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这三国月经问题?
好吧,给你举个例子,以前看过一部CG电影,叫星河战队4,片子不咋地,不过剧情倒有个类似的桥段:一艘星舰被虫后和一大堆虫子控制了,主角一行小队困守舰桥里,这时候魔鬼身材女配突然跳出来说要去发动机舱杀虫后,气场极大地沿着通风管去了。
结果————灰常遗憾,因为不是主角,一枪未能击杀,随即被虫子发现,我还没看清楚咋回事呢就领盒饭了……不是一般的囧啊~
魏延出这个馊主意的心态就跟这个自我感觉莫名良好的女配差不多……人总有某些时候会陷入主角光环自我陶醉,不切实际地xjb意淫,丞相只不过告诉他,少喝点,送死别那么积极而已……
这种假设性的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因为不论怎么说逻辑都是通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战略目标是一种真实的进攻意图,也可以说是向“匡扶汉室”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实质性迈进。但是考虑到蜀汉的实际综合国力,这一步操作实在是太冒险了。例如,就算魏延真的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那蜀汉的后勤补给又能撑多久呢?另外,魏国如果大军压境,蜀汉在此战败,可谓一战而亡国。孤军远征,全部蜀汉主力陷入危地,太冒险了。
一个将军敢于冒险,这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军事斗争本身充满了突发性跟偶然性。将军上了战场,以求胜为目的,即便不胜最后壮烈地倒在战场上,他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诸葛亮是丞相,丞相考虑的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他要总览全局,不仅仅要考虑“匡扶汉室”这个总目标,还要考虑蜀汉存亡这个小目标。以武侯之智慧,他没有选择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他在全盘考虑之下,判断出魏延的斜插子午谷翻秦岭奇袭长安的计划成功率非常低,而且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豪赌。丞相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把全部梭哈了!!!
几乎没有,因为蜀汉北伐的终极目标,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
根据“隆中对”以及后来的一些资料,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蜀汉北伐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全据关中,也就是占据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
因为一旦占据关中,蜀国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性,进可攻退可守,远学强秦,近学刘邦。
但是!
虽然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全据关中,可这个目标是否要一步到位,一次实现,大可商榷。
因此,细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从他的行军路线不难看出,诸葛亮此次出兵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如图。当时,从汉中到长安一共有四条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但是,这些路诸葛亮一条都没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陇西大道。
严格来算,陇西道根本就不是去关中的路,而是去凉州的路。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应该是全据凉州。
还有更进一步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推论: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以马谡失街亭为标志。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街亭的位置。那么,为什么这个位置如此重要呢?
因为这正是关中通往凉州的主要道路(即张郃部的行军路线)。
虽然从地图上看起来,从关中到凉州还有渭河河谷这条路可以选择,但是,这条路太过艰险,并不适合行军。 直到20世纪初,大清朝准备修陇海线,铁路经由此地而过,渭河河谷才真正成为坦途。但不得不提的是,这段路,修了30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才修完。
因此,街亭一地才变得无比重要。蜀军只要守住了这里,就能挡住魏军的支援路线。而只要能把魏军阻挡在外,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凉州诸郡。
当然,后面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子午谷奇谋”,就会发现它的出发点针对的是蜀汉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而且,实现难度极大。
按照魏延的计划,子午谷奇谋就是从子午谷精兵突进,偷袭长安。
魏延认为,兵不见得要多少,五千即可,再加五千人的粮秣队,一共一万人,十天应该就能到达长安城下。
守长安的,听说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这是个没脑子也没胆子的人。我们的人马兵临城下以后,他肯定会吓得逃跑。
到时候,长安城里只剩下一些太守和御史之类的文官,可以轻易一举攻下。以关中的肥沃,搜罗一万人的口粮应该不成问题。
然后,丞相您带兵经由斜谷进入关中,也不过二十多日。等丞相大军到日,长安以西将不再是魏国所有。
在魏延的设想中,有几个关键节点。这个关键节点实现起来的话,难度要比想象中的大:
首先 ,要做到一万人偷偷通过子午谷而魏国人不知。如此,长安城内才可能不设防备,此前提一。
在此基础上 ,还要确保夏侯楙会闻风而逃;而且,留下的文官中也没有人能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如此,长安才能一战而定,此前提二。
第三 ,占据长安后,魏延要能靠五千精兵坚守住长安十天,而且不至于饿死,此前提三。
第四 ,即使等到诸葛亮进入了关中,魏国也依然不能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能够被蜀军各个击破,此前提四。
这样把整个谋略拆解一番之后,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太多的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按照魏延的计划,这些条件还得同时被满足才行。
诸葛亮没有学过概率与统计,但我们可以替他计算一下:即便每个条件成功的概率是50%,那么四个条件同时成功的概率,也只有6%,这已经接近于不可能事件。
当战略目标不同,风险又大,这种时候诸葛亮拒绝魏延的计划,不就是理所应当的吗?
