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中国人痴迷于购置房产的行为?

回答
中国人痴迷于购置房产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痴迷”,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历史文化根基: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与“家”的意义

1. 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是个人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拥有自己的房产,意味着拥有一个稳定的居所,是遮风挡雨、养育后代、安度晚年的基本保障。这与中国几千年来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土地和房屋是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最直接载体。
2. “家”的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高度重视“家”的概念,家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家族的延续、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房子,尤其是自己的房子,是这个“家”的实体象征。购买房产,不仅仅是购买一个居住空间,更是购买了对家庭的责任、对家族的贡献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承诺。
3. “落地”的概念: 尤其对于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移民来说,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地”,融入城市,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没有房产,即使事业有成,在许多人眼中也可能被视为漂泊不定,缺乏根基。
4. 风水与传承: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房屋的风水甚至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和后代的福祉,这也为购置房产增添了文化层面的动力。同时,房屋也常常被视为家族重要的财产,可以传给子孙后代,是一种物质上的传承。

二、经济驱动力:投资保值增值的强大诱惑

1. 过去的“只涨不跌”神话: 过去几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快速上涨,尤其是一二线城市。许多人在早期购房者身上看到了巨额财富增值的案例,这使得房产被普遍视为最安全、最可靠的投资品,甚至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人购房的重要驱动力。
2. 金融资产的替代品: 在中国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其他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了大众最容易接触和理解的投资工具。股市的波动性较大,信托等产品门槛较高,而房产的购买门槛相对较低(尽管越来越高),且有实体支撑,让人感觉更实在。
3. 对抗通货膨胀: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通货膨胀后,人们普遍认为将钱投入房产是抵御货币贬值、实现财富保值的有效手段。房租上涨幅度往往跟不上房价上涨,但房价的资本增值潜力被认为是更高的。
4. 城镇化进程的红利: 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带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住房的需求持续旺盛,这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购房群体和上涨的动力。
5. 政府政策的导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发展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政府通过土地财政、信贷支持等多种方式,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三、社会竞争与攀比心理:“面子”与社会地位的体现

1. 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社会,拥有房产,尤其是在大城市拥有房产,往往被视为成功、有能力、有社会地位的标志。这与许多人希望获得社会认可、提升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有关。
2. 婚姻市场的硬通货: 在婚姻问题上,房产常常成为重要的筹码。许多中国父母认为,没有房产的年轻人很难在婚姻市场上获得优势,甚至会影响子女的婚事。这导致了“有房才有家”、“有房才能结婚”的普遍观念,迫使许多年轻人在进入婚姻前必须购房。
3. 群体性从众心理: 当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都在购房,并且都从中获益(或至少看起来如此)时,就会产生强大的群体性从众心理。害怕落后、害怕错过机会(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使得人们即使在经济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也倾向于跟风购房。
4. 学区房的特殊考量: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中国家长不惜花费巨资购置所谓的“学区房”。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购房的刚需和价格的上涨,使房产与教育资源挂钩,增加了其稀缺性和投资价值,也放大了“痴迷”程度。

四、金融杠杆的参与:有限的资金撬动巨额资产

1. 贷款购房的普遍性: 绝大多数中国人购房会使用银行贷款,即利用金融杠杆。通过首付,就能撬动远超自身现金的房产价值。这种杠杆效应放大了购房的吸引力,使得原本无法承受高价房产的家庭也能够参与其中。
2. 对“负债”的认知差异: 相较于西方社会对个人负债的谨慎态度,中国人更倾向于将房贷视为一种“投资性负债”,而非纯粹的消费负债。他们认为,房产的增值最终会覆盖负债,甚至带来收益。

五、潜在的风险与担忧

尽管有上述种种原因,这种对房产的“痴迷”也伴随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和担忧:

高房价带来的生活压力: 沉重的房贷负担可能压垮年轻人的生活,限制他们的消费能力、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投资风险: 房地产市场并非只涨不跌,一旦市场调整或出现泡沫破裂,大量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资源配置扭曲: 过度依赖房地产可能导致其他产业发展受限,资金和人才过度集中于房地产领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社会公平问题: 房价过高加剧了贫富差距,让低收入群体难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炒房”与“刚需”的混淆: 大量投机性购房行为可能推高房价,挤压了真正有住房需求的群体。

总结:

中国人对房产的痴迷,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逻辑、社会结构压力、家庭伦理观念以及个体心理需求等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房产在中国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承载了安全感、社会地位、家族传承、投资增值等多重意义。理解这种“痴迷”,需要超越简单的批判或赞扬,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并审视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长远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这种“痴迷”的形态和强度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深层根源依然是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现象的重要切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就死都不愿承认买房是最有效的投资啊?

