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就死都不愿承认买房是最有效的投资啊?
辛辛苦苦干实业结果资本增值速度完全比不上房价增值速度的新闻和例子难道少吗?
别人有钱有能力能供得起房子你让人不去赚这钱,你觉得别人是脑残吗?
就算现在房价跌了,那前几年那些炒房暴富的人的钱难道被系统回收了吗?
当你把房子捆绑公共资源再卖出去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房子,而是一种阶层特权,这种特权会传递给下一代,高昂的房价会自然形成阶层壁垒,有特权的还要多投资垄断这种特权,等后来者用更高的代价从自己手里买走,后来者越来越难以突破,直至阶层固化为止。
居住属性保护缺失,如果我租赁了房子,按道理是拿走了合同期内的权利,这部分权利应该不受任何侵害,现实中很多人盯上了这个买卖,居住权利很容易被剥夺,保护缺失且维权难度极高,在大城市甚至形成了黑产,蛋壳最后的处理结果如何呢?反正热度过去了也就没人在意这个事情,就当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
租售同权更像是一个大饼,年轻人都是经济体的未来,喊了多年的租售同权毫无进展,一个学区房改革都举步维艰,更不要说租售同权,没人会愿意让利给经济未来,更多的是向未来索取,比如降低首付也不愿意降低房价,增加未来杠杆的方式维持资产泡沫和既得利益。
当然,一旦这种阶层流动的意愿被打破,这种公共资源的捆绑也就没有意义了,你待价而沽也未必有下家愿意在经济下行中冒险负债接盘,后来者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再为这种几十年的劳动换来的公共资源买单?现实中无非是婚育延后,生育意愿进一步下降,没有需求,阶层流动大饼就没有了约束力,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未必都会按照剧本设计的来。
没有租售同权,没有福利社会,没有健全的租房制度,不痴迷也只能硬着头皮买呗。
基于几个原因:
第一,这些年为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开发商一起把中国的房子打造成了一个具有保值增值的金融理财产品,基本上90%以上的概率都是只涨不跌,而且流动性还很好。政府希望大家买房,多买房,买各地房子,通过房地产市场抽水来搞基建、发公务员工资和奖金。
第二,因为没有房地产税房子的持有成本太低,基本上没有,固定资产没有持有成本,这玩意就像鸦片一样吸引人用来做家族资产积累和传承了。
第三,这些年中国其他投资渠道基本上像屎一样。股市—动不动亏的裤衩都没有;p2p—你想着别人的利息,别人想着你的本金;银行理财—原油宝的缩影,搞不好你还的倒欠银行的钱;存银行—利息还不低通胀。老百姓被骗了一圈回来发现还是买房子诚不欺我呀。
第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土豪,手里有了闲钱。
我们也曾经不那么痴迷买房。
我先拿自己家的事举个例子吧。
1994年,我们家买了第一台彩电。29寸,长虹的,花了7000多。
什么概念?
2003年,我大学毕业,武汉的房子也就是十来万一套。
你想想,1994年,7000多的彩电,当时我初中,记不大清楚,爸妈工资加起来撑死应该也就几百吧。
凭什么我们当年敢花费超过全家一年的工资总额,十分之一套房子的钱,买一台彩电?
为什么我们当年不痴迷买房?
因为老爸单位分房子。
因为老妈肺结核来武汉住院,单位工资照发,公车送医院,工会主席带着公司财务陪着在医院缴费(公费)办手续。
至于我们家之外,单位的小年轻还有痴迷于台球,气枪,摩托车的(我尼玛,他们从哪里搞到油的?那时候连加油站都少)。
我知道,有人要咬牙切齿了,“工贵”嘛,我懂。这帽子我戴了。
然后就是下岗。这下大家满意了?打倒了“工贵”,享了那么久的福,也该下来接地气了,这很公平,社会规律,认了。
(这里插播一句,凭什么农民就该受穷受苦?要我说,就该全国都当“工贵”,要不然,凭什么说“四个现代化”)。
故事还没完。
2013年,我们家贷款买房,同年,花1500买了台29寸的电视(狗X!当年“大脑袋”29寸彩电卖7000多,害老子差点高攀不起,现在的29寸平板液晶彩电只卖1500,让你狂!)。
2021年,我们咬牙一口气掏出十几万,提前还清了贷款,那台2013年买的电视还在——现在也还在,到今年快10年了。
为什么我宁可一掏就是十几万扔在房子上,也不舍得换1500的电视?10年都不舍得换?
