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希特勒胜利,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他还会被认为是一个恶魔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恶魔”这个概念。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1. 希特勒的“胜利”与“超级大国”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特勒胜利”和“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含义。历史上的希特勒政权所代表的是一个极权主义、种族灭绝和侵略性的国家。如果希特勒在某种程度上“胜利”了,这通常意味着他成功地扩张了德国的领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压制或消灭了其主要的敌人(如盟国)。他建立的“超级大国”很可能是在其意识形态指导下,以军事力量、经济控制和意识形态宣传为基础的强大国家。

但是,即使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胜利”并不意味着他的行为会改变性质。他的胜利更多的是外部权力的扩张,而不是他内在意识形态的改变。

2. “恶魔”的定义与视角:

“恶魔”这个词在语境中有多重含义:

宗教和神话意义: 在许多宗教和神话中,恶魔是邪恶的化身,是与神对立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希特勒及其政权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尤其是系统性的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以及发动的残酷战争,在许多文化和道德框架下,使其行为与“恶魔”的特质高度契合。
道德和伦理意义: 从世俗的道德和伦理角度来看,“恶魔”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犯下极端邪恶、反人类罪行、对他人造成巨大痛苦和毁灭的人。希特勒的政策和行动无疑符合这一描述。
历史和公众认知意义: 在我们的现实历史中,希特勒已经成为邪恶的象征。他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恶棍之一。这种认知是建立在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无数死亡和对人类尊严的践踏之上的。

3. 如果希特勒胜利,情况会如何变化?

即使希特勒“胜利”并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对他和他政权的评价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原因如下:

罪行的性质不会改变: 种族灭绝、战争罪行、反人类罪行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不会因为政治上的“胜利”而消失或被洗白。大屠杀的证据确凿,受害者的痛苦和死亡是无法抹去的。
意识形态的持续性: 希特勒的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优越论和反犹主义。即使他成功建立了超级大国,这种意识形态很可能仍然是其统治的基石。一个以种族灭绝和压迫为基础的超级大国,其本质仍然是邪恶的。
受害者的视角不会改变: 对于被希特勒政权迫害、屠杀和奴役的个体及其后代来说,希特勒永远是罪魁祸首,是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他们的经历不会因为德国变成了“超级大国”而改变。
历史叙事的斗争: 即使在希特勒胜利的假想情境下,也必然会存在围绕历史的斗争。那些被压迫和屠杀的群体及其盟友(如果还有的话)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揭露真相。纳粹政权也可能会竭力进行宣传,试图重塑历史,但掩盖罪行的本质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在涉及如此大规模和系统性的暴行时。
道德和良知的评判: 人类社会仍然会存在道德和良知的评判。即使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领导人的行为如果极端残忍和不道德,仍然会被许多人视为“恶魔”。对善恶的区分,即使在权力格局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也往往是根植于人类共有的道德直觉。

4. 希特勒胜利可能带来的不同“叙事”:

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在希特勒“胜利”的特定情境下,公众对他的看法可能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者说存在不同的叙事层叠:

纳粹宣传的成功: 如果纳粹宣传机器足够强大,并且能够长期压制异见和真相,那么在德国以及其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一种“民族英雄”或“伟大领导者”的叙事。但这种叙事是建立在谎言、压迫和对历史的扭曲之上的。
“现实政治”的辩护: 一些人可能会试图用“现实政治”或“国家利益”来辩护,声称希特勒的极端手段是为了德国的强大和生存。这种观点会淡化其道德责任,将其视为一个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恶魔”。
对受害者的漠视或合理化: 在一个由希特勒主导的世界中,受害者的声音可能会被完全压制,他们的苦难可能会被描绘成“必要的代价”或被完全忽视。从这个角度看,对希特勒的“恶魔”评价,可能只存在于秘密的抵抗或被征服的群体中。
历史的“另一种解读”: 在某些特定的、可能由纳粹控制的历史学界中,可能会出现对希特勒行为的“另一种解读”,试图将其描绘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其政策是必要的。但这种解读会与普世价值和人权原则背道而驰。

结论:

总而言之,即使希特勒在假想的历史中“胜利”并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他仍然会被绝大多数坚持普世道德价值的人视为一个“恶魔”。

罪行的性质是客观的,不会因政治胜利而改变。 他的政权所犯下的种族灭绝、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行是无法被洗白的。
他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仇恨和压迫之上的,一个由这种意识形态主导的超级大国,其本质依然是邪恶的。
受害者的视角是无法被抹去的,他们对希特勒的认知将是永恒的罪恶。

虽然在一个由希特勒统治的世界中,纳粹政权可能会通过强大的宣传和镇压来构建一种“英雄”叙事,但这将是一种扭曲的、建立在谎言和暴力之上的叙事。从人类文明的道德和良知角度来看,希特勒及其政权所代表的极端邪恶,将使其无论胜利与否,都会被铭记为“恶魔”。他的“胜利”只会让他有机会将他的“恶魔”行径推向更广阔的领域,造成更深重的灾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比林肯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棘手的伦理难题。所以我斗胆一试。

