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法国外长向伊斯兰世界发送和解信息,并称「法国是宽容的国度」?

回答
法国外长向伊斯兰世界发送和解信息并称“法国是宽容的国度”,这一表态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内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理解这一信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分析:为何选择此时传递和解信息?

近期法国外长之所以选择向伊斯兰世界传递和解信息,以及强调“法国是宽容的国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紧迫的现实考量:

1. 地缘政治的现实压力与合作需求:
反恐合作: 法国长期以来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多个国家是法国重要的反恐伙伴,例如在萨赫勒地区,法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反恐挑战。如果与伊斯兰世界关系持续紧张,将严重削弱其反恐情报共享和联合行动的能力。
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其中许多是伊斯兰国家)保持良好关系对于法国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此外,法国在这些地区也有重要的经济和贸易往来。
地区稳定与移民问题: 法国与北非和中东地区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和人员流动。地区不稳定可能导致新的移民潮,给法国国内社会带来压力。通过和解姿态,旨在稳定地区局势,减少潜在的移民流入。
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欧盟核心成员,法国希望维持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庞大的伊斯兰世界保持良好关系是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

2. 国内社会环境的挑战与调和:
宗教议题的敏感性: 法国一直以来奉行世俗主义(laïcité),强调政教分离。然而,随着国内穆斯林人口的增加,宗教与世俗主义的界限、宗教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平衡,成为法国社会长期面临的挑战。涉及宗教象征、言论自由与冒犯性言论的辩论时常引发争议。
“伊斯兰激进主义”的担忧: 法国政府一直对国内以及境外可能存在的“伊斯兰激进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保持高度警惕。一些激进言论和行为被认为挑战了法国的社会规范和国家安全。
社会撕裂与极端主义的抬头: 持续的社会议题争论和对恐怖主义的担忧,可能导致法国社会内部出现对立和撕裂,包括对穆斯林群体的污名化或妖魔化。法国外长此时传递和解信息,也可能是在试图弥合国内的这种分歧,避免内部矛盾激化,同时也要回应国际上对法国某些政策和言论的批评。
对法国国际形象的修复: 在一些国际事件和法国国内相关言论(例如对伊斯兰教的批评或某些政策的执行方式)在伊斯兰世界引起了负面反应,甚至导致部分国家出现抵制法国商品的运动。此次表态,也可能是在试图修复法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缓和负面情绪。

3. 历史文化因素的延续:
殖民历史的遗留影响: 法国在北非和中东部分地区拥有漫长的殖民历史,这段历史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法国与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历史遗留的创伤、未竟的叙事,使得某些问题在文化和情感层面都尤为敏感。
“文明对话”的传统: 法国历来强调“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尽管有时这种对话并非总是平等或顺利。此次表态,也可能是在重申法国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理解与共存方面的角色。

二、法国外长传递和解信息的核心内容与含义:

法国外长向伊斯兰世界发送和解信息,并强调“法国是宽容的国度”,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1. 承认并尝试弥合裂痕:
“和解”的信号: 表明法国政府认识到与伊斯兰世界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紧张关系。传递“和解”信息意味着法国愿意放下过去的不愉快,寻求新的合作和理解的起点。
回应批评: 可能是在回应一些伊斯兰国家和社群对法国某些政策(如关于世俗主义、宗教象征、自由言论等)的批评和不满。

2. 重申法国的价值观与定位:
“宽容的国度”: 这句话本身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法国希望以此强调其对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包容性,展现其作为自由、民主和人权国家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反驳外界对其“排外”、“反伊斯兰”的指控,试图证明其政策并非针对特定宗教或族裔。
世俗主义的捍卫与包容的平衡: 法国强调其世俗主义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所有宗教表达。外长此言,可能是在尝试解释法国的世俗主义并非与宗教对立,而是在国家框架下,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符合公共秩序和国家法律。

3. 寻求务实合作的基础:
合作是前提: 和解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言辞上的,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更稳定的合作基础。在反恐、经济、气候变化、地区和平等领域,法国需要与伊斯兰世界的国家进行合作。
共同利益的呼吁: 暗示双方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挑战,需要携手应对。

