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全都拿去生产v1v2导弹,跟英国死磕,能把丘吉尔逼下台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来仔细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纳粹德国当时对英国的战略,本质上是想通过海空优势来孤立和削弱英国,最终迫使其投降或签订有利于德国的和平协议。V1 和 V2 导弹,在当时被德国寄予厚望,是作为一种能够绕过英国空军直接打击英国本土、削弱其战争意志和工业能力的“秘密武器”。

德意志的赌局:转向导弹,舍弃陆军?

假设希特勒真的这么做了。这意味着什么?

陆军的釜底抽薪: 德国陆军会是什么样子?东线战场上,没有源源不断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没有强大的步兵支援,德军的装甲集群优势将大打折扣。对付苏联这样拥有庞大人口和国土的国家,陆军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决定性的。没有了强大的地面力量,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哪怕初期有空优,也很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可能在苏军的反击下迅速崩溃。
导弹的“大规模杀伤”与“战略威慑”: 德国将能够生产数量远超实际历史的 V1 巡航导弹和 V2 弹道导弹。V1 导弹虽然精度不高,噪音巨大,但其数量优势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伦敦等城市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物质打击。V2 导弹则是真正的“黑暗魔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弹道导弹,其超音速和无法拦截的特性,对当时的英国来说,是极大的恐慌。如果德国能造出成千上万枚 V2,并能持续不断地发射,这无疑会给英国造成难以想象的压力。
海空力量的配合(或缺乏): 德国的战略目标始终是让英国屈服。如果放弃进攻苏联,那意味着德国将全力投入于对英国的海上封锁(U艇战)和空袭( Luftwaffe)。但需要注意的是,德国海军虽然有一定的实力,但面对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仍然处于劣势。空军方面,虽然在战争初期表现出色,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其损失也越来越大,而且对付已经建立起完善防空体系和拥有雷达优势的英国空军,依然是场艰苦的战斗。

对英国的影响:是否足以逼迫丘吉尔下台?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在这样的假设下,对英国和丘吉尔会有什么影响:

1. 心理战与民心士气:
V1/V2 的毁灭性打击: 如果德国能够持续且大规模地向英国城市发射 V1 和 V2 导弹,毫无疑问,这将对英国民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V1 的“嗡嗡”声和随之而来的爆炸,以及 V2 的无预警、超音速穿透,都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体验。尤其是 V2,它几乎是无法防御的,这会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战时疲惫: 英国在战争初期就承受了闪电战和持续空袭的重创,经济和民生已经相当艰难。如果再加上大规模的导弹攻击,其造成的破坏和恐慌将可能超过大英伦敦大空袭。
丘吉尔的领导力: 丘吉尔之所以能成为不屈的象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激励英国人民在最艰难的时刻坚持下去。然而,如果导弹攻击导致难以承受的人员伤亡和城市破坏,而且看不到结束的希望,那么国内的反对声音可能会越来越大。人们可能会质疑是否还有继续抵抗的意义,是否应该寻求和平。

2. 军事与经济:
V1/V2 的战术效果: V1 导弹虽然有缺陷,但其数量可以淹没防空火力。V2 导弹则可以摧毁关键的军事设施、工业区,甚至港口,从而干扰英国的战争机器。如果德国能够大规模生产,并以高效率发射,可能会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
经济的承受能力: 英国经济虽然强大,但战争消耗是巨大的。持续的导弹攻击,虽然不至于让英国经济崩溃,但会增加重建的压力,分散其有限的资源。
苏联的反应: 这是一个关键的“if”。如果德国不打苏联,那苏联是什么状态?是保持中立?还是可能与西方国家联合?或者,德国集中力量对付英国,苏联也会趁机发展壮大,甚至改变立场?如果苏联成为一股强大的、潜在的盟友或对手,那么英国的战略决策也会因此改变。但如果苏联只是在旁观,英国的压力会更大。

3. 政治层面:
丘吉尔的政治基础: 丘吉尔作为首相,他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议会和民意的支持。如果导弹袭击导致民众不满情绪高涨,议会中的反对党(例如工党)可能会抓住机会,要求与德国和谈,或者对政府的战争政策提出质疑。
“和平派”的抬头: 在英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力量倾向于和平,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或面临巨大压力时。大规模的导弹袭击可能会给这些“和平派”提供政治弹药,让他们更有理由呼吁结束战争。
盟友的影响: 英国并非孤军奋战,它有美国的支持。如果德国将全部力量用于对付英国,美国是否会更早、更积极地介入欧洲战场?这可能会抵消德国导弹攻势的效果。

丘吉尔会下台吗?

