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法国巴黎圣母院被烧后,部分中国人的态度?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无疑是一场牵动全球目光的悲剧,在它发生后,中国民众的反应也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元的面貌。当然,其中一部分人的态度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另类”。要理解这部分人的心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因素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

首先,要说清楚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是抱有同情和惋惜之情的。毕竟,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历史、艺术价值毋庸置疑,很多人也曾亲身去感受它的魅力,或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它。因此,看到它遭受重创,许多人自然会感到痛心。网络上,表达哀悼、祈福的声音是主流。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那部分“不寻常”的态度。这部分人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1.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傲慢感”的一种反弹和戏谑:

长期以来,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往往被视为文明程度更高、文化底蕴更深厚、生活方式更优越的代表。中国人出国留学、旅游、工作,也常常带有对这些国家“仰望”的成分。而巴黎圣母院,就是这种“西方文明象征”的一个具象化的符号。

当这样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遭受如此重创时,部分中国人并非真心幸灾乐祸,而是将其视作一种“意外的平衡”。他们觉得,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其他文明(包括中国文明)似乎总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仿佛自己拥有天然的优越性。这场火灾,在他们看来,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单方面的优越感,让西方世界也尝到了“脆弱”的滋味。

所以,一些“嘲讽”或者“不够同情”的言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宣泄,是对长期以来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感受到的“不对等”或“被轻视”的一种“反击”。他们或许会说“哦,原来你们的宝物也会烧啊”,或者用一些相对戏谑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看法,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尊重历史和文化,而是他们认为,在某些时候,西方的确也需要被“泼冷水”,被提醒他们并非不可动摇的神坛。

2. 对全球化和文化侵蚀的一种警惕和批判: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但同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从消费习惯到流行文化,再到一些价值观念。对于一部分对自身文化传统有着深厚认同感的人来说,他们会警惕这种被西方文化“稀释”或“取代”的趋势。

巴黎圣母院作为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当它被烧毁时,这部分人可能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心理。他们可能不会直接将火灾与文化侵蚀划等号,但他们会联想到西方文明的衰落或危机,并借此机会表达对西方文化过度强势的一种隐晦不满。他们可能会认为,与其一味追捧西方的“先进”和“文明”,不如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许我们的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也值得我们去守护和传承。

3. 部分人“战狼式”心态的延伸:

近些年来,“战狼”心态在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市场。这种心态表现为在国际事务上,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或事件,会激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以一种强硬甚至攻击性的方式来回应。虽然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与中国无关,但这种“遇事就反击”的思维模式,也会延伸到其他一些国际事件上。

当看到国际社会对巴黎圣母院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和同情心时,一部分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这种“集体主义”的情感表达在中国身上却常常被质疑或被要求保持“独立思考”。他们会将这种不平衡视为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一种“偏见”,因此,在面对类似事件时,他们也可能选择一种“不那么配合”的态度,或者用一种略带挑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以示“中国人不再好欺负”或者“中国人的情感也需要被同等重视”。

4. 个人经历和文化隔阂的投射: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在西方国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受到歧视、不公待遇,或者对西方社会的某些方面感到失望。当他们看到西方世界对巴黎圣母院如此“悲痛欲绝”时,这种过往的不愉快经历可能会被重新激活,并投射到对这场火灾的态度上。他们可能会觉得,“你们自己在对待我们的时候,可没表现出这么高的同情心”。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不熟悉的建筑,其所承载的宗教意义、历史故事,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相比之下,当中国发生类似的重要文化遗产受损事件时,他们的反应会更加直接和强烈。这种文化隔阂和情感上的距离感,也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看法。

总结来说,这部分中国人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幸灾乐祸”,而是多种复杂情绪的交织:

对西方优越感的一种反思和戏谑。
对西方文化强势和全球化影响的一种隐晦批判。
“战狼式”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种延伸和情感投射。
个人负面经历和文化隔阂的体现。

当然,必须再次强调,这部分态度并非主流,但它确实存在,并且有其产生的根源。理解这部分人的想法,不是为了赞同他们的观点,而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当下中国社会在面对国际事件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心态和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是一种观察社会现象的视角,也是一种尝试去理解不同群体情绪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中国人屁事,火又不是中国人放的。

出点啥事不关注事件本身,先关注中国网友说啥,中国网友好几亿呢,想啥呀?