三、对这一表态的解读与可能的挑战:

对于法国外长此番表态,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疑虑:

1. 积极解读:
务实外交: 这是一项务实的外交举措,认识到在地缘政治和全球挑战日益复杂的今天,孤立和对抗无益于法国的利益。
争取理解: 是试图争取国际社会,尤其是伊斯兰世界的理解和支持,为法国的外交政策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国内弥合: 对内而言,也可能是在传递一种缓和的信号,希望减少国内因宗教和文化问题产生的对立情绪。

2. 审慎解读或潜在挑战:
言行一致性: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法国政府的后续行动能否与其言辞相符。如果国内的政策和一些言论仍然引发争议,那么“宽容”的口号将难以令人信服。例如,在是否允许某些宗教服饰、是否限制某些宗教教育方面,法国的法律和执行都可能存在争议。
“宽容”的定义与边界: 法国对“宽容”的理解可能与伊斯兰世界的某些国家和社群的理解存在差异。法国的世俗主义框架下的“宽容”与一些强调宗教至上或宗教在公共领域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文化可能存在冲突。
国内反对声音: 在法国国内,也可能存在一些政治力量和民众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此举是“向伊斯兰屈服”或“放弃了法国的价值观”。
国际复杂性: 伊斯兰世界本身是一个极其多元且复杂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派之间存在差异。一项普遍性的和解信息,能否获得广泛的共鸣,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还有待观察。

结论:

法国外长向伊斯兰世界发送和解信息并称“法国是宽容的国度”,是法国政府在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基于地缘政治需求、国内社会稳定以及自身国际形象考量而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这一表态既是对过去争议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合作的呼吁。

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显示了法国政府在处理敏感议题上的某种成熟和务实,承认了与伊斯兰世界的相互依存性。然而,这一表态的有效性将取决于法国政府能否在实际行动中,在维护其世俗主义原则的同时,真正做到在尊重和包容方面有所体现,并能否在法国国内和国际社会赢得信任。这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话实说,马克龙前面的一波操作,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真的是相当拉仇恨的。

一般来讲,这种恐怖主义袭击的性质虽然严重,但让外交、文化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去对这个事件做一下表达也就够了。如果马克龙自己要做点什么,那就公开悼念一下被害者,然后顺便表达一下打击恐怖主义的想法就行了。

然而这次,法国不仅为这位被害的教师举行了国葬仪式,马克龙还将这场事件定性为“一起典型的伊斯兰恐怖袭击”。

是的,马克龙没有说这是“恐怖主义袭击”或者“极端分子袭击”,而是说这是“伊斯兰恐袭”。

之后,法国内政部长等高官在演讲中,也都使用了“伊斯兰恐袭”这个词汇。

而在这个案件发生之前一周,马克龙还提出了针对法国境内伊斯兰教的改革计划。可以说,这个案件的发声更加坚定了马克龙的想法。放在过去,马克龙或许不敢说这是“伊斯兰恐袭”,而现在马克龙就敢说。

很显然,“恐怖分子”也好,“极端主义者”也好,这是不分宗教和种族的。但是“伊斯兰恐袭”,针对的是谁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事件后,全世界范围内有如此多的伊斯兰国家都爆发了反对法国的游行的原因。这好比某个中国人娶了个法国老婆,但在生活中经常家暴,然后有一次失手把老婆打死了。结果法国人说,这个法国女人死于“中国家暴”。这当然会让很多中国人觉得生气。

当然,外长一般都是唱红脸的。法国外长说这种话,也算是职业要求。但我个人觉得,接下来这个事情的走向,还要看马克龙会不会改口。如果马克龙不再使用“伊斯兰恐袭”,而是说这是“极端主义”,那就等于法国举了白旗,而如果马克龙坚持用“伊斯兰恐袭”并强硬推行伊斯兰改革法案,那无论外长如何发言,法国都是准备刚到底了。

