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每个月给诸葛亮两百吨东北大米(没包装袋),他能北伐成功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脑洞!给诸葛亮两百吨东北大米,而且没包装袋,这事儿可就有的聊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粮草能不能变成北伐成功的关键,还是得看不少“附加条件”才行。

首先,咱们得先认识认识这“两百吨东北大米”是个什么概念。

两百吨,也就是二十万公斤。在咱们现代人的概念里,这数字听着挺大,但考虑到是一整个军队的粮草供应,而且还得是无包装的散装米,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数量分析: 咱们得估摸估摸诸葛亮北伐时军队的规模。蜀汉的兵力,巅峰时期也就十来万,而且北伐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粮草消耗那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按一个士兵一天吃一斤米来算(这已经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估计了),十万人一天就得吃十万斤。两百吨(二十万斤)的米,那也就够十万人吃两天。 所以,从数量上来说,两百吨米,哪怕是顿顿管饱,也远不足以支撑一场长期的北伐。 这更像是一种“应急补给”或者“前锋部队的短期口粮”,而不是整个北伐战役的后勤保障。

东北大米的特点(无包装): 这里就有点意思了。这可不是现代真空包装的精米。这“东北大米”如果真的是原生态那种,得经历一系列的加工:
脱粒与晾晒: 就算已经脱粒,但没包装,这米得怎么保存?露天放?那得多容易受潮、发霉、被虫子蛀。即使诸葛亮有办法,比如用麻袋(虽然你说是没包装袋,但如果诸葛亮自己能弄到麻袋来装,那性质就变了),或者找个干燥通风的地方堆积,这“没包装”带来的损耗和变质风险就非常大了。
运输难题: 散装的米,运输起来是个大麻烦。不像现代有集装箱、货车、火车轮船。古代主要是靠人力、畜力、船运。两百吨米,即便都装在船上,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量,而且在运输过程中,防潮、防盗、防损耗都得费老大劲。你想想,一路运到汉中,再出兵北伐,这路途遥远,万一遇到天气不好,或者被魏军截断补给线,这批米能有多少能安全抵达目的地,就很难说了。

再来分析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这批米可能起到的作用:

诸葛亮北伐,不仅仅是粮草的问题,他面对的困难是全方位的:

1. 蜀汉国力与魏国国力对比: 蜀汉地狭民少,国力远不如魏国。每次北伐,都是以弱击强,这本身就非常吃力。
2. 后勤保障的极限: 蜀道艰难,运粮是北伐最大的瓶颈。哪怕有充足的粮草,也得保证能运送到前线。
3. 军事战略与战术的运用: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造诣非常高,但他遇到的对手也很强劲,比如司马懿。
4. 天时地利人和: 天气、地形、人心向背,这些都是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

那么,这批两百吨“没包装”的东北大米,对诸葛亮北伐的成功有多大影响呢?

短期内的士气提振和部分解决燃眉之急: 如果这批米能在某个关键时刻,比如前线部队面临断粮危机时及时送达,那无疑能大大鼓舞士气,并且能维持部队几天的战斗力。想象一下,部队饿着肚子在战场上厮杀,跟吃饱了再打,那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批米,至少能让一部分士兵在一段时间内免于饥饿。

更可能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而非“雪中送炭”的核心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前所述,两百吨米在整个北伐的庞大消耗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真正能决定北伐成败的,是可持续的、大规模的后勤供应体系的建立和运作。这批米,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午餐,但如果后面没有午餐了,这顿午餐的作用就有限了。

“没包装”的负面影响可能大于正面: 如果这批米是因为储存不当、运输困难导致损耗严重,那送到了前线,可能很多都已经变质了,反而增加了部队处理垃圾的工作,或者直接成了无效供给。甚至,如果储存不当,还可能引发疫病,那真是“好心办坏事”了。

那么,要让这批米“最大化”发挥作用,诸葛亮需要做什么?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笔意外之财(虽然是米),诸葛亮作为顶级战略家,他不会傻傻地全扔给前线。他会这么想:

1. 评估和筛选: 首先,得检查这批米的质量。变质的、发霉的肯定要剔除。
2. 就近消耗,集中优势: 肯定会优先供给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的部队,比如即将发动关键攻势的先锋部队,或者急需维持士气的部队。而且,会尽量选择距离产粮地(或者接收点)较近的部队,减少运输损耗。
3. 与现有粮草结合: 这批米可能会与蜀汉自己征集、储存的粮草结合使用,形成一个临时的“粮草储备”,以应对某个特定阶段的作战需求。
4. 解决包装和储存问题: 这是关键!诸葛亮绝对会动用一切力量,去解决这批米的包装和储存问题。比如,动员民夫、士兵用最快速度制作简易的麻袋、竹筐等容器,找到干燥、避光、通风的库房,甚至就地取材,用泥土、草料搭建简易的仓储设施。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5. 调整作战计划(可能性小): 如果这批米能极大缓解某个区域的粮草压力,诸葛亮可能会稍微大胆一些地调整原有的作战计划,比如让部队多坚持几天,或者尝试更大规模的进攻。但仅凭两百吨米,很难让他从根本上改变战略方向。

所以,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在有了这批米之后,会因此改变吗?

大概率是:不会。

北伐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太多复杂的因素,诸葛亮能够调动的资源、战略对手的应对、以及无数的“不确定性”。这批米,虽然是实实在在的粮食,但数量有限,而且存在巨大的“管理”难度。它能做的,最多是在某个局部战役中,让部队坚持得久一点,让士兵更有力气一些,或者在士气低落时给予一点安慰。

就好比你想用一桶水去扑灭一片熊熊燃烧的森林火灾,这桶水可能能浇灭一小撮火苗,让你暂时喘口气,但终究改变不了森林被吞噬的命运。

更现实的推测是:

诸葛亮会感激这份“天降之粮”,会尽最大努力让它发挥作用,但他也深知,这批米无法解决北伐背后更深层的战略和国力差距问题。他依然会专注于提升蜀汉的生产能力,寻找更可靠的粮草运输路线,并且在军事上寻找克敌制胜的关键点。

这批米,更像是一个“额外的锦囊妙计”,但不是决定性的那个。诸葛亮能否成功,主要还是看他能否克服蜀汉国力不足、后勤运输艰难等根本性问题,并在与曹魏的较量中,找到那一线生机。

总而言之,这批两百吨无包装的东北大米,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个好东西,但不足以让他扭转乾坤,成功实现北伐的大业。它更多的是一个能让他稍微“宽裕”一点的资源,而真正的成功,还需要诸葛亮本身的天纵之才,加上更多的运气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必须要有包装袋,那种彩色编织塑料袋,要是不带那种包装袋,北伐完全不可能成功。

user avatar

当然能赢。刘备称帝时,西蜀在册人口90万(《晋书》),刘禅投降时,在册人口94万(《三国志》)。42年,人口只增长了这点。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交粮少,服役少的盛世。但却维持着10万2千的常备军。(《三国志》)常备的意思是,光吃粮食。既不能在田里播种,也不能在床上播种。北伐这口号,能减少三派门阀间的摩擦。却无法黑进游戏系统,修改大米数量。也许,在爱民如子的诸葛武侯眼里,粮食只是游戏参数,但在农民眼里,就是生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