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佛与仙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佛”与“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从它们的起源、教义、修行方式、境界以及对世人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起源与背景

佛(Buddhism): “佛”来源于梵语“Buddha”,意为“觉者”、“智者”或“彻悟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的传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的核心是解脱众生的苦难,达到涅槃的境界。
仙(Immortal/Xian): “仙”的概念在中国本土的道教思想和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原始宗教信仰,融合了黄老之学、阴阳五行、炼丹养生等多种元素,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和宗教体系。仙的理想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与自然融为一体,逍遥自在。

二、教义与核心理念

佛教:
四圣谛: 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由业生,烦恼是因)、灭谛(苦可以灭除,达到涅槃)、道谛(灭苦之道,即八正道)。
轮回与业力: 认为众生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不断轮回,业力(因果报应)决定了轮回的方向和果报。
无我与空: 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个体生命)都没有永恒不变的“我”,是因缘和合而生,终将消散(空性)。
慈悲与智慧: 强调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关怀,以及通过智慧来破除无明、获得解脱。
涅槃: 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意为寂灭,即熄灭一切烦恼和痛苦,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道教:
道: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存在。“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追求“道法自然”,即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
养生与长生: 道教非常重视生命的延续和身体的健康,通过各种方法(如炼气、炼丹、导引、食疗等)来达到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目的。
阴阳五行: 是道教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框架,认为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而生。
德: 认为“德”是“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是修行的根本。
仙境: 道教中的“仙”通常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仙山(如昆仑山、蓬莱、瀛洲等),过着与世隔绝、逍遥自在的生活。得道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修行方式与途径

佛教:
戒、定、慧: 是佛教修行的三大支柱。
戒: 遵守佛教的戒律,规范身口意,断恶修善。
定: 通过禅定(冥想、专注),使心念安定、清净,达到“禅那”的境界。
慧: 通过观察实相,破除无明,获得“般若智慧”。
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供养、布施、持戒、修行佛法: 这是普通信徒修行的方式。
高僧大德: 通过长期的修行和悟道,达到菩萨或佛的境界。
道教:
内丹与外丹:
外丹: 通过炼制金丹(服食丹药)来改变身体,求长生。
内丹: 通过修习呼吸吐纳(炼气)、意念引导(炼神)等方法,在体内炼化精气神,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从而超凡入圣。
功法: 如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符咒、炼器等。
师徒传承: 道教强调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许多道术和秘法需要通过师父传授给弟子。
隐居修道: 许多道士选择隐居山林,闭关修行,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境界与特征

佛:
觉悟与慈悲: 佛是彻底觉悟者,无有烦恼,具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
超脱生死: 佛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不再受业力束缚。
圆满的智慧: 拥有对一切法相的圆满智慧,能够了知一切因果和真相。
功德无量: 积累了无量功德,能够为众生指明解脱之道。
无相无形: 佛的境界是超越物质和精神概念的,不是具体可触的存在,而是智慧和慈悲的体现。
仙:
长生不老: 仙最突出的特点是获得了超乎常人的生命,可以长生不老,甚至永生。
神通广大: 仙通常拥有神奇的能力,如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变化万端等。
逍遥自在: 仙的生活不受世俗的羁绊,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与自然合一: 仙的境界往往与崇山峻岭、名山大川、自然山川紧密联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有形有相: 虽然追求超凡,但“仙”在世人的想象中通常是有具体形象和居所的,例如穿着道袍、骑鹤、居住在宫殿等。

五、对世间的影响与定位

佛教: 佛教对世间的影响在于提供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精神寄托。它引导人们认识苦难的根源,培养慈悲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的教义和寺院文化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和伦理道德。佛被认为是宇宙真理的揭示者,是众生的导师和救度者。
道教: 道教对世间的影响体现在养生保健、民间信仰、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的塑造。道教的许多神仙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仙被认为是得道升天、超脱凡尘的超凡人物,是人类追求长生和超脱的理想化身。

