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进而一统三国,刘禅的评价会变成什么样?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

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子治理的君王,转变为一个拥有帝国疆域、掌握绝对权力的最高统治者。

功绩的光环: 他的名声将不再局限于“蜀汉的皇帝”,而是成为“大汉的复兴者”、“天下共主”。这意味着他将与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历史上的伟大开国君主并列。任何对他的负面评价,如庸碌、懒政,都会被这巨大的功绩所掩盖,甚至转化为“大器晚成”、“胸有韬略”的解读。
历史叙事的重塑: 史书的编写者,无论当时的立场如何,都会更加倾向于歌颂统一的伟大。刘禅作为这个伟业的最高受益者和象征,其个人形象必然会被积极塑造。他可能会被描绘成具有远见卓识,深知时势,并信任并重用诸葛亮的关键人物。

其次,关于他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

一直以来,刘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评价他的重要依据。如果北伐成功,这种关系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解读。

贤君重臣的典范: 过去的“乐不思蜀”可能会被解读为诸葛亮在世时,刘禅懂得放权,将国家大事全权委托给丞相,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的“不干政”将不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对贤臣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这会被视为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避免了君臣猜忌,使得诸葛亮能够全力以赴。
共同的伟大功业: 诸葛亮的成功本身就是对刘禅政治眼光和用人智慧的最好证明。一个昏聩无能的君主,是无法长期重用并支持诸葛亮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臣子的。刘禅会因为诸葛亮的成功而获得“善于用人”、“知人善任”的美誉。他的支持和信任,被认为是诸葛亮能够实现北伐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由已出”的可能性转变: 当然,如果刘禅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建议,或者在后勤补给上给予了巨大支持,那么他的个人能力也会被放大。他的评价将更加立体,不再仅仅是“听命于丞相”,而是“与丞相共襄盛举”。

第三,个人品性与治国方略的评价将发生颠覆:

许多对刘禅的负面评价都源于他早期“政不出府”、“乐不思蜀”的形象,以及对某些宦官的纵容。如果他能够顺利统一三国,这些评价将受到巨大冲击。

“厚德载物”与“隐忍自持”: 即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没有直接插手政务,但能够保持国家的稳定,不出现内部动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被解读为他的“厚德载物”,能够容忍和包容臣子,让贤臣得以施展抱负。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种“隐忍自持”,为了国家大业,他能够甘居人后,配合丞相的策略。
“守成”与“开拓”的结合: 即使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诸葛亮羽翼下完成统一,但作为统一后的国家领导者,他还需要面对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如果他在统一后能够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稳定民生,那么他的评价将是“既能守成,又能开拓”。
对宦官等问题的“历史视角”: 对于早期可能存在的宦官干政等问题,届时可能会被历史学家用更宽容的视角来审视。他们可能会强调当时蜀汉国力有限,诸葛亮需要平衡各方势力,而刘禅也可能是在这种复杂环境中采取的一种策略。而且,一旦统一成功,之前的“小疵”往往会被宏伟的成就所稀释。

然而,我们也要考虑一些潜在的变量和不同层面的评价:

诸葛亮的个人声望: 尽管刘禅会因此受益,但诸葛亮的个人声望无疑会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届时,人们可能会将更多的赞誉归于诸葛亮,而认为刘禅只是一个“幸运的皇帝”,或是“恰好赶上了最好的臣子”。
统一的代价: 如果北伐过程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例如民生凋敝,国力耗尽,那么即使成功统一,对刘禅的评价也可能带有“虽然统一了,但过程极其痛苦”的阴影。
继承人的素质: 如果刘禅统一后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继承人,将大汉的江山稳固传承下去,那么他的评价会更高。反之,如果他晚年昏聩,导致帝国迅速衰败,即便统一了三国,他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
后世的政治倾向: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后世政治思潮的影响。例如,如果后来的王朝更倾向于强调皇权的绝对性和君主的个人能力,那么刘禅的评价可能会相对被淡化。反之,如果更强调君臣共治,那么刘禅可能会被赋予更高的历史地位。