哲学家德鲁里的书中提出了现代哲学的一个尴尬处境。当尼采,以及后来的福柯说出了现代哲学中的那个隐含命题——“一切真理都是权力的宣称” 之后,欧美的左派不断重新发现这个真相,挑战当前体制;而右派不断的隐瞒真相,维护现存体制。

我认为这个虚无主义的哲学命题对于所谓希特勒问题是极有启发的。首先我们按照要给希特勒定罪的论证出发——其主要的罪行来自于大屠杀。可是,这个论证将导出一些不能接受的结果。如果希特勒是大屠杀,那么美国杜鲁门总统(尽管这和杜鲁门本人没太大关系,更多是一个集团决定)原子弹轰炸日本,导致20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遭受苦难,为什么杜鲁门或者他身边的人不上法庭? 斯大林直接间接造成的死亡恐怕也不亚于前面两人,为什么斯大林当时没有受到审判?对这些疑问的思考将直接导出虚无主义的命题:道德真理掌握在有权力的人手中。

尼采和福柯的命题当然不会这么犬儒和幼稚——似乎是谁拥有政治权力谁就能够掌握道德真理。他们提出命题的更深层次在于,现代民主社会来临,伦理道德开始变得对社会大众胃口,这时社会大众掌握了权力。他们喜欢听什么,道德学家伦理学家就鼓吹什么。而这时,这种群众式的道德将带来一些糟糕的后果:当批评纳粹,批评希特勒是恶魔成为政治正确之后,我们对于纳粹的历史其实缺乏全面反思。

首先,显而易见的部分: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英法残酷对待德国的往事没人提及了,德国人在一战后的屈辱没人提及了,当时欧洲普遍的反犹浪潮没人提及了。

其次,当我们深入纳粹德国的细节后,将会有可怕的发现:纳粹屠犹,犹太人的财产都去哪里了?最后发现很大一部分都被运回德国被德国普通民众接收了(曾经有一本德国学者的书讲这个问题,我暂时想不起来了)。希特勒一直知道讨好民众才是重中之重!做出此结论的学者强调,如果不反思普通德国人在战争中的责任,那么就不是真正反思纳粹现象。我接着说一点,现在某些人总是希望把责任推到个人身上,我认为其潜意识中就有推卸自身责任的想法。想想宋彬彬之流吧。

再者,一些细节更加令人迷惑。比如集中营的建立,现在的一些研究从巨型杀人技术和杀人目的入手探讨集中营,有时候会得出纳粹屠犹是一个偶然行动(contingent decision),这和项羽坑杀秦军是一个道理。再比如,希特勒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彬彬有礼,具有良好绅士教养。这样的一个人又是如何能与杀人恶魔联系在一起呢?

最后,两位著名哲学家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汉娜·阿伦特为艾希曼辩护,提出了著名的“平庸的恶”,这是现代社会螺丝钉的同义语,提醒我们一个驱魅的现代社会有可能造成何种恶果。另外,所谓的纳粹哲学家海德格尔将现代化归为三类,一是美国,二是苏联,三是纳粹(具体论证我不清楚)。后期海德格尔对这三类都深恶痛绝。这些角度都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反思纳粹,反思历史。

曾经有一位美国大法官带着无限的道德正义感和崇高感指责所谓的纳粹官僚机构螺丝钉,说他们帮助了恶。我总是对这种事后秀正义感的做法不耐烦。在没有深入到这些螺丝钉的道德困境,没有设想我们在那时会怎么做,事后毫无风险,还能显得自己政治正确的指责多少显得有些轻率。新三国曹操有言,大奸若忠,大伪似真。平日巧舌如簧之徒一到紧要关头便会现出原形。

刚锻炼完洗澡之际,突然想就这个问题为我们的儒家传统“鼓吹”一二。孔子及其弟子子贡在《论语》中至少多次谈到过类似问题。其中一次是子贡评价纣王,一个被“妖魔化”似希特勒一般的魔君,另外一次是孔子评价管仲。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认为,纣王不像人们说的那么糟糕,纣王的很多罪行都是被强加上去的。尽管子贡的本意并不是要为纣王翻案,但我认为子贡的评价更加接近事实,原始儒家评价人是有相当的同情理解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来源:孔子四评管仲

