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采纳魏延建议,斜插子午谷翻秦岭奇袭长安,那么第一次北伐就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避开当时蜀汉和曹魏在陇右和汉中地区对峙的主战场,利用子午谷这条人迹罕至、崎岖难行的山路,以一支精锐部队,在诸葛亮正面进攻、吸引曹魏主力的时候,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长安城下。

成功的关键点,以及当时的“利”:

1.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是奇袭的精髓。当时曹魏的主力,无论是来自关中还是洛阳的援军,肯定都是沿着汉中到陇右的那条已知大道来回防。子午谷?那简直是没人想过的方向。如果真能快速通过,在长安守军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杀到,士气和心理上的优势是巨大的。

2. 长安的防御情况: 当时长安虽然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但守军的兵力配置,尤其是面对从一个不可能的角度出现的敌人时,必然会显得捉襟见肘。一旦魏延的部队能快速推进,对长安造成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动摇其守备力量。

3. 魏延本身的军事才能: 魏延不是个只会叫嚣的莽夫,他跟随诸葛亮多年,也确实有些真本事。他提出的这个方案,虽然冒险,但并非全无章法,而是基于对地理和军事的理解。他自己也表示有信心能够完成任务。

4. 正面牵制的作用: 诸葛亮的主力在陇右方向展开攻势,这是非常关键的。这能有效地将曹魏的关中兵力牢牢地吸引住,为子午谷奇袭创造宝贵的时间窗口。如果诸葛亮在陇右进展顺利,给了曹魏足够的压力,那么守住长安的兵力就会被进一步抽调。

但是,风险也是巨大的,“弊”在哪里?

1. 子午谷本身的难度: 这不是一条平坦大道,而是山高谷深、道路艰险。一支精锐部队,加上粮草辎重,要在短短几天内快速通过,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山路崎岖,行军速度会大打折扣,且极易被沿途的零星汉中方面的残余曹军或者当地山贼阻击。一旦被拖住,奇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2. 粮草问题: 蜀汉的国力相对薄弱,兵员和粮草的补给是最大的制约。即使魏延的部队能快速通过子午谷,他们也需要持续的粮草支援才能在长安城下作战。从蜀地到子午谷,再到长安,这条补给线将是漫长而脆弱的。一旦补给不畅,别说围城打了,能不能维持部队的战斗力都是个问题。

3. 长安守将的应变能力: 曹魏在那时虽然内部有些波折,但边镇将领的军事素养并不低。一旦魏延的部队真的出现在长安城外,即使起初措手不及,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反应。如果长安的守将能够迅速组织防御,或者调集周边的兵力进行反扑,魏延的部队就可能陷入孤军深入的危险境地。

4. 诸葛亮正面战场的配合: 奇袭长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诸葛亮正面战场也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给曹魏造成足够的压力,让其无暇顾及子午谷方向。如果诸葛亮在陇右的战事不利,或者被曹魏坚守住了防线,那么曹魏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魏延的奇兵。

那么,综合来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数字,因为涉及太多变量。但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断:

成功率不会是“高”的,但也不是“零”。 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如果一切顺利,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夺取长安,改变北伐的格局,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大的问题,结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不大”可能实现,但“不能说完全没希望”。 为什么这么说?

诸葛亮的谨慎: 诸葛亮作为一个极其严谨的军事家,他对风险的评估一定非常仔细。魏延的提议,虽然听起来很诱人,但其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特别是粮草和山区行军的难度,很可能让他觉得“不可控”。他习惯于稳扎稳打,而子午谷奇袭更像是赌博。
信息的不对称: 现代人对子午谷的了解,很多是基于历史记载和地形图。但诸葛亮当时对子午谷的实际通行难度、沿途的防御情况,以及曹魏的反应速度,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他需要的是“确定的胜利”,而不是“潜在的可能性”。
蜀汉的国力: 蜀汉当时最大的瓶颈就是国力和人才。诸葛亮需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稳妥的地方。将一部分精锐和大量粮草用于一次极具冒险性质的奇袭,一旦失败,将对蜀汉造成无法承受的打击。