中国网友都说烧得好了?然后一个个都去国外纵火了?

还是中国网友每个人都如丧考妣了?然后一个个跑去圣母院前面痛哭流涕了?

什么时候才明白,在网上说啥都是屁话,做了啥才是正经。

巴黎圣母院被烧了,从中可以反思什么?可以借鉴什么?这些才至关重要吧?中国文物可不少,类似的古董建筑也是一堆堆的。如何避免类似悲剧,起码故宫官方比你们这些关注“中国人态度”的无聊人士做的好多了,人家马上就开会探讨火灾问题,你们呢,天天就是“中国人如何如何”。

我看就是闲的,都是袁隆平的错。

user avatar

昨天早上youtube上差不多有3到5个火灾的直播

就是看着巴黎圣母院一点一点烧

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给了本来无关的人无比真实的临场感

这种同步看着美好事物毁于眼前的感受远比历史书上“XXX毁于战火”之类的几个字更有魄力

更何况那个火看着就像整个建筑都保不住了一样,

如果像传统纸媒时代

第二天看到一段“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木质房顶被焚毁马卡龙宣布将修复建筑”心情也不会这么糟糕

所以我认为很多人那种如丧考妣的态度并非完全是刻奇

只是刻奇行为放大了本身的负面情绪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倒希望本国人永远都是对外国事件刻奇

如果国内哪个木建烧了,你就是直播自杀也没用啊

更何况国内发生这种事,你也未必敢举个手机来现场直播

另外这是一起严重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关的人如丧考妣也好大仇得报也好那都是因为这是跟你没关系,你去看看有关系的人呢,故宫昨天上午就开紧急会议了,我司下午学习材料也发出来了,怎么可能没关嘛

user avatar

不同情不惋惜不心痛,就是没素质没文化底层人?这么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判定别人都没素质么凸显自己是个文化人么?非得强行代表所有人,不想被代表的就安个狭隘民族主义,没文化低素质的帽子?


我还是想说,人是有感情的。巴西国家博物馆烧毁,2000万件宝物没了。同样的事件国内的舆论完全不同。一个社会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但产生如此巨大情感割裂的现象必然有其背后原因。一个是法国,一个是巴西。控制变量法,我建议应该首先在法国身上找原因,而非站在艺术文化道德的制高点,高高在上地把看热闹的国人安个狭隘民族主义和没文化的帽子。国人对待巴西和法国的艺术采取了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应该还是从法国那里学来的。别人家的恐怖袭击不算恐怖是向往自由,别人家的文化不算艺术可以随便霸占,自己烧了个宫殿倒是要国际募捐,如此双重标准,如何要求所有人对它的不幸报以同情?

就在整整一年之前,2018年4月,叙利亚大马士革,美英法110枚导弹把这个4000年古城炸了个稀烂。当时的舆论貌似冷清的很哦。

巴黎圣母遍地是,大马士革无问津。

硝烟未散火又起,今夜都是法国人(yin)!

圆明园的事情毕竟过了160年,但时不时总会有圆明园文物拍卖,然后有中国人重金购买,刺激着国人的神经。有人说不能由巴黎圣母院联想到圆明园?为什么不能?都是文明,都被烧毁,还都跟法国有关,我们失去文物的很难受,他们失去文物也很难受。而现在他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的难受了,为什么不能对比?

2008年,火炬在巴黎传递传递和西藏314打砸抢烧,让我见识到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嘴脸,2009年新疆和2014年昆明火车站的暴恐,西方一如既往对恐怖分子进行偏袒。而法国遭遇恐怖袭击时,东方明珠塔披上了法兰西的颜色。

每次类似事件出来,都会有"今晚我们都是法国人!" "全世界都在哭泣!"的呼声。。。抱歉 请别强行代表我。可是我又会被扣上狭隘民族主义,没文化的帽子。

文物艺术虽然是无辜的,但人毕竟有感情。西方对我们一直双重标准,我实在对他们没法有同情心。

难道只有西方文化算文化,东方文化,中东的文化就可以随便炸,随便抢?至今我们的文物大量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卢浮宫连个说法都没有。而西方人自己倒了霉,就马上变成可怜的受害者,募捐,恨不得希望所有人都安慰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