目前来看,马克龙改口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位被害教师刚刚被举行完国葬——而在法国,国葬不仅规格高,而且意味着承认这个人对国家与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很显然,马克龙把这位被害者的价值推得如此之高,肯定也是为了后面的大动作。而如果法国真的改口,那法兰西的脸真的就不用要了。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马克龙这次如此刚,也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对抗伊斯兰是一场全民战争。假如说马克龙还像以前的领导人一样,把恐袭者定义为“一小撮极端分子”,那么即便是极端的穆斯林,也依然可以把自己伪装为温和派,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也依然是“春风吹又生”。而如果马克龙就此退却,那也意味着亲手葬送自己的政治前程。

不过对于法国来说,马克龙的前程如何反倒无关紧要了。因为马克龙的这一举动,已经挑起了法国人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正所谓破镜难圆,如果马克龙因为服软而下台,那么接下来的法国完全有可能选出一个极右翼的领导人,到那时法国人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只会更加剧烈。

说不定,法国也将在100多年后再度成为革命老区。

user avatar

啥几把时候了,还不忘给自己快要倒的坟坛加块砖!


很多人都被陷进去了,以为法国有多委屈呢。

实际上,这很可能是马克龙吃人血馒头的一次政治操作

平心静气地想,教师被穆斯林砍头,这件事,说白了,难道这位教师自己没有一部分责任?历史老师,而且知道会冒犯人事先把一部分学生支应开。所以是明知会不可为而为之。

为了教给学生法兰西的价值?拯救法兰西?想拯救法兰西做表率自己家多生孩子啊。

退一万步,就算还教师没有责任,那么他死了,有必要上升到 国葬 的高度吗?(法国为“斩首案”教师举行国葬,马克龙:他是“了不起的英雄”)明明按治安事件就可以处理的。

所以,这件事情就是马克龙就是吃这位教师的人血馒头:想着把教师被砍头的事闹大,转移人们对疫情、黄马甲、经济等问题的注意力,拉升自己的支持率。

马克龙现在技持率很低,7月份疫情好转的时候市镇长选举都惨败。马克龙已经当了快4年了,离下次选举不过一年多一点。

而马克龙传统上的对手,那个叫勒庞的女的,毫无疑问会借之次事件,强力发难伊斯兰,以捞取政治资本争取右翼民众的选票。而勒庞所在的政党目前形势一片大好。

所以,很可能马克龙是为了不愿让勒庞占得上手,所以自己主动把事情搞大。

结果玩脱了,得罪了整个伊斯兰世界。

我不是说伊斯兰在这件事上就做得对。但你要知道法国是一个戴着圣母表的国家。曾经对我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大家都历历在目。我一直说,伊斯兰和欧洲的纠纷是一神教内部自己的事情。和我们无关。我们坚决自己的去极端化就可以了。

可是欧洲人总是喜欢自己给自己贴金。现在引起了伊斯兰世界的不满,还不忘美化自己。

人家埃苏丹正好抓住这件事借机施展领袖风范。


欧美政棍就了算计选票眼中根本就没有国家利益。

user avatar

要是真的宽容,请进行关于应对极端主义之策略的大讨论。

法国人爱辩经,干脆辩个够。

如果有的穆斯林要求立法禁止各种漫画,可以拿出来讲。

如果某些派别要求法国实施沙利亚法全民皈依某教,也可以讲,当然讲完了请温和派发表一下看法。

建制派想继续现在的路线可以阐释理由。

右翼要赶走某些人,也允许提,举纳粹旗也允许。当然举了之后温和右翼得出来发表一下看法。

最最重要的是,应该邀请东亚某国处理极端主义的经验宣讲团,请他们讲讲如何在本国西部建设和谐社会。

然后可以请那些顶着西方压力支持东亚某国的伊斯兰国家也讲讲为什么他们支持东亚某国。

最后这两条最为重要,之前的那些辩论其实一直都有,没辩出个什么名堂。是时候引进点新想法了。搞不好各路人士都耳目一新颇受启发呢。搞不好最后发现某种结合法国实际的东亚经验引进是唯一既能让主流勉强接受又能实现长治久安逐步融合的方案。

