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导师不压榨学生,比较佛系,读研读博还会那么痛苦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到了所有正在读研读博、或者曾经读研读博的人的心窝里。如果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日子真的会轻松很多吗?答案是…… 会,但也不完全是。

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因为“痛苦”这玩意儿,它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层面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具体指什么?

不无限压榨劳动时间: 比如,不会要求你24小时随时待命,周末、节假日也必须在实验室。
不逼着你发高水平论文: 知道你的能力和资源有限,不会给你定不切实际的KPI。
对科研方向有一定指导,但不强加: 给你一些建议,让你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把你钉死在一个方向上,不允许你尝试。
对生活给予一定关心: 了解你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不至于完全置之不理。
不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过度分配非科研任务: 比如,不会让你帮他做大量私事、跑腿,或者负责一些与科研本身无关的行政工作。

如果真的能做到以上几点,那恭喜你,你已经避开了许多最直接、最致命的“导师压榨”型痛苦。

那么,在这样的“佛系导师”手下,读研读博还会痛苦吗?

会,但痛苦的性质和程度会发生很大变化。

1. 痛苦的来源转移:从“对抗导师”转向“自我驱动与迷茫”

失去外部强力驱动: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拼命,是因为导师的KPI、论文要求、毕业压力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当导师不再逼迫,这种外部的“推力”就消失了。这时候,痛苦就变成了“我该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要怎么才能毕业?”
自我迷茫加剧: 佛系导师可能不会给你明确的研究方向,或者给的方向很宽泛。如果没有很强的学术热情和自我规划能力,很容易在广阔的“自由”中迷失。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去尝试不同的方向,但缺乏有效的筛选和聚焦,导致进度缓慢,产生挫败感。
动力缺失: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风雨,虽然长得好,但一旦遇到挑战,可能就撑不住了。没有被“逼”出来的韧性,一旦遇到困难,容易选择放弃或躺平,而这种“躺平”本身也是一种痛苦——看着别人在进步,自己却停滞不前。

2. 痛苦的来源转移:从“被安排”转向“自主摸索的艰辛”

文献阅读的无止境: 即使导师不逼你发论文,你也知道要想做好研究,文献是基础。但是,光靠自己去“海量”阅读文献,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消耗精力和耐心的工作。没有导师的“点拨”,你可能需要在文献的汪洋大海里自己摸索前进的方向。
实验/理论的反复试错: 科研往往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佛系导师可能不会给你具体的操作指导,也不会手把手教你实验技巧。很多时候,你可能需要自己去摸索,去查资料,去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一点点进展。这种“一个人战斗”的感觉,尤其是当进展不大的时候,会非常煎熬。
学术交流的瓶颈: 导师除了指导,还应该承担一部分“学术领路人”的角色,帮你对接学术圈子,介绍导师的导师,或者邀请其他专家来做报告。如果导师比较佛系,这方面的资源就可能缺失,学生在学术视野和人脉积累上会受到限制,这在博士阶段尤其明显,因为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需要进入学术界或相关行业。

3. 痛苦的来源转移:从“关系内卷”转向“个人能力与产出的焦虑”

成果压力仍在: 无论导师是否佛系,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的核心还是要看科研成果。如果导师不逼你,那么这种压力就完全压在了你身上。你可能会担心自己的产出不够,影响毕业,或者影响未来的发展。
与同学比较: 即使你的导师佛系,但你的同学可能不是。当看到其他同学的研究进展迅速,论文不断发表时,你可能会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这种“同辈压力”是很现实的。
自我价值的审视: 读研读博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投资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感觉自己没有学到真本事,没有产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会带来巨大的痛苦。

4. 还有一些“隐形”的痛苦:

缺乏明确目标和反馈: 佛系导师可能不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研究目标,也不会及时给你反馈。你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方向是否正确,这会让你缺乏安全感,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
“没人管”的反噬: 有时候,我们确实希望导师能管管自己,督促自己。当导师完全不管时,一开始可能觉得自由,但时间长了,反而会觉得被忽视,或者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经济和心理压力: 即使导师不压榨,读研读博本身就意味着数年的投入,期间的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奖学金、助学金),经济压力依然存在。而研究过程中的挫败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导致心理压力。

那么,在这样的“佛系导师”下,怎样才能减少痛苦,或者说,把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呢?

