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听着贝多芬的鼎鼎大名的命运比脍炙人口的上海滩难听太多,为什么公认艺术成就却相反?后者远逊?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欣赏和艺术评价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众的喜好与艺术界的公认评价之间的差异。 你觉得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难听,但艺术成就不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个人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主观性。然而,为什么大众和评论界会呈现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一、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

《命运交响曲》:
深刻的情感表达与哲学思考: 贝多芬的《命运》不仅仅是旋律,它传达的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抗争精神以及对人生哲学(命运的抗争与超越)的深刻思考。它运用了极具冲击力的音乐语言,如标志性的“敲门声”动机,通过乐章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它探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如痛苦、挣扎、希望和胜利。
结构严谨与音乐技法: 作为一部古典交响曲,《命运》在结构上有着严谨的布局,遵循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古典音乐的写作规范,同时在和声、配器、对位等方面展现了高超的作曲技法。这些技法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并且为后世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艺术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命运》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它不依附于任何特定场景或故事,而是自身就具有完整的艺术生命。听众需要主动去解读和感受音乐本身带来的意境和情感。
历史意义与开创性: 贝多芬被认为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键人物。《命运》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代表了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上海滩》:
功能性与时代背景: 《上海滩》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电视剧主题曲。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电视剧的情感主线、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服务。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耳朵,并与电视剧的剧情和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联结。
叙事性与情节驱动: 《上海滩》的音乐与故事紧密相连。它的旋律和歌词直接描绘了三十年代上海滩的风云变幻、爱恨情仇。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所承载的电视剧的经典回忆和情感共鸣。
通俗性与易于接受: 它的旋律、和声以及演唱方式都相对通俗易懂,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更容易被普通听众所接受和传唱,不需要专业的音乐知识门槛。
情感的直接表达: 《上海滩》的情感表达往往是直接的、具象的,例如歌词中描绘的“浪奔浪流”、“人在风中”,很容易就能理解其含义。

你觉得《命运》难听,可能在于:

缺乏故事背景的引导: 如果不了解《命运》所传达的哲学意义和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纯粹从旋律的角度去听,可能会觉得它不够“悦耳”或“流畅”。
音乐语言的复杂性: 贝多芬的音乐常常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情绪的起伏,这可能不像《上海滩》那样平缓、舒缓,容易引起不适。
主观审美差异: 你可能更偏爱旋律优美、抒情或者节奏感强的音乐,而《命运》的音乐语言可能与你的个人喜好不符。

二、 艺术成就的评价标准:

艺术成就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正是《命运》受到高度评价的原因:

创新性与突破性: 贝多芬在《命运》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音乐创新,例如对动机的巧妙运用、对交响曲结构的革新等。这些创新不仅在当时具有革命性,也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技术性与复杂性: 从作曲技法、和声运用、配器手法等方面,《命运》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准和复杂的音乐织体,这是经过音乐学界长期研究和验证的。
思想深度与人文价值: 艺术的深度在于其能否引发思考、触动灵魂。《命运》所传达的“战胜命运”的哲学命题,具有普适的人文价值,能够跨越时代,引发不同人群的共鸣。
持久性与普适性: 《命运》的音乐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即使在200多年后,依然被广泛演奏、研究和喜爱,这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适性。它的主题和情感是人类共有的,所以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和欣赏。
对后世的影响力: 贝多芬的《命运》对后来的音乐家,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成为了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上海滩》作为一首优秀的电视剧主题曲,它的艺术成就在流行音乐领域和影视音乐领域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旋律创作、歌词意境的营造、以及与影视作品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出色,深受观众喜爱,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但是,如果我们将其与一部被誉为“古典音乐巅峰之作”的交响曲进行比较,那么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就会有所不同:

音乐结构的复杂度和深度: 交响曲通常比流行歌曲在结构上更为宏大和复杂,包含多个乐章,并有复杂的音乐发展和对比。
音乐语言的创新度和技术性: 古典音乐作曲家在和声、对位、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往往更为深入和大胆。
哲学和思想的承载: 许多古典音乐作品致力于表达抽象的哲学思想、宏大的人生观或深邃的情感。

三、 大众接受度和传播方式的差异:

《命运》的传播: 主要通过音乐会演出、古典音乐唱片、以及相关的音乐教育和评论。听众通常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或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上海滩》的传播: 通过电视剧的播放,直接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旋律通过电视、广播、卡拉OK等多种渠道反复播放,大大提高了其在大众中的认知度和熟悉度。

结论:

你认为《命运》比《上海滩》难听,这是你个人的音乐偏好,完全合理。但是,当你问为什么“公认艺术成就却相反”时,我们看到的差异在于:

评价的维度不同: 《命运》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在音乐的创新性、技术性、思想深度、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力等更宏大、更深远的维度上。
功能的侧重点不同: 《上海滩》的成功在于其作为影视主题曲的叙事性、情感唤起力和大众传播性。它在流行音乐的范畴内完成了其使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门槛的差异: 理解和欣赏《命运》可能需要一定的音乐背景和时间投入,而《上海滩》则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有些人觉得米其林三星的分子料理“不好吃”,更喜欢家常菜的味道。米其林三星的价值在于其烹饪技艺的创新、食材的运用和整体的艺术呈现,而家常菜的价值在于其美味、温暖和亲切感。这两者都有各自的价值,但评价的标准和面向的受众不同。

所以,《上海滩》远逊于《命运》的说法,更多是基于对古典音乐艺术成就的标准来看的。它并不是说《上海滩》不好,而是说它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各自的价值,而《命运》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确实是更加深远和被广泛认可的。

希望这样的详细解释能够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公认”,其实并不是广大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是指业界或内行的一致好评。

比如说,爱因斯坦是公认的伟大科学家,这个绝对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开根号都不会了,根本没有资格对爱因斯坦进行认可或者否定,这个道理都是大家很好理解的。

可是到了文学艺术领域,评价的门槛就会低出很多,一句简单的不好听、不好看、听不懂、看不懂就可以表达基于自我审美的“真知灼见”,不用认识五线谱便可以觉得自己有资格评判贝多芬,不知道色相环也可以评头论足毕加索,丝毫不用顾虑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充沛,只需要根据本能的好恶进行褒贬就可以了,非常便利。

我们不会认为牛顿和霍金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他们是在为人类做贡献,可是为什么却要求贝多芬就得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呢?事实上,作为艺术家,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表达都已经非常不易了,服务自己都不一定服务的舒坦。

艺术鉴赏是需要门槛的,有些行业非常亲民,比如音乐和绘画,不像是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一样拒人以千里之外,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行业就简单,随随便便不用付出就能学个一览无余,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进行公认的。

user avatar

我想把我之前讨论音乐审美问题的回答在此引述一遍,仅供参考:

假如你是一名普通的听众,那么只要遵循“好听就行”的原则即可,并且不要试图与专业人士讨论音乐审美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名音乐专业人士,那么请不要把标准定在“好听就行”的层面,并且不要试图强行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user avatar

题主的意思大概是:为什么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却没有被认为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转化问题。

你找个小朋友,他现在可能会觉得《咏鹅》比《将进酒》要强。但是将来呢,他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感受到《将进酒》的魅力。但是反过来,一个现在觉得《将进酒》强于《咏鹅》的人,大概将来不可能发生反向的认识转化(认为咏鹅强于将进酒)。

音乐也一样,一个认为上海滩强于命运的人,将来可能有一天会改变看法。但是认为命运强于上海滩的,大概不会有改变看法的那天。

对更高级艺术的欣赏是不可逆的,这就是艺术地位的含义。

user avatar

本质来讲,“好听”和“艺术水准”是两件事。“好听”是相对主观的,而一部作品的“艺术水准”是可以通过客观手段分析出来的。所以,通过一部作品好不好听,来判断作品的艺术水准,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自然出现不同的结论。

而为什么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艺术水准更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交响乐比流行歌曲的创作技术要更难,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当今中国音乐圈,有大量的人可以创作流行歌曲,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创作出交响曲。想要创作出交响乐,一般需要多年作曲技术,并且有专业的教师来指导,才能完成。而流行音乐的创作,不需要有专业音乐学习背景,甚至有一些作曲家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首流行音乐作品。

