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之后依然存在,且希特勒并没有上台,那么二战还会爆发吗?

回答
魏玛共和国的存续和希特勒未上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关键节点,看到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导致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并考察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如何演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没有希特勒,魏玛共和国也并非生而完美,它自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导致其最终崩溃和德意志民族走向极端主义的重要土壤。

魏玛共和国的内在困境:

凡尔赛条约的沉重枷锁: 这是魏玛共和国自诞生以来就无法摆脱的“原罪”。巨额的战争赔款、割让领土、限制军备等条款,极大地挫伤了德国民族的自尊心,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条约的执行力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其存在本身就是民族主义者和右翼势力攻击共和国政权的有力武器。如果魏玛共和国继续存在,它依然需要与协约国就赔款问题进行艰难的谈判,而且解决赔款问题并非易事,这很容易成为国内政治动荡的导火索。
政治不稳定和党派林立: 魏玛宪法的设计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比例代表制导致议会中党派林立,联合政府的组建困难,内阁更迭频繁。这削弱了政府的执政能力,使得长期有效的政策难以推行。在没有希特勒这个强大的“外部敌人”来团结各方(哪怕是以仇恨为基础)的情况下,共和国内部的政治派系斗争可能会继续激烈地进行,左翼、中左翼、中间派和右翼之间的矛盾依旧尖锐。
经济危机: 魏玛共和国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和1929年大萧条带来的严重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经济的困境为各种极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即使没有希特勒,另一种形式的极端民粹主义或威权主义,也有可能在经济绝望的民众中找到市场。
“背后一刀”的传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国内弥漫着“背后一刀”的阴谋论,认为军队并非在前线战败,而是被国内的“十一月罪人”(指支持共和国的政客)出卖。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动摇了共和国的合法性基础。即使没有纳粹,这种对战败原因的解读和对共和国的唾弃也会以其他形式存在。

那么,希特勒不上台,二战还会爆发吗?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希特勒的上台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催化剂,但战争的根源更为复杂。

如果希特勒没有上台,但魏玛共和国依然存在(假设通过某种方式稳定了下来),那么:

1. 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爆发形式和时间可能不同:
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的延续: 即使没有希特勒,德国民族主义的复兴和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依然会是强大的政治力量。可能会出现一个更传统的、威权的右翼政府,他们同样会寻求挑战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并试图恢复德国在欧洲的地位。这可能表现为更强硬的外交姿态、军备的秘密扩张(或公开的、但更谨慎的扩张),以及对邻国的领土要求。
另一种形式的“东方政策”?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是其对外扩张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即使没有希特勒,德国也可能因为资源、人口压力或地缘政治考量,对东方(特别是波兰和苏联)产生扩张的野心。一位更务实、更传统的德国领导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推行这种扩张,例如通过外交手段、建立盟友关系或者通过局部的冲突来逐步蚕食。
欧洲力量平衡的动荡: 一战后的欧洲秩序本身就处于不稳状态。法国对德国的警惕和不信任,英国的绥靖政策,以及新兴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建立,都使得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充满变数。即使没有纳粹德国,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升级。例如,法国可能会继续采取强硬措施来遏制德国的任何复苏迹象,这又可能反过来刺激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2. 战争的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意识形态的差异: 纳粹主义的极端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整体的意识形态驱动,是二战独特且残酷的重要原因。如果上台的是一个非纳粹的德国政权,即使它也具有侵略性,但其意识形态的核心驱动力可能不同,战争的目标和手段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可能不会有针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种族灭绝。
盟友体系的重塑: 纳粹德国与意大利、日本建立了轴心国同盟。一个不同性质的德国政府,可能会与哪些国家结盟,或者与其他国家形成怎样的竞争关系,都会影响战争的爆发和走向。例如,如果德国与苏联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那么东线的战局将截然不同。

