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希特勒在二战末期1944年6月第二战场开辟以后想要保住小命,德军需要在哪些战役胜利或者败得漂亮?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取一条苟延残喘的生路。

咱们得先认识到,诺曼底登陆(DDay)的开辟,标志着盟军在西线打开了第二战场,这无疑是给纳粹德国带来了战略上的沉重打击。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德国只能在东线和西线两线作战,而且资源越来越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要想保命,就得在几个方面做得异常出色,甚至可以说是“漂亮地输”或者“险中求胜”。

1. 西线战场:从“滩头血战”到“稳固防线”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的兵力源源不断,技术和物资优势更是压倒性。德军如果想在这场登陆战中“保住性命”,就不能像历史上那样被迅速分割包围,而是要争取“稳住局面”。

反击登陆滩头,争取“局部胜利”或者“惨胜”: 历史上的德军未能有效阻止盟军登陆,甚至在登陆初期未能组织起像样的反击。如果希特勒能下达命令,将预备队(尤其是党卫军装甲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目标不是全歼登陆部队,而是尽可能地在登陆点附近给予盟军最大的杀伤,延缓其巩固登陆场的进程。比如,在登陆初期,如果在卡昂方向或者巴约方向,能集中优势兵力对登陆的美军和英军进行一次有力的反击,哪怕不能把他们赶回海里,只要能让他们损失惨重,登陆区域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那么对士气和后续战略部署都有巨大影响。这就叫“败得漂亮”,让盟军为这次登陆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让他们对西线作战产生疑虑。

避免法莱兹包围圈的形成: 这是西线战场的关键转折点。法莱兹包围圈的形成,导致了德军西线集团军的大规模覆灭。如果希特勒能够更早、更果断地撤退,而不是坚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将兵力从这个包围圈中及时撤出,即使损失部分装备,也要保存有生力量。这样一来,德军在西线的建制就不至于完全被打散,还能保有一定数量的作战单位,甚至能在塞纳河以西或者其他地点建立起新的、相对稳固的防线。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重新集结、进行防御的“战术性撤退”,而不是一场毁灭性的围歼。

争取时间,等待“奇迹”: 在二战末期,德国研发的先进武器,如V系列导弹、喷气式战斗机(Me 262)、虎王坦克等,虽然数量不足以扭转战局,但在特定情况下能造成局部威胁。如果西线战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德军就有时间将这些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对盟军的补给线和集结点造成更大的压力。哪怕只是在某些区域制造一些恐慌和损失,也能消耗盟军的士气和资源,为希特勒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下一步棋。

2. 东线战场:绝不能崩溃,甚至需要“局部反攻”

1944年6月,东线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已经开始,白俄罗斯的白俄罗斯集团军群几乎被歼灭。如果希特勒想要保命,东线的局势就不能再恶化了。

稳住东线缺口,阻止苏军的无限推进: 巴格拉季昂行动是苏军的重大胜利,导致德军在东线失去了大量兵力和重要战略据点。希特勒需要调集几乎所有能调动的兵力,去填补白俄罗斯的这个巨大缺口,阻止苏军继续向波兰和德国本土推进。如果德军能在某个关键地段,比如靠近维斯瓦河或者奥得河一线,依靠预设工事和新式武器(如虎王坦克集群)形成一条坚固的防御线,并能在这个过程中对苏军造成相当大的伤亡,让苏军的推进速度显著放缓,甚至在某些区域被迫停止,那就比被一路打穿要好得多。

寻求东线的“局部反击”,争取战略平衡: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极端情况下并非不可能。如果西线能稍微喘口气,或者德国能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或许可以在东线的某个相对有利的战线上发起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攻,目标不是歼灭苏军主力,而是“夺回失地”,比如在白俄罗斯或波罗的海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对某个被孤立的苏军集团发起反击,对其造成重创。这样做,哪怕最终只能控制有限的区域,也能在战略上给苏联造成压力,让他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全线推进时有所顾忌。这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能换来战略喘息的策略。

