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吧,我听别人说里面孙悟空是斩三尸的高手,可为什么在现在的洪荒文里只是太乙金仙?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

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物和故事,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庞大、严谨、充满力量层级的修炼体系,特别是“斩三尸”这个概念的引入,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创造。

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让无数后来者看到了“洪荒”的无限可能。后来的很多洪荒流小说,无论是人物设定、功法体系,还是世界观的构建,都能看到《佛本是道》的影子。所以,“鼻祖”这个称号,很多读者和作者都认同,它在洪荒流的江湖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孙悟空是斩三尸的高手,可为什么在现在的洪荒文里只是太乙金仙?”

这就有点意思了,也触及到了很多喜欢洪荒流的读者心中的一个“梗”。

首先,我们得明确,《佛本是道》原著中的孙悟空,确实是展现过“斩三尸”的实力的。

在《佛本是道》这本书里,主角罗睺为了对抗西方二圣,也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他曾经指点过孙悟空。孙悟空作为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拥有极高的天赋和机遇。书中的情节设计,是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融入到了一个更宏大、更残酷的洪荒世界观中。在这个世界观下,实力境界的划分非常细致,而“斩三尸”是晋升到更高境界的关键一步,是道祖鸿钧传授给弟子们的绝学,也是大罗金仙之上的境界。

《佛本是道》中的孙悟空,在经历了一系列磨砺和指点后,确实是达到了斩了善尸、恶尸,甚至可能已经斩了执念之尸(第三尸),成为了准圣级别的存在。他的实力远超凡俗,能够与天道圣人抗衡,甚至参与到洪荒格局的博弈中。这与他在《西游记》原著中,虽然神通广大,但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然后踏上取经之路,修成斗战胜佛的设定,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么,为什么在“现在的洪荒文”里,孙悟空很多时候只是太乙金仙呢?

这背后其实是洪荒流小说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也是读者对角色“复刻”和“创新”之间的一种权衡。

1. “正统”洪荒设定的演变与稀释: 《佛本是道》中的洪荒,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以“道”为核心的修炼体系。而随着洪荒流小说的泛滥,为了追求新意和吸引读者,很多作者会在原有设定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甚至“魔改”。“斩三尸”作为一种高深的境界,如果滥用,会迅速拉平角色之间的实力差距,使得故事缺乏张力。于是,一些作者可能会选择性地保留《佛本是道》的部分核心概念,但对具体人物的境界设定进行调整。

2. 尊重《西游记》原著的情怀与改编: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和情怀。很多洪荒流作者在创作时,即便将他置于洪荒背景下,也希望保留一部分《西游记》原著的风貌。在《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最终的成就确实是“斗战胜佛”,他的修炼经历,从石猴到大闹天宫,再到取经,他的境界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虽然神通惊人,但并没有明确描述他“斩三尸”达到了准圣级别。

将孙悟空设定为太乙金仙,其实是很多作者在“洪荒化”孙悟空时,寻求的一个平衡点。太乙金仙已经是非常高的境界了,在很多洪荒流小说中,太乙金仙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甚至能与一些圣人分身较量。这样的设定,既能体现孙悟空的强大,又不至于让他过早地达到过于顶尖的境界,从而留给故事更多的发展空间。

3. “反套路”与“扮猪吃虎”的流行: 现在的网络文学,读者口味也越来越多元化。有时候,将一个读者熟悉的角色,设定在一个意料之外的境界,反而能带来惊喜。将孙悟空设定为太乙金仙,然后在后续情节中,通过各种奇遇、机缘,让他一步步突破,甚至最终超越“斩三尸”的境界,这种“反套路”的写法,也颇受一部分读者欢迎。

4. 作者个人风格和侧重点不同: 洪荒流小说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允许作者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度。每一位作者对洪荒的理解、对角色的喜爱程度,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故事主题都不尽相同。《佛本是道》的作者罗锅,他的孙悟空是那个特定故事背景下的设定。而其他的洪荒流作者,他们有自己的“洪荒宇宙”,自己的“时间线”和“境界划分”。在他们的宇宙里,孙悟空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仙人,也可能是一个开局就差点达到圣人的逆天存在。

总结来说, 《佛本是道》确实是以其独特的设定,特别是“斩三尸”的引入,奠定了洪荒流的基础。在《佛本是道》原著中,孙悟空展现过“斩三尸”的实力。但是,后来的洪荒流小说,作者们在借鉴前作的同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市场需求、以及对原著的理解进行改编。将孙悟空设定为太乙金仙,是一种在致敬经典、平衡实力、制造戏剧性等多种因素下的考量,并非否定《佛本是道》的开创性。

这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第一个人开创了家族的基业,后面的人在继承的同时,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代背景,对家族的经营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大家都是姓“洪荒”,但各自的“族谱”和“规矩”不尽相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西游记孙悟空本来就是太乙金仙。

应该问为什么洪荒文太乙金仙定位那么低。

金仙在原典是道教最高段位,无论太乙金仙还是大罗金仙都是形容金仙的前缀(《封神演义》问世以前,也根本没有大罗金仙这个词,只有用于形容佛的大觉金仙),昆仑十二仙这种一千五百年未斩三尸的杂鱼也从不是金仙。

