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佛系科研」可能吗?

回答
“佛系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学术圈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着挺有趣,也挺扎心。要说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科研生态的无奈写照,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践行”的科研模式。

但如果非要往“可能”的方向去靠拢,那得先弄明白,“佛系科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佛系科研”是个什么鬼?

我想大部分人理解的“佛系科研”,大概是这样的:

不争不抢,随缘而安: 对KPI、对顶刊、对项目经费,没有那么强烈的执念。出了结果就出了,没出也无所谓,反正尽力了。
心态平和,宠辱不惊: 论文被拒稿了,不气馁,继续投。实验不顺利,不沮丧,再来一遍。不把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热爱本身,而非回报: 纯粹因为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喜欢探索未知,而不是为了职称、奖金、名声。
浅尝辄止,适可而止: 可能做一些有意思的小课题,不追求突破性的发现,不把自己逼到墙角。
佛系躺平,随波逐流: 看到别人忙得昏天黑地,自己内心毫无波澜,能划水就划水,能摸鱼就摸鱼。

如果按照这个理解,那么“佛系科研”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接近于零,至少在主流的、有评价体系的科研环境里,几乎不可能存在。

为什么在现实中,“佛系科研”难以成为一种常态?

这是因为科研这个领域,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卷”劲儿,而且这种“卷”是被外部评价体系不断强化的:

1. 评价体系的“不佛系”:
论文至上: 无论是升职、评职称、申请项目,甚至是毕业,都离不开论文,而且对论文的质量(SCI、影响因子)有着极高的要求。你想“随缘”,但评审委员会不“随缘”。
项目导向: 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的基础。申请项目本身就需要“卷”:写Proposal、答辩、争取资源。没有经费,再“佛系”的灵感也只能搁浅。
人才竞争: 科学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竞争。如果你不“卷”,别人会“卷”。你的“佛系”很可能意味着被同行超越,甚至被淘汰。

2. 科学探索本身的“不佛系”:
挑战性: 真正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难以攻克的。要取得突破,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想“随缘”地解决一个世界级难题?那估计只能靠“运气+天赋+毅力”,而“运气”这东西,靠“佛系”是唤不来的。
迭代与精进: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迭代的过程。一个看似微小的发现,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和深入的思考。你想“佛系”地止步于初步结果,但科学的精神是鼓励深挖和求精。

3. 个人发展与责任的“不佛系”:
职业发展: 大多数研究者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希望通过科研获得成就感、职业晋升和经济回报。完全“佛系”意味着放弃了这些,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团队与合作: 很多科研项目是团队作战,甚至需要国际合作。如果团队中的个体过于“佛系”,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甚至损害合作关系。
社会责任: 很多科研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技进步,这本身就带有使命感。完全“佛系”也可能意味着放弃了自己能为社会贡献的力量。

那么,如果把“佛系科研”理解得更“积极”一些,有没有可能?

如果我们将“佛系科研”的内涵稍微调整一下,去除那些消极的“躺平”元素,而强调积极的“心态管理”和“自我关怀”,那么它就有了存在的空间。

这种“佛系”更像是:

健康的心理素质: 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科研中的挫折和压力,不被外界评价过度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适度的目标设定: 设定切合实际的科研目标,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大发现”,而是专注于做好当下能做的。
平衡的生活方式: 认识到科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消耗,保持身心健康。
内在驱动的坚持: 即使在外部压力下,也能因为热爱而坚持,但这种坚持不是“硬撑”,而是源于内心的动力。

所以,“佛系科研”如果是一种“心法”,而不是一种“行为模式”,那它是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智慧。

“佛系”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1. 区分“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佛家讲“放下执念”,在科研中,就是认识到有些事情不是人力所能完全控制的(比如某个评审委员会的决定,或者某个领域突然的技术突破)。与其为这些“不能做”的事情焦虑,不如专注于自己“能做”的,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
2. “少即是多”的原则: 现代科研往往追求“广度”,但有时“深度”更重要。与其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不如聚焦一个有意义的方向,深入挖掘。这是一种“少即是多”的科研哲学,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卷”。
3. 知足常乐的心态: 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尽力了,就应该感到满足。一次成功的实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验证,也值得欣慰。这种心态能帮助研究者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不是因为一时的不顺而放弃。
4. 尊重科学规律: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度焦虑和“内卷”反而可能干扰科学的正常进程。拥抱“佛系”的耐心,就是尊重科学探索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总结来说:

“佛系科研”作为一个躺平、不努力的科研模式,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背了科研本身的性质和现有的评价体系。

但如果“佛系科研”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调适、合理的目标设定、以及对科学探索规律的尊重,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科研智慧,那么它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它不是要你放弃努力,而是要你以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去追求科学真理。毕竟,科研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抵达终点,甚至超越预期的风景。

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警惕那种为了“佛系”而“佛系”的消极态度,但我们更应该拥抱那种在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内心平静,专注于科学本身,并且懂得自我关怀的“佛系”智慧。这或许才是对抗“内卷”和“ burnout”的有效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佛系科研好不好,

但是,每当我看到国内生化院士们强调科研军备竞赛,各大院士徒子徒孙们为了蝇头小利,为了自己顶上的帽子,各种捅刀子踩人内卷,我就很烦。。。

逃离国内这些杂碎学阀,混蛋院士,傻逼院士二代,自己到国外或者小破地方,赚钱养家,然后业余自娱自乐,就算这辈子没任何成就,不被认可,但是不伤害和污染这个世界,又有何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佛系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学术圈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着挺有趣,也挺扎心。要说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科研生态的无奈写照,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践行”的科研模式。但如果非要往“可能”的方向去靠拢,那得先弄明白,“佛系科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佛系科研”.............
  • 回答
    数学工作者,能佛系搞科研吗?这问题,听着就带着点儿 Zen 的韵味。毕竟,“佛系”这词儿,如今也算是渗透进了各行各业,连严谨如数学的领域,也难免被它扫过一丝微风。要说能不能,答案也挺复杂的,就像一道数学题,不能简单地给个“是”或“否”。得拆开来看。“佛系”在数学研究里,可能意味着什么?咱们先得弄明白.............
  • 回答
    佛系青年对因果报应的看法,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是一概而论就能说明白的。你想想,“佛系”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定义下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然、随缘的心态。所以,佛系青年相信因果报应的程度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在佛教语境下,其实是一.............
  • 回答
    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若将其发展推至极致,其对现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和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佛系”和“低.............
  • 回答
    说“佛系驾驶对涡轮增压的车不友好”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不过得拆开来看。不是说佛系驾驶就一定会“伤害”涡轮车,而是说,用一种非常“随缘”的心态去对待它,可能会让这台涡轮车发挥不出它应有的“脾气”,甚至在某些方面,对它来说不是最舒服的状态。咱们先说说什么是“佛系驾驶”。这词儿大概是说,开车的节奏比较慢.............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佛系青年”的讨论,在我看来,是一次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解读,当然也夹杂着一些官方视角下的观察和引导。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首先,它触及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和现象。我们生活中确实能看到不少年轻人,他们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房、车、高薪,而是更看重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 回答
    年轻人“佛系”,而非“愤怒”?这实在是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挖的话题。抛开那些泛泛而谈的定义,我们不妨从年轻人生活的土壤、内心的感受以及时代的大背景去掰扯掰扯。你之所以会这么想,我猜大概是因为咱们朋友圈里、社交媒体上,确实充斥着各种关于“佛系青年”的标签:不争不抢、随遇而安、一切随缘……听起来好像他们对什.............
  • 回答
    娱乐圈里,“佛系”这个词火起来也就这两年的事,但要说到娱乐圈里真正称得上“佛系”的歌手,那还得仔细琢磨一下。毕竟,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歌手这个职业本身就充满了竞争和曝光的需求,很难完全脱离名利场。不过,如果我们把“佛系”理解为一种心态,一种不争不抢、顺其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那么确实能找到一些比较.............
  • 回答