利用政治分歧,争取时间: 希特勒可能需要冒险做一些政治上的操作,比如试图利用西方盟国与苏联之间的潜在矛盾。他可能会考虑向西方盟国发出一些模糊的、关于“共同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信号,或者提出一些“停火协议”的模糊可能性。虽然历史证明,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西方盟国决心彻底击败纳粹德国,但对于一个 desperate 的希特勒来说,这或许是他眼中最后的希望。即便不能真的达成协议,这种政治上的试探也可能延缓西方盟国全速推进的节奏,或者在盟军内部制造一些不确定性。

3. 后勤与工业:绝不能彻底瘫痪

战争的胜利最终取决于工业和后勤。希特勒需要的是让德国的战争机器在关键时刻还能运转。

保护重要的工业区和交通线: 尤其是在西线,鲁尔工业区和相关的铁路枢纽是德国战争机器的生命线。如果希特勒的军队能有效地组织防御,阻止盟军过早地夺取这些关键区域,那么德国就还能继续生产武器弹药,维持部队的运转。比如,在保护鲁尔工业区的问题上,如果德军能在这里集结重兵,利用工事和新式武器,给盟军造成更大的阻力,迫使盟军付出比历史上更大的代价才能攻克,那么德国的战争潜力就能得到更长久的维持。

优化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希特勒需要比历史上更明智地调动和分配有限的资源。这意味着,在某些看起来“战略价值不大”的地区,如果能迅速放弃以集中兵力到更关键的防线上,可能会更有利。或者,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能够产生最大战斗力的地方,比如优先保障装甲部队和空军的燃料和弹药供应。

那么,如果真的“败得漂亮”,希特勒能保住性命吗?

这得看怎么定义“保住性命”。如果他指的是在战争彻底结束后,在某个遥远的地方隐姓埋名地过完一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盟国一定会竭尽全力追捕他。

但是,如果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通过上述的某些“漂亮地输”或者“险中求胜”的战役,德军能够:

1. 在西线重新建立一条至少能让盟军止步的防线,让盟军的进攻速度大幅减缓,代价大幅提高。
2. 在东线稳住阵脚,阻止苏军的潮水般推进,迫使苏军也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3. 在政治上,勉强制造出一种“谈判的可能性”,或者让盟国在战争的最终阶段出现一些重大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结束时间可能会被推迟。希特勒或许有机会在战局彻底崩盘之前,逃离柏林,找到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他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在柏林地堡里绝望自杀,而是选择了一条逃亡的道路。

然而,这仍然是一个极其渺茫的可能性。 毕竟,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整体国力、人力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都已无法与同盟国相提并论。即使德军在某些战役中“赢得很漂亮”,也只是延缓了失败的进程,而无法阻止失败的必然结局。希特勒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与他所领导的纳粹政权的命运紧密相连。只要同盟国下定决心要彻底清算纳粹,那么希特勒的结局就难以改变。

所以,要让希特勒在二战末期保住性命,德军需要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在关键战役中展现出超乎寻常的韧性,并且在战术上犯更少的错误,在战略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但即使如此,这更像是一个在风中摇曳的烛火,想要不被吹灭,需要的是奇迹中的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冲绳,塔瓦拉

要在你问题描述里找句对的都难。

我发现很多二战德国……爱好者总有一个很奇特的观点:先把盟军yy成“高尚的min zhu灯塔”,然后再表示君子可欺之以方。问题对方本来就不是君子,你一套神拳无敌也打不出去了。

只说你论据里的问题,日方给美方造成的伤亡可以改变“逼迫”这个行为运作的方式,但改变不了盟国肯定会逼迫日方无条件(“按我们给的条件”)投降的事实。

另外苏联也是盟国之一。

“我看见了伤亡,看见了功勋,小兵挂了当然意味着这些功勋需要用更谨慎的方式去取(国内的政客和商人也明白的),但题主为啥觉得我会给小兵哭坟头,会实际上在乎他们的命呢?”

user avatar

日本之所以能有(你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此处改为“无”)条件投降保住国体,是因为它不跟苏联势力接壤