3. 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降低(但非完全排除):
更强的国际协调可能性? 如果魏玛共和国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稳定下来,例如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改革,或者与协约国达成了更公平的条约(虽然可能性很小),那么德国的极端化程度可能会降低。一个相对稳定的德国,加上其他欧洲大国在某些共同利益上的妥协,或许能找到一种避免全面战争的途径。
“软实力”的竞争: 如果德国的领导人更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那么它可能会通过经济渗透、文化交流等方式来扩大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而非直接的军事对抗。

让我们设想一个可能的场景:

假设在1933年,由于一系列政治运作,希特勒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例如,兴登堡总统任命了另一位保守派政治家组阁,或者国会通过了某种程序限制了纳粹党的合法性。同时,魏玛共和国在国际压力和国内改革的共同作用下,设法获得了一些喘息空间,比如与法国就赔款问题达成了新的、虽然依然艰难但可执行的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可能会继续由一个不太稳定的联合政府统治,政治斗争依然激烈。经济上,虽然大萧条的阴影仍在,但如果没有纳粹的“军工经济”刺激,复苏可能更缓慢。民族主义情绪会继续存在,但可能不会被极端到发动一场全民战争的程度。

然而,欧洲的潜在冲突点并未消失。波兰走廊的归属问题、但泽自由市的地位问题、奥地利与德国的合并问题,这些都是潜在的火药桶。如果德国出现一个同样渴望改变现状的保守派政权,它们可能仍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与其直接进攻波兰,不如首先通过外交手段,利用其他欧洲大国的矛盾来迫使波兰做出让步。

那么,二战爆发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认为,二战以我们所知的形式爆发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但全面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

局部战争或区域冲突的可能性增加: 即使没有纳粹德国,德国与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势力范围的划分,都可能引发局部的军事冲突。例如,德国可能会试图通过军事威胁或有限的军事行动来解决但泽问题。
另一种形式的“綏靖政策”: 如果没有纳粹主义的极端意识形态作为威胁,其他欧洲大国(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在面对一个更“传统”的德国时,可能会采取一种不同性质的绥靖政策。他们可能会认为,通过让步可以维持欧洲的和平,从而避免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这种绥靖也可能为德国的扩张提供空间。
苏联的角色: 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希特勒没有上台,那么德苏之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能也不会签订。斯大林是否会因此对德国采取更警惕的态度,或者寻求与西方国家合作以遏制德国,都会影响战争的爆发。

总结一下:

希特勒的上台并非德国走向战争的唯一原因,但他是最主要的催化剂,也是将德国推向极端和毁灭性战争的推手。魏玛共和国的内在缺陷和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为极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如果希特勒没有上台,魏玛共和国得以延续,但其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德国的民族主义和复兴野心不会消失,但其表现形式会不同。战争的可能性降低,尤其是那种全面、意识形态驱动、并伴随种族灭绝的二战。然而,欧洲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民族主义的暗流、以及各国之间的矛盾,仍然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引发局部冲突,甚至另一种形式的欧洲大战。战争的爆发,更像是一个复杂的概率事件,而希特勒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这一概率,并赋予了战争独特的、毁灭性的面貌。

