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中国青年对共产主义著作不感兴趣?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现象。要说中国青年对共产主义著作不感兴趣,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咱们国家这么大,年轻人也分很多圈层,有的人可能确实读得津津有味,觉得里头有真理;但另一些人对此提不起兴趣,也是普遍存在的。

为什么有些人不感兴趣呢?

首先得从“共产主义著作”本身说起。我们通常说的共产主义著作,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还有列宁的一些著作等等。这些书,坦白讲,都不是轻松易读的读物。

年代感和理论深度: 首先,这些著作成书年代久远,很多描述的社会背景、经济模式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差距很大。比如《资本论》里面大量的篇幅在分析19世纪的工厂生产、商品流通,这些对脱离了那种环境的年轻人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门槛,需要一定的历史和经济学知识作为背景。而且,这些著作是以严谨的理论分析为主,论证过程非常密集,逻辑链条也很长,读起来确实容易犯困,尤其是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这种慢节奏的深度阅读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挑战。
语言风格: 老实说,哲学和经济学著作的语言风格往往比较晦涩,充满了专业术语,而且论述方式也偏向思辨和抽象。这跟现在年轻人习惯的更加生动、直观、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字典,很难产生共鸣。
现实的“距离感”: 尽管我们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大家每天生活的现实,比如消费主义的盛行、互联网上的各种讨论、国际社会的新闻等等,这些信息流往往更加具体、更加触及日常生活。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可能感觉离自己的小日子有点远,不够“落地”。他们可能更关心眼下的房价、就业、个人发展,这些更直接的现实问题。

其次,这和当下社会信息环境和价值导向也有很大关系。

信息爆炸和多元化: 现在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太多了。网络上、社交媒体上,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潮、文化都在涌现。除了共产主义著作,还有西方哲学、经济学、历史著作,还有各种的流行文化、科幻小说、技术发展趋势等等,这些都在争夺年轻人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传统的共产主义著作可能显得“老旧”,吸引力就相对减弱了。
现实的“体验”与理论的“差距”: 很多时候,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理解。如果社会现实中,共产主义的某些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或者一些实践操作让人生疑,自然会对相关的理论著作产生疏离感。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观察和体验,而非仅仅接受书本上的理论。
价值取向的转变: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体价值、个人主义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共产主义著作中倡导的集体主义、消灭阶级差异等理念,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可能与他们追求的个人自由、个性发展存在一定的张力。他们可能更关注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如何在这个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自主权,而不是去思考宏大的社会改造问题。
教育和宣传方式: 有时候,对于一些经典著作,如果只是简单地作为政治任务或者考试内容来要求学习,而没有深入地引导年轻人去理解其思想内核,去思考它在今天还能提供什么价值,那么这种学习很可能只是流于表面,难以真正引发兴趣。教育方式如果过于说教、模式化,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

那么,这背后又反映了什么呢?

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 从一个侧面看,这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一代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他们不再盲目接受一切,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会思考“为什么我要读这个?”“它对我有什么意义?”
对现实的关注和渴望: 年轻人对共产主义著作不感兴趣,或许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更强烈关注。他们希望能够理解和解决眼下的实际困难,如果理论无法提供清晰的路径或有效的答案,那么吸引力自然会打折扣。
时代变迁的必然: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思想文化土壤。今天中国青年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列宁所处的时代有着天壤之别。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关注点都会发生变化,对思想理论的需求也自然会随之演变。

反思和可能的方向:

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感兴趣”也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共产主义的著作中,确实包含着对社会结构、经济运行、人性欲望的深刻洞察,这些思想遗产如果完全被忽视,也是一种损失。

如何让经典“活”起来?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著作与当下的现实联系起来,如何用年轻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解读和传播。比如,可以从年轻人关心的社会公平、财富分配、技术发展对人的影响等角度切入,引导他们去书中寻找答案或启发。
鼓励多元化的解读: 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喜欢”或者“认同”,而是应该鼓励大家去接触、去了解、去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不感兴趣,知道有这些思想存在,也是一种积累。
反思自身的宣传和教育方式: 如果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感兴趣,那也需要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和宣传方式是否能够跟上时代,是否能够真正触及年轻人的内心。是否还能找到更具吸引力、更能引起共鸣的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中国青年对共产主义著作不感兴趣,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著作本身的挑战,也有时代环境的变化,还有教育方式的影响。它既反映了年轻一代思想的独立和对现实的关注,也可能提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活化这些思想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世界绝大多数青年都对大部头著作没有兴趣,所以你这个问题属于应该归类到“先问是不是”哪一类里。