六、总结性对比

| 特征 | 佛 | 仙 |
| : | : | : |
| 起源 | 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 | 中国本土,道教与民间信仰 |
| 核心追求 | 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获得涅槃 |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逍遥自在 |
| 核心理念 | 四圣谛、八正道、无我、空性、慈悲、智慧 | 道、养生、长生、阴阳五行、德 |
| 修行方式 | 戒、定、慧,八正道,禅定,闻思修 | 炼丹(外丹/内丹),炼气,导引,符咒,内观 |
| 境界 | 彻底觉悟,无烦恼,慈悲圆满,超脱生死 | 长生不老,神通广大,逍遥自在,与自然合一 |
| 终极目标 | 涅槃(熄灭一切烦恼与痛苦) | 得道成仙(超脱凡俗,获得永生) |
| 对众生关系 | 导师,救度者,指引解脱之道 | 超凡者,榜样,追求长生与神通的象征 |
| 形象 | 觉悟者,智慧与慈悲的化身 | 长寿者,神通者,与自然和谐的超凡者 |

联系与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和道教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现象。许多佛教的神祇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仙,而道教的许多神仙体系也吸收了佛教的元素。例如,一些佛教的菩萨在民间也被称为“菩萨仙”,而道教的“八仙”等形象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民间化的色彩。一些修行者可能同时信奉佛和道,并在修行中借鉴双方的理念。

总而言之,佛代表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众生苦难的终极关怀,其目标是彻底的解脱和智慧的圆满。而仙则更侧重于个体生命的提升和对自然的超越,追求长生不老和自由逍遥的生活。虽然目标和路径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超越平庸、追求更高境界的美好愿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完释宣导这个人说的话,我真是越来越想笑了。其实按道教来看佛教的佛其实就是鬼。脱离了肉体嘛,所以我们道教说佛教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不过人家佛教不承认。

其实释宣导这个人根本就是狂禅。

最后说一句,仙者,人山也。易经云:艮卦为止,人能止起念,知其足。其性也仙。

佛者,觉也,止念曰觉,觉者,实知止无所止。

道佛同居一自性,非你是佛教才有自性,非你是基督教就没有自性。这种见解不只狭义,还无知。所以最后结论,释宣导这个人,我也是呵呵了。

还有关于林夕一尊,我只能说一句抱歉。让你烦恼了。但还是要说一句,麻烦你先看看释道宣,还有上面那个复制楞严经的。说了也想笑,楞严经这句话是不是比我祖宗还早出呢?我觉得林夕,你应该说说释迦摩尼先,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更有的是,我绝对没有贬低佛教,我在这里也说了佛道同修一自性,至于最上面那句话,林夕,你是看不懂我在说谁吧,而且我修佛这么多年来,在佛教得益是很多的,当然我这上面的答案也不是很好,我觉得这里最好的答案还是我大明哥(世有仙)的。