所以,如果非要给一个概率,我认为,成功的概率大概在“20%30%”之间。

这并非说魏延的建议本身有多么“烂”,而是说在那个时代、以蜀汉的国力、在诸葛亮的战略考量下,这个策略的成功门槛确实非常高。诸葛亮也并非不能理解奇袭的威力,但他需要的是一个在他能力范围之内、风险可控的胜利。子午谷奇袭,更像是一个“孤注一掷”的方案,而这与他一贯的“谨慎用兵”风格有所不符。

换个角度说,如果当时曹魏内部非常混乱,长安守备空虚到无可复加,诸葛亮在陇右战场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那么成功的概率可能会大幅提升。但历史并没有给我们这样的“如果”。

总而言之,魏延的子午谷奇袭,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如果”,它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但正如诸葛亮所言,这条路“险”,实在是太“险”了。最终,他选择了更加稳妥的路线,尽管第一次北伐也没有达成战略目标,但至少避免了魏延方案可能带来的覆灭性打击。历史的进程,往往就在这些“选择”与“不选择”之间,悄然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是这三国月经问题?

好吧,给你举个例子,以前看过一部CG电影,叫星河战队4,片子不咋地,不过剧情倒有个类似的桥段:一艘星舰被虫后和一大堆虫子控制了,主角一行小队困守舰桥里,这时候魔鬼身材女配突然跳出来说要去发动机舱杀虫后,气场极大地沿着通风管去了。

结果————灰常遗憾,因为不是主角,一枪未能击杀,随即被虫子发现,我还没看清楚咋回事呢就领盒饭了……不是一般的囧啊~

魏延出这个馊主意的心态就跟这个自我感觉莫名良好的女配差不多……人总有某些时候会陷入主角光环自我陶醉,不切实际地xjb意淫,丞相只不过告诉他,少喝点,送死别那么积极而已……

user avatar

这种假设性的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不论怎么说逻辑都是通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战略目标是一种真实的进攻意图,也可以说是向“匡扶汉室”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实质性迈进。但是考虑到蜀汉的实际综合国力,这一步操作实在是太冒险了。例如,就算魏延真的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那蜀汉的后勤补给又能撑多久呢?另外,魏国如果大军压境,蜀汉在此战败,可谓一战而亡国。孤军远征,全部蜀汉主力陷入危地,太冒险了。

一个将军敢于冒险,这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军事斗争本身充满了突发性跟偶然性。将军上了战场,以求胜为目的,即便不胜最后壮烈地倒在战场上,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诸葛亮是丞相,丞相考虑的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他要总览全局,不仅仅要考虑“匡扶汉室”这个总目标,还要考虑蜀汉存亡这个小目标。以武侯之智慧,他没有选择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他在全盘考虑之下,判断出魏延的斜插子午谷翻秦岭奇袭长安的计划成功率非常低,而且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豪赌。丞相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

user avatar

几乎没有,因为蜀汉北伐的终极目标,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

根据“隆中对”以及后来的一些资料,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蜀汉北伐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全据关中,也就是占据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

因为一旦占据关中,蜀国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性,进可攻退可守,远学强秦,近学刘邦。

但是!

虽然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全据关中,可这个目标是否要一步到位,一次实现,大可商榷。

因此,细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从他的行军路线不难看出,诸葛亮此次出兵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如图。当时,从汉中到长安一共有四条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但是,这些路诸葛亮一条都没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陇西大道。

严格来算,陇西道根本就不是去关中的路,而是去凉州的路。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应该是全据凉州。



还有更进一步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推论: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以马谡失街亭为标志。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街亭的位置。那么,为什么这个位置如此重要呢?