唉,怕就怕法国宽容这宽容那就是不宽容吹捧东亚某国。。。说实话,当今世上之国,如果容不下吹捧东亚某国,本质上就都是不宽容的。

user avatar

表面上:踩着穆斯林G点了+疫情,关系紧张,因此引起恐怖分子搞事情。

实际上:法国因为疫情所以国内状态不行,得转移一下炮火,那不能学懂王喊china吧,没准以后还要找我们买疫苗呢,那就对国内穆斯林做点文章(说白了早前你咋不让本地穆斯林入乡随俗,之前不还挺政治正确吗,咋就挑这个点刺激一下)。

那么加上漫画,恭喜他目的达到了。

另一方面,经济不好看,也拒绝跟马格里布地区安全合作,非洲看着不太服帖了,就转手在马里及周边非洲国家搞事情。

去年,直到现在还在马里无差别突突本地穆斯林,哦,这叫反恐,反正射到了几个我说你是圣战分子你就是。

在也门搞事,哦,反正都是幕后。

以前在北非殖民那是帮助他们文明进步。

搅和得差不多了,看你们挺惨,刚好我地方缺打工的,我圣母得让你过来给我送快递打杂,要想平等那是别想。


没啥说的,还挺能找台阶下。

问题是你搞的事情伊斯兰都看得见啊,也就搁本国国内圣母,以及,成功忽悠到一批精神白皮的吃瓜中国人了。

再来一句,咱是宽容的国度,不跟你计较了。

喜欢还是憎恶伊斯兰无所谓,伊斯兰祖上也不清白,但是我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我忘不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所以我没法共情法国这种殖民国家的宽容。

法国有为对北非西非穆斯林平民的罪行道歉过吗?有给我们道歉过吗?那宽容啥啊,真以为是乳法段子呢,法国都是东郭先生忍辱负重养白眼狼。

user avatar

听说四五月份的时候某个国家驻法大使说了两句批评法国的话被你法国外长发外交照会,那会儿怎么不宽容呢?

现任法国政府里面,看得最不舒服的就是外长勒德里昂,完全就是个捣乱的。顺便说下,他在前任奥朗德的政府里面任职是国防部长,这军人当外交官,怕是有些不合适吧。

user avatar

马克龙和埃尔多安的梁子早就结下了

2019年11月,马克龙在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采访时曾以土耳其和美国举例,认为北约内部缺乏协调合作,且:

“正在经历脑死亡”

然后埃尔多安回怼了:

“我现在告诉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而且我将在北约这么说,首先去检查一下你是不是脑死亡了。”

法国外交部不乐意了,召见土耳其大使,就土耳其总统作出“不可接受”言论,要求土方

“给个说法”“埃尔多安的言论不可接受”

然后土方没有下文了...其实双方类似怄气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埃尔多安不待见马克龙,除了马之前的言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马克龙一直想对国内的穆斯林进行改革,实现政教分离,这也让积极推行穆斯林扩张主义的埃尔多安非常恼火

所以当法国中学老师被“斩首”后,马克龙正好借此机会推行自己的主张,表面上是反对恐怖袭击,实际上还是在为穆斯林改革做铺垫:

10月20日,在“斩首”时间后的第三天,法国宣布关闭巴黎东郊潘丹的一座清真寺,取缔51个宗教极端组织。
10月21日,马克龙在纪念活动上追授帕蒂法国最高公民奖项——荣誉军团勋章,并表示“向法国境内的极端伊斯兰主义宣战”。
与此同时,法国内政部长达曼宁(Gerald Darmanin)表示,正考虑取缔CCIF和另一个原教旨组织“Baraka City”(这两个组织经常组织示威、诉讼,抵制“世俗化”禁令——禁止“不暴露泳装”和公开场合戴宗教头巾)。

这两个措施直接让埃尔多安炸毛了

10月24日,埃在土耳其东部城市开塞利出席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AKP)代表大会上抨击马克龙“煽动针对穆斯林的仇恨”。 翌日,他又在马拉蒂亚宣称“马克龙有病,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然后法国人的反应是:

当晚,愤怒的马克龙宣称埃尔多安的言论“无法接受”,外长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谴责土耳其对法国及其国家元首“煽动仇恨”,并当即宣布召回了法国驻土耳其大使马格罗(Hervé Magro)。

和2019年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先是埃尔多安骂马克龙脑子有病,然后马克龙表示不可接受,然后法国外交部出来抗议,唯一的不同是,2019年是召见土耳其大使,这次是直接召回法国驻土大使,抗议举措明显比上次更加激烈

不过,这次勒德里昂先服软了

原因无他,法国选择在此时跟土耳其甚至是伊斯兰世界在台上对立,实在是划不来

那么法国应该怎么做呢?

表面上和土鸡&伊斯兰世界一团和气,私下里对清真寺该关闭关闭,对极端宗教组织该取缔取缔

这样,既团结了国内民众,增强了执政党的支持率,又团结了穆斯林中的温和派,何乐而不为?这才是真正的统一战线


介绍一下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吧

勒德里昂是法国政界老资历了,这是一个很有原则性的人物(不混巴黎政治圈),被认为是法国执政党中的“左翼核心”(重视民生),非常务实

在奥朗德还担任法国总统的时候,作为奥朗德的挚友,勒德里昂就应邀担任法国的国防部长(此前曾经拒绝萨科齐的邀请)

马克龙上台后,勒德里昂继续和马克龙搭档,可以说他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两个人的执政理念也非常接近:保持法国对外开放,同时更加注重民生,他和马克龙配合的默契程度之高,可以从马克龙和埃尔多安两次嘴炮中看得出来

在逆全球化潮流和贸易保护注意抬头的今天,有马克龙和勒德里昂这样的执政党组合,实乃法国之福,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利好。不过,法国能不能挺住这波疫情非常关键,挺过去了,还是那个开放自由的法兰西;挺不过去,非常有可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如果这位大姐上台,那欧洲就又有好戏看了...

user avatar

拿破仑真的太伟大了,带着这样一帮货色都可以横扫欧洲。。。。

user avatar

不矛盾,外长本来就是负责唱红脸,说软话,给政策涂脂抹粉,搞其乐融融的。

关键还要看马克龙怎么搞。自从历史教师在巴黎被斩首后,马克龙政府明显反应激烈,直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毫不手软的大力反恐和打击极端主义。

当然,法国一贯双标,让人恶心。不过就事论事的看,马克龙当机立断,顺应民意,具有一流政客的素质。

2015年的时候发生了130人死亡的连环恐怖袭击,你看到法国那个时候有表示吗?

2016年又发生了80多人死亡的卡车袭击事件,法国有说过保卫民主信仰吗?

可是今年是2020,一个魔幻的年代,法国人民终于觉悟了,开始厌恶白左思潮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客,马克龙当然感受到了民意的变化,所以第一时间做出了强硬的反应,召回大使,停贷,打击恐怖组织,加强宗教管理等等。

英国人说过,只有矮子和女人才能拯救法兰西。至少现在看,这个光辉传统在马克龙身上再次上演了。

user avatar

把中间道路的马克龙逼下台,上台的可不会是白左,准备好迎接勒庞和国民阵线了吗?疫情之后白左理论彻底破产,加上勒庞这个人真的有手腕有本事,法国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吧。

user avatar

我的头又大又圆,头发又浓又密,今天扣的我都快变成秃子了,也没有理解这是个什么操作。

法国外长向伊斯兰世界发送和解信息。

能把投降主义包装的这么完美的,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二战的那次和解都比不上这次来的那么完美。

校园小霸王抽了我两个嘴巴之后,给我发送和解信息,我觉得这是人性的光辉,是浪子的回头,是世界观的升华;校园小霸王抽了我两个嘴巴之后,我说我要和解,小霸王会觉得这是逻辑的紊乱,是地位的颠倒,是两巴掌把这个小可怜打出了幻觉。

在你的国家,发生了斩首行为。

19号一个教师被斩首,29号在尼斯的教堂里面一次斩首了一男一女,还有一位女性脖子差点被砍掉了,在教堂外求助的时候重伤过世。

你觉得法国的正常反应应该是什么样呢?