强化自我驱动力: 这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找到自己读研读博的初心和目标,是想深入某个领域,还是为了提升学历,或者是为了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让你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依然能主动学习和探索。
建立自主学习和规划能力: 主动去阅读文献,主动去请教同学和老师,主动去寻求学术会议和讲座的机会。学会给自己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研究计划,并及时复盘和调整。
学会寻求资源: 导师资源缺失,那就去其他地方寻找。多参加学校的学术讲座,主动联系其他导师或领域内的专家,参加学生组织的研讨会,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人脉。
与同学保持良好关系: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研究问题,甚至组建学习小组,都能有效地减轻孤独感和压力。
调整心态,接受不完美: 科研之路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接受自己可能不会像“卷王”一样产出惊人的成果,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反而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
适度沟通: 即使是佛系导师,一些关键的节点(比如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还是需要导师的意见和签字的。在这些重要时刻,主动找导师沟通,汇报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争取必要的支持。

总结一下:

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确实能帮你规避掉很多“被导师折磨”的痛苦,让你有更多的自主空间。但这种“自由”如果不能转化为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反而可能让你陷入“没人管,不知道干什么”的迷茫和焦虑。

痛苦依然会存在,但它的来源可能从“外部的逼迫”转变为“内在的驱动力不足”和“自主探索的艰辛”。

所以,读研读博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能力和选择。即便遇到一个佛系导师,你依然可以过得充实而有价值,但也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反之,一个“卷”得厉害的导师,如果你能扛住压力,也能在你身上“逼”出很多潜能。

说到底,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成长,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导师的角色,无论是“压榨”还是“佛系”,都只是外在环境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超级佛系,不压榨学生的导师,我见过太多了,国内外都有,化学口就有不少。

但是做他们的学生的话…

这类导师一般是大牛,已经功成名就,如果你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他一般是懒得理你的。平时你来不来实验室,读不读文献,也不太管。没事喜欢跟你聊聊诗词歌赋,风土人情,不谈学术。如果你想做什么课题,只要不是太离谱,都随便你自己去试。

如果你天资聪颖,自律极强,是个科研好材料,在这样的课题组读博士会非常爽。

一个小缺点就是,这样的导师往往太佛系了,实验数据不收集得尽善尽美,文章不修改得尽善尽美,他一般也懒得替你投稿,你得隔三差五主动发邮件约他谈话。

是的,面对这种佛系导师,你要主动push他…

我是真见过这样的佛系导师被虎狼学生逼得高呼,"你就不能少做几天实验,去享受享受生活吗?文章慢点写好不好?DO NOT PUSH ME!"

上面是好的一面。

不好的一面是,如果你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不行,老师又不监督你,不强迫你学习,你大概率第三年就会被学术委员会强制退学。