辛辛苦苦干实业结果资本增值速度完全比不上房价增值速度的新闻和例子难道少吗?

别人有钱有能力能供得起房子你让人不去赚这钱,你觉得别人是脑残吗?

就算现在房价跌了,那前几年那些炒房暴富的人的钱难道被系统回收了吗?

user avatar

当你把房子捆绑公共资源再卖出去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房子,而是一种阶层特权,这种特权会传递给下一代,高昂的房价会自然形成阶层壁垒,有特权的还要多投资垄断这种特权,等后来者用更高的代价从自己手里买走,后来者越来越难以突破,直至阶层固化为止。

居住属性保护缺失,如果我租赁了房子,按道理是拿走了合同期内的权利,这部分权利应该不受任何侵害,现实中很多人盯上了这个买卖,居住权利很容易被剥夺,保护缺失且维权难度极高,在大城市甚至形成了黑产,蛋壳最后的处理结果如何呢?反正热度过去了也就没人在意这个事情,就当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

租售同权更像是一个大饼,年轻人都是经济体的未来,喊了多年的租售同权毫无进展,一个学区房改革都举步维艰,更不要说租售同权,没人会愿意让利给经济未来,更多的是向未来索取,比如降低首付也不愿意降低房价,增加未来杠杆的方式维持资产泡沫和既得利益。

当然,一旦这种阶层流动的意愿被打破,这种公共资源的捆绑也就没有意义了,你待价而沽也未必有下家愿意在经济下行中冒险负债接盘,后来者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再为这种几十年的劳动换来的公共资源买单?现实中无非是婚育延后,生育意愿进一步下降,没有需求,阶层流动大饼就没有了约束力,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未必都会按照剧本设计的来。

user avatar

没有租售同权,没有福利社会,没有健全的租房制度,不痴迷也只能硬着头皮买呗。

user avatar

基于几个原因:

第一,这些年为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开发商一起把中国的房子打造成了一个具有保值增值的金融理财产品,基本上90%以上的概率都是只涨不跌,而且流动性还很好。政府希望大家买房,多买房,买各地房子,通过房地产市场抽水来搞基建、发公务员工资和奖金。

第二,因为没有房地产税房子的持有成本太低,基本上没有,固定资产没有持有成本,这玩意就像鸦片一样吸引人用来做家族资产积累和传承了。

第三,这些年中国其他投资渠道基本上像屎一样。股市—动不动亏的裤衩都没有;p2p—你想着别人的利息,别人想着你的本金;银行理财—原油宝的缩影,搞不好你还的倒欠银行的钱;存银行—利息还不低通胀。老百姓被骗了一圈回来发现还是买房子诚不欺我呀。

第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土豪,手里有了闲钱。

user avatar

我们也曾经不那么痴迷买房。

我先拿自己家的事举个例子吧。

1994年,我们家买了第一台彩电。29寸,长虹的,花了7000多。

什么概念?

2003年,我大学毕业,武汉的房子也就是十来万一套。

你想想,1994年,7000多的彩电,当时我初中,记不大清楚,爸妈工资加起来撑死应该也就几百吧。

凭什么我们当年敢花费超过全家一年的工资总额,十分之一套房子的钱,买一台彩电?

为什么我们当年不痴迷买房?