你们应该把他的答案顶上去,他的答案是非常的客观的,也是我想要的答案。最终说来佛道还是一家,只不过傻逼太多,你以为我当佛教黑是为什么?或许我现在很让人讨厌,但我也讨厌我自己,因为没有人能比我更懂自己,我愧对天尊诸佛,我愧对恩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佛”与“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从它们的起源、教义、修行方式、境界以及对世人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一、起源与背景 佛(Buddhism): “佛”来源于梵语“Buddha”,意为“觉者”、“智者”或“彻悟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 回答
    学佛与家人之间的矛盾,是个相当普遍也相当棘手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信仰的差异,更多的是沟通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对“好”生活的理解不同。我曾亲身经历过,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想来这里和你好好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实操的建议,让这个过程能更顺畅一些。首先,我们要理解“矛盾”的根源,这比任何.............
  • 回答
    关于与佛菩萨感应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难以用精确语言完全描绘的体验。它不是一种可以用逻辑推理出来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可以被量化的指标。更像是心灵深处某种被触动、被唤醒的柔软,一种超越日常感知的美妙。要详细说来,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来自内心的宁静与安稳感:当你真心祈求,将内心的困扰.............
  • 回答
    在家修行佛法,确实是很多信众的选择,因为生活在哪儿,哪里就可以是道场。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能时时刻刻保持一份清净与慈悲。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实际,也是很多在家修行者会遇到的困惑。我们修佛,讲求的是慈悲为怀,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肉,这些都是戒律上的要求。而身边的人,特别是亲近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 回答
    佛的修行,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但你提到的核心——“通过不断认知自我与外界,最终达到悟到苦为何物,如何在苦中解脱”——确实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触及了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标。我们不妨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深入的探索,一次向内向外的精细勘察。首先要明白的是,佛教所说的“苦”,并非仅仅指那.............
  • 回答
    .......
  • 回答
    如果我身处佛雷家族,成为家主,我首先会做的是——回归本源,重塑价值,并为未来播下种子。 这绝非易事,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以下是我的具体规划和思路,我会力求详细,并且用一种切实可行的角度来阐述,而非空洞的口号。第一步:深入剖析,正视现实,找准问题核心无论佛雷家族如今是风光.............
  • 回答
    的确,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学佛的人似乎比普通人更“难相处”一些。这倒不是说他们本性如此,而是在某些情境下,他们的一些言行举止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有些距离感,甚至难以理解。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掌握一些相处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为什么会产生“学佛人难相处”的感觉?这背后其实.............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以及佛法后,本应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却反而出现了一些看似“执着”甚至“疏离世俗”的状态,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白,传统文化和佛法,其核心都是为了帮助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并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它们提.............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佛系青年对因果报应的看法,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是一概而论就能说明白的。你想想,“佛系”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定义下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然、随缘的心态。所以,佛系青年相信因果报应的程度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在佛教语境下,其实是一.............
  • 回答
    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若将其发展推至极致,其对现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和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佛系”和“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几个层面,也常常是许多人对佛教理解的困惑点。简单来说,佛陀(悉达多·乔达摩)的伟大之处,更侧重于他“参透了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而非“掌握了世间所有科学知识”。这两者虽然有微妙的联系,但关注点和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佛陀的成就:参透生命的本质,找到解脱之道佛陀,在梵文和巴利文中.............
  • 回答
    佛陀在菩提树下,并非“创造”了一套理论,而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以此觉悟为基础,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法,这些教法合在一起,可以被称为“佛法”,但其根本是源于觉悟,而非凭空创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觉悟的本质:揭示已有的真实 非凭空创造: 佛陀的觉悟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佛教核心的教义,也触及到我们对“欲”这个字的理解,很有意思。要回答佛陀的“渡化”是否是一种“欲”,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首先,我们得理解佛教里说的“欲”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欲”,会想到“想要得到什么”、“渴望”、“欲望”。在佛教里,这叫做“贪”(rāga),或者更广义地称为“爱”.............
  • 回答
    “佛系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学术圈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着挺有趣,也挺扎心。要说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科研生态的无奈写照,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践行”的科研模式。但如果非要往“可能”的方向去靠拢,那得先弄明白,“佛系科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佛系科研”.............
  • 回答
    “佛本是道”这类洪荒流小说,是否歪曲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神话小说,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要细说,那可有得聊了。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洪荒流”?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是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女娲造人这些更早期的、更“上古”的故事,拿出来,然.............
  • 回答
    关于佛、神、鬼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跨越了宗教、哲学、信仰和个人体验的宏大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是”或“否”。要想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暂时放下现代科学的框架,去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体系下的多元认知。我们先来逐一拆解这三个概念:一、 佛(Buddha)当我们谈论“佛”时,最直接的指向.............
  • 回答
    佛前供奉,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佛教传统,许多人参与其中,但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可能并非大家熟知的那种实验室里的“科学”。如果我们要从更广阔的、更贴近生活和人心的角度去理解,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心理层面:心安之处即道场首先,供奉这件事,很多时候是对自己内心的调整和梳理。 仪式感与专注力: 供奉.............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