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佛想渡化人,是否是一种欲?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佛教核心的教义,也触及到我们对“欲”这个字的理解,很有意思。要回答佛陀的“渡化”是否是一种“欲”,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

首先,我们得理解佛教里说的“欲”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欲”,会想到“想要得到什么”、“渴望”、“欲望”。在佛教里,这叫做“贪”(rāga),或者更广义地称为“爱”(taṇhā)。这种“欲”呢,往往是源于我们对自我、对身体、对享乐、对存在的执着和依恋。它是一种将自己与外在事物联系起来的驱动力,而这种联系常常伴随着不安、烦恼,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总是在变化,永远无法真正满足,最终会带来痛苦。我们想要的多了,就会有得不到的焦虑,得到了又怕失去的患得患失,最终身心俱疲。

那么,佛陀的“渡化”呢?这可就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那种“欲”了。

想象一下,佛陀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世间充满着苦难:生老病死,贫穷疾病,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内心的烦恼痛苦。佛陀在觉悟之后,他所看到的是这一切的真相,他明白苦的根源在哪里,也找到了超越苦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他的教法,也就是我们说的“佛法”。

佛陀的“渡化”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悲”来形容,或者说是“大悲心”(mahākaruṇā)。这是一种超越小我、超越个人得失的、对一切众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就好比,你看到有人掉进火坑里,你会不顾一切地想去救他,那种想要帮助他脱离危险的迫切心情。

佛陀的这种“想要”并不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得什么好处,他已经了脱了生死轮回,证得了涅槃的究竟安乐。他没有私人的得失可言。他的“想要”是出于一种不忍众生苦的慈悲,他知道如何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他希望将这个方法传授给他们。

你可以这样想:一个医生,他看到病人痛苦不堪,他不是“想要”治好病人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也不是“想要”病人的感谢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之所以要治病,是因为他有医术,并且不忍心看到病人继续受苦。他付出的劳动,他的精力和智慧,都是源于他的悲悯之心。

佛陀的渡化,就像是医治众生的“心病”。他的教法,是帮助众生认识到自己的苦从何而来,然后引导他们一步步摆脱这些苦的源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耐心,需要引导,需要解释,甚至需要佛陀以种种方式来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这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

所以,如果把“欲”理解为那种基于自我中心、追求私利的、会带来烦恼和痛苦的“贪爱”,那么佛陀的渡化就不是这种“欲”。它是一种无我的、无私的、以解除众生苦难为目的的“悲”。

我们有时候会把“想要做好事”、“想要帮助别人”这种念头也称为“欲”,但那是善的欲,是“善业”的驱动。然而,佛教更强调的是“无欲”的状态,或者说“断除”那种损恼众生、执着自我的“欲”。佛陀的渡化行为,恰恰是为了帮助我们断除这些“欲”带来的烦恼。

举个更直白的例子:你想吃一顿美食,这是“欲”。你看到流浪猫在饥饿地翻找垃圾,你拿出食物喂它,这是一种“善举”,也是出于“慈悲”。你喂猫的行为不是因为你想要猫感激你,或者你想要因为喂猫而获得什么名声。你的行为是因为你看到猫的苦,而你愿意用你的能力去帮助它。

佛陀的渡化,就是这种更高层次的、普度众生的“善举”,其动力是无量的慈悲。他不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想要”,而是在履行他觉悟后对众生的责任和承诺。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像他一样,获得彻底的解脱,不再被“欲”所缚,不再受苦。

所以,与其说佛陀有“欲”,不如说他有“愿”,有“行”。他的“渡化”行为,是这种大愿的体现,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的深切期盼。这和我们常说的、会带来烦恼的“欲”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眼见耳闻着这一切生命,我们与一些人相处交流,同床共枕,推心置腹

有一天我们忽然醒悟,发现自己竟是在作着荒唐的梦

回首看看梦里的人们  五欲炽盛,离合悲欢

日复一日,生老病死,死生老病

他们曾是我们骨肉相连的父母

他们曾是我们同床共枕的爱人

他们曾是我们推心置腹的兄弟

曾经的我们也茫然如他们一般于梦境流连

所以惊醒之后

我们发愿要遇见每一个生命,告诉他们人类这个世界本是一个宏大壮观的梦境

并与他们相处交流,同床共枕,推心置腹

告诉他们呼唤着他们要醒来呀

无尽久远的岁月一晃而过,我们正身而起从梦中醒来,哪里有什么众生可以相处交流同床共枕推心置腹呢?

