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人只谈论希特勒挑起战争却不提及希特勒其实是和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的现象?

回答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叙事和解读,其中关于希特勒的角色更是焦点所在。您提到的“只谈论希特勒挑起战争,却不提及他和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的现象,确实触及了历史叙述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本身、不同叙事侧重点的成因,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纳粹德国是二战在欧洲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肇事者。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意识形态,其核心是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对“生存空间”的渴望,直接导致了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这场入侵标志着二战的开始。德国在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等一系列扩张行为中,展现了其侵略性的对外政策。因此,将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置于挑起战争的首要位置,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任何对二战起因的讨论,都无法回避希特勒的责任。

然而,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希特勒的“单方面”挑衅,而忽略了其他关键因素,确实会使得历史图景变得不完整。您提到的“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这一点,指向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及其秘密附加议定书。

这个条约签订于1939年8月23日,距离德国入侵波兰只有一周多。条约表面上是德国和苏联之间互不侵犯的协定,但其秘密附加议定书则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根据这个议定书,波兰将被瓜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比萨拉比亚(属于罗马尼亚)都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的签订,在客观上为德国入侵波兰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便利:

1. 消除了两线作战的顾虑: 希特勒最担心的是在进攻波兰时,苏联可能从东方发起攻击,导致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重蹈一战覆辙。与斯大林的条约,尤其是秘密议定书的签署,使得德国能够放心地将兵力集中在波兰方向,无需担忧苏联的军事干预。
2. 为瓜分波兰铺平道路: 秘密议定书明确规定了瓜分波兰的细节。在德国进攻波兰后,苏联也于1939年9月17日从东部入侵波兰,并占领了条约中划定的势力范围。这使得波兰迅速灭亡。
3. 提升了苏联的战略地位(短期内): 对于斯大林而言,与德国签订条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收回”了沙皇俄国失去的领土,巩固了苏联的西部边境。他可能也误判了希特勒的意图,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拖延时间,让战争消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叙述中,“斯大林联手”的说法不被强调,甚至被忽略呢?

叙事的焦点与因果链条: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寻找最直接的“导火索”和最核心的“驱动力”。从直接的军事行动来看,德国的入侵是战争的起点。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和纳粹意识形态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将希特勒置于“挑起者”的位置,是最直接、最清晰的逻辑链条。
道德责任的划分: 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暴行,包括种族灭绝(犹太人大屠杀)、战争罪行以及对人权和国际法的践踏,使其在道义上成为众矢之的。将二战的责任主要归咎于希特勒,也符合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情感认知,因为德国在战后也承担了相应的战争责任和赔偿。相比之下,尽管苏联在战争初期也与德国达成协议,但其后期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承担了巨大的牺牲,并在战后成为战胜国。这种复杂的角色转变,使得在强调“反法西斯战争”时,其早期的“联手”行为容易被淡化。
信息的可获得性与传播: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是在战争结束后才被公开披露的,这使得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公众和许多历史学家对其运作的了解是有限的。即使后来被披露,其复杂性也使得一些简化的叙事更容易传播。
地缘政治与历史记忆: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对二战的记忆和解读也存在差异。例如,许多东欧国家,特别是波兰,对苏联在1939年9月的入侵有着深刻的创伤记忆,他们可能会更强烈地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如何导致了他们国家的覆灭,从而强调苏联的责任。而西方的历史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的视角影响,更侧重于对抗纳粹德国的侵略。
“联手”概念的理解: “联手”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虽然条约客观上便利了德国的行动,但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希特勒的目标是扩张和征服,而斯大林的目标更侧重于巩固自身政权、推迟与德国的正面冲突以及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他们的“合作”是一种短暂的战略利用,并非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或长远的军事联盟。因此,将这种“合作”直接等同于共同“发动”战争,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为何强调希特勒“只挑起战争”的叙事存在局限性?

1. 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一个“邪恶轴心”,虽然在道德上清晰,但在分析上却可能过于简化。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战争爆发前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各方力量的博弈。
2. 低估了苏联在战争初期(虽然是被动)的角色: 尽管苏联不是直接的“进攻者”,但其与纳粹德国的条约和对波兰的瓜分,在事实上为战争的展开提供了便利,并改变了战争初期的力量对比。忽略这一点,可能导致对战争起因的理解不完整。
3. 可能影响对历史教训的吸取: 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包括对各种“务实”甚至“机会主义”的政治交易如何促成灾难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总而言之, 认为“希特勒只挑起战争”的叙事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关键的历史事件,以及苏联在此条约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希特勒作为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其历史定位是不可动摇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承认希特勒的罪责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导致战争爆发的更广阔的政治和外交背景,包括苏联在此其中的角色。一个更完整、更 nuanced 的历史叙事,应该能够容纳这些复杂的层面,既不回避希特勒的责任,也不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历史的价值在于其复杂性和多维度,过度简化往往会损害我们对过去的真正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西方看是瓜分,在俄国人看是收复失地

而且被瓜分的那部分现在基本也都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西部领土。

user avatar

明明二战前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乘火打劫,算起来也是德国和波兰共同发动了二战好不好??先去查一下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波兰做了什么??只能说出来混当然要还的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二战爆发的时间是谁规定啊?