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希特勒的欧洲,可能仍然会经历动荡和冲突,但或许能避免二战那样的惨烈程度和全球影响。但这仍然是在无数变数中推演出的一个可能性,历史的车轮一旦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前方的道路将是未知而曲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马克斯微博说过,历史是二哈写就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玛共和国的存续和希特勒未上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关键节点,看到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导致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并考察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如何演变。首先,我.............
  • 回答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政党犹如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在这股洪流中,关于“只有德共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以及“为什么只有德共选择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历史语境,理解不同政党的立场、目标和策略,才能得出更.............
  • 回答
    话说这魏晋风流,那会儿可没咱们现在“粉丝”这一说,可若真生出这么个“饭圈”,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说不定能把那原本就够奇特的魏晋时代搅得更具一番风味。首先,那必须得聊聊咱们的“爱豆”们。魏晋时期,谁是顶级流量?那肯定得数那些才华横溢、风姿卓绝的名士们。比如,当红炸子鸡竹林七贤,那可是妥妥的顶流组合。王戎.............
  • 回答
    魏武侯的驾崩,确是魏国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历史书上记载,他死后,魏国并没有裂成两半,而是由他的儿子魏惠王继位。不过,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真的发生了“一分为二”的巨变,这两个新生的魏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命运,能延续多久呢?这可是一个牵扯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大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
  • 回答
    魏赵合击灭韩,这是一个在战国初期颇具吸引力的设想。我们不妨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推敲一番,看看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缘与挑战。时代背景:初露锋芒的魏国,赵国渐强,韩国夹缝求生战国初期,周天子威严已失,诸侯割据,兼并之势日盛。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历了李悝变法,国力日盛,成为中原.............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以魏国的视角来写,那将是一部截然不同的史诗。原著以蜀汉为正统,以刘备的仁德和恢复汉室为中心展开叙述。而以魏国视角撰写,则会颠覆许多原有的价值判断和人物评价,曹操将成为绝对的英雄主角,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宏图伟志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下是魏国视角下《三国演义》可能呈现的详细景象:.............
  • 回答
    如果能在“五子良将”的基础上再添一位,我心中最属意的是曹真。说起魏国的五子良将,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位叱咤风云的大将。他们个个身经百战,在魏国崛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曹操曹丕父子倚重的栋梁。然而,若要从曹魏众多杰出的将领中再选一人,补足五子之外的空缺,曹真无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人物的命运。让我们来捋一捋,如果卫鞅在魏国真的得到了庞涓的赏识,并且有机会施展抱负,魏国能否借此机会一统天下?我会尽量讲得具体一些,并且努力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在深思熟虑后的讲述,而不是机器生成的答案。首先,我们要理解卫鞅在历史上的真实处境。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引人遐想。假设在正史中我们熟知的历史轨迹发生重大改变,蜀汉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真的能够北伐成功,甚至灭掉了曹魏,那么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会如何对待这位名义上的汉朝皇帝——汉献帝呢?这其中涉及到的政治考量、刘备的个人性格以及当时的大局,都是值得细细揣摩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权力更迭和历史人物的定位。要回答“如果司马氏没有篡魏,司马懿能否和诸葛亮一样的后世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设想不同的历史走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后世地位”。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下,“后世地位”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一开始触动我的是一种“错位”感。魏和尚,那是个纯粹的、血肉之躯的战士,他的“亮剑”精神体现在他的忠诚、勇敢和对李云龙那种近乎崇拜的义气上。而燕双鹰……那可不是一个层面的角色。燕双鹰是那种站在风口浪尖,如同鬼魅般操控一切的“特种兵”形象,他自带一种“无敌”光环,无论身处何种绝境,总能化险.............
  • 回答
    司马氏不篡魏,曹魏能否统一天下,又能否开创与汉、唐比肩的伟大王朝,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如”命题,也牵涉到三国历史发展的诸多关键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当时曹魏的国情、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在曹操父子手中,已经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曹操凭借其卓越的军.............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刘邦附体刘禅,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想象力的设定。假如真的发生了,并且刘邦以“刘禅”的身份,果断地任命了诸葛亮为丞相、魏王,并让他领兵北伐,试图与曹魏分庭抗礼,那么这出“三国版”的《楚汉相争》能否在十三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推敲一番。首先,刘邦附体,这意味着刘禅将拥有.............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要说合肥之战如果没有张辽,魏军还能不能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一直是被很多人拿来讨论的。咱就这么说吧,合肥这地方,战略位置那叫一个关键,是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要是这仗输了,对曹操的影响可就太大了。先得搞清楚合肥之战是哪一场。最出名、也最能体现张辽威名的,无疑是合肥新城之战,也就是公元208年(建安.............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