消费大户学校又不开课,同时因为关闭了活禽的交易淘鸡也卖不上价,所以很多养殖户选择了换羽来延长蛋鸡产蛋时间赌下半年行情修复。就是说上半年养蛋鸡一定是赔钱的,同时因为17-18年的经验养殖户都不敢淘鸡,所以整个上半年鸡蛋价格是偏低的……差不多是两年的最低点。因此现在蛋价与其说是上涨不如说是修复性行情。事实上产区鸡蛋差不多在2.5元/500g才是盈亏平衡点,而上半年大洋路有一段时间走货45斤连120块都不到,这样一来蛋鸡存栏量因为价格的关系减少,蛋价自然就上来了。

另一个原因是鸡蛋是有季节性的,一般来讲每年7-9月鸡蛋价格会上涨,原因是中秋和国庆双节的消费旺季和蛋鸡由于天气原因减产(感谢评论区 @乐天知命 的提醒,写的时候忘了这一点了)。今年猪肉价格下不来鸡蛋价格也要水涨船高(鸡蛋不仅是替代品,鸡肉也是,因此淘鸡价格合适养殖户也会卖鸡)

鸡蛋差不多每三年左右会有一次这种循环,猪则是五年(这一次叠加环保和猪瘟周期可能会延长)

接着随手写写玉米吧

玉米最近涨这么多有很多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天气原因,今年东三省的玉米播种面积比往年要少,同时预计亩产也要少于去年,原因是今年黑龙江雨水偏多,对玉米播种和成长不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还有补贴的原因,黑龙江的大豆补贴每亩比玉米多了200块),同时前几年临储库存太多,于是各地上了很多玉米深加工项目来消化库存,比如燃料乙醇和氨基酸,因此根据粮油中心的估算工业消耗就要比去年多300万吨。然后经过这两年的消耗临储库存已经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我觉的300万这个数字有待商榷,毕竟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在粮食深加工企业,整体建成之后就是150万吨玉米的年消耗,占了增加值的50%……)

饲料反而不是玉米价格上涨的动力,因为生猪产能还没有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因此猪肉价格居高不下。

还有饲料原料豆粕,目前从期货盘面上看并没有超出预期的波动。尽管可能有货币方面的因素导致上涨,但是其实更多的还是供需平衡导致的价格波动……



再说个常识性问题:饲料成本不能看豆一的价格,因为豆一是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并且去年大商所改了交割要求,所以豆一高价是正常的……而豆二和豆粕则更贴近真实的饲料采购成本。

user avatar

中国耕地匮乏,地狭人稠,仅能保证口粮安全,肉蛋奶则有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即使本身不依赖进口的部分,饲料也要依赖进口。全球乱得一团糟,在农业上,中国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就今年这个情况,巴西饲料出口已经炸了,美国显然也指望不上,别的途径呢?那是杯水车薪。

另外,现代农业生产是依赖化肥的。氮肥你可以单凭强大的工业能力念力造物,磷钾你怎么办?还不是得买。国际贸易一受阻,你还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最大的短板,就在于工业原材料和耕地。在原料矿产方面,我大中华可以说无所不有,只有两种东西没有: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没有原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强大的工业能力也等于零。关起门来过日子,美国或许行,中国,那就意味着两顿大米饭就咸菜,一顿咸菜就大米粥。

米面油倒是不用担心。米面油的设计冗余度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问题,而且米面油的安全门槛其实也比较低。但是肉蛋奶,我只能说看看九月末的东北秋粮情况,目前价格飞涨是必然的,你看价格没用,你得看供需。

总之现在的情况就是,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我们只剩米面油了,好消息是我们还有好多米面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