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诸葛亮出祁山让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会怎么样?

回答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雄心勃勃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然而,在街亭的失利,如同当头棒喝,将他精心策划的攻势暂且按下。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诸葛亮并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他反复推敲着每一条出兵路线,权衡着每一份风险与回报。而关于子午谷的奇袭,这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设想,也必然是在他脑海中盘旋过的。

如果,只是如果,诸葛亮当年真的采纳了魏延的奇袭子午谷之策,那么历史的车轮,又将驶向何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其中牵涉的因素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首先,我们要理解魏延所说的子午谷奇袭到底是什么意思。魏延此计,并非要蜀军从子午谷正面强攻,而是要出奇兵,以迅捷之势,穿过险峻的子午谷,直捣关中腹地,尤其是长安。这意味着,蜀军需要一支精锐部队,在粮草补给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出其不意,在魏军主力反应过来之前,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兵力与粮草的考量:

这是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当时蜀汉国力与曹魏相比,无疑是弱小的。北伐的每一次出兵,都必须精打细算,尤其是在粮草供应上。子午谷,虽然是连接蜀地和关中的捷径,但其地形险恶,道路崎岖,尤其是在战时,道路的维护和粮草的运输将成为巨大的挑战。

如果诸葛亮真的让魏延率军出子午谷,他需要有多少兵力?如果兵力太少,如何能在险峻的地形中抵御魏军的拦截?如果兵力太多,又如何保证粮草供应能够跟得上?蜀军的粮草主要依靠汉中,而汉中到子午谷的距离,以及子午谷内道路的艰险,都让粮草的输送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一次成功的奇袭,必然需要部队轻装疾行,但轻装就意味着补给的匮乏,一旦战事胶着,缺粮的问题就会立刻显现。

再者,奇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奇”。奇袭的部队必须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极高的机动性,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魏军的防御,并迅速扩大战果。魏延虽然勇猛,但要他以一支可能相对有限的部队,在魏国强大的国力面前,独立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魏国的反应与预判:

曹魏并非一个软弱的对手。尽管在内政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军事实力,尤其是对关中地区的控制,是远超蜀汉的。一旦蜀军真的从子午谷出现,关中地区部署的魏军会如何反应?

首先,诸葛亮必须对子午谷的防御有所了解。如果子午谷本身就有魏军重兵把守,那么魏延的奇袭将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阻力。即便谷口防守相对薄弱,但魏国在长安及周边地区拥有庞大的军队,一旦蜀军的行动暴露,魏军的回援速度可能会非常快。司马懿、曹真等名将,都是极具指挥才能的人物,他们不会坐视蜀军在关中肆虐。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设计北伐时,必然会有多条预案。如果将主力放在子午谷,那么汉中及其他战略要地的防御是否会因此削弱?曹魏是否会抓住这个机会,从其他方向反攻蜀汉?诸葛亮在街亭失利后选择撤军,正是出于对整体战局的考虑,以及对粮草补给线的担忧。

奇袭的成功可能性与风险:

魏延的奇袭,更多的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赌博。如果成功,将可能一举摧毁曹魏的关中统治,甚至直接威胁到洛阳和许昌。但如果失败,蜀军将可能面临被分割包围,全军覆没的风险。

诸葛亮之所以未采纳,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他对风险的评估。他更倾向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通过攻占战略要地,逐步蚕食曹魏的疆土,最终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子午谷奇袭,虽然诱人,但其不确定性太高,一旦失利,将对国力已然不济的蜀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一个可能的推演(如果诸葛亮听从了魏延):