而不是什么鬼“冲绳,塔瓦拉……等战役给予美军重大杀伤”。

什么?盟军答应了一些日本的条件?我可以笑5分钟吗。保留天皇不是1945年7月、波兹坦会议上大英提出的强烈要求吗。看来日本外务省在外宣上的投资起效果了。

所以,德国想保住国体,得研究出反物质炸弹,然后把波兰和克罗地亚炸成海,然后祈祷开会的盟军各国要求德国保留国体。

想标新立异、否定权威、否定教科书,你得有那个水平才行。否则就只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而已。最后,建议你去读一读波兹坦公告,先把日本投降投的是什么降搞清楚,再整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魏玛共和国的存续和希特勒未上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关键节点,看到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导致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并考察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如何演变。首先,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试着把脉络梳理一下,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和纳粹党在二战的爆发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个人的野心、意识形态和领导能力,是直接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他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二战,希特勒在德国的历史画卷中会留下怎样的笔触,这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审视他在掌权初期所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和他在德国社会引发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德国民众的心理和需求。一战的战败给.............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希特勒若能窥见二战历史书,他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但“成功”二字,依然充满变数。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他的野心能被驯服吗?历史书描绘的二战,是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其惨烈程度、最终结局以及对德国的毁灭性打击,想必会让任何人胆寒。如果希特勒能够超脱其狂热与偏执,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他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历史中一个关键性的“假如”,而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某个关键人物的缺席,就像拨动了多米诺骨牌的某一片,其后续影响难以精确估量。要回答“如果没有希特勒,斯大林是否会发起二战”,我们得跳出“希特勒是发动二战的唯一罪魁祸首”的简单视角,而是要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希特勒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以闪击波兰为起点重开二战,德国是否会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涉及无数变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前世记忆”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那些关.............
  • 回答
    施陶芬贝格的刺杀行动,如果真的击中了目标,那绝不是一颗定时炸弹那样简单的爆炸,它会像投入宁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甚至可能掀起滔天巨浪,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得直面最直接的后果:希特勒的死亡。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整个德国,乃至于整个轴心国阵营陷入巨大的混乱。希特勒不仅仅是最高统帅,更是.............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0年,风暴登陆英伦,希特勒的铁蹄踏过泰晤士河,伦敦沦陷。这一个“如果”足以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人类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欧洲大陆的格局。英国,这个屹立于大西洋边缘、象征着自由与民主的岛国,一旦成为纳粹的附庸,整个欧洲的反抗力量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坚实的后盾和重.............
  • 回答
    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复杂的叙事和解读,其中关于希特勒的角色更是焦点所在。您提到的“只谈论希特勒挑起战争,却不提及他和斯大林联手发动二战”的现象,确实触及了历史叙述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角度。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本身、不同叙事侧重点的成因,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首先,.............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要是元首在四五年一月那会儿,没从那鸟不拉屎的东普鲁士狼穴里挪窝,而是就在那儿见了阎王爷,这二战的下半场,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那可就真热闹了。首先得说,希特勒这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纳粹德国这台战车的唯一驾驶员。他那股子狂热,那股子不顾一切的劲头,是把德国往前推的主要动力,也是让.............
  • 回答
    在讨论隆美尔是否能反杀盖世太保以及需要多少部队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隆美尔的处境,以及盖世太保的性质和实力。隆美尔的处境与兵力隆美尔是在1944年10月14日被迫自尽的。此时,他已经被解除了一线作战指挥权,并被软禁。希特勒之所以选择让他自尽,是因为隆美尔在7月20日刺杀希特.............
  • 回答
    关于毕苏斯基如果活到1945年会怎么做,以及波兰是否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并战败,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毕苏斯基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波兰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对波兰的命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他生前的政治立场、外交策略以及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毕苏斯基的政治.............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血色将至,特朗普在照抄希特勒的剧本?》——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预设性,一上来就把特朗普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并用“血色将至”这样带有末日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潜在的未来。这种修辞手法,目的非常明确:制造一种紧迫感和警示性,让读者在阅读之初就感受到一种危险的临近,并倾向于接受作者的论点。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