总结来说,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的评价将经历一次“质变”。

他将从一个在很多人眼中“扶不起的阿斗”变成一位开创了新时代、统一了分裂局面的一代明君。他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将被视为典范,他的个人品性也会被赋予更积极的解读。过去那些被用来指责他的缺点,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面前,很可能会被“英雄不问出处”、“大器晚成”或者“善于用人”的光环所掩盖。他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历史的载体,而是成为历史进程的推动者和最终的受益者,其评价也将因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会被铭记为那位与诸葛亮一同,让汉室荣光重现于天下的大汉皇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上双排混分第一人

user avatar

七星灯……不完全地成功了。

建兴元年,一梦醒来的诸葛亮发现,自己和刘禅交换了身体。

刘禅很开心,他比刘备更愿意诸葛亮取代自己。

「我说陛下啊……」

「现在您才是陛下。」顶着诸葛亮脸的刘禅诚惶诚恐。

「我说你是你就是!」诸葛亮下意识地抚须,摸了个空才想起,自己已经变成了刘禅,想到这里,诸葛亮更惆怅了。

「我说陛下啊,你去青楼我不反对,但你顶着我的脸去青楼这就很不对了。」

「互相体谅啊丞相,你现在还住在皇宫呢,你看我有一丝丝的担心吗?」

「说到这个,老臣已经躲着皇后好几天了。」

听到这句,刘禅当时就蹦起来了。

「当年你和我爹一起逼我娶她的时候考虑过今天吗!她长的和她爹一样啊,你们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来的吗?你知道一觉醒来身边躺着翼德叔是多惊悚的一件事吗?」

(一)

那是章武三年的夏天,昭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刘禅在朝臣的拥护下登上帝位,改元建兴。

群臣发现,向来惫懒的天子突然勤政了起来。

传说是一向操劳的诸葛丞相因劳成疾,只得在家休养,刚刚继位的天子不忍丞相忧劳,每日奋发,力求朝中杂事不扰丞相修养,看到勤于政事的刘禅,赵云马岱等一众老臣无比欣慰。

当年的丞相已然是三更眠五更起地日夜忧劳,据说如今更是达到了三更眠三更起的地步,白帝城后,诸葛丞相心力交瘁,也该休憩几日了。

就在此时,天子却忽然找到赵云,相约一同去探望丞相。

「今日请将军与我同去劝劝丞相,合理安排时间,听闻丞相最近已经从三更眠五更起变成了三更眠三更起。」

「三更眠三更起?这是又提前了两个时辰?」

赵云皱紧眉头,「确实该劝劝丞相,不要过分操劳了。」

天子,或者说真正的诸葛亮咬牙切齿。

「操劳?他是一天睡十二个时辰!今天三更眠!第二天三更起!」

赵云驾车来到相府门前,下马叩门,相府门僮出迎询问。

「大汉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赵云,特来拜见丞相。」

门僮犹豫了一会,回道:「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赵云无奈:「你只说赵云来访。」

门僮转身离去,赵云苦笑:「丞相的门僮还没换人啊。」

赵云身后的天子面色尴尬。

老仆通报后,管家恭敬出迎,笑言丞相在小池观鱼,不便出迎,将军可以自己过去。

赵云走进,只见林苑淡雅,翠色青青,池苑交融天然静气,清泉拂岸自然仙风。正感慨着丞相雅趣,却见到池边已点好了一堆火,火上架着一根竹杖,竹杖上穿着鱼,黄皓在撒调料。

丞相拿着烤好的在吃。

吃的满脸都是。

天子不易察觉地叹气。

(二)

送走赵云,君臣池边对坐。

相对无言。

最后还是刘禅打破沉默,拿起一条烤好的锦鲤,刚想入口,在诸葛亮的注视中又讪讪地放下。

「你是天子。」

「现在您才是天子。」

刘禅的目光清澈而又坦然。

「我清楚自己做不到。丞相你也知道,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个安乐王爷,娶个小家小户的女儿,稀里糊涂地过完这辈子。」

「可我不能,我是父皇唯一的嫡子,要对的起江山和汉室。」

「我是天子,要对父皇留下的江山负责,要对留守汉中的将士负责,要对追随父皇从徐州迁到荆州的百姓负责。我要让赵云马岱安度晚年,要让费祎蒋琬才华施展,要让十几年不见刀兵的西南百姓,继续安享太平。」

「荆益二十万百姓,刘禅不能对不起他们。」

「丞相你不知道,当我发现和你交换身体时有多高兴。你才是真正能匡复汉室的人,才华,能力,忠心,骄傲……你拥有匡正天下应该拥有的一切!可惜你不姓刘。」

「可现在你姓了。」

「白帝城中,父皇对你我说过。」

刘禅盯紧诸葛亮的眼睛,声音平静而又坦然。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

结东吴,抗曹魏,挥师北进,克复长安。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走出南阳,投身刘备,隆中对出,二十年三分天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兴复汉室的可能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君臣面前,可惜江东孙氏无能无志,背盟弃约,昭烈皇帝倾国之兵败于夷陵。