因为这正是关中通往凉州的主要道路(即张郃部的行军路线)

虽然从地图上看起来,从关中到凉州还有渭河河谷这条路可以选择,但是,这条路太过艰险,并不适合行军。 直到20世纪初,大清朝准备修陇海线,铁路经由此地而过,渭河河谷才真正成为坦途。但不得不提的是,这段路,修了30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才修完。


因此,街亭一地才变得无比重要。蜀军只要守住了这里,就能挡住魏军的支援路线。而只要能把魏军阻挡在外,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凉州诸郡。

当然,后面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子午谷奇谋”,就会发现它的出发点针对的是蜀汉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而且,实现难度极大。
按照魏延的计划,子午谷奇谋就是从子午谷精兵突进,偷袭长安。

魏延认为,兵不见得要多少,五千即可,再加五千人的粮秣队,一共一万人,十天应该就能到达长安城下。

守长安的,听说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这是个没脑子也没胆子的人。我们的人马兵临城下以后,他肯定会吓得逃跑。

到时候,长安城里只剩下一些太守和御史之类的文官,可以轻易一举攻下。以关中的肥沃,搜罗一万人的口粮应该不成问题。

然后,丞相您带兵经由斜谷进入关中,也不过二十多日。等丞相大军到日,长安以西将不再是魏国所有。


在魏延的设想中,有几个关键节点。这个关键节点实现起来的话,难度要比想象中的大:


首先 ,要做到一万人偷偷通过子午谷而魏国人不知。如此,长安城内才可能不设防备,此前提一。


在此基础上 ,还要确保夏侯楙会闻风而逃;而且,留下的文官中也没有人能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如此,长安才能一战而定,此前提二。


第三 ,占据长安后,魏延要能靠五千精兵坚守住长安十天,而且不至于饿死,此前提三。


第四 ,即使等到诸葛亮进入了关中,魏国也依然不能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能够被蜀军各个击破,此前提四。


这样把整个谋略拆解一番之后,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太多的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按照魏延的计划,这些条件还得同时被满足才行。

诸葛亮没有学过概率与统计,但我们可以替他计算一下:即便每个条件成功的概率是50%,那么四个条件同时成功的概率,也只有6%,这已经接近于不可能事件。


当战略目标不同,风险又大,这种时候诸葛亮拒绝魏延的计划,不就是理所应当的吗?


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计划,千载之下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罪证。很多人据此认为:诸葛亮进取不足,谨慎过分,以致于丧失良机。

但当我们回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个过程,会发现它并不像后人惯常评论的那样,谨慎有余,进取不足,而是战略规划合理,执行顺利的。甚至于,战果也远超预期。如果不是街亭的一场失败,那么蜀军有很大概率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这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不在于谨慎,而在于错用了马谡。

至于子午谷奇谋,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看事情想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

全面,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你把自己定位在何处。


魏延作为一个方面大将,关注的自然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但诸葛亮统帅全局,他必须思考这场仗该不该打、打仗的目的究竟何在、能有何收获、如果败了又怎么办、和其他政策目标之间会不会有冲突、该如何取舍,等等等等。

一条计谋的好与坏、成与败,关键并不在于计策本身,而在于决策者的目的。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一场无法重来的错,一个扶不上墙的人

听说你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还在迷信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根本不可能成功。

子午谷奇谋最权威的出处,当属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魏延带着精兵五千加负粮五千总共一万人,从褒中出发,穿过秦岭及子午谷,十天之内就能到达长安。驻守长安的夏侯楙是个纨绔子弟,胆小怕事,听说魏延一万神兵天降,一定会逃跑。长安也没有什么人能对付魏延,所以占领长安轻而易举。而等魏国反击过来,还得二十多天,这段时间诸葛亮的大军也早就该到了。这么一来,关中就都在蜀汉控制之下了。