我们已经上过一回当,不会再上了。
我们家命犯电视。
倒霉就倒霉在买电视上。
买电视会遭报应的。
你买电视,人家会眼红你是“工贵”,活该打倒。你买房,人家反倒相信是“历史的进程”,服服帖帖。
至少在可预期的时间段内,你们总不能再把我当“房贵”又打倒一次吧?就算是收房产税,我们家就这一套自住房,也未见得就收到我们头上。再说了,前头还有一堆连贷款都还没还清的顶着呢,要慌也不是我慌。
我老婆同事家,两口子一次性全款拿出400万买学区房。但他们十几年没看过一场电影,哪怕一张票才40块钱,只有一套房子的十万分之一。
当“工贵”是一定会被打倒的。消费,是原罪,是注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的。
但买房子不会(起码几十年内不会)。买房就是满门忠烈,买房就是政治正确,买房才有立锥之地,买房才能登堂入室,买房就是坚如磐石,买房就是稳如泰山,买房就是全民共识,买房就是赎罪券,买房可以逢凶化吉。
买不起北上广深的房子就在省城买。买不起省城的房子就去县城买。县城的房子买不起就去镇上买。连镇上的房子都买不起,那也得花钱把农村老宅翻新。
中国人不是痴迷于买房,是痴迷于安全,正确。
旧社会田产代表着安全,那就痴迷于买田置地。
后来打倒地主老财,你工人爷爷来了,那就痴迷于进厂(“工贵”)。
“工贵”被打倒了,就痴迷于买房(以及考编)。
我们中国人,只想找到不会被打倒的东西以傍身。
只有“正确”,才不会被打倒,才安全。
买电视是“工贵”,小烧烤是“吃货”,游戏机是玩物丧志,谈恋爱是“海王”,看电影是“小资”,旅游是“文青”,喝咖啡是“矫情”……
承认吧,我们打骨子里就是反消费的,我们对消费的理解,四舍五入约等于浪费。下决心“刺激消费”不亚于下决心给癌症晚期患者注射吗啡。瞅这几个字都透露着一股咬牙切齿。
我说家里曾经是国企职工,只要一谈当年的生活,百分百挨骂。
我谈买房,大家对我无可奈何。
还是买房最安全,最理直气壮。
买房的本质是储蓄(生孩子也是)。
诶,这个好!鼓掌!
这就叫“稳定压倒一切”。
政治正确大过天。
真是迷死人了。
哪有那么多理由……又是民族性又是安全感的……其实就一个原因——因为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买房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极限点的甚至几年就翻个番,对于普通人来说押宝买房子是翻身最好的机会,运气好到爆棚的甚至可以直接实现财务自由。押房屋涨价获得的收益远远大过房子本身,RMB全国通用,想留有地方住、有租子收,想润就兑换成外币润走,完全看自己心意。
如果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你买的房子每年稳跌5%,还会有那么多人买房吗?别说学区什么的,明确告诉买家——你1000万买的学区房明年变800万,后年变500万,大后年你挂100万都没人要,还会有那么多人加杠杆也要上车吗?
中国人痴迷发财而已。
以前房子不贵的时候,放弃单位分房或者低价转让福利房指标的比比皆是。
现在大家痴迷买房是因为以过去20年的经验来看买房是个懒人理财手段。
如果未来十年房子平盘或者下跌,你看中国人还痴迷买房不。
三万块一平米的房子,两千五的成本,两千五的利润归许皮带,剩下的都归地方政府;
两万五的土地出让金,
60%拿来给体制内发工资;
20%投资一些垃圾企业垃圾项目(成都投资锤子科技,河南南阳加水就能跑的青年汽车);
20%投入基建(拆迁,渣土,混凝土…领导家属全产业链参与);
你父母几十年的血汗,你未来三十年的血汗,就是拿来这样用的;
不怕你不买,把公共资源往房子上一捆绑,你买不买?