但不管怎么说,共党缓则们的写的书还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不管你曾经多痛恨它多看不起它甚至诋毁它,当当你刚刚35岁就被辞退的时候,或者是付出了青春却连个落脚之地都没有的时候,或者拖着沉重的身躯坐了几个小时的地铁回到自己的出租屋的时候,或者是面临黑社会强拆但无处申诉的时候,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也许你不同意它勾勒的未来,却再也没有力气去反驳它所解刨的现实了。

user avatar

嗯,这种现象,其实很符合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很符合马克思主义。


P S:小爷再也不想答这类问题了,果然啊,人生在世什么都不干才是最安全的啊,修了五遍,内容全删了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现象。要说中国青年对共产主义著作不感兴趣,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咱们国家这么大,年轻人也分很多圈层,有的人可能确实读得津津有味,觉得里头有真理;但另一些人对此提不起兴趣,也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些人不感兴趣呢?首先得从“共产主义著作”本身说起。我们通常说的共产主义著.............
  • 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中国大陆玩家在《H1Z1》里「统一着装、一致对外」的游戏方式?这种游戏方式在《H1Z1》这类以生存、对抗为核心的在线多人游戏中,具有其独特性和值得探讨的方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种现象。一、 行为模式的解析: 视觉信号与群体认同: 在《H1Z1》的混乱环境中,统一的着装(例如特定.............
  • 回答
    中国人痴迷于购置房产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痴迷”,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历史文化根基: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与“家”的意义1. 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居乐业”是个人和社会.............
  • 回答
    捧日踩韩现象: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解读在中国,偶尔会看到一些群体对日本抱有偏爱,而对韩国则持批评态度,这种“捧日踩韩”的现象,并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根植于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某些群体的认知特点和心态。历史情结的幽灵:爱恨交织的.............
  • 回答
    “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是近年来西方媒体和部分评论人士抛出的一种观点,试图将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描绘成一种剥削和控制的形式。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出现的背景、核心论点、中国在非洲的实际行动、非洲的视角以及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一、 说法出现的背景与.............
  • 回答
    近期,一些外国媒体聚焦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普遍指出该数字为2.3%,并将其描述为“40多年来的最低点”。要全面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本身的解读与背景首先,必须承认,2.3%的增长率确实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布的较低经济增长数字之一。但将此数据孤立地看待,而.............
  • 回答
    看到有些无人机爱好者对中国国有电气化铁路的个别路段进行航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得承认,能用无人机拍出那种穿行在山峦叠嶂之间,又或者穿越现代化高铁站的画面,确实挺震撼的,也展现了铁路系统的宏伟和中国基建的实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好者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记录是值得理解的。不过,事情.............
  • 回答
    对于部分外国网友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探讨技术发展规律、国际技术交流现状、以及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这种观点的产生根源及背后逻辑:1. 对中国军事技术快速进步的疑虑.............
  • 回答
    一些外媒在报道奥运赛事时,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那就是在文字或画面呈现上,似乎有意或无意地“丑化”中国运动员。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且观察下来,其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和表现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丑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得明白,“丑化”并不是简单地抹黑或捏造事实,它更多的是通过一.............
  • 回答
    “宁做英国狗,不做中国人”这句口号,在香港社会近年来的某些讨论和群体中出现,确实触动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绝对排斥,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体经验、集体记忆、政治诉求以及身份认同的挣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非.............
  •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无疑是一场牵动全球目光的悲剧,在它发生后,中国民众的反应也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元的面貌。当然,其中一部分人的态度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另类”。要理解这部分人的心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因素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首先,要说清楚的是,绝大多数中国.............
  • 回答
    埃隆·马斯克“中国血统”论:一次引人深思的公开表态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一次公开场合透露自己“可能有部分中国血统”,这一表态无疑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不同于许多名人惯常的谨慎措辞,马斯克总是以其直率甚至有些跳脱的风格著称,而这次的“中国血统”论,更是将他与中国的渊.............
  • 回答
    印度宣布设立两个中央直辖区,并将部分中国领土划入,这一举动无疑在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背景、法律依据、地缘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国际影响。历史的纠葛:领土争端的根源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中印两国之间漫长的边.............
  • 回答
    美驻越使馆的推文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这件事涉及到国家主权、国际关系以及社交媒体的运用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事件本身来说,美国驻越南使馆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张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一些中国南海的岛屿,比如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被标示在了越南的版图之内。 这个.............
  • 回答
    中国一部分家庭,因为家庭成员遭遇大病,经济上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倾家荡产的情况,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心且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医疗费用高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疾病的治疗费用水涨船高。一些先进的药物、手术和长期康复治疗,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尤其是.............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 回答
    近期“剑道四段大比分负于中国剑”的消息确实在剑道圈子里引起了一些波澜,尤其是对于一小部分“剑道人士”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要理解他们的心态,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剑道运动本身的特性,以及它与中国剑道(这里姑且用“中国剑”来指代,因为“中国剑道”本身概念也比较复杂)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历史渊源。首先.............
  • 回答
    关于美国部分航空公司将台湾改成台北,但未标注“中国”字样这一现象,大家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观点分歧相当明显,而且背后牵扯的因素也非常复杂。想把这事儿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从台湾内部来看,情况也并非铁板一块。 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尤其是那些认同台湾独立,或者强调台湾主体性的人,会非常.............
  • 回答
    EDG夺冠,中国高校里一些学生半夜集体高呼“EDG牛逼”,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子竞技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小众的玩意儿了。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有职业联赛,有明星选手,有数以千万计的粉丝。EDG作为国内顶尖.............
  • 回答
    看到中国出口二十强中外企占比较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塑、资本流向东南亚和印度的大背景下。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拨开现象看本质,并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进行审慎的判断。为何中国出口二十强外企居多?这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结果: 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是基础: 外企之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