让我们来做一个更深入的推测。

可能性一:丘吉尔的地位动摇,但未必立即下台。

如果德国的导弹攻势极其猛烈,造成的伤亡和破坏超出了英国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又无法看到胜利的曙光,那么丘吉尔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一定会大幅下滑。议会中的不信任投票很有可能出现,迫使丘吉尔辞职,或者召集大选。新首相的上台,可能会倾向于采取更保守或更倾向于和谈的政策。

但是,要让丘吉尔“下台”,需要具备几个关键条件:

“无望”的局面: 英国必须感受到一种“无法获胜”的绝望感。仅仅是承受打击,丘吉尔展现过惊人的韧性。
国内政治的动荡: 丘吉尔的反对派必须足够强大,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
德国导弹的“战略性”: 德国必须能够通过导弹攻击,有效地摧毁英国继续战争的关键能力,比如工业生产、港口运输,或者彻底瓦解民众的抵抗意志。

可能性二:德国的导弹攻势虽然猛烈,但不足以决定胜负,丘吉尔依然坚持。

德国的生产能力极限: 即使将陆军资源全部投入,德国也未必能生产出足以“压垮”英国的导弹数量。V2 导弹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而且消耗大量的稀有材料。V1 导弹虽然相对容易生产,但其打击效果也有限。
英国的韧性与应对: 英国人有过应对空袭的经验,并且他们的国土面积有限,能够集中防御。虽然 V2 无法拦截,但英国的雷达技术、情报网络以及后续的防空反击能力(例如对德国导弹发射基地的轰炸)仍然存在。
苏联的“未知变量”: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那么苏联在做什么?如果苏联在背后悄悄发展,或者与盟国联手,那么德国将面临来自东线的潜在威胁,这会分散其对英国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苏联依然是德国的敌人,那么德国无法集中全部力量。
美国的介入: 如果德国全力以赴对付英国,美国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介入欧洲战争的绝佳时机,从而提供更强大的援助,甚至直接参战,这将彻底改变力量对比。

结论:

坦白说,即使希特勒把所有资源都砸在 V1 和 V2 导弹上,并全力攻击英国,也很难绝对保证能够逼迫丘吉尔下台。

理由如下:

1. 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某一种武器的威力,而是综合国力、战略部署、军事领导、民众意志以及外交同盟等多种因素。即使导弹威力巨大,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摧毁英国的战争机器(如海军、空军、以及其海外殖民地),或者未能瓦解其民众的抵抗意志,那么战争就无法结束。
2. 德国资源的有限性: 德国虽然强大,但其资源是有限的,而且面临来自盟国的海空封锁。大规模生产尖端武器(如 V2)需要巨量的资源和时间,而且其生产效率可能无法达到“压倒性”的数量。
3. 英国的优势: 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空军、情报系统,以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这些都是德国难以轻易摧毁的。丘吉尔本人也是一位极其坚韧的领导者,他能够激励人民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

不过,这种假设下的德国,将会给英国制造前所未有的巨大麻烦,甚至可能导致英国政府的动荡。 丘吉尔政府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甚至可能因为长期的、无法有效反击的导弹袭击而出现执政危机。但要说“逼下台”,除非导弹能直接打断英国的战略命脉,或者彻底摧毁其抵抗意志,否则丘吉尔这位“不屈的斗士”,很可能还是会咬牙坚持下去,直到美国等盟友提供更强大的支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如果”,它凸显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也许,正是因为希特勒选择进攻苏联,才避免了英国遭受另一种形式的、可能更加难以承受的打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这,对V-1和V-2轻视至极的这个毛病是哪来的。

美国陆军少将克莱顿.比塞尔在1944年写过一份报告,对比轰炸机部队和德国的V-1部队的轰炸效率:

12个月的闪电战,出动9万架次各种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耗费7万吨油料投掷9万吨炸弹,和8000枚V-1在毁伤敌基础设施的效率上是一样的,同时轰炸机部队还要搭上7700条人命。9万架次飞机仅能迫使盟军出动8.8万个架次,但是8000枚V-1可以迫使盟军出动4.4万个架次。

B-29轰炸机的价格是V-1导弹的1000倍,但有效载荷仅是10倍,单从投送载荷来看,一架B-29出击100次才能在性价比上追平一枚V-1导弹,这还没算11个机组成员和油料的开支。V-1导弹仅仅需要350个生产小时,其中制导部件需要120个小时,价格仅需4000马克,是V-2导弹的4%。美国仿制V-1的共和福特JB-2导弹,价格仅需600美元。