应该是尼斯市长的反应,直接对宗教极端分子宣战。

你觉得穆斯林世界的正常反应应该是什么样呢?

应该是尼姆伊玛目(伊玛目是穆斯林宗教里面对伊斯兰法学权威的称呼):我们不能再继续容忍这些以宗教之名犯下的谋杀案。

你看,这才是正常反应:世俗世界和穆斯林温和派一起,对抗宗教极端主义。

结果温和派还没有被统一战线,世俗世界就先交上了膝盖。

法国的确是个宽容的国家,马太福音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法国理解的是,有人割开你国民的喉咙,你把另一个国民推倒前面让他继续割。

其实马克龙很早就提出了法国伊斯兰宗教改革计划,希望通过行政手段,让法国的穆斯林全部本土化,不再接收外国的神职人员,禁止外国势力资助法国的穆斯林团体。

说白了,就是不要让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等国都在大规模向欧洲派遣伊斯兰神职人员。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这是一个境外渗透的问题。

在斩首事件刚发生的时候,法国政府在马克龙的带领下硬气了一下:支持杂志继续出版反“先知”讽刺漫画。

然后中东穆斯林国家不干了,开始抵制法国货,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上周末连续两天称马克龙有「精神问题」「需要进行治疗」。

然后法国外长就怂了,怂的那么彻底,怂的那么干脆。

你这其实弄得穆斯林温和派也挺不好意思的,以前我和极端主义配合,一个打一个拉,一个白脸一个红脸,你现在这一跪,感觉我温和派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以前我蛮反感日常辱法的,不过想想,当年的法国好歹顶了44天,现在2个星期都没有撑过,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欢迎关注 @曹小灵 ——

11月2号支持法国的维也纳也发生了恐袭,重点在1分27秒之后

user avatar

“法国人,投降!投降!投降!外长立功了,外长立功了!不要给爱国者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法兰西的软弱政客!他们继承了维希法国的光荣的传统。贝当大元帅在这一刻灵魂附体!这位外交部长代表了高卢雄鸡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投降,他不是一个人!”



user avatar

这才是我熟悉的髪国

三色旗两边什么色无所谓,中间的白色不能丢

user avatar

先说个历史上的故事:

胡志明、武元甲领导下的越南军队,面对法国殖民者居然毫无办法。

老大哥中国看不下去了,1950年,陈赓大将为代表的军事顾问团,开始援助越南军队。

陈赓首先看了越国与法国军队的战斗场面后,在日记里很有感慨的说:

越南与法帝国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法帝从未主动冲锋过,每次摆着挨打的样子,越南部队行动之迟缓,动作之不积极,均出我意料之外。”

简言之,一对瓜怂。

但是,越南人民军刚刚成立,没有战斗经验也就算了。

但是你法国军队呢?你们刚刚和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交过手。居然能和越南这群弱鸡斗个平平?

陈赓大将可谓是建国后“乳法”第一人。

回归到这个话题上,我觉得法国人是怕,真怕。

穆斯林在法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0%, 这群穆斯林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由于法国人生育率低,法国经济需要一批廉价的劳动力,所以才把他们引入国内的。

除了信仰不同,这群穆斯林以及后代就是合法的法国人,你还能把这群体赶出法国?

所以,法国不恐惧难民,怕的是这群穆斯林法国人。

这群穆斯林法国人,还是最有血性的法国人。

《文明的冲突》里面讲述,欠发达地区的人民,不会因为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摧毁弱化自己的文化信仰。他们反而会利用西方的科技来更加强化自己的文化信仰。

伊斯兰世界,特别是通过现在的网络,将会与法国穆斯林这个群体,联系得更加紧密。

法国被德国爆锤之后,血性和脊梁彻底断了。法兰西自诩是自由博爱思想的发源地,所以出现第二个希特勒一样的人物,普通民众也是不会答应的。

只好再次妥协,向伊斯兰世界宣布:法国是宽容的国度。

另:

今日乳法(1/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