因为老爸单位分房子。

因为老妈肺结核来武汉住院,单位工资照发,公车送医院,工会主席带着公司财务陪着在医院缴费(公费)办手续。

至于我们家之外,单位的小年轻还有痴迷于台球,气枪,摩托车的(我尼玛,他们从哪里搞到油的?那时候连加油站都少)。

我知道,有人要咬牙切齿了,“工贵”嘛,我懂。这帽子我戴了。

然后就是下岗。这下大家满意了?打倒了“工贵”,享了那么久的福,也该下来接地气了,这很公平,社会规律,认了。

(这里插播一句,凭什么农民就该受穷受苦?要我说,就该全国都当“工贵”,要不然,凭什么说“四个现代化”)。

故事还没完。

2013年,我们家贷款买房,同年,花1500买了台29寸的电视(狗X!当年“大脑袋”29寸彩电卖7000多,害老子差点高攀不起,现在的29寸平板液晶彩电只卖1500,让你狂!)。

2021年,我们咬牙一口气掏出十几万,提前还清了贷款,那台2013年买的电视还在——现在也还在,到今年快10年了。

为什么我宁可一掏就是十几万扔在房子上,也不舍得换1500的电视?10年都不舍得换?

我们已经上过一回当,不会再上了。

我们家命犯电视。

倒霉就倒霉在买电视上。

买电视会遭报应的。

你买电视,人家会眼红你是“工贵”,活该打倒。你买房,人家反倒相信是“历史的进程”,服服帖帖。

至少在可预期的时间段内,你们总不能再把我当“房贵”又打倒一次吧?就算是收房产税,我们家就这一套自住房,也未见得就收到我们头上。再说了,前头还有一堆连贷款都还没还清的顶着呢,要慌也不是我慌。

我老婆同事家,两口子一次性全款拿出400万买学区房。但他们十几年没看过一场电影,哪怕一张票才40块钱,只有一套房子的十万分之一。

当“工贵”是一定会被打倒的。消费,是原罪,是注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的。

但买房子不会(起码几十年内不会)。买房就是满门忠烈,买房就是政治正确,买房才有立锥之地,买房才能登堂入室,买房就是坚如磐石,买房就是稳如泰山,买房就是全民共识,买房就是赎罪券,买房可以逢凶化吉。

买不起北上广深的房子就在省城买。买不起省城的房子就去县城买。县城的房子买不起就去镇上买。连镇上的房子都买不起,那也得花钱把农村老宅翻新。

中国人不是痴迷于买房,是痴迷于安全,正确。

旧社会田产代表着安全,那就痴迷于买田置地。

后来打倒地主老财,你工人爷爷来了,那就痴迷于进厂(“工贵”)。

“工贵”被打倒了,就痴迷于买房(以及考编)。

我们中国人,只想找到不会被打倒的东西以傍身。

只有“正确”,才不会被打倒,才安全。

买电视是“工贵”,小烧烤是“吃货”,游戏机是玩物丧志,谈恋爱是“海王”,看电影是“小资”,旅游是“文青”,喝咖啡是“矫情”……

承认吧,我们打骨子里就是反消费的,我们对消费的理解,四舍五入约等于浪费。下决心“刺激消费”不亚于下决心给癌症晚期患者注射吗啡。瞅这几个字都透露着一股咬牙切齿。

我说家里曾经是国企职工,只要一谈当年的生活,百分百挨骂。

我谈买房,大家对我无可奈何。

还是买房最安全,最理直气壮。

买房的本质是储蓄(生孩子也是)。

诶,这个好!鼓掌!

这就叫“稳定压倒一切”。

政治正确大过天。

真是迷死人了。

user avatar

哪有那么多理由……又是民族性又是安全感的……其实就一个原因——因为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买房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极限点的甚至几年就翻个番,对于普通人来说押宝买房子是翻身最好的机会,运气好到爆棚的甚至可以直接实现财务自由。押房屋涨价获得的收益远远大过房子本身,RMB全国通用,想留有地方住、有租子收,想润就兑换成外币润走,完全看自己心意。

如果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你买的房子每年稳跌5%,还会有那么多人买房吗?别说学区什么的,明确告诉买家——你1000万买的学区房明年变800万,后年变500万,大后年你挂100万都没人要,还会有那么多人加杠杆也要上车吗?

