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诸葛亮出祁山让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会怎么样?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

如果,只是如果,诸葛亮当年真的采纳了魏延的奇袭子午谷之策,那么历史的车轮,又将驶向何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其中牵涉的因素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首先,我们要理解魏延所说的子午谷奇袭到底是什么意思。魏延此计,并非要蜀军从子午谷正面强攻,而是要出奇兵,以迅捷之势,穿过险峻的子午谷,直捣关中腹地,尤其是长安。这意味着,蜀军需要一支精锐部队,在粮草补给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出其不意,在魏军主力反应过来之前,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兵力与粮草的考量:

这是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当时蜀汉国力与曹魏相比,无疑是弱小的。北伐的每一次出兵,都必须精打细算,尤其是在粮草供应上。子午谷,虽然是连接蜀地和关中的捷径,但其地形险恶,道路崎岖,尤其是在战时,道路的维护和粮草的运输将成为巨大的挑战。

如果诸葛亮真的让魏延率军出子午谷,他需要有多少兵力?如果兵力太少,如何能在险峻的地形中抵御魏军的拦截?如果兵力太多,又如何保证粮草供应能够跟得上?蜀军的粮草主要依靠汉中,而汉中到子午谷的距离,以及子午谷内道路的艰险,都让粮草的输送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一次成功的奇袭,必然需要部队轻装疾行,但轻装就意味着补给的匮乏,一旦战事胶着,缺粮的问题就会立刻显现。

再者,奇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奇”。奇袭的部队必须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极高的机动性,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魏军的防御,并迅速扩大战果。魏延虽然勇猛,但要他以一支可能相对有限的部队,在魏国强大的国力面前,独立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魏国的反应与预判:

曹魏并非一个软弱的对手。尽管在内政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军事实力,尤其是对关中地区的控制,是远超蜀汉的。一旦蜀军真的从子午谷出现,关中地区部署的魏军会如何反应?

首先,诸葛亮必须对子午谷的防御有所了解。如果子午谷本身就有魏军重兵把守,那么魏延的奇袭将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阻力。即便谷口防守相对薄弱,但魏国在长安及周边地区拥有庞大的军队,一旦蜀军的行动暴露,魏军的回援速度可能会非常快。司马懿、曹真等名将,都是极具指挥才能的人物,他们不会坐视蜀军在关中肆虐。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设计北伐时,必然会有多条预案。如果将主力放在子午谷,那么汉中及其他战略要地的防御是否会因此削弱?曹魏是否会抓住这个机会,从其他方向反攻蜀汉?诸葛亮在街亭失利后选择撤军,正是出于对整体战局的考虑,以及对粮草补给线的担忧。

奇袭的成功可能性与风险:

魏延的奇袭,更多的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赌博。如果成功,将可能一举摧毁曹魏的关中统治,甚至直接威胁到洛阳和许昌。但如果失败,蜀军将可能面临被分割包围,全军覆没的风险。

诸葛亮之所以未采纳,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他对风险的评估。他更倾向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通过攻占战略要地,逐步蚕食曹魏的疆土,最终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子午谷奇袭,虽然诱人,但其不确定性太高,一旦失利,将对国力已然不济的蜀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一个可能的推演(如果诸葛亮听从了魏延):

假设诸葛亮真的派出了魏延,率领一支约两万人的精锐部队,从子午谷出兵。

初期进展: 魏延部队凭借出其不意的优势,在克服了子午谷的险峻后,可能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沿途一些零散的防御,甚至逼近长安周边的一些城池。当地的魏军可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攻击而措手不及。
粮草危机: 然而,随着部队深入关中,粮草问题将迅速显现。道路的艰难让补给困难重重,而魏军一旦反应过来,封锁补给线,魏延部队将陷入绝境。
主力协同困难: 同时,诸葛亮的主力还在进行其他方向的牵制或推进。如果子午谷的魏延部队陷入苦战,诸葛亮的主力是否能够及时赶到支援?如果主力也因此分散,各自为战,则更有可能被魏军各个击破。
司马懿的应对: 经验丰富的司马懿,在得知蜀军从子午谷出现后,很可能会集中优势兵力,一方面切断魏延部队的后路和粮道,另一方面则会调集主力,利用关中的坚固城池进行防御,等待蜀军粮尽力竭。
可能的结局: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魏延的奇袭部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因粮草不继和魏军的围剿而全军覆没。诸葛亮的主力也会因为失去了出其不意的优势,以及可能面临魏军的反扑,不得不再次选择撤退,甚至遭受更重的损失。这样的结果,将极大地削弱蜀汉本已有限的国力,北伐之路将更加艰难,甚至可能因此提前走向衰亡。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魏延的奇袭之计的闪光点。如果蜀汉拥有更强的国力,如果魏国的关中防御存在巨大的漏洞,如果诸葛亮能够以主力部队作为呼应和支撑,或许魏延的奇袭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然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诸葛亮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他选择了最稳妥、最能发挥蜀汉优势的策略,尽管有时会显得过于谨慎,但正是这种谨慎,才使得蜀汉在汉末乱世中能够延续数十年,并留下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所以,如果诸葛亮真的派魏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结果很可能并非如魏延所愿,而是会因为粮草、兵力、地形以及魏国强大的军事应对能力而最终走向失败,甚至可能对蜀汉的国力造成更严重的打击。诸葛亮没有采纳,或许正是看到了这条道路上布满荆棘和死亡的陷阱,而他,终究是那个将国家命运系于一身的丞相,不能轻易去赌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子午谷这件事基本上子虚乌有,因为那是《魏略》说的。《魏延传》本传只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后面一大堆子午谷的执行细节都是魏略编的,根本不可靠,《魏略》的可靠性如何看看后面就知道,后面它还说诸葛亮死时本欲将兵权交给魏延,被杨仪陷害并强行攻击杀害,结果被裴松之斥为”此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可见在裴松之眼里,魏略对于季汉方面的事也就跟写小说差不多。