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计划,千载之下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罪证。很多人据此认为:诸葛亮进取不足,谨慎过分,以致于丧失良机。
但当我们回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个过程,会发现它并不像后人惯常评论的那样,谨慎有余,进取不足,而是战略规划合理,执行顺利的。甚至于,战果也远超预期。如果不是街亭的一场失败,那么蜀军有很大概率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这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不在于谨慎,而在于错用了马谡。
至于子午谷奇谋,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看事情想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
全面,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你把自己定位在何处。
魏延作为一个方面大将,关注的自然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但诸葛亮统帅全局,他必须思考这场仗该不该打、打仗的目的究竟何在、能有何收获、如果败了又怎么办、和其他政策目标之间会不会有冲突、该如何取舍,等等等等。
一条计谋的好与坏、成与败,关键并不在于计策本身,而在于决策者的目的。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还在迷信子午谷奇谋?子午谷奇谋根本不可能成功。
子午谷奇谋最权威的出处,当属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魏延带着精兵五千加负粮五千总共一万人,从褒中出发,穿过秦岭及子午谷,十天之内就能到达长安。驻守长安的夏侯楙是个纨绔子弟,胆小怕事,听说魏延一万神兵天降,一定会逃跑。长安也没有什么人能对付魏延,所以占领长安轻而易举。而等魏国反击过来,还得二十多天,这段时间诸葛亮的大军也早就该到了。这么一来,关中就都在蜀汉控制之下了。
听着很不错,为什么诸葛亮不肯用呢?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计谋的实现难度。
一、魏延估算了自己前后行动的时间:带兵穿过子午谷只要十天;夏侯楙被吓跑,魏延轻而易举占领长安,就算不出五天吧;魏国组织反击,需要二十多天。这么算下来,魏延给自己定下的计划要在前后加起来不到四十天内完成,而诸葛亮这段时间内也应该率军赶到支援。也就是说,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关键其实是两军的同步性,如果不同步,魏延等不来诸葛亮则必死,诸葛亮提早到了也很危险。那么问题来了:万一魏延光在子午谷就走了不下二十天,那这计划难道不是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二、出了子午谷,直达长安,魏延的设想是一路畅通无阻,可是这期间万一有个拦路虎又当如何?有人会说这计划本来就是保密的,魏军绝对想不到,因此不会设防。可是退一步说,就算魏军真的没想到,在谷口设岗哨、守军也是正常操作。或者再退一步说,就算魏军真的不重视这个谷口,魏延有没有在计划里提到呢?他真的进行了足够的调查吗?如果有,他就应该在计划里把这一点也说清楚。否则,要么就是他其实没想到,要么就是他主观判断认为魏军不会设防。这种谜之自信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三、夏侯楙固然是个纨绔子弟,但是他真的会如魏延设想那般,听说蜀汉名将魏延领兵来攻打长安,就吓得逃跑吗?人心难测。万一他居然不逃,魏延又该如何?而且就算他跑了,堂堂魏国人才济济,却站不出来一位能够组织抵抗的有志之士?魏延说城里“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可是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死守雍丘、睢阳的名将张巡,直到被俘遇害,他的官衔都只是真源县的县令。因此魏延怎么能认为自己能轻而易举地攻占长安,还是在一万精兵都是轻装上阵的情况下?这样一来攻城难度更大,攻不下怎么办?魏国援军二十天后可就到了。
四、假设长安守军真的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魏延轻取长安后,似乎只要坐等蜀军和魏军谁先到,而实际上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首当其冲,粮食问题,毕竟五千负粮能带的只能是干粮。他想得很周到:“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从官粮和民粮自取。这两个来源看似唾手可得,实际上仍有风险。魏军撤退时火烧粮仓如何?官粮尽失,虽然这可能性不太大,但是魏延难道不该考虑到吗?而取民粮,这可就风险更大了,要知道魏延这一万人可是侵略军,长安百姓是“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还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魏延要敢去拿百姓粮食,这还得了?吕蒙白衣渡江,所据之城,秋毫无犯,荆州各地才几乎没有闹事,利于吕蒙全面接管荆州。魏延当然也可以学吕蒙,安抚百姓,问题是,二十多天后魏国援军可就到了,他根本没这个时间,因为他还要布置长安的防御,严阵以待,还得靠他这一万人。此时的魏延恐怕恨不得手里的兵全是孙悟空,能把这些事情全做完。
五、魏延预计魏国援军二十多天后到。魏延真该多看看报纸,否则他就不该不知道,孟达当初以为司马懿三十多天才会到达新城,可是司马懿八天就到了,孟达因此事败。孟达血还没流干呢,魏延还敢随口说个“尚二十许日”,也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梁静茹吗?
六、之前已经提到,魏延的这个计划,最重要的其实是两路部队的同步性。他占据长安后,除了组织防守外,就得挂上日历天天盼着诸葛丞相你什么时候来啊。那诸葛亮真的能如期到达接应吗?他要是到不了呢?要知道诸葛亮率领的是蜀汉主力军,四十天之内出斜谷到达长安,可能性太低。
综上所述,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至少要同时满足以上所有六个条件:魏延十天内到达长安、魏国没有提防、长安守军不战自退、及时布置好长安的防守、魏国援军二十多天后才到、诸葛亮如期接应。任何一环出问题,计划就会失败。什么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仅一环出错,就能让周瑜急得直接昏了过去。
而且,这六个条件,明显客观影响太大。一个严重依赖客观条件的计划,聪明人决不会采纳,又何况是诸葛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