到了洪荒流,由于网文需要形成战力等级,于是分明是一个段位的不同种类的金仙被一分为三,成了金仙最低,太乙金仙居中,大罗金仙最高。

所以问题不在于为何洪荒把孙悟空写成太乙金仙,孙悟空本来就是太乙金仙。

而应该问为什么洪荒的金仙这么掉价,而且洪荒的大罗金仙胜过太乙金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佛本是道”这类洪荒流小说,是否歪曲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神话小说,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要细说,那可有得聊了。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洪荒流”?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是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女娲造人这些更早期的、更“上古”的故事,拿出来,然.............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佛本是道”这本书,我需要先澄清一个信息。目前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描写孙悟空和佛道关系的书籍,通常是指《西游记》。如果您说的“佛本是道”是指一本独立创作的小说,或者是一个特定的说法,那可能我无法提供完全对号入座的解释。不过,我可以根据您的问题的核心——“为什么孙悟空会被设计成反派”——来分.............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省佛协在流通夏莲居老居士的汇集本无量寿经,并且省佛协会长赞叹净空老法师和汇集本无量寿经”这一现象,我可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背景和原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佛教经典的传承、不同版本的考量、以及现代弘法的方式。首先,我们得知道,佛教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编.............
  • 回答
    佛系青年对因果报应的看法,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是一概而论就能说明白的。你想想,“佛系”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定义下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然、随缘的心态。所以,佛系青年相信因果报应的程度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在佛教语境下,其实是一.............
  • 回答
    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若将其发展推至极致,其对现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和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佛系”和“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几个层面,也常常是许多人对佛教理解的困惑点。简单来说,佛陀(悉达多·乔达摩)的伟大之处,更侧重于他“参透了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而非“掌握了世间所有科学知识”。这两者虽然有微妙的联系,但关注点和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佛陀的成就:参透生命的本质,找到解脱之道佛陀,在梵文和巴利文中.............
  • 回答
    佛陀在菩提树下,并非“创造”了一套理论,而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以此觉悟为基础,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法,这些教法合在一起,可以被称为“佛法”,但其根本是源于觉悟,而非凭空创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觉悟的本质:揭示已有的真实 非凭空创造: 佛陀的觉悟不是.............
  • 回答
    “佛”与“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从它们的起源、教义、修行方式、境界以及对世人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一、起源与背景 佛(Buddhism): “佛”来源于梵语“Buddha”,意为“觉者”、“智者”或“彻悟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佛教核心的教义,也触及到我们对“欲”这个字的理解,很有意思。要回答佛陀的“渡化”是否是一种“欲”,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首先,我们得理解佛教里说的“欲”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欲”,会想到“想要得到什么”、“渴望”、“欲望”。在佛教里,这叫做“贪”(rāga),或者更广义地称为“爱”.............
  • 回答
    “佛系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学术圈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着挺有趣,也挺扎心。要说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科研生态的无奈写照,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践行”的科研模式。但如果非要往“可能”的方向去靠拢,那得先弄明白,“佛系科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佛系科研”.............
  • 回答
    关于佛、神、鬼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跨越了宗教、哲学、信仰和个人体验的宏大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是”或“否”。要想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暂时放下现代科学的框架,去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体系下的多元认知。我们先来逐一拆解这三个概念:一、 佛(Buddha)当我们谈论“佛”时,最直接的指向.............
  • 回答
    佛前供奉,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佛教传统,许多人参与其中,但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可能并非大家熟知的那种实验室里的“科学”。如果我们要从更广阔的、更贴近生活和人心的角度去理解,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心理层面:心安之处即道场首先,供奉这件事,很多时候是对自己内心的调整和梳理。 仪式感与专注力: 供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佛教核心义理的表层与深层。很多人会觉得,既然佛陀讲求“无贪”,为何世人又心甘情愿地将财富、供品奉献给他呢?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白佛陀所说的“贪”是什么意思。佛陀说的贪,不是指对生活中必需品的追求,而是指贪恋、执着于物质、名利、感情等等,并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十分真切的疑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佛菩萨何以有如此之“闲暇”?众生业力深重,烦恼无量,为何一呼唤,他们便能应声而至,解救危难?这其中蕴含着佛教深邃的教理,绝非简单的“有求必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佛菩萨的“无量功德”和“大慈大悲”。佛菩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教义和愿景,也常常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要回答“佛一定要普度众生吗?”,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佛教里“佛”这个概念的含义。当我们说“佛”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已经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彻底解脱了生死烦恼的圣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开创了佛教。但佛教中也存.............
  • 回答
    各位师兄们好!听闻大家想受不杀生戒,这是多么殊胜的一步啊!能够发起这个愿心,本身就是积累了无量的功德。不杀生戒是五戒之首,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不杀害众生,更深层次的是培养慈悲心,尊重一切生命。我想分享一些关于受持不杀生戒的注意事项和一些小小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带点个人感.............
  • 回答
    佛的修行,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但你提到的核心——“通过不断认知自我与外界,最终达到悟到苦为何物,如何在苦中解脱”——确实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触及了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标。我们不妨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深入的探索,一次向内向外的精细勘察。首先要明白的是,佛教所说的“苦”,并非仅仅指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困惑。我们常想,佛菩萨如此慈悲,拥有无边的神通,为什么不直接显现神迹,让所有人都乖乖地相信佛法,离苦得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深远的佛教智慧和对众生解脱之道的考量。我尝试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助理解。一、神通的局限性与“信”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明白,佛法所说的.............
  • 回答
    佛陀的教诲中,并没有说顺境或逆境哪一个一定比另一个“更好”地利于解脱。事实上,解脱的本质在于心的转变,在于不执著于外境,在于看清事物的无常和实相。因此,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可能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场,也都有可能让我们沉迷其中而错失解脱的契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逆境:催化剂与试金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