听着很不错,为什么诸葛亮不肯用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计谋的实现难度。

一、魏延估算了自己前后行动的时间:带兵穿过子午谷只要十天;夏侯楙被吓跑,魏延轻而易举占领长安,就算不出五天吧;魏国组织反击,需要二十多天。这么算下来,魏延给自己定下的计划要在前后加起来不到四十天内完成,而诸葛亮这段时间内也应该率军赶到支援。也就是说,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关键其实是两军的同步性,如果不同步,魏延等不来诸葛亮则必死,诸葛亮提早到了也很危险。那么问题来了:万一魏延光在子午谷就走了不下二十天,那这计划难道不是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二、出了子午谷,直达长安,魏延的设想是一路畅通无阻,可是这期间万一有个拦路虎又当如何?有人会说这计划本来就是保密的,魏军绝对想不到,因此不会设防。可是退一步说,就算魏军真的没想到,在谷口设岗哨、守军也是正常操作。或者再退一步说,就算魏军真的不重视这个谷口,魏延有没有在计划里提到呢?他真的进行了足够的调查吗?如果有,他就应该在计划里把这一点也说清楚。否则,要么就是他其实没想到,要么就是他主观判断认为魏军不会设防。这种谜之自信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三、夏侯楙固然是个纨绔子弟,但是他真的会如魏延设想那般,听说蜀汉名将魏延领兵来攻打长安,就吓得逃跑吗?人心难测。万一他居然不逃,魏延又该如何?而且就算他跑了,堂堂魏国人才济济,却站不出来一位能够组织抵抗的有志之士?魏延说城里“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可是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死守雍丘、睢阳的名将张巡,直到被俘遇害,他的官衔都只是真源县的县令。因此魏延怎么能认为自己能轻而易举地攻占长安,还是在一万精兵都是轻装上阵的情况下?这样一来攻城难度更大,攻不下怎么办?魏国援军二十天后可就到了。

四、假设长安守军真的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魏延轻取长安后,似乎只要坐等蜀军和魏军谁先到,而实际上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首当其冲,粮食问题,毕竟五千负粮能带的只能是干粮。他想得很周到:“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从官粮和民粮自取。这两个来源看似唾手可得,实际上仍有风险。魏军撤退时火烧粮仓如何?官粮尽失,虽然这可能性不太大,但是魏延难道不该考虑到吗?而取民粮,这可就风险更大了,要知道魏延这一万人可是侵略军,长安百姓是“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还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魏延要敢去拿百姓粮食,这还得了?吕蒙白衣渡江,所据之城,秋毫无犯,荆州各地才几乎没有闹事,利于吕蒙全面接管荆州。魏延当然也可以学吕蒙,安抚百姓,问题是,二十多天后魏国援军可就到了,他根本没这个时间,因为他还要布置长安的防御,严阵以待,还得靠他这一万人。此时的魏延恐怕恨不得手里的兵全是孙悟空,能把这些事情全做完。

五、魏延预计魏国援军二十多天后到。魏延真该多看看报纸,否则他就不该不知道,孟达当初以为司马懿三十多天才会到达新城,可是司马懿八天就到了,孟达因此事败。孟达血还没流干呢,魏延还敢随口说个“尚二十许日”,也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梁静茹吗?

六、之前已经提到,魏延的这个计划,最重要的其实是两路部队的同步性。他占据长安后,除了组织防守外,就得挂上日历天天盼着诸葛丞相你什么时候来啊。那诸葛亮真的能如期到达接应吗?他要是到不了呢?要知道诸葛亮率领的是蜀汉主力军,四十天之内出斜谷到达长安,可能性太低。

综上所述,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至少要同时满足以上所有六个条件:魏延十天内到达长安、魏国没有提防、长安守军不战自退、及时布置好长安的防守、魏国援军二十多天后才到、诸葛亮如期接应。任何一环出问题,计划就会失败。什么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仅一环出错,就能让周瑜急得直接昏了过去。