正常纳税是不配享受城市公共资源的,这笔贷款三十年的进城税交了才有资格。
牛马干活就有窝棚草料,很多人拼死工作不过糊口,到死也换不来一个水泥笼子,什么叫牛马不如,这就叫牛马不如。
当房子捆绑了结婚,生育以及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时候,这时候房子已经不再是房子,它已经变成了精神图腾。
所有对这种精神图腾有痴迷信仰的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代价。房产的价格高低就代表他付出的代价大小。
这时候房子就变成类似宗教的产物,而且是前现代的宗教,属于你不得不交的什一税,从精神到物质两方面同时噶你的韭菜。
然而什一税是固定的,房价可不是。当房价不断攀升的时候,就是人们感觉越来越痛苦的时候。
但是当这种痛苦超过某个限度,事情就会反转。因为这种痛苦到了极限,反而会逼迫人们觉醒。就好像当年天主教为了敛财拼命地出售赎罪券,结果导致了宗教革命一样。
当房产价格高到让许多人绝望的时候,一种被迫的觉醒就产生了。这种觉醒会让人们被迫审视自己曾经的信仰和观念,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扭转一代人的观念。
这种趋势一旦开始就无法逆转了。家庭观念,曾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然而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一代人的观念已经开始扭转了,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精神家园,被迫流浪,他们一开始会觉得迷茫,然而最终他们会觉得……自由。
用家庭的束缚来“管理”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塞里斯政府的不言之秘。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极大概率就是顺服政府的良民。但是在这一代人身上,这种束缚被解脱了。
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这些趋势还仅仅是开始。
那些中老年的保守者,既得利益者,他们会大骂这一代的年轻人没有责任心,没有家庭责任感。就好像曾经明末的大臣痛骂农民起义军:不做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你们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躺倒被剥削,你们为什么要反抗,哪怕只是沉默被动的反抗?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也不是奴隶。
中国人并没有痴迷于买房,现在的痴迷都是价格行为一步一步教育出来的,就像巴普洛夫的动物实验一样。
以前的土地兼并,导致了一个破产群体,叫,失地农民。现在的土地兼并,搞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会在将来形成一个破产负债群体,现在叫,房奴。再过几年,他们都会有一个新标签:
失房贫民。
没人有那个耐力也没那个能力,持续完成二三十年月月不间断的按揭贷款。普通人五年左右就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崩盘,许多高杠杆者甚至三年都扛不住就要弃房而逃,变成房子被银行收走拍卖抵债之后还要倒欠一笔贷款的负资产人员。
大家因为看多了历史,对失地农民的惨痛教训心有阴影,所以大家都不会傻到去跟地主抢耕地。但历史上可没有发生过商品房大崩盘的案例,所以人们是不知道也不认为买房子到时候也会走上失地农民的老路的。
这次,大地主换了一件马甲,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而农民们也因为大家都不用种田了,大家都是中过秀才的人,升级当了大公司的码农,远不像当初那些无知的农民了。但码农还是带个农字,秀才虽然比穿短衫的农民高了一级,但依然还没脱去韭菜的青绿色,他们还是那个买单卖身的贫民。
现在,许多人尚处房奴阶段,就像以前朝代的佃农长工们,还处于苦苦支撑尚能维系平盘的阶段。但春荒捱过,还有夏旱在前面等,夏旱死扛之后,还有秋歉在等,秋歉熬过了的,冬绝就是最后的死期。耕牛死了,用手挖地,买不起种子肥料,那就收集自己屎尿,再去路上拾牛粪,像不像现在的码农们,被大厂裁员失业了,还可以去送外卖,到处亲朋好友借不到了,各种网贷平台支借,网贷最后也违约了,那才是最后山穷水尽躺平认命的开始。佃农长工做不成了,成了彻底的失地农民,房奴身份也维持不下去了,那就会成为彻底的失房贫民,负资产阶级。
等到此时,你才会发现,历史的车辙,怎么咬合的竟是如此的紧密。
说个亲身经历的真事。
身边一个朋友,2020年5月份看中了上海中远两湾城的两房,房东报价640万。他非得想谈个十万,总不能一分钱优惠不给吧。房东没搭理他就走了,就过了一晚上,房子卖掉了。
剩下的房子都不太喜欢,就再等一下吧,这一等就到了年底,同样的户型已经涨到900多万了。
稍微一犹豫,300万就没了。
他们首付一共才400万,这400万怎么来的呢?卖了家里的老房子,又几乎砸上了全部积蓄——一辈子的积蓄都在这了。
一辈子的积蓄,400万。其实如果他们家不是恰好有套老房子,一辈子连300万积蓄都没有。现在一瞬间就损失了300万。
你知道他们家现在什么气氛吗?天天因为错过那套房子懊恼,吃饭时讨论的唯一话题就是房子,动不动夫妻吵架。
这次涨幅还不算高的,如果回到2015、2016年,房价直接翻倍,他们就直接滑落一个阶层。
经历过这些,你能让大家不痴迷买房?
其实中国人从不痴迷买房,痴迷的是能赚钱的房子。只要100%确认房价不涨了,购房需求立马萎缩下去。
问题是,你能说服大家100%不涨了吗?
万一再像2015、2016年一样再来一波,怎么办?万一再一次错过损失300万,怎么办?
凡是经历过2015年市场的居民,在市场向好时买房简直是争分夺秒,差两个小时、错过一套房子可能就是终生遗憾。
除了这个因素,其他找不到任何中国人喜欢买房的理由。
说什么安全感,中国商品房才出现30年,之前就没安全感了吗。
说什么丈母娘让买,你拉1000万现金去丈母家,不比一张产证震撼。
唯一的问题是,你没办法说服大家房价100%不涨了,尤其是一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其实有回落趋势,然后呢?然后立马就有人不让降,还是说话管用那种。
造不成降价预期,大家只能赌一把涨,有这个心理存在,痴迷买房的人还会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