本传中唯一值得推敲的地方,在于那个”如韩信故事“,如果陈寿没有瞎编的话,表面上看,魏延献的计实际上就是韩信的旧例,而且当初还成功了。

所以我后来还特意查了一下楚汉之争时的暗度陈仓,却发现后来网友对此的研究是颠覆性的。那就是《史记》中并无取关中时韩信走了哪条道的记载,甚至《淮阴侯列传》中只有一句“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不仅没有韩信随军参谋的文字,连韩信的名字都没提。相比之下,刘邦、曹参、周勃、樊哙等人经陈仓取咸阳的过程,就有详细记载,所以我认为大体还剩下三种可能:


  1. 刘邦取关中的时候,韩信根本就没有参加,或者只是一个小角色,陈寿的“如韩信故事”也是编的,意欲提高魏延献计的含金量。
  2. 取关中时,韩信确实并不随刘邦主力行动,而另外带领一支人马,有些学者就通过《三国志》倒推韩信走的就是子午道,结果也可能劳而无功,于是司马迁都不好意思写到本传里。不过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不然魏延何以视之为成功范例?)。
  3. 取关中时,韩信另外带领一支人马,但走的并不是子午道,最后与刘邦军顺利会师函谷关。但是过程中并没有取得大的战功。也就是有些答主说的,“异道会于潼关”也许并非不可行,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冒险,但这么做的前提是蜀军主力优势明显,毕竟历史上干掉章邯的活,其实大部分还是刘邦的主力(包括曹参、周勃、樊哙等人)干的,刘邦当初即便是分兵而行,偏师也并没有特别大的交战任务

总之,无论以上三个哪个是真相,《魏延传》的措辞都要谨慎很多。网上流传最多的版本是《魏略》的10天奔袭下长安,这个一看就漏洞百出,要知道,魏延是公认的名将,守汉中十年深谙当地地形,北伐中也受到诸葛亮重用,不大可能出这么馊的主意,而裴注很多野史又很喜欢将一些名将脸谱化为莽夫甚至是白痴,这在关羽的裴注中已经充分体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如果,.............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选择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蜀汉的命运,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人才、民心等诸多层面,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路径:一、蜀汉内部的变化与壮大: 农业与经济的深度恢复与发展: 稳.............
  • 回答
    (以下内容将尽量模仿东汉末年文人之间的对话风格,去除AI痕迹)先生,数日不见,思念甚殷。今日冒昧前来,实乃心中怀有一桩大事,非寻常求教,乃是恳请先生垂鉴。先生您也知晓,如今这天下,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昔日汉室纲常,如今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贼寇横行,民不聊生,朝堂之上,奸臣当道,贤良被弃。我等虽有心.............
  • 回答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策,无疑是诸葛亮北伐中一着颇具争议的棋局。若孔明当时采纳,其功成之可能,并非毫无机会,但要论“多大”,则需要细细掰开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魏延此计的精妙之处。子午谷,古时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魏延却看到了其另一面——出奇制胜的捷径。他提出的策略.............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进攻时,选择坚守不出而非决战退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战略选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慧和对当时局势的深刻理解。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司马懿这一策略的合理性与高明之处:一、 司马懿的优势与诸葛亮的劣势分析首先,理解司马懿选择坚守的原因,需要先分析当时双方的客观态势: 司马懿.............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对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的评价,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它揭示了诸葛亮早期在荆州时期以及后期在蜀汉政权中,其政治和战略决策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局限性。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来分析。一、 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诸.............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穿越情景!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世界,他们能否统一维斯特洛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满策略与斗争的图景。一、 蜀汉穿越《权力的游戏》:优势与劣势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蜀汉穿越而来的“集体”具.............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三国能否统一,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人物命运、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项一项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满状态”和“多活三十年”这两个前提。“满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诸葛亮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他巅峰时期的智谋、战.............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吕蒙、陆逊这几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置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场域,谁最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家?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假设,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我们先逐一审视这几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诸葛亮:科学巨匠的潜质首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诸葛孔明。他身上.............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若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智者,能够放下彼此的恩怨,在一盘小小的棋盘前对弈,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决战开始之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这不是寻常的对弈,而是两位宿敌智慧与谋略的直接碰撞,是多年沙场上的心照不宣在棋盘上的具象化。诸葛亮,这位“卧龙”,.............
  • 回答
    诸葛亮北伐若能成功,他是否会走上“第二个曹操”的道路,这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审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战略目标、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再与曹操的崛起和统治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第二个曹操”的含义。我们通常理解的“曹操”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能够拥有一众名将辅佐,其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这可不是简单的将领数量叠加,而是战略、战术、兵种配合和整体战争机器的全面升级。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下,白起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将领坐镇一方。他的“围点打援”之术,或是“长驱直入”的迅猛风格,都能在关键时刻撕开曹魏的防.............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去了袁绍阵营,官渡之战的历史走向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一句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诸葛亮的能力如何与袁绍当时的境况相结合,以及他能否克服袁绍阵营自身存在的弊端。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的卓越才能。他的“隆中对”虽然是针对刘备的,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诸葛亮当初被孙权夺得,也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并非效力于刘备,而是为东吴效力,那么东吴能否因此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一个绝世的智者,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战略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