而且,这六个条件,明显客观影响太大。一个严重依赖客观条件的计划,聪明人决不会采纳,又何况是诸葛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哎呀,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如果孔明先生当年北伐真的成功了,那可就不仅仅是三国鼎立格局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走向的巨大转折点。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汉室复兴?还是曹魏灭亡?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曹魏政权的命运。一旦诸葛亮成功攻克长安,甚至深入中原腹地,那么司马懿的家族,包括.............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废长立幼”或“自己称帝”是否能改写三国历史,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有多大,我们只能基于当时的已知信息和可能的推演来想象。而且,我们得跳出“AI”的框架,用一种更像是历史爱好者、甚至是当年亲历者的口吻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这东西,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诸葛亮当初被孙权夺得,也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并非效力于刘备,而是为东吴效力,那么东吴能否因此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一个绝世的智者,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战略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历史的齿轮稍微偏移,让诸葛亮坐上皇帝的宝座,而刘备甘居宰相之位,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历史的走向,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力求深入且自然地展现这个平行时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备这个人,他的魅力和成功很大程度.............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轨道:如果不是普鲁士,而是奥地利,在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统一进程中扮演了主导角色,那么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图景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是深刻的,触及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文化演进乃至未来的冲突模式。政治格局的重塑:一个更“帝国化”的德意志奥地利,作为哈布斯堡王.............
  • 回答
    曹操与诸葛亮:恩威并施与知人善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曹操和诸葛亮无疑是两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身居高位,掌管一方,对下属的待遇也各有千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治国理念和用人策略。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他们是如何对待自己麾下那些肱股之臣的。 曹操:恩威并施,唯才是.............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第17集对诸葛亮的演绎,可以说是该剧诸葛亮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节点,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多面性。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身体的衰败与精神的坚韧并存: 外在表现的颓势: 这一集中的诸葛亮,最大的特点便是其身体的明显衰败。他.............
  • 回答
    近期关于“中国驻澳使馆被安装窃听器,导致大使馆拆除重盖”的说法,需要我们进行一个审慎的分析和评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渠道或具有公信力的独立调查机构发布过关于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被安装窃听器导致“拆了重盖”的官方证实性信息。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指控,如果属实,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用更具画面感、更贴近真实体验的方式,去描绘那些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流畅打斗场景,就像我们亲眼看到的那样,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分析报告。咱们就拿《疾速追杀》和《RWBY》这两部作品来举例,它们的打斗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核心都在于那份“流畅”和“信息量”。《疾速追杀》:精准、冷酷的芭蕾想象一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情境,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关键的企业家、技术路线的抉择,以及国家科技战略的走向。如果当年倪光南院士选择从联想“跳出”,自己单干,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推演:一、 倪光南的个人特质与当时的背景: 技术情结与坚持: 倪光南院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情境,它触及了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倪光南与柳传志的争议,虽然公众知晓度不如某些直接的市场竞争,但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具有深刻的影响。要详细探讨如果当年倪光南在与柳传志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可能会有何不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关.............
  • 回答
    如果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东北与台湾后就停止侵略,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思考价值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演其可能的影响:一、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日本帝国的巩固与扩张的边界: 日本会建立起一个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包括满洲、部分内蒙古地区)和台湾为核心的庞.............
  • 回答
    如果当年朝鲜战争中美没有介入,北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 共产主义的区域扩张与挑战西方的成功象征: 意识形态胜利: 北朝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当年华约国家,乃至中国,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无疑将彻底改写世界的格局,历史的走向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炸弹,激起的涟漪将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意味着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如果当年那个晚上你开车带郭德纲回家,并提出“用一辈子免费去德云社的门票”作为交换,大概率会引发一系列有趣的互动和后续发展。以下是一个基于现实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假设性分析: 1. 郭德纲的反应:调侃与反讽 “你这提议有点意思”:作为德云社的“社长”,郭德纲可能不会直接拒绝,反而会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他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