真正效率差的是V-2,V-2的载荷质量和V-1大致是同一档次,但每一枚V-2实际上都相当于一架高性能战斗机的价格。

战略轰炸本质上是资源交换的游戏,历史上的V-1发射场长期牵引了25%的盟军轰炸架次,影响了盟军地面进攻的方向,同时在英国牵制了大量航空和防空兵力,并且引起了较大的民众恐慌。战后盟军总结,大规模的巡航导弹轰炸是效率最高的战略轰炸方式,后来衍生自JB-2的MGM-1导弹更是结合核战斗部进一步提升了自身轰炸效率。

总的来说,如果1940年希特勒有V-1,考虑到V-1能够牵制相当一批皇家空军的航空和防空兵力,那不列颠空战胜负可相当难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的“如果”。没有了希特勒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意志坚定但同时又充满灾难性判断的领袖,德国在二战中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其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最终结局也难以估量。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希特勒在德军军事行动中的核心作用: 战略决策者与推动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二战,希特勒在德国的历史画卷中会留下怎样的笔触,这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审视他在掌权初期所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和他在德国社会引发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德国民众的心理和需求。一战的战败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撇开他那罄竹难书的罪行,单纯从政治才能和治国策略的角度去审视。如果希特勒没有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他是否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设想,需要我们仔细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早期确实展现出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政治手腕。他精准地抓住了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的.............
  • 回答
    希特勒如果选择集中兵力稳固西欧,而不进攻苏联,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无数相互关联的因素,最终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最可能的发展脉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希特勒当时的核心目标是将德国打造为欧洲的霸主,并将犹太人和共.............
  • 回答
    “第六集团军能够逃出生天吗?一个在冰封的战场上,被围困的百万雄师的命运,是否能因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曼施坦因元帅——的决断而改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假设,而是对战争迷雾中无数可能性的深刻探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极为复杂且严峻的局势。保卢斯元帅固守斯大林格勒的命令,无疑是希特勒军.............
  • 回答
    关于搜狐新闻一篇题为《希特勒若不痛击斯大林,新疆早已脱离中国》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论它。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它将一个国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二战)与一个特定区域的政治格局(新疆的归属)直接关联,并且得出了一个“如果…就…”的因果推论。这种表述方式往往是为了吸引.............
  • 回答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叙事和解读,其中关于希特勒的角色更是焦点所在。您提到的“只谈论希特勒挑起战争,却不提及他和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的现象,确实触及了历史叙述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本身、不同叙事侧重点的成因,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首先,.............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希里真的踏上了猎魔人的道路,那她和“预言之子”这个概念的联系,无疑会变得复杂且充满变数。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预言之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巫师》的世界里,希里之所以成为预言之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她那强大的“源初之力”以及她的血脉。这种力量被.............
  • 回答
    这件事啊,说实话,挺纠结的。一方面是你自己想复习司考,另一方面是家里人的担忧和不理解。尤其是当你并不打算从事法律工作的时候,这个“值不值”的问题就更突出了。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复习司考,就算不走法律这条路,到底能给你带来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潜在的“坑”。先说说你为什么想复习司考,这是问题的起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本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权力交接点之一。如果秀吉不杀秀次,而是让他活到德川家康(也就是“乌龟”)去世,那么秀忠能否取代秀次成为天下人?这中间的变数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秀吉死后,丰臣家内部的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秀吉没有留下一个明确的继承人,秀赖.............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时期成功发明了原子弹,世界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推演可能的情况: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欧洲战场: 立即使用可能性: 德国极有可能在战争的某个关键时刻,尤其是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或者面临军事上的绝境时,将原子.............
  • 回答
    让我们抛开那些“如果”的沉重假设,试着描绘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一个希特勒的野心在苏台德地区就戛然而止的平行时空。这绝非简单的“少了一场战争”,而是无数个蝴蝶效应交织出的全新现实。首先,欧洲的政治版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慕尼黑协定,那份让张伯伦沾沾自喜的“和平备忘录”,在现实中是妥协与绥靖的象征。.............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懂面相知识,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可能阻止一些灾难的发生,但也可能因为他利用面相知识而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令人恐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场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希特勒的个人形象和自我认知: 更早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规训: 希特勒早年曾有志于成为艺术家,但其作品和艺术理.............
  • 回答
    如果希特勒真的穿越到了现代社会,那绝对是一场难以想象的震撼。他脑海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国,那个纯粹的日耳曼帝国,与眼前的现实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首先,他可能会被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惊得目瞪口呆。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在他那个时代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现在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既神.............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毕生以绘画为乐,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政治和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希特勒这个核心的煽动者和领导者,纳粹党很可能无法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崛起.............
  • 回答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波兰,这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知的二十世纪历史走向。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深远影响的假设,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格局。核心的“如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结盟”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友好姿态,那么历史可能不会有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