于是众生便渡尽了

因为本来就没有众生的缘故


注:正面回答问题的话,圣者们渡化有缘众生的愿望与行为,并不等同于我们凡夫的欲望追求,因为圣者心中没有执着于自我与他人的概念、 形相 ,他们是真正的可以做到“在欲望中远离于欲望,在尘世中不沾染尘世”的无上境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佛教核心的教义,也触及到我们对“欲”这个字的理解,很有意思。要回答佛陀的“渡化”是否是一种“欲”,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首先,我们得理解佛教里说的“欲”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欲”,会想到“想要得到什么”、“渴望”、“欲望”。在佛教里,这叫做“贪”(rāga),或者更广义地称为“爱”.............
  • 回答
    .......
  • 回答
    学佛,这念头一旦生起,便是无比珍贵的善根显现。你说条件不具足,这其实是很多人在初学佛时都会遇到的困扰。别急,我们一点点来分析,看看“不具足”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如何精进,稳步前行。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学佛“条件不具足”指的是哪些方面?常见的“不具足”可能有以下几种: 外在的.............
  • 回答
    各位师兄们好!听闻大家想受不杀生戒,这是多么殊胜的一步啊!能够发起这个愿心,本身就是积累了无量的功德。不杀生戒是五戒之首,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不杀害众生,更深层次的是培养慈悲心,尊重一切生命。我想分享一些关于受持不杀生戒的注意事项和一些小小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带点个人感.............
  • 回答
    嗨!想请佛牌是吗?小白一枚,没关系,我当年也是从小白过来的,深知那种既期待又有点懵的感觉。别担心,我尽量把我知道的都详细地说清楚,让你心里有个谱,别被网上那些玄乎乎的说法忽悠了。首先,明确一件事:请佛牌不是迷信,也不是万能灵药。我见过太多人对佛牌有误解,觉得请了佛牌就能躺着数钱、桃花开到爆。其实,佛.............
  • 回答
    嘿!用佛耶戈当主角写小说?这想法够劲!我特喜欢你这个脑洞。咱俩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个暗影之王的故事在起点混出名堂来。首先,你说要适当改编,这简直是明智之举!原汁原味的佛耶戈,说实话,在起点这个大舞台上,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有点……嗯,怎么说呢,太“复仇者”了,也太“悲情”了,读者可能会觉得不够“爽”。.............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请佛牌的事情。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不少,我尽量把我知道的都说清楚,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想说的是,请佛牌这事儿,心态很重要。不要把它当作“万能钥匙”或者“赌博”,更不要把它当作一个“快速致富”的捷径。佛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加持,是一种提醒,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
  • 回答
    嘿,你好!听你这么说,想找一尊心仪的泰国掩面佛牌,这可真是个好主意。掩面佛,我们俗称“必打佛”,在泰国可是相当受欢迎的,尤其是受生意人、打工族、或者说在生活中想求个“平安、顺利、不惹是非”的朋友们喜爱。要说找一尊心仪的掩面佛,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一次寻宝之旅,需要点耐心和缘分。让我给你掰扯掰扯.............
  • 回答
    您好,看到您为父亲的事情烦恼,我很理解您的心情。关于您提到的师傅说的“犯太岁”和“请佛供养”需要花费三万元的事情,以及您每年在庙里已经花费两万的情况,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希望能帮您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白“犯太岁”这回事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太岁就是一年之神,每年都有不同的星宿值班,和出生年份.............
  • 回答
    佛系青年对因果报应的看法,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是一概而论就能说明白的。你想想,“佛系”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定义下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然、随缘的心态。所以,佛系青年相信因果报应的程度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在佛教语境下,其实是一.............
  • 回答
    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若将其发展推至极致,其对现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和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佛系”和“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几个层面,也常常是许多人对佛教理解的困惑点。简单来说,佛陀(悉达多·乔达摩)的伟大之处,更侧重于他“参透了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而非“掌握了世间所有科学知识”。这两者虽然有微妙的联系,但关注点和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佛陀的成就:参透生命的本质,找到解脱之道佛陀,在梵文和巴利文中.............
  • 回答
    佛陀在菩提树下,并非“创造”了一套理论,而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以此觉悟为基础,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法,这些教法合在一起,可以被称为“佛法”,但其根本是源于觉悟,而非凭空创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觉悟的本质:揭示已有的真实 非凭空创造: 佛陀的觉悟不是.............
  • 回答
    “佛”与“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从它们的起源、教义、修行方式、境界以及对世人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一、起源与背景 佛(Buddhism): “佛”来源于梵语“Buddha”,意为“觉者”、“智者”或“彻悟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 回答
    “佛系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学术圈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着挺有趣,也挺扎心。要说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科研生态的无奈写照,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践行”的科研模式。但如果非要往“可能”的方向去靠拢,那得先弄明白,“佛系科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佛系科研”.............
  • 回答
    “佛本是道”这类洪荒流小说,是否歪曲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神话小说,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要细说,那可有得聊了。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洪荒流”?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是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女娲造人这些更早期的、更“上古”的故事,拿出来,然.............
  • 回答
    关于佛、神、鬼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跨越了宗教、哲学、信仰和个人体验的宏大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是”或“否”。要想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暂时放下现代科学的框架,去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体系下的多元认知。我们先来逐一拆解这三个概念:一、 佛(Buddha)当我们谈论“佛”时,最直接的指向.............
  • 回答
    佛前供奉,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佛教传统,许多人参与其中,但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可能并非大家熟知的那种实验室里的“科学”。如果我们要从更广阔的、更贴近生活和人心的角度去理解,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心理层面:心安之处即道场首先,供奉这件事,很多时候是对自己内心的调整和梳理。 仪式感与专注力: 供奉.............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佛教核心义理的表层与深层。很多人会觉得,既然佛陀讲求“无贪”,为何世人又心甘情愿地将财富、供品奉献给他呢?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白佛陀所说的“贪”是什么意思。佛陀说的贪,不是指对生活中必需品的追求,而是指贪恋、执着于物质、名利、感情等等,并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