刘备知道,出兵必亡,即便战术上取得胜利,蜀汉在战略上一样是败。关羽死后,炎汉最好的选择是收缩兵力。报仇,就意味着亲手放弃了争天下的可能。

但他依然选择出兵。

有些东西比天下更重要。

这就是刘玄德。

这才是刘玄德。

所以白帝城中刘备给出诸葛亮那个选择的时候,诸葛亮心甘情愿选择了阿斗。

这是所有朝臣共同的选择,五十年间,那些在刘备庇护下成长的年轻人一个一个成熟,直至成为炎汉可托生死的肱骨。他们不会放弃刘禅,正如当年的刘备没有放弃他们一样。

所有人都在等刘禅成长起来,就像刘备当年等他们成长起来。

这一天,刘禅发现了回应期待的可能。

建兴六年,诸葛亮上疏伐魏,恳陈讨贼兴复之效。

天子亲征。

(四)

出兵之前,众将汇聚,令将校们没想到的是,宣讲北伐大计的并非众人以为的诸葛丞相,而是被诸葛丞相扶上首位的天子。

赵云第一次觉得面前的天子有些陌生。

雍州凉州的山川地理;曹魏每支部队的驻地,将领的名称,性格与用兵习惯;北方大族可能的反应;招抚流民的方法;益州的粮食储备;春夏之间的生产预期;成都到前线的后勤供应……天子对这一切都烂熟于心。

简直就像诸葛丞相变成了天子一样。

赵云眼中,天子和丞相的身影缓缓重合。

会议之后,群臣散去,独留天子与赵云两人。

天子对坐在赵云面前,平和沉静,娓娓道来。

「此次出征,还要辛苦叔叔,若曹军城坚池利,一时难克,还请叔叔不必过于勉强。一城得失只在一时,叔叔平安回来,才最重要。」

「天下必须属于我们,也必然属于我们。」

赵云俯首下拜,而后缓缓抬头,看向当年自己从长坂坡带回来的孩子。

自己期待了二十年的孩子。

那正是赵子龙白马出冀时所期待的,可以托付天下的身影。

如果先皇能听到这些,不知道该有多高兴。

白发老将俯首再拜,而后脊背升起,挺直如龙。

「陛下放心,关云长不在,我赵子龙在!」

七十岁的老将提枪远去,恍惚之间,依稀可见当年银枪白马的少年身影。

建兴六年,赵子龙连下三城。

(五)

王朗做足了准备,无论曹丕出行前的叮嘱,陈群或有或无的暗示,王氏已然枝繁叶茂,身为三朝老臣,王朗见过了太多谋算与荣辱,此次主动出征,既是对曹真的辅助,也是为世族争取未来。

他看到了陈群的构想,只要陈群的九品官人法得以实现,从今以后,高官重臣将只从世家大族选拔,天下将永远成为世族的天下。

琅玡王,天水赵,弘农杨,陈郡谢,赵郡李……自光武兴汉以来,世家掌权,已成定局,陈群此举,不过是将约定俗成的惯例变成法令而已。

你琅琊诸葛又如何不是世家?为什么要回到那个泥腿子也能高居庙堂的时代?降我曹魏,累世公卿,郡治朝堂,无人违逆,一个无论谁当皇帝士族都高枕无忧的时代不好吗?只要九品中正得以实现,关羽张飞这些贫贱出身的粗人永远都不会到庙堂上来了。

强势如曹操任人唯才,最后曹丕还不是向我士族妥协,你诸葛亮又何必强撑着那扇为泥腿子打开的大门?

他有自信,纵不能让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也能在两军阵前说明大义,让诸葛亮明白这天下大势。

王朗纵马而出,遥遥施礼,而后信心满满地抚须微笑。

「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不是。」

只见蜀军阵型变换,人群中钻出一个胖子。

不待王朗说话,胖子便抢先开口,顷刻之间,吐出无数粗鄙之语。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二臣贼子,图谋篡位!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奴颜婢膝;社稷丘墟,苍生涂炭;断脊之犬,摇唇鼓舌;狼心狗行,谄谀之臣!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喷出一口鲜血,当场昏阙过去。

(六)

城关之上,天子极目远眺,身侧是新近投汉的降将姜维。

「微臣听说了陛下和王司徒的论战,陛下雄辩无双,令人佩服,不过姜维有一事不明,还请陛下为我解惑。」

漫步城关,姜维含笑发问。

「九品中正之法,足以收尽世族之心,陛下当真不心动?」

姜维不希望自己的主君狡诈而伪善,可姜维同样不希望追随着一个单纯无知的主君,诸葛丞相英明决断,昭烈皇帝慈厚宽仁,四十年君臣相宜,朝堂人心垂拱,只要诸葛亮赵云这些老臣还在,炎汉就出不了大乱子。

可丞相离去之后呢?