user avatar

中国人痴迷发财而已。

以前房子不贵的时候,放弃单位分房或者低价转让福利房指标的比比皆是。

现在大家痴迷买房是因为以过去20年的经验来看买房是个懒人理财手段。

如果未来十年房子平盘或者下跌,你看中国人还痴迷买房不。

user avatar

三万块一平米的房子,两千五的成本,两千五的利润归许皮带,剩下的都归地方政府;

两万五的土地出让金,

60%拿来给体制内发工资;

20%投资一些垃圾企业垃圾项目(成都投资锤子科技,河南南阳加水就能跑的青年汽车);

20%投入基建(拆迁,渣土,混凝土…领导家属全产业链参与);

你父母几十年的血汗,你未来三十年的血汗,就是拿来这样用的;

不怕你不买,把公共资源往房子上一捆绑,你买不买?

正常纳税是不配享受城市公共资源的,这笔贷款三十年的进城税交了才有资格。

牛马干活就有窝棚草料,很多人拼死工作不过糊口,到死也换不来一个水泥笼子,什么叫牛马不如,这就叫牛马不如。

user avatar

当房子捆绑了结婚,生育以及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时候,这时候房子已经不再是房子,它已经变成了精神图腾。

所有对这种精神图腾有痴迷信仰的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代价。房产的价格高低就代表他付出的代价大小。

这时候房子就变成类似宗教的产物,而且是前现代的宗教,属于你不得不交的什一税,从精神到物质两方面同时噶你的韭菜。

然而什一税是固定的,房价可不是。当房价不断攀升的时候,就是人们感觉越来越痛苦的时候。

但是当这种痛苦超过某个限度,事情就会反转。因为这种痛苦到了极限,反而会逼迫人们觉醒。就好像当年天主教为了敛财拼命地出售赎罪券,结果导致了宗教革命一样。

当房产价格高到让许多人绝望的时候,一种被迫的觉醒就产生了。这种觉醒会让人们被迫审视自己曾经的信仰和观念,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扭转一代人的观念。

这种趋势一旦开始就无法逆转了。家庭观念,曾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然而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一代人的观念已经开始扭转了,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精神家园,被迫流浪,他们一开始会觉得迷茫,然而最终他们会觉得……自由。

用家庭的束缚来“管理”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塞里斯政府的不言之秘。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极大概率就是顺服政府的良民。但是在这一代人身上,这种束缚被解脱了。

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这些趋势还仅仅是开始。

那些中老年的保守者,既得利益者,他们会大骂这一代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没有家庭责任感。就好像曾经明末的大臣痛骂农民起义军:不做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你们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躺倒被剥削,你们为什么要反抗,哪怕只是沉默被动的反抗?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也不是奴隶。

user avatar

中国人并没有痴迷于买房,现在的痴迷都是价格行为一步一步教育出来的,就像巴普洛夫的动物实验一样。

user avatar

以前的土地兼并,导致了一个破产群体,叫,失地农民。现在的土地兼并,搞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会在将来形成一个破产负债群体,现在叫,房奴。再过几年,他们都会有一个新标签:

失房贫民。

没人有那个耐力也没那个能力,持续完成二三十年月月不间断的按揭贷款。普通人五年左右就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崩盘,许多高杠杆者甚至三年都扛不住就要弃房而逃,变成房子被银行收走拍卖抵债之后还要倒欠一笔贷款的负资产人员。

大家因为看多了历史,对失地农民的惨痛教训心有阴影,所以大家都不会傻到去跟地主抢耕地。但历史上可没有发生过商品房大崩盘的案例,所以人们是不知道也不认为买房子到时候也会走上失地农民的老路的。

这次,大地主换了一件马甲,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而农民们也因为大家都不用种田了,大家都是中过秀才的人,升级当了大公司的码农,远不像当初那些无知的农民了。但码农还是带个农字,秀才虽然比穿短衫的农民高了一级,但依然还没脱去韭菜的青绿色,他们还是那个买单卖身的贫民。

