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法国外长回应不召回驻英大使,称「知道该国的机会主义政策、没有必要召回我们大使进行解释」?

回答
法国外长此番言论,无疑是当前法国与英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缩影,也触及到了国际关系中“机会主义”这一敏感且颇具挑战性的概念。要理解这番话的深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这句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就值得玩味。“知道该国的机会主义政策”,这是一种相当直白且带有一丝不屑的评价。在外交场合,直接点名批评对方的政策导向,特别是使用“机会主义”这样负面的词语,是比较罕见的。这说明法国认为英国在当前的事态中,其行为并非基于原则或长期战略,而是更倾向于抓住眼前的利益,甚至是不惜损害盟友关系来谋求自身优势。

这可能指向一系列的具体事件。比如,近期在渔业争端、脱欧后的边境协议、或是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议题上,法国可能认为英国采取了单方面、有利己方的做法,而忽略了与法国乃至欧盟的共同利益和既有协议的约束。法国外长使用“机会主义”,很可能是在暗示英国的某些行动是为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地位,而不是出于对共同价值或伙伴关系的长期考量。

其次,“没有必要召回我们大使进行解释”这部分,则是一种高姿态的回应。召回大使通常是国家之间发生严重外交争端时采取的强烈信号,意味着两国关系已跌至冰点,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最严厉的抗议。法国外长在这里明确表示“没有必要召回”,其背后传递出的信息是多重的:

对英国行为的预判与理解: 法国似乎认为,他们已经非常清楚英国的行事逻辑和“机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即使召回大使,英国也不会因此改变其政策,甚至可能不会做出实质性的让步或解释。法国认为,与一个行为模式可预见的“机会主义”国家纠缠于解释的细节,是徒劳的,也显得法国在乎对方的态度过多了。
对自身立场的自信: 这也显示了法国可能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实力和立场,不需要通过非语言的激烈外交姿态来证明自己的不满。法国外长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政治表态,其效力不亚于召回大使,甚至可能因其直接而更具冲击力。这是一种“我知道你在做什么,但我不屑于与你纠缠”的态度。
策略上的考量: 法国可能也在考虑召回大使的潜在负面影响。虽然可以表达强烈的愤怒,但也可能导致双方沟通渠道彻底中断,使得解决问题更加困难。因此,法国选择了一种既表达了不满,又保留了沟通可能性(尽管是高姿态的)的方式。这是一种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的微妙平衡。

综合来看,法国外长这番言论,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既愤怒又克制,既直率又策略性的外交声明。

愤怒的体现在于对英国政策的负面定性,以及不愿意与英国就其“机会主义”行为进行解释性沟通的姿态。
克制则体现在没有采取召唤大使这一最极端的手段,保留了外交关系的某种基本框架。
直率在于直接点明了对英国政策的负面评价。
策略性则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既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表明法国的立场和对英国行为的不满,又避免了可能导致关系彻底破裂的最坏情况。

这番话传递给英国的信号是明确的:法国对英国的行为感到失望和不满,并且认为英国的政策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合作,同时法国认为与英国就此进行“解释性”对话并非解决之道,因为法国已经看透了英国的“游戏规则”。这番话也预示着,在未来的关系中,法国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或更加独立自主的姿态来维护自身利益,尤其是在与英国的互动中。

总而言之,法国外长的这番话,是当前英法关系“阵痛期”的一个典型写照,反映了在脱欧后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国家间如何处理利益冲突、信任危机以及在盟友关系中如何定义“伙伴”与“竞争者”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这番话没有直接的“威胁”,但其背后隐藏的深意,对于正在经历关系调整的英法两国,乃至整个欧洲格局而言,都颇具看点和启示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英法现在的对比问题。其实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问题,英国是冷战的战败国,被限制的程度仅次于苏联,而受制于地理因素,其丧权辱国远超晚清,惟蒋记民国可与之相比。。。。