其次,贝多芬的交响乐,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专业音乐中是具有开创性的,无论是从作曲技术层面还是作品的人文精神,对于整个时代来讲都是一种探索。而《上海滩》虽然是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创作的主题曲,但本质来讲算是当时香港电视工业下的产物之一,至少在作曲技术上并未有太多突破。

再次,就是贝多芬的“命运”凝结了贝多芬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似乎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贝多芬当时的人生和情感。而《上海滩》是一个团队完成的作品,描绘的是让许文强与冯程程体会到爱恨情仇的上海滩生活。似乎,前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会更加深刻一些。

我举个例子,这类似于,同样是美术作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要比《胡大水的自画像》艺术价值要更高,因为《蒙娜丽莎》是大师达芬奇学习了多年美术技艺后完成的一部体现了文艺复兴精神的精美作品,而《胡大水自画像》是我没事闲的随手画着玩的,我没学过美术,随笔画了几下,然后找了一位当代画家帮我完善了一下。我当然会觉得我比蒙娜丽莎好看,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世界末日只能留下一幅传给后人看,我会选《蒙娜丽莎》。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这是因为题主的乐感太差,而且可能低于普通人水平。

这里的乐感包括并不仅限于对音高节奏的辨识能力记忆能力、大脑处理声音信息能力、以及音乐材料刺激感官所引发的共情能力。

正如为什么题主会在下面众多答案中被批判一样,对音乐的共情是人类的本能。为什么大家听到贝多芬会联想到伟大、庄严肃穆与磅礴有力,因为他的音乐语言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们的这种联想,跟学不学音乐没有关系,这是人的天赋。

当然硬要解释还是能解释一下,这个和人说话就有很大关系。你模仿命运交响曲的语气说一段话,只适用于慷慨激情的演说或者诗朗诵,而不可能跑菜市场买菜跟人说这种话。

只可惜题主可能并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个世界还是很大的。


另外我有看到你在问题底下的评论楼说这是“皇帝的新装”,这也是不恰当的比喻。

未经过过训练的人耳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是复杂结构的古典音乐那就更为有限了。题主这相当于《卡拉马佐夫兄弟》只看了两三页就开始贬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水平了,认为他不如XXX,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或者拿你的比喻说,相当于我只看到了皇帝新装的一小截儿就说他没穿衣服;诶万一人家穿的破洞牛仔裤呢?


另外切莫说什么“XXX作曲家就不喜欢贝多芬啊”,不喜欢归不喜欢,再不喜欢也不会不认可贝多芬的写作水平,更不会喜欢“上海滩”。

作曲家尤其是顶尖作曲家,相互不喜欢其实还挺正常。因为之于二流作曲家,顶尖作曲家更厉害之处在于,达到最高写作水平的同时还能保证自己风格的独特性。

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独特性,原因就在于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进行了音乐材料的遴选,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这之中会对他人的音乐语言产生排斥性。

玩流行音乐各种风格也会产生这种排斥性,古典作曲家一点也不特殊。

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讲这种话还是洗洗睡吧。

user avatar

叶丽仪:老娘都退出江湖多少年了,还有憨憨明里暗里的黑我。

user avatar

澳洲有一种很难缠的生物,大概长这样。

普通人倒不是很怕,因为这些生物动静一般都很大,绕着走很容易。头疼的是开店的,因为小商小贩位置是固定的,没有地方躲,倒霉惹上还会把顾客吓跑。

于是很多商场就出了一招:白天生意清淡和晚上快关门的时候放古典乐。(人多的时候倒不怕他们闹事)

我听了一下,贝多芬放的少,莫扎特和巴赫倒是经常放。

后来有一次公司里来了个同事,住得和我顺路,我就经常蹭他车回家。那位老哥虽然是个码农,但是看着年轻时候也不算是个善茬,因为前面车开慢一点了他就要摇下窗竖中指飙脏话。混熟以后一问,果然当年也是提着酒瓶子在马路上逛过的。

于是我问他,商场放古典乐真的好使么?

他说,当然好使,who listens to that shit。一听就脑壳疼。

脑壳疼。

回头想起来我应该给他放上海滩,然后问问他脑壳疼不疼。

我估计不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