既然来到蜀汉,姜维便愿意尽忠。但忠诚同样有不同的方式,姜维所问,既是天子的观点,也是天下未来的走向。

曹魏选择了陈群的九品中正,皇族向世族妥协,为获取世族对登基的支持,不惜截断寒门上升之路,许诺世族事实上的裂土封疆。

至于孙吴,当孙吴选择截杀关羽而非攻取合肥的时候,便已经在事实上选择了偏安,没有了北进的心气,也就放弃了争天下的可能。

若论大义,曹魏挟天子威,蜀汉奉衣带诏,唯有孙吴,大义最弱。曹丕登基时,孙权遣使修好,本欲平等相交,结果被封大魏吴王,为天下笑。

对于天下的未来走向,只有炎汉还没有给出答案。

不是所有君主都有资格一统天下。

姜维所问,不止天子一人的心性看法,也是未来五百年的世道人心。

姜维将可能的回答分为上中下三策。

若为下策,姜维依然会尽心尽力,但对蜀汉的未来,姜维不再抱有期待。

若为中策,姜维会建议丞相退守以待时事。既然君非庸君,那便时间在我,选择九品中正的曹魏虽得一时之盛,亦藏百代之衰。

若为上策,姜维相信,自己能活着见到兴复汉室的那天。

这是一场臣子对君王的大考。

那一天,姜维听到了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最好的答案。

「子曰有教无类,朕愿选贤举能。」

「所有人都应当有希望。」

老到成熟,又带着年轻人独有的朝气。

姜维望向西北。

天高地阔。

万类霜天竞自由。

姜维俯首下拜。

「姜维有愿,与陛下同。」

「愿江山富足,天下无冻饿贫贱之民!」

「愿良医遍布,天下无疫疾困厄之民!」

「愿刀兵止息,天下无骨肉离散之民!」

「愿教化广博,天下无愚昧无知之民!」

「愿天下一统,黎庶康乐,刀兵斧斤不加其身,富足繁华不夺其志。黄发垂髫,皆得其乐;稻苜粟麦,各得其时;四夷臣服,八方奏表;人间充正气,天地皆浩然!」

(七)

诸葛亮以天子面容坐镇前线,而成为诸葛亮的阿斗正在前往东吴的路上。

为了防止假扮自己的阿斗穿帮,诸葛亮不惜放弃马谡这个自己认为最好的街亭守将,让马谡和邓芝随行,共同保证联盟的建立。

阿斗此行的任务就是顶着诸葛亮的面容出现在东吴,然后什么也不用干,真正的谈判任务只需交给邓芝。

此番东行,邓芝要送给东吴一份真正的厚礼。

一份东吴无法拒绝的厚礼。

攻下合肥的可能。

user avatar

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老刘家要是能第三次统一中国。

基本上,就可以自封神绶,万世一统了。

user avatar

许多年以后,刘禅在病榻上面对文武百官时,准会想起诸葛相父得胜回朝后辞官归隐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相父;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相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亦不如相父。相父真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如果三国最后真是蜀汉一统天下,那么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和魏晋统一天下完全不同了,如此以弱胜强的逆风翻盘,诸葛亮必定封神。

而刘禅估计要封圣,贤君典范的天选之人,至少和刘秀一个待遇。

此后的华夏大地上,刘姓成为神圣家族,汉家天下万世一系,怕是很难避免。

user avatar

怎么说话呢,什么刘禅,

那叫汉太高宗刘皇帝。

也叫南汉文平定远皇帝。

历史评价仅次于嬴政,李世民,以及一个碗起家的朱元璋。

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扫平六合,

刘禅承桃园之遗烈一统三国。

还是以弱胜强。

同时诸葛武侯的历史评价直接封顶。

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就没有这么感人肺腑的君臣关系。

朕完全相信相父,相父帮朕夺回大汉江山。

这是姬昌,姬发和姜太公才有的剧情。

user avatar

刘禅(阿斗,207年-271年),即大汉圣武帝,字公嗣,荆州江陵人,南汉的第二位皇帝,昭烈帝刘备之子。


石勒:臣若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臣若逢圣武,当北面而事之,与诸葛竞鞭而争先耳。


李世民: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圣武年二十。


苏辙:南汉圣武,才备文武,破长安,取曹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


陈亮: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圣武矣。奋寡而击众,众弱而复强,起身徒步之中甫数年,大业以济,算计见效,光乎周宣。


朱元璋:惟汉圣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梁启超:汉尚气节,圣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南怀瑾: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南汉中兴之主的圣武帝刘禅一人。


毛泽东:人常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刘禅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当太子时,安分守己,一旦称帝,倒海翻江。轰轰烈烈,仅仅依靠一个破败的益州,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