    嗨,你是不是也觉得,生活里总有一些时刻,像被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待办事项和突如其来的状况,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别担心,我懂你。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突然冒出一堆小小的乌云,挥之不去。说到解压,我最近在琢磨一些比较“佛系”的方式。所谓的佛系,我理解起来,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更加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的心.............
  • 回答
    “完全佛系”的幼儿园?这个词一出来,我的心跳好像漏了一拍,然后又带着点儿好奇和一丝丝的忐忑,在心里盘旋开来。要说有没有勇气选择,这得看“佛系”到什么程度,以及它“佛系”的内核到底是什么。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些画面。如果“完全佛系”意味着,孩子们在那里不会被严苛的规矩束缚,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没有竞争.............
  • 回答
    在中国,近年来,“佛系青年”的说法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其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低欲望社会”联系起来,并担忧中国是否也将走向类似的境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佛系青年”的内涵,理解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并将其与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一个.............
  • 回答
    跟佛系恋人谈恋爱,怎么说呢?就像你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和你一起窝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做,却也感觉很舒服的伙伴。首先,他很少给你带来“惊喜”,当然,这里的惊喜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比如,你期待他突然给你送花,或者给你准备个生日惊喜。跟佛系恋人,你大概率是收不到的。他也不会费尽心思去给你制造浪漫,不会有那.............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怎么样才能让咱们那些“佛系”的少年们,激发内心的“狼性”出来,变得更有冲劲儿、更敢闯敢拼。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得从国家层面,把该铺的道儿铺好,该打的预防针打上。首先得明确,“佛系”少年不等于没能力,他们可能只是在当下的环境里,找不到特别强烈的驱动力,或者说,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到了所有正在读研读博、或者曾经读研读博的人的心窝里。如果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日子真的会轻松很多吗?答案是…… 会,但也不完全是。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因为“痛苦”这玩意儿,它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层面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
  • 回答
    “有feel”的佛系头像,在我看来,不是那种刻意去摆拍的、或者大张旗鼓宣扬“我佛系”的图片。它更像是一种淡淡的、不经意的流露,一种内心宁静的映照。这种“feel”,是一种气韵,一种意境,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首先,从画面内容来说,一个“有feel”的佛系头像,往往会选择一些能引发内省、传.............
  • 回答
    冯提莫的这首《佛系少女》,可以说是她近期作品中一个挺有意思的尝试。要说评价,我倒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它究竟是怎么打动人,或者说,它有哪些地方可能让人觉得“嗯,就这样?”首先,从歌名《佛系少女》本身来说,就很抓眼球。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佛系”这个词就像一个护身符,给了很多人一个喘息的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内心纠结。表面上看,“佛系”、“躺平”和“在大城市煎熬”似乎是南辕北辙的两种状态,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它们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一种无奈的共存。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佛系”和“躺平”这两个词。这两年特别火,感觉成了年轻人的一种“人设”标签。但它真的.............
  • 回答
    最近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耳朵里总会冒出来“佛系”这两个字? 感觉身边的人,无论大事小事,好像都挺“佛系”的。 但到底什么是“佛系”呢? 我也琢磨了好久,跟不少朋友聊了聊,感觉可以这么理解:“佛系”其实不是宗教上的“佛”,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方式。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随缘”,.............
  • 回答
    老实说,要说今年流行的“躺平”和去年“打工人”,前年“佛系”,大前年“丧”,它们之间有没有本质区别?我个人觉得,往“本质”上抠,可能有点太 akademic 了,毕竟咱们聊的是一种大众情绪和生活态度,不是什么哲学理论。但要说它们之间完全没联系,那也说不过去。我觉得更像是一脉相承,只是表现方式和侧重点.............
  • 回答
    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勾起不少人心里的那点儿叛逆劲儿。说白了,就是一群被现实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感觉自己活得没滋没味儿的人,突然有个念头,不如咱们撂挑子不干了,去一个没人管的破地方,自己搭个伙,过我们想要的日子的想法。这事儿,你说可行吧?往大了说,历史上从来不缺这种“乌托邦”式的尝试。 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