夫子认为管仲有能力,有头脑,但十分反感管仲僭越,行使超过自己爵位的礼法。其实夫子相当善于同情理解对方,总是看到对方的功绩,而对于恶行夫子也从来是严厉批判。一个清醒的头脑不是要取悦任何人——上不讨国君欢心,下不讨百姓拥护,而是要维护礼法,维护那个道。于是,才有了韦伯为之流泪的早期激越儒家——明确了自身的终极召唤,采取严格理性的方式到达目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而我们后来的儒家要么疯狂鼓吹仁义礼智信,变得有些像美国的那位大法官,要么真成了专制的爪牙,成了魔鬼一般的人物,真是有些可惜)最后总结一下,早期儒家对待伦理虚无主义的态度是,不做理论探讨,但我最大限度的同情理解你,但是你有问题我肯定跟你杠到底。儒家伦理,我以为是我见到的对待虚无主义最好的实践态度。

user avatar

会,但不是我们的恶魔,我们已经不在了。他没有提出一个塑造新世界的思路,不过是把旧菜炒出了新花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恶魔”这个概念。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1. 希特勒的“胜利”与“超级大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特勒胜利”和“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含义。历史上的希特勒政权所代表的是一个极权主义、种族灭.............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相当离谱且充满想象的场景,但既然要讲,那就得讲得有鼻子有眼。咱们先得把时间点定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节点,最好是他们权势鼎盛但又没那么老迈的时候。比如说,1930年代中后期吧。那时候,两人都已经是各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拥有巨大的权力,但身体机能应该也还在一个不错的水平。先说说斯大林。他这个人给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议题。如果 FBI 真的成功“扳倒”了希拉里集团(我们暂且这么称呼,尽管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笼统),那这究竟是揭露政治丑恶,还是三权分立与司法系统的胜利?答案恐怕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复杂交织的。首先,我们来谈谈“揭露政治丑恶”这一层面。如果希拉里集团的“倒.............
  • 回答
    神奈川县全明星队与山王工业进行一场七场四胜制的终极对决,这无疑是陵南县乃至整个高中篮球界最激动人心的话题。一边是汇聚了神奈川最顶尖球员的明星阵容,另一边则是无可匹敌的卫冕冠军。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这绝对是一场充满悬念与看点的史诗级较量。神奈川县全明星队:星光璀璨,潜力无限神奈川县全明星队的组成,绝对是.............
  • 回答
    想必你一定对奥丁、宙斯和玉皇大帝这三位在各自神话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神祇的实力较量感到好奇。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讨论,因为他们都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非凡的力量,以及在其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要判断他们谁能胜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神话背景、能力、性格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来看看北.............
  • 回答
    布鲁克林篮网队在季后赛的首场较量中,以111比102的比分击败了费城76人队,为他们的季后赛之旅开了一个好头。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尤其是在对手拥有恩比德这样的超级巨星的情况下。篮网多点开花,体系胜利这场比赛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篮网队整体实力的展现。六名球员得分上双,这充分说明了球队的深度和战术执行力。.............
  • 回答
    S10入围赛:LGD险胜V3,首胜曙光下仍有隐忧在英雄联盟S10全球总决赛入围赛的激战中,LGD战队凭借一场艰难的胜利,以1:0的比分击败了V3战队,终于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首胜,也为晋级之路点燃了希望的火种。这场比赛对于LGD而言,无疑是一场必须拿下的关键战役,他们的表现也牵动着无数粉丝的心。赛前形.............
  • 回答
    特朗普对希拉里提起诉讼,指控她在 2016 年竞选中与俄罗斯勾结,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事件,涉及政治、法律和公共舆论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特朗普提起诉讼的背景和主要指控: “通俄门”调查: 特朗普此次提起诉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击他认为是不公正的“通俄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时期成功发明了原子弹,世界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推演可能的情况: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欧洲战场: 立即使用可能性: 德国极有可能在战争的某个关键时刻,尤其是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或者面临军事上的绝境时,将原子.............
  • 回答
    让我们抛开那些“如果”的沉重假设,试着描绘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一个希特勒的野心在苏台德地区就戛然而止的平行时空。这绝非简单的“少了一场战争”,而是无数个蝴蝶效应交织出的全新现实。首先,欧洲的政治版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慕尼黑协定,那份让张伯伦沾沾自喜的“和平备忘录”,在现实中是妥协与绥靖的象征。.............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懂面相知识,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可能阻止一些灾难的发生,但也可能因为他利用面相知识而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令人恐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场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希特勒的个人形象和自我认知: 更早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规训: 希特勒早年曾有志于成为艺术家,但其作品和艺术理.............
  • 回答
    如果希特勒真的穿越到了现代社会,那绝对是一场难以想象的震撼。他脑海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国,那个纯粹的日耳曼帝国,与眼前的现实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首先,他可能会被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惊得目瞪口呆。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在他那个时代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现在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既神.............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毕生以绘画为乐,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政治和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希特勒这个核心的煽动者和领导者,纳粹党很可能无法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崛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
  • 回答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波兰,这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知的二十世纪历史走向。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深远影响的假设,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格局。核心的“如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结盟”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友好姿态,那么历史可能不会有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