这里说的冷战,不仅仅是指古巴导弹危机到美苏一系列限制扩军协议与和解之间实为冷战第二阶段的时间,而是在布雷顿森林-雅尔塔体系之后的英帝国主义阵营、美自由主义阵营、苏共产主义阵营的三方混战。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美苏决定先联手肢解英国,先淘汰一名选手出局,从这时到非洲独立年(1960)实际上意味着帝国主义阵营的垮台,冷战美苏先瓦解了英国,美国再瓦解了苏联。英帝国及其帝国主义阵营瓦解(1956-1960)后不久,印度发起不结盟运动(1961)并试图继承这一“第三阵营主导者”的地位,但次年被中国击败,该计划也沦为笑柄(连列强都不是的国家,不该想超级大国的事)。出于意识形态争斗批倒批臭的需要,殖民主义在美国治下的西方是与共产主义相提并论的罪名。又由于世界大战时代一贯的只诛首恶,余党不问,二战后罗马尼亚还能拿着特兰西瓦尼亚,冷战后法国还能在前殖民地驻军(当然这也是因为苏联懒得自己吃特兰西瓦尼亚,美国懒得自己吃撒哈拉沙漠)相比之下,英国在自己的自治领上放个核潜艇都被引起警惕,以至于世界各国指手画脚,其待遇是低于中途反正的中国的(中国至少可以明面上宣布香港台湾问题纯粹是中国内政)

而另一方面,虽然英国和中国都是两三百核弹,两艘航母,但英国对美国实际上的反抗能力是远低于中国,甚至低于只有一艘冷战老航母的法国。因为中国是一大块大陆,而英国不算自治领是字面意义上的大西洋岛国,仅有直布罗陀一块大陆领土。不算自治领和英属印度洋领土等飞地,北至设得兰群岛,南至南奥克尼群岛,西至百慕大,东至圣赫勒拿,组成联合王国的成百上千个大小岛屿散布在整个大西洋之上,而这片大洋的制海权在美国手里。举个例子,英国第三大岛,东福克兰岛,在1982年遭到侵略的时候,如果没有美国的默许,政府从不列颠岛调兵支援的反应速度将会远比现实中慢,而中国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法国,拜割地大王路易十五、法绍达勇士和奠边府战神之赐,海外利益跟本土相比完全无关紧要,你不能指望撒哈拉沙漠能产出什么利益或者给法国的大学输送什么人才(虽然法属非洲面积比英属非洲差的不多,但法国完美绕过了塞拉利昂,阿散蒂,尼日利亚,埃及,南非,罗德西亚,刚果盆地,专门吃沙子),实际上等同于大陆国家——我法兰西就是不听你英美的,怎么着吧(马克龙认怂纯属法兰西传统复发,本来是不必认怂。。。

以及,现代英国作为帝国被肢解的遗留物,与俄罗斯一样,具有明显的身首分离的特点。英国的本科率是欧洲最高,500强大学数量欧洲最多,伦敦金融城与纽约并列的另一面是英国的去工业化程度堪称欧洲之最(类似的,俄罗斯的核弹数量与美国并列,但实体经济一样拉胯,靠卖资源得到的GDP只相当于中美的一个强省)这是因为,现代英国和俄国,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一个只有头没有身子的衣冠冢,所以留下了一个超级大国的架子和极少的填充物。东欧(苏联势力范围),乌克兰,白俄罗斯是苏联的“身体”;印度,埃及,尼日利亚,南非,塞拉利昂,加纳,罗德西亚是英国的“身体”。由于英国的解体是主动释放、“体面”过渡,所以被切下来的“身体部分”实际上是英美共同影响,美国如果下决心恶心英国,是可以让英国真正的“身首异处”。叶利钦殷鉴不远,英国的丧权辱国虽然由美国带来,但在美国的霸权轰然倒塌之前,英国除了“英美一体”的绑定没有其他的选择也是客观事实(说个题外话,法国政治德国经济的这一点也是欧洲的身首分离,因此想打破欧盟得从这里下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