现在,许多人尚处房奴阶段,就像以前朝代的佃农长工们,还处于苦苦支撑尚能维系平盘的阶段。但春荒捱过,还有夏旱在前面等,夏旱死扛之后,还有秋歉在等,秋歉熬过了的,冬绝就是最后的死期。耕牛死了,用手挖地,买不起种子肥料,那就收集自己屎尿,再去路上拾牛粪,像不像现在的码农们,被大厂裁员失业了,还可以去送外卖,到处亲朋好友借不到了,各种网贷平台支借,网贷最后也违约了,那才是最后山穷水尽躺平认命的开始。佃农长工做不成了,成了彻底的失地农民,房奴身份也维持不下去了,那就会成为彻底的失房贫民,负资产阶级。

等到此时,你才会发现,历史的车辙,怎么咬合的竟是如此的紧密。

user avatar

说个亲身经历的真事。

身边一个朋友,2020年5月份看中了上海中远两湾城的两房,房东报价640万。他非得想谈个十万,总不能一分钱优惠不给吧。房东没搭理他就走了,就过了一晚上,房子卖掉了。

剩下的房子都不太喜欢,就再等一下吧,这一等就到了年底,同样的户型已经涨到900多万了。

稍微一犹豫,300万就没了。

他们首付一共才400万,这400万怎么来的呢?卖了家里的老房子,又几乎砸上了全部积蓄——一辈子的积蓄都在这了。

一辈子的积蓄,400万。其实如果他们家不是恰好有套老房子,一辈子连300万积蓄都没有。现在一瞬间就损失了300万。

你知道他们家现在什么气氛吗?天天因为错过那套房子懊恼,吃饭时讨论的唯一话题就是房子,动不动夫妻吵架。

这次涨幅还不算高的,如果回到2015、2016年,房价直接翻倍,他们就直接滑落一个阶层。

经历过这些,你能让大家不痴迷买房?

其实中国人从不痴迷买房,痴迷的是能赚钱的房子。只要100%确认房价不涨了,购房需求立马萎缩下去。

问题是,你能说服大家100%不涨了吗?

万一再像2015、2016年一样再来一波,怎么办?万一再一次错过损失300万,怎么办?

凡是经历过2015年市场的居民,在市场向好时买房简直是争分夺秒,差两个小时、错过一套房子可能就是终生遗憾。

除了这个因素,其他找不到任何中国人喜欢买房的理由。

说什么安全感,中国商品房才出现30年,之前就没安全感了吗。

说什么丈母娘让买,你拉1000万现金去丈母家,不比一张产证震撼。

唯一的问题是,你没办法说服大家房价100%不涨了,尤其是一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其实有回落趋势,然后呢?然后立马就有人不让降,还是说话管用那种。