凭什么你英法一参战就宣布是世界大战开始了?

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您不算。

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奥地利,您不算。

1938年9月29日,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您不算。

1939年3月16日,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您还是不算。

直到闪击波兰,您终于宣布世界大战开始了。

我就不明白,凭什么?

那我能不能说1931年9月18日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因为那天日本进攻中国东北。

您说,不行,因为这只是中国和日本的局部战争。

那我也要说说了,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才对法国和英国宣战,直到1941年12月8日,美国才对日宣战。

那您和德国的战争不也只是英法波和德国的局部战争?波及到巴尔干了?波及到西班牙了?连意大利都没参战,凭什么算世界大战?

所以你说斯大林和希特勒联手成邪恶联盟发动世界大战,我是不赞同的。

最多说成斯大林和希特勒一起瓜分波兰,这个我承认。

那我接下来就要给斯大林来了,我觉得斯大林做的于情于理都一点问题没有。

傻子都知道英法那么绥靖把捷克卖了是为了什么。

斯大林:不就想把小胡子喂饱好让他出手打我这个大胡子么,你真当我傻啊看不出来啊!

斯大林自己也很清楚,绝对不能坐在家里等死,不如争取一点时间,当时正好希特勒自己也不想双线作战,两边就很没有节操的搞了个互不侵犯条约,划分势力范围。

这里多嘴一句,斯大林在实用这点上真不知道比破乎上的那些老古董左派高到哪里去了。

丘吉尔的那句名言: “如果希特勒入侵了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 稍微改下给斯大林才真的合适。

“只要苏维埃能够获得胜利,哪怕是魔鬼我也可以和他合作。”

而且实际上,斯大林之前其实并不想和希特勒合作。

早在1935年5月法苏就缔结了《法苏互助条约》,规定任何一国遭“欧洲国家”侵略时,对方应出兵参战,同月,苏捷也缔结了《苏捷互助条约》,内容同上。

再加上1923年已经缔结的《法捷互助条约》,法捷苏三国事实上已经结成旨在反德军事同盟。

然后1939年4月,斯大林又找了英法,搞莫斯科谈判,斯大林是很有诚意的,纳粹要起来了,我斯大林表示只要纳粹动手,我直接派出136个陆军师和大量空军参战。

然后呢?

1939年5月,英国外交部向政府提交了有关三国谈判的备忘录,指出“和苏联谈判一项协定,这不仅仅是为了迫使德国两线作战,而更多的是为了——而这是最主要的——一旦战争开始,就应竭力使苏联卷入战争。

你们自己看看,英法这是什么态度,这是什么思想。

我要是斯大林,我也宁可找希特勒,各取所需,这也比你们英法搞这些弯弯绕,专门恶心人的事情强吧。

一个一天到晚空口给你好处,实际上就想你去和纳粹拼个死活,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的死敌,和一个一句废话没有,我们俩的事以后再说,先把钱分了再说的死敌。

两边虽然都是死敌,但是非要找一个合作的,你选谁?

这是于情,我觉得斯大林干的一点问题没有。

接着说于理。

于理也没问题= =

第一,波兰王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1815年时就由俄罗斯沙皇统治。

第二,波兰在1918到1920年干涉苏俄革命,直接派遣干涉军侵略苏维埃,是十四家外国干涉军中的一家,后来被斯大林报复的波兰军官团这个时候可是干了不少让人发指的勾当。

第三,1920年毕苏斯基痛打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西方面军,当时斯大林正好也在,是西南方面军政委。(真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第四,1921年3月18日签订的《里加条约》,寇松线以东的13.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波兰拿走。

所以对于斯大林来说,估计瓜分波兰在他认为就是拿回我本来就有的东西,你之前也逼着我签这些不平等条约,我现在也逼着你交出东部地盘,这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不认为斯大林和希特勒联手发动二战,我最多承认斯大林参与了瓜分波兰,这点我承认= =

