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不是入侵波兰会怎么样?

回答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波兰,这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知的二十世纪历史走向。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深远影响的假设,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格局。

核心的“如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结盟”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友好姿态,那么历史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我们假设这是一个实质性的、甚至是战略性的联盟,例如:

共同对抗苏联的条约: 希特勒的早期战略确实对苏联持有敌意,尽管后来出现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如果他能说服波兰,联合起来应对苏联的扩张,这会是一条可能的路径。
领土妥协与互助协议: 希特勒要求但波兰难以接受的但泽自由市和波兰走廊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妥协来化解,例如苏联对波兰部分领土的让步,或者波兰部分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得到其他解决方案。

一旦联盟成立,历史的可能走向:

1. 东方战线的重塑:
德波联合对抗苏联: 这是最直接且最显著的改变。德国和波兰的军事力量如果联合起来,将形成一支在东欧地区极为强大的力量。在1939年,德国的军事实力已不容小觑,而波兰虽然在面对德军时表现不佳,但在其本土作战,并且有德国支援的情况下,其军事潜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
战争的起始点和性质: 战争的矛头可能会指向苏联。这可能意味着二战的起点不再是西欧,而是东欧。战争的性质也会从“德国侵略波兰”转变为“东西方联盟对抗共产主义扩张”之类的叙事。
苏联的反应: 面对德波联盟,苏联的反应将是关键。斯大林可能会采取更具侵略性的防御姿态,或者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分化德波联盟。但如果德波联盟足够强大且目标明确,苏联很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

2. 西欧的反应与格局:
英法的立场: 英法在1939年对波兰的安全承诺是他们对德宣战的主要理由。如果波兰没有被入侵,而是与德国结盟,英法的战略将面临巨大的困境。他们可能不会立即对德国宣战,因为其直接的盟友(波兰)并未受到攻击。
绥靖政策的延续或转变: 英法可能会继续奉行绥靖政策,试图避免卷入东欧的冲突,并观望德苏之间的博弈。或者,他们可能会认为德国的实力已过于强大,从而采取更强硬的姿态,但那又会是将英国和法国拖入一场可能完全不同的战争。
希特勒的下一步棋: 如果德波联盟成功地削弱了苏联,希特勒的目光很可能仍然会转向西方。但他采取的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与其孤注一掷地全面入侵西欧,他可能会尝试通过外交、经济施压,甚至更有限的军事行动来达成目标,例如迫使法国加入反苏阵营,或者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等剩余领土。

3. 对纳粹意识形态的影响:
“生存空间”理论的修正: 纳粹的“生存空间”理论主要指向东方。如果与波兰结盟,希特勒可能不得不调整其对斯拉夫民族的看法,或者至少暂时搁置部分种族主义政策,以维持联盟。这并不意味着纳粹意识形态会消失,而是其实现路径可能会发生变化。
反犹主义的命运: 希特勒的反犹主义是其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即使与波兰结盟,这部分政策可能依然会执行,但其规模和执行方式可能会受到影响,或者成为日后联盟破裂的导火索。

4. 犹太人大屠杀的可能影响:
大规模系统性屠杀的地点和规模: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欧洲战争,纳粹政权大规模、系统性地屠杀犹太人的行动可能会受到影响。虽然纳粹的种族灭绝意图不会改变,但缺乏战争的掩护和混乱,以及可能需要与盟友(波兰)协调,使得“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难度和方式都可能发生变化。其范围和地点可能集中在德国本土或其直接控制的区域,而非迅速蔓延至被占领的广大东欧地区。

5. 战争的范围和持续时间:
一场规模相对较小的区域冲突? 或者一场更为持久的冷战?
轴心国和同盟国的构成: 如果没有入侵波兰,那么英国和法国可能不会对德国宣战,欧洲格局将完全不同。意大利是否还会与德国结盟,日本是否还会继续其在亚洲的扩张,这些都将面临不确定性。

波兰在此联盟中的地位:

“被尊重的盟友”还是“被控制的棋子”? 希特勒所谓的“结盟”往往带有强烈的控制欲。波兰能否在联盟中保持独立性,或者只是作为德国对抗苏联的附庸,将是关键。波兰的民族主义者,如约瑟夫·贝克,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自主,而不是被德国操控。
内部的权力斗争: 即使波兰与德国结盟,内部肯定会存在关于如何处理与德国关系的争论。

历史的“蝴蝶效应”:

技术发展: 战争会加速许多技术的研发。如果二战的进程和性质改变,那么航空技术、火箭技术、核技术的发展轨迹都可能发生变化。
世界格局: 如果苏联没有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其国际地位可能会有所不同。战后美国崛起、冷战格局的形成,都将是巨大的未知数。
民族主义的演变: 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情感在二战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战争没有发生,或者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这种演变可能会完全不同。