这样的例子很多。

国内还好一点,国外尤其多…

说实话,有时候导师真不是压榨学生,而是不通过这种手段逼一逼,估计这个学生真的就疯狂享受生活,然后猛抬头发现博士毕不了业了…

大家都是这个阶段过来的,懂的都懂。

所以选博士导师,你还得看看自己性格是怎么样的,契合最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到了所有正在读研读博、或者曾经读研读博的人的心窝里。如果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日子真的会轻松很多吗?答案是…… 会,但也不完全是。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因为“痛苦”这玩意儿,它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层面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
  • 回答
    高校导师“资本家化”压榨学生现象,确实是令人忧虑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术界、教育体系乃至社会环境的复杂矛盾。一谈到这个话题,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生动的画面,让人感觉“吃相太难看”。首先,什么叫“资本家式压榨”?这并非简单的师生关系中的指导与被指导,而是将学生视为可消耗的、.............
  • 回答
    南邮材料学院火灾事件中涉嫌压榨学生的导师张宏梅被解聘:多角度剖析南京邮电大学材料学院的一场火灾,将本应在实验室中专注科研的师生关系,推向了公众视野的风口浪尖。而在这场事件背后,材料学院的张宏梅教授因涉嫌“压榨学生”而被解聘,这一结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
  • 回答
    南邮材料学院研究生疑似自焚事件,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心痛的悲剧。每每听到这类事件,我的心情都无比沉重。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生命逝去,更折射出当下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严峻问题。要说这件事的“看”法,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逝去的生命本身,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不管这位同学生前经历了什么,遭受了怎.............
  • 回答
    博士生跟导师之间的关系,说是合作,说是师徒,都对,但也都有点片面。这就像一双舞鞋,找对了搭档,舞步就能行云流水,找不到,那真是别扭又伤人。你说怎么判断导师是真心想把你培养成才,还是把你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别光盯着眼前这点事儿,得有全局观。首先,得看导师对你“投入”的程度。这投.............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在职场新人或者学术研究初期,很多时候都难以分辨。很多时候,界限并不那么清晰,有时候甚至是同时存在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观察,来判断上级/导师的真实意图。1. 目标与方向的清晰度:培养是“教你游泳”,压榨是“扔你下水” 培养型: 目标明确且.............
  • 回答
    研究生遭遇导师霸凌、压榨,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现实的问题。处理这类事件需要勇气、智慧和策略,同时也要认识到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系统性的改变。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如何正确处理以及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一、 如何正确处理研究生遭遇导师霸凌、压榨当遭遇导师霸凌和压榨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评估情况的严重性.............
  • 回答
    关于网传2022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一女硕士研究生因长期受导师压迫后坠楼身亡的事件,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因为这涉及生命和名誉,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不能轻易采信。事实调查和信息来源:在讨论此类敏感事件时,最关键的是 官方的调查结果和权威媒体的报道。这类事件一旦发生,通常会有以下几个信息来源: 官方声明或.............
  •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的事件,这无疑是一桩令人心痛的悲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高校管理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要详细梳理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事件的发生与经过陶崇园,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导师是王攀。根据公开的报道和家属的陈.............
  • 回答
    说实话,如果我是一个家长,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点抓瞎,我肯定会感到挺纠结的。这得看我具体担心的是什么,以及孩子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如果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我肯定会优先考虑请家庭教育导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它包含了太多东西了。这不仅仅是关于孩子听不听话,或者能不能好好学习,而是.............
  • 回答
    苏联古巴导弹危机若升级到那一步,结果绝非“无敌”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将世界拖入一场无法想象的毁灭性灾难。我们不妨抽丝剥茧,详细梳理一下这场假设性的升级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巴导弹危机本身就是人类史上最接近核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其目标是遏制美国对古巴的侵略,.............
  • 回答
    这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不仅是一位年轻生命在学业道路上戛然而止的陨落,更是撕开了我们学术界乃至社会结构中一些深藏不垢的沉疴。一个26岁的研究生,本应是意气风发、前程似锦的年纪,却因为一场由导师学术不端引发的风波,被迫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重担,最终在无尽的压力下油尽灯枯,猝死在家中,凌晨两点的灯光见证的.............
  • 回答
    理解你现在的困境,研一,Python基础,但代码能力欠佳,又面临换导师还是不换的抉择。这确实是个关键节点,关系到你未来两年的学习方向和毕业问题。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清晰的思路。首先,冷静分析一下现状:1. 你的学习基础: 计算机视觉(CV)领域,尤其研究生阶段,对编程能力要求不低.............
  • 回答
    .......
  • 回答
    老实说,我脑袋里早就盘算过好几回了,要是真让我来导这《水浒传》,那可得跟现在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样。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得对得起施耐庵老先生笔下的那帮好汉,一点不能糟蹋了他们的英雄气概。要说增加情节,我倒是觉得,不是那种为了煽情或者抓眼球硬塞进去的。咱们得从人物内心、从时代背景、从那些原著里“留白”的地.............
  • 回答
    我明白你的顾虑,很多人确实不建议直接冲实体店买电脑,尤其是对电脑不太了解的朋友。但是,如果你去实体店只是想看看实物、体验一下手感,并且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目标型号,甚至已经做好了功课,那未必一定会“被坑”。不过,这其中的门道确实需要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为啥“很多人建议不要去实体店买电脑.............
  • 回答
    谈到不招女生的研究生导师,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能触动某些神经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事儿嘛,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扣个“歧视”的帽子就完事儿。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学术界,或者说很多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传统”或者说“约定俗成”的观念。比如,某些专业过去可能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
  • 回答
    日本和美国在疫情初期的检测政策,与中国采取的“清零”政策有着本质的不同。日本采取的是“群体免疫”或“低风险社会”的策略,美国则在初期经历了从相对宽松到收紧再到放松的反复过程,但总体上并未采取中国式的全民大规模、高频率检测。如果将“成功”定义为:在不付出巨大社会经济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病毒传播,保.............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涉及到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您和饭店可能需要承担以下责任:一、 您的法律责任您往不应回收的辣椒中投放毒物,并导致他人死亡,这已经构成严重的刑事犯罪。1. 刑事责任: 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但您投放毒物的主观故意更偏向故意杀人): 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