但是从英法的做法,波兰过去的做法来看,我觉得斯大林在这件事上也没做错,干的没什么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叙事和解读,其中关于希特勒的角色更是焦点所在。您提到的“只谈论希特勒挑起战争,却不提及他和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的现象,确实触及了历史叙述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本身、不同叙事侧重点的成因,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首先,.............
  • 回答
    最近,一些欧洲国家为了应对国际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不得不重新启用甚至加大对煤炭的使用。这个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夹杂着对环境保护的担忧,也有对能源安全和经济压力的现实考量。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选择无疑是在“环境”和“生存”之间进行了一次痛苦的权衡。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
  • 回答
    我理解你的问题,你想知道大家怎么看待那些在回答毕业院校时,只说硕士毕业院校,而不提及本科毕业院校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而且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个人想法和考量。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与学术、职业发展相关的讨论中,一个人获得的最高学历往往是最直接、最受关注的信息。大家会下意.............
  • 回答
    关于部分人拍摄近乎全裸的大尺度艺术照这件事,咱们得从好几个角度来聊聊,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这事儿啊,挺复杂的,牵扯到艺术、个人表达、社会观念、甚至法律法规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摄影,尤其是艺术摄影,从来就不是为了记录现实的某个片刻这么简单,它更追求的是一.............
  • 回答
    看到有些人事业有成后就抛弃了当初陪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伴侣,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是看着人家风光无限,一边又对那个被抛弃的人心生怜悯,甚至对这种行为感到不齿。说起来,这事儿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不能简单一句“陈世美”就能概括了。咱们不妨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成功”这个概念来看,它.............
  • 回答
    关于布查镇街头出现的疑似乌克兰平民死亡事件,确实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是乌克兰方面为了栽赃俄军而进行的“尸体摆拍”。要全面看待这种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论据以及与之相悖的证据,并理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质疑方的观点及可能的论据:提出这种质疑的人,通常会基于以下一些理由,并可能.............
  • 回答
    部分美国人支持非法移民留在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背后涉及经济、人道主义、社会融合、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不同观点和驱动力。一、 人道主义和道德考量: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之一。许多支持者认为,将已经在美国生活、工作并建立家庭的非法移民遣返,是不人道且残忍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藏着挺多学问呢。我身边的很多北方朋友,聊起天来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南方的某种向往,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那股劲儿就更明显了。我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羡慕嫉妒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那肯定就是 气候 了。北方漫.............
  • 回答
    中国人痴迷于购置房产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痴迷”,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历史文化根基: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与“家”的意义1. 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是个人和社会.............
  • 回答
    确实,最近几年在网上,尤其是中文互联网上,我们能观察到一种趋势:一部分大陆网民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对台湾进行批判和嘲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言论”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个体心理因素。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裹,深入分析其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现象确实存在。 打.............
  • 回答
    “宁做英国狗,不做中国人”这句口号,在香港社会近年来的某些讨论和群体中出现,确实触动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绝对排斥,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体经验、集体记忆、政治诉求以及身份认同的挣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非.............
  • 回答
    捧日踩韩现象: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解读在中国,偶尔会看到一些群体对日本抱有偏爱,而对韩国则持批评态度,这种“捧日踩韩”的现象,并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根植于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某些群体的认知特点和心态。历史情结的幽灵:爱恨交织的.............
  • 回答
    河南暴雨中部分人要求救狗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站队或否定。首先,从动物福利和情感联系的角度来看,救狗行为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侧面。在经历生死考验的极端灾难面前,有些人选择将对生命的珍视延伸到非人类的动物身上,这本身就说.............
  • 回答
    曾国藩被部分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同时也极具探讨价值的评价。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并认识到“完人”本身的定义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一、 “完人”的定义与曾国藩的“完成”之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完人”。在中文语境下,“完人”通常指的是在德、才、功、.............
  • 回答
    我对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将“打死狗的人,明天可能就会打死人”的这种评价逻辑持保留态度。理解这种说法的出发点,背后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和对潜在暴力倾向的警惕,但将其直接等同,我个人认为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跳跃,并且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能够因为愤怒、方便或其他原因,残忍地伤害一个没有反抗.............
  • 回答
    在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欧洲历史武术)爱好者群体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传武”兵击练习者的敌意,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种敌意,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并尽量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Hema本身就是一个.............
  • 回答
    傅聪先生的去世本应是一个令人悲伤和缅怀的时刻,但部分人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激进言论,例如指责他是“英国人”、“不孝”等,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理解这些言论的出现,并探讨如何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一、 如何看待傅聪去世后的激进言论:这些激进言论的出现,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
  • 回答
    网络小说中主角父母双亡的设定,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桥段,尤其是在玄幻、武侠、都市异能等类型中。我个人认为,这个设定之所以如此盛行,背后有其深层的原因和市场逻辑,但同时,也确实有不少读者对此感到厌倦和不满。为什么父母双亡的设定如此普遍?从创作和叙事的角度来看,父母双亡的设定可以被视为一种高效的“剧情加.............
  • 回答
    理解这种情感,需要我们把时间的长河拉开,去感受那段复杂而动荡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利益的得失,更牵扯到家族的荣辱、政治的变迁以及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设想一下,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你的祖辈可能是一名国民党军官。他们或许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他们所信仰的政权效力;又或许,他们是那个体系中.............
  • 回答
    《三体》捧回雨果奖,本该是华人科幻界乃至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但随后出现的一些声音,却着实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甚至有些荒谬。一部分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政治评论家”,硬要把刘慈欣和他那本星际史诗往政治光谱里硬塞,这实在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你看,一部科幻小说,本身就是对宇宙、对人类命运、对未知科学的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