假设诸葛亮真的派出了魏延,率领一支约两万人的精锐部队,从子午谷出兵。

初期进展: 魏延部队凭借出其不意的优势,在克服了子午谷的险峻后,可能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沿途一些零散的防御,甚至逼近长安周边的一些城池。当地的魏军可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攻击而措手不及。
粮草危机: 然而,随着部队深入关中,粮草问题将迅速显现。道路的艰难让补给困难重重,而魏军一旦反应过来,封锁补给线,魏延部队将陷入绝境。
主力协同困难: 同时,诸葛亮的主力还在进行其他方向的牵制或推进。如果子午谷的魏延部队陷入苦战,诸葛亮的主力是否能够及时赶到支援?如果主力也因此分散,各自为战,则更有可能被魏军各个击破。
司马懿的应对: 经验丰富的司马懿,在得知蜀军从子午谷出现后,很可能会集中优势兵力,一方面切断魏延部队的后路和粮道,另一方面则会调集主力,利用关中的坚固城池进行防御,等待蜀军粮尽力竭。
可能的结局: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魏延的奇袭部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因粮草不继和魏军的围剿而全军覆没。诸葛亮的主力也会因为失去了出其不意的优势,以及可能面临魏军的反扑,不得不再次选择撤退,甚至遭受更重的损失。这样的结果,将极大地削弱蜀汉本已有限的国力,北伐之路将更加艰难,甚至可能因此提前走向衰亡。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魏延的奇袭之计的闪光点。如果蜀汉拥有更强的国力,如果魏国的关中防御存在巨大的漏洞,如果诸葛亮能够以主力部队作为呼应和支撑,或许魏延的奇袭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然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诸葛亮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他选择了最稳妥、最能发挥蜀汉优势的策略,尽管有时会显得过于谨慎,但正是这种谨慎,才使得蜀汉在汉末乱世中能够延续数十年,并留下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所以,如果诸葛亮真的派魏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结果很可能并非如魏延所愿,而是会因为粮草、兵力、地形以及魏国强大的军事应对能力而最终走向失败,甚至可能对蜀汉的国力造成更严重的打击。诸葛亮没有采纳,或许正是看到了这条道路上布满荆棘和死亡的陷阱,而他,终究是那个将国家命运系于一身的丞相,不能轻易去赌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子午谷这件事基本上子虚乌有,因为那是《魏略》说的。《魏延传》本传只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后面一大堆子午谷的执行细节都是魏略编的,根本不可靠,《魏略》的可靠性如何看看后面就知道,后面它还说诸葛亮死时本欲将兵权交给魏延,被杨仪陷害并强行攻击杀害,结果被裴松之斥为”此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可见在裴松之眼里,魏略对于季汉方面的事也就跟写小说差不多。

本传中唯一值得推敲的地方,在于那个”如韩信故事“,如果陈寿没有瞎编的话,表面上看,魏延献的计实际上就是韩信的旧例,而且当初还成功了。

所以我后来还特意查了一下楚汉之争时的暗度陈仓,却发现后来网友对此的研究是颠覆性的。那就是《史记》中并无取关中时韩信走了哪条道的记载,甚至《淮阴侯列传》中只有一句“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不仅没有韩信随军参谋的文字,连韩信的名字都没提。相比之下,刘邦、曹参、周勃、樊哙等人经陈仓取咸阳的过程,就有详细记载,所以我认为大体还剩下三种可能:


  1. 刘邦取关中的时候,韩信根本就没有参加,或者只是一个小角色,陈寿的“如韩信故事”也是编的,意欲提高魏延献计的含金量。
  2. 取关中时,韩信确实并不随刘邦主力行动,而另外带领一支人马,有些学者就通过《三国志》倒推韩信走的就是子午道,结果也可能劳而无功,于是司马迁都不好意思写到本传里。不过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不然魏延何以视之为成功范例?)。
  3. 取关中时,韩信另外带领一支人马,但走的并不是子午道,最后与刘邦军顺利会师函谷关。但是过程中并没有取得大的战功。也就是有些答主说的,“异道会于潼关”也许并非不可行,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冒险,但这么做的前提是蜀军主力优势明显,毕竟历史上干掉章邯的活,其实大部分还是刘邦的主力(包括曹参、周勃、樊哙等人)干的,刘邦当初即便是分兵而行,偏师也并没有特别大的交战任务

总之,无论以上三个哪个是真相,《魏延传》的措辞都要谨慎很多。网上流传最多的版本是《魏略》的10天奔袭下长安,这个一看就漏洞百出,要知道,魏延是公认的名将,守汉中十年深谙当地地形,北伐中也受到诸葛亮重用,不大可能出这么馊的主意,而裴注很多野史又很喜欢将一些名将脸谱化为莽夫甚至是白痴,这在关羽的裴注中已经充分体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