造不成降价预期,大家只能赌一把涨,有这个心理存在,痴迷买房的人还会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痴迷于购置房产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痴迷”,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历史文化根基: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与“家”的意义1. 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是个人和社会.............
  • 回答
    捧日踩韩现象: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解读在中国,偶尔会看到一些群体对日本抱有偏爱,而对韩国则持批评态度,这种“捧日踩韩”的现象,并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根植于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某些群体的认知特点和心态。历史情结的幽灵:爱恨交织的.............
  • 回答
    “宁做英国狗,不做中国人”这句口号,在香港社会近年来的某些讨论和群体中出现,确实触动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绝对排斥,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体经验、集体记忆、政治诉求以及身份认同的挣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非.............
  •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无疑是一场牵动全球目光的悲剧,在它发生后,中国民众的反应也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元的面貌。当然,其中一部分人的态度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另类”。要理解这部分人的心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因素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首先,要说清楚的是,绝大多数中国.............
  • 回答
    日本政府就中国在部分入境人员中实施肛拭子核酸检测的事件,向中方提出了交涉,理由是这种检测方式对部分接受检测的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检测方式本身,更触及到外交礼仪、文化认知、人权考量以及疫情管控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和日本.............
  • 回答
    网络小说中主角父母双亡的设定,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桥段,尤其是在玄幻、武侠、都市异能等类型中。我个人认为,这个设定之所以如此盛行,背后有其深层的原因和市场逻辑,但同时,也确实有不少读者对此感到厌倦和不满。为什么父母双亡的设定如此普遍?从创作和叙事的角度来看,父母双亡的设定可以被视为一种高效的“剧情加.............
  • 回答
    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关于中美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一些人将中国视为“假想敌”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包括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中国希望传达的信息。一、 谢锋副部长的核心论点及解读:1. “假想敌”的定义与意涵: 非现实威胁.............
  • 回答
    《光与夜之恋》这款女性向恋爱养成游戏,在拥有庞大玩家群体和活跃同人创作社区的同时,也难免会因为创作的边界和玩家的期待产生一些摩擦。近期,一部分玩家因为对同人作品中角色“OOC”(Out of Character,角色性格崩坏)的不满,选择举报同人网站 wland,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折射出.............
  • 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中国大陆玩家在《H1Z1》里「统一着装、一致对外」的游戏方式?这种游戏方式在《H1Z1》这类以生存、对抗为核心的在线多人游戏中,具有其独特性和值得探讨的方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种现象。一、 行为模式的解析: 视觉信号与群体认同: 在《H1Z1》的混乱环境中,统一的着装(例如特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现象。要说中国青年对共产主义著作不感兴趣,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咱们国家这么大,年轻人也分很多圈层,有的人可能确实读得津津有味,觉得里头有真理;但另一些人对此提不起兴趣,也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些人不感兴趣呢?首先得从“共产主义著作”本身说起。我们通常说的共产主义著.............
  • 回答
    “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是近年来西方媒体和部分评论人士抛出的一种观点,试图将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描绘成一种剥削和控制的形式。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出现的背景、核心论点、中国在非洲的实际行动、非洲的视角以及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一、 说法出现的背景与.............
  • 回答
    近期,一些外国媒体聚焦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普遍指出该数字为2.3%,并将其描述为“40多年来的最低点”。要全面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本身的解读与背景首先,必须承认,2.3%的增长率确实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布的较低经济增长数字之一。但将此数据孤立地看待,而.............
  • 回答
    看到有些无人机爱好者对中国国有电气化铁路的个别路段进行航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得承认,能用无人机拍出那种穿行在山峦叠嶂之间,又或者穿越现代化高铁站的画面,确实挺震撼的,也展现了铁路系统的宏伟和中国基建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好者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记录是值得理解的。不过,事情.............
  • 回答
    对于部分外国网友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探讨技术发展规律、国际技术交流现状、以及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这种观点的产生根源及背后逻辑:1. 对中国军事技术快速进步的疑虑.............
  • 回答
    对于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队夺银后部分网友对日本队运动员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的行为,我的看法是:这是非常不可取且令人不齿的行为,暴露出了一些网络用户在面对输赢时的非理性心态和道德缺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竞技的本质是公平竞争和友谊交流。奥运会是一个展示各国体育水平和拼搏精神的舞台,而.............
  • 回答
    一些外媒在报道奥运赛事时,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那就是在文字或画面呈现上,似乎有意或无意地“丑化”中国运动员。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且观察下来,其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和表现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丑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得明白,“丑化”并不是简单地抹黑或捏造事实,它更多的是通过一.............
  • 回答
    埃隆·马斯克“中国血统”论:一次引人深思的公开表态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一次公开场合透露自己“可能有部分中国血统”,这一表态无疑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不同于许多名人惯常的谨慎措辞,马斯克总是以其直率甚至有些跳脱的风格著称,而这次的“中国血统”论,更是将他与中国的渊.............
  • 回答
    印度宣布设立两个中央直辖区,并将部分中国领土划入,这一举动无疑在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背景、法律依据、地缘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国际影响。历史的纠葛:领土争端的根源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中印两国之间漫长的边.............
  • 回答
    美驻越使馆的推文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这件事涉及到国家主权、国际关系以及社交媒体的运用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事件本身来说,美国驻越南使馆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张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一些中国南海的岛屿,比如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被标示在了越南的版图之内。 这个.............
  • 回答
    中国一部分家庭,因为家庭成员遭遇大病,经济上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倾家荡产的情况,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心且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医疗费用高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疾病的治疗费用水涨船高。一些先进的药物、手术和长期康复治疗,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尤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