最终的猜想: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这是一个极端的假设,因为它与希特勒本人核心的意识形态和扩张野心(尤其是对东方的“生存空间”及其种族灭绝政策)存在根本性的冲突。纳粹主义的核心是种族优越论和对斯拉夫民族的蔑视,这使得与波兰建立一个平等的、可持续的联盟变得极其困难。

即便如此,如果我们硬要推演:

一种可能是: 希特勒利用波兰作为对抗苏联的跳板,在达成一定目标后,旋即露出其更深层的种族主义和侵略性,联盟最终破裂,并可能引发比实际历史更为混乱的局面。
另一种可能是: 希特勒真的被某种(或许是短暂的)现实主义所驱动,成功地与波兰形成了对抗苏联的联盟。这可能导致一场局部的、东西方冲突,而不是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可能会进入一段漫长的、不稳定的对抗时期,苏联的实力受到遏制,但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依然是潜在的威胁。

总而言之,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将是一场对整个二十世纪历史的彻底重塑。它会抹去我们所熟知的二战的诸多标志性事件,也可能催生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或更糟、或更温和的未来。但这终究是一个“如果”,因为历史的车轮,是由其内在的逻辑和人物的决策驱动的,而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从根本上难以容忍与一个独立的、斯拉夫民族的国家建立真正的联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1934年到1939年3月,纳粹与萨纳齐就是最紧密的伙伴,用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公开说法(1938年11月8日),波兰是德国仅次于意、日的盟友:

德国现在与将来,均属不可征服之国家。其已增益于吾侪八千万人民之伟力者;尚有意日两国之坚固友谊,与波兰之良好关系,此乃德国外交政策之基础,而为世人所应深切认识。……英法两国负责政治的之态度,令人油然而生,当识终可战胜战谣者之希望。德国固愿和平,但并不畏惧战争。


在结盟期间,德波一同大搞排犹,完成各自对奥地利和立陶宛的扩张,并伙同匈牙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20日,希特勒召见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就德波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事进行密商。利普斯基在给波兰外长贝克的报告中,记载了希特勒排犹的新思路:

他忽然想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即商得波兰和匈牙利——也许还有罗马尼亚——同意,把犹太人迁徙到殖民地去。

对此利普斯基予以高度评价:

当时我同答说,如果这点能够实现,那我们就会在华沙替他建立一座极美妙的纪念碑。

对于瓜分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11月19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同波兰驻德大使利普斯基的谈话中,对双方密切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利普斯基在给波兰外长贝克的报告中记载,里宾特洛甫指出:

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波徳关系经受了对双方都有利的考验。波兰的果敢态度帮助德国人实现了他们的要求,同时,德国的行动也使得波兰能够重新获得特申—西里西亚。


1939年1月26日,适逢德波1934年协定签订五周年之际,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波兰,波兰方面高规格接待,隆重庆祝这一带来“丰硕成果”的协定五周年。

波兰外长柏克【按:即贝克】在欢迎晚宴上致欢迎词如下:

此决次友邦德国之外交部长偕夫人莅临敝国,敝国政府至感荣幸。此项访问,又适逢贵我两国一九三四年和平宣言签字五周年纪念之前夕,尤使访问意义,更觉重要。
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六日德波条约,为截至现时国际间最简短条约之一;然而廖廖数语,巳表现希特勒总理及毕苏斯基上将之勇气、远识及决心,而成为具有历史意义之成就。吾等但检讨过去五年来欧洲政策之成败兴废,即可证明此项协定之价值。自两国元首以最大决心缔结该项简短公式后,欧洲政局上绝大之动荡紧张,均不能摇动其巩固之基础。
根据过去经验,余希望将来有下列各种收获:(一)继续已往之动向,集中两国精力,努力于两国及欧洲所需要之创造工作;(二)确定睦邻之起点,从今日始,使两国幼童均在友善邦交及互相谅解之精神中长大成人;(三)依据两国政府之正确原则,可使两国间任何问题,均可以互相尊重及了解两国利益之精神,谋得解决。
鄙人即以此种精神,举杯祝贵国之繁荣及贵国元首希特勒之健康

里宾特洛甫随即起立致答词。首对隆盛欢迎,表示深刻感谢。继称:

此次报聘贵国,至为欣幸。贵国政府欢迎愚夫妇之丰盛,证明贵国传统之好客。而鄙人此次前来,适当贵我两国一九三四年协定签字五周年纪念,尤为令人愉快。五年以来之经验,证明毕苏斯基与希特勒两元首所决定之途径,已决定两国未来之政策。德国政府及人民,均渴望德波邦交,根据此项协定,更臻强固。两国政府签订协定之远识及决心,已保证两国将以互相尊重及了解,以解决未来一切问题。

可惜到了1939年,在缓冲区瓜分殆尽后,俩政权已无法找到新的利益基础继续同盟,固有矛盾也不再有回避空间,翻脸不可避免。纳粹的出价是:但泽和走廊归还德国,德波一同向东,用苏联地盘交换(波兰在黑海获得出海口补偿,德国并支持波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扩张)。而萨纳齐的意见是:向东再说,别说走廊,但泽都别想,德族敢闹事,军警伺候。贝克在3月24日讲话中指出:

不管但泽作为一个目标的价值有多少大,在目前情况下它已成为一种象征。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与让人发号施令的东欧国家为伍,那我就不知道事情会到何等地步才会了结。这就是迎向敌人比在家坐等更为明智的缘由。
这个敌人是很难对付的,因为看来他正失去思考和行动的分寸。一旦他遭到迄今未遇的坚决抵抗,他或许会恢复那种分寸。对于他,强国低声下气,弱国甚至以尊严为代价,事先就投降。德国人正以9个师的兵力横扫整个欧洲;这样的兵力是征服不了波兰的。希特勒及其助手明白这点,所以他与我们之间的政治论争与其他的不同。
……我们已经到了政治上的艰难时刻,但我们的手中却拥有所有的王牌。对我们来说这表明情况不坏


那么,对于以民粹起家的纳粹来说,在吞并奥地利、捷克之后,有可能看着但泽和走廊的族人被打,国家被一分为二还继续同萨纳齐结盟吗?反过来,20年代开始,从来只有从四邻吃肉,没挨过打的萨纳齐,可能主动在走廊、但泽让步吗?因此,德波继续结盟是不可能选项。选择了法西斯道路,自然是必须走到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波兰,这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知的二十世纪历史走向。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深远影响的假设,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格局。核心的“如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结盟”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友好姿态,那么历史可能不会有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希特勒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以闪击波兰为起点重开二战,德国是否会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涉及无数变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前世记忆”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那些关.............
  • 回答
    关于毕苏斯基如果活到1945年会怎么做,以及波兰是否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并战败,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毕苏斯基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波兰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对波兰的命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他生前的政治立场、外交策略以及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毕苏斯基的政治.............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且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希特勒将他的意识形态核心从“种族主义”转向“阶级斗争”,并且将“资本家”而非“犹太人”定位为主要的敌人,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1. 意识形态的重塑与民众基础的拓展: “反资本主义”的强大吸引力.............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出售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是否先进,以及与同期德国国防军师级单位装备相比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批武器的引进,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希特勒政府通过军事顾问团向中国提供武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卖”。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
  • 回答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情景,其结果会非常复杂且难以预测,因为“被骂死”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表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推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一、 对“被骂死”的解读与具体情境设想:首先,“被骂死”在政治辩论的语境下,通常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生命危险,而是指: 辩论表现的灾难性失败: 指希拉里在辩论中完.............
  • 回答
    如果能够穿越到《冰与火之歌》的世界,并且有机会成为一名领主,我会选择成为临冬城(Winterfell)的领主。选择临冬城,并非因为它是七大王国中最强大的城市,也不是因为它拥有最富饶的土地,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的情感和战略考量,以及我希望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挑战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为什么选择临冬城?1.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时期成功发明了原子弹,世界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推演可能的情况: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欧洲战场: 立即使用可能性: 德国极有可能在战争的某个关键时刻,尤其是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或者面临军事上的绝境时,将原子.............
  • 回答
    让我们抛开那些“如果”的沉重假设,试着描绘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一个希特勒的野心在苏台德地区就戛然而止的平行时空。这绝非简单的“少了一场战争”,而是无数个蝴蝶效应交织出的全新现实。首先,欧洲的政治版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慕尼黑协定,那份让张伯伦沾沾自喜的“和平备忘录”,在现实中是妥协与绥靖的象征。.............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懂面相知识,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可能阻止一些灾难的发生,但也可能因为他利用面相知识而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令人恐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场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希特勒的个人形象和自我认知: 更早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规训: 希特勒早年曾有志于成为艺术家,但其作品和艺术理.............
  • 回答
    如果希特勒真的穿越到了现代社会,那绝对是一场难以想象的震撼。他脑海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国,那个纯粹的日耳曼帝国,与眼前的现实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首先,他可能会被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惊得目瞪口呆。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在他那个时代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现在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既神.............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毕生以绘画为乐,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政治和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希特勒这个核心的煽动者和领导者,纳粹党很可能无法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崛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恶魔”这个概念。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1. 希特勒的“胜利”与“超级大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特勒胜利”和“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含义。历史上的希特勒政权所代表的是一个极权主义、种族灭.............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要是元首在四五年一月那会儿,没从那鸟不拉屎的东普鲁士狼穴里挪窝,而是就在那儿见了阎王爷,这二战的下半场,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那可就真热闹了。首先得说,希特勒这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纳粹德国这台战车的唯一驾驶员。他那股子狂热,那股子不顾一切的劲头,是把德国往前推的主要动力,也是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