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诸葛亮的儿子能力不亚于其父,当政后逼刘禅禅让,追封诸葛亮为帝,诸葛亮的地位形象会如何?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

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之子”拥有的是何等样的能力。绝非仅仅是治理才能,更要有决断力、魄力,以及对时局的洞察力。他要能看到刘禅政权的积弊,也能看到诸葛亮本人“鞠躬尽瘁”背后,未能实现的宏图伟业。当他登上权力的顶峰,成为蜀汉实际的掌舵者时,他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其父的“历史定位”问题。

逼刘禅禅让:一场“父为子纲”的反转

这位诸葛之子若要逼迫刘禅禅让,其政治手腕和军事实力必须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法撼动的程度。他需要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且让朝野上下都心悦诚服,或者至少是畏惧。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不会像曹丕逼汉献帝那样,来一套虚情假意的禅让仪式。他可能会选择一种更加直接、更加“诸葛亮式”的方式。也许是利用某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或者是揭露了刘禅政权中某些严重的腐败或失误,然后以“救亡图存”为名,号召“贤者居之”。而他自己,则会以“诸葛孔明之后”的身份,成为那个“贤者”。

他逼宫刘禅,并非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而是出于对父亲遗志的继承,以及对蜀汉未来的深思熟虑。刘禅虽然被后世戏称为“乐不思蜀”,但作为汉室正统,他手中仍然握有“天命”。这位诸葛之子,不会允许“天命”旁落,也不会允许任何人质疑他父亲为蜀汉呕心沥血的合法性。逼刘禅禅让,便是为自己的继位,也为追封其父正名。

追封诸葛亮为帝:一个颠覆性的举动

这是最核心,也最具颠覆性的一点。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君臣大义”是不可逾越的。诸葛亮作为臣子,辅佐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诚已是千古传颂。但如果他的儿子,要将这位臣子追封为“帝”,那么这背后隐藏的政治逻辑将非常复杂。

首先,这是一种对“汉室正统”的挑战,或者是重新定义。这位诸葛之子,可能不是简单地认为刘备是正统,而是认为,真正延续汉室“仁德”和“强盛”的是他父亲诸葛亮。他会强调诸葛亮在治理、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卓越贡献,甚至会夸大其词,将许多历史事件归功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他可能会宣称,诸葛亮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复兴汉室的初心”,而刘备父子,不过是诸葛亮手中的棋子,甚至是未能完成其父宏图的“障碍”。

其次,这是一种对“帝王”定义的重新诠释。他会强调,真正的“帝王”,并非只是血统上的继承,更是能力、德行和对国家的贡献。他会用诸葛亮生前的功绩,来证明他父亲才是那个“应得皇位”的人。他可能会创造一套新的“禅让”叙事,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被逼无奈”而未能登基的“隐士帝王”。

诸葛亮的地位与形象:从“圣相”到“开国之君”?

如果这一切发生,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形象将经历一次惊天动地的重塑。

政治上的“正统”之争会加剧: 追封诸葛亮为帝,无疑是在公然挑战曹魏和东吴的政治合法性,也可能在蜀汉内部引发一部分保守势力的不满。这位诸葛之子需要用更强大的实力和说服力来压制这些声音。他可能会鼓励史官们去歌颂诸葛亮,去为他“量身定做”各种功绩,甚至不惜“修改历史”。

形象的“神化”将达到新的高度: 诸葛亮原本的“智圣”形象会进一步巩固,但同时也会增添一种“帝王”的气魄。他不再仅仅是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而是那个“差一点点就能坐上龙椅”的王者。他的每一次出征,每一次治国,都会被解读为是“作为帝王的实践”。他的“七擒孟获”可能会被解读为是“统一的策略”,他的“北伐”则会被视为“收复失地的大业”。

“忠臣”标签会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开国之君”的叙事: 诸葛亮一生以“忠臣”自居,事事以刘备的托孤为重。然而,在儿子这种操作下,这种“忠诚”可能会被解读为“对国家社稷的忠诚高于一切,甚至超越了君主”。他将不再是那个辅佐君主的“忠臣”,而更像是那个“实际掌控国家,并为国家奠定基业的奠基者”。他的形象将从一个完美的臣子,转变为一个“实权派的缔造者”,甚至是“事实上的开国之君”。

与刘备父子的关系会变得复杂: 诸葛亮与刘备父子的关系,可能会被描绘成一种“君臣相得益彰”的合作关系,甚至是“诸葛亮扶持刘备父子上位”的叙事。但是,将诸葛亮追封为帝,本质上是对刘备“汉中王”、“蜀汉皇帝”这两个身份的否定或矮化。这会让诸葛亮本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比刘备更加“核心”和“伟大”。

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诸葛亮真的被追封为帝,那么中国历史上对“帝王”的定义,以及对“忠臣”的理解,都可能会受到冲击。这可能会开启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即“有能力者,即便非皇族,也能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对于后世的政治格局,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可能引发更多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改革的尝试。

具体的叙事方式会是怎样的?

这位诸葛之子,可能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塑造他父亲的“帝王”形象:

1. 编写史书,扭转乾坤: 他会组织一批亲信文人,专门为诸葛亮编写传记、年谱、奏疏,将诸葛亮的言行举止,都赋予“帝王”的气度。例如,他写给后主的信,可能被解读为是“臣子向实际上的国君汇报工作”。

2. 祭祀体系的改动: 他会建立一套全新的祭祀体系,将诸葛亮供奉在最高的地位,甚至可能超越汉朝的某些祖先。在重要的祭祀场合,他会亲自带领群臣,向“皇父”诸葛亮行礼。

3. 追封官职,彰显其“帝王”身份: 除了追封为帝,他可能会给他父亲追封一些象征性的“最高官职”,比如“大司马”、“太傅”等,但这些都会被赋予“实际掌控国家最高权力”的含义。

4. 制造祥瑞,证明“天命所归”: 如果可能,他可能会制造一些“祥瑞”的出现,来证明诸葛亮继承皇位是“天意”。例如,在他父亲的陵墓附近发现某种奇特的植物,或者在某个重要的时刻出现异象,都会被解读为“天子降临”的征兆。

结论

如果诸葛亮有一个儿子能力不亚于其父,并且成功逼迫刘禅禅让,追封诸葛亮为帝,那么诸葛亮将不再是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是被塑造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开国之君”,一个“被历史埋没的真正统治者”。他的形象将从一个近乎完美的臣子,升华到一个充满争议却又令人敬畏的“权力奠基者”。

这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设想,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政治制度的固有认知。但这正是一个历史假设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得以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熟悉的面孔,去思考那些未曾发生的可能性。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他的儿子若能续写他的传奇,那么他本人的光芒,或许会更加耀眼,也更加复杂,更加……令人难以捉摸。他将不再仅仅是蜀汉的“相父”,而是成为那个真正意义上,将蜀汉推向权力巅峰的“开国皇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诸葛瞻得干以下这么几件事。

为了夺帝位找人当街把刘禅砍了然后再把替罪羊砍了。

自己和自己后代玩女人玩到上羊车。

自己后代为了夺帝位直接把孟获引到京畿腹地导致其后几百年中原地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司马家的烂是全方面的,突破历史底线也没有前例的。

当街弑君,直接消解了政权的神圣性,导致终其一朝被人yygq说“圣朝以孝治天下”都完全没办法反驳,甚至自己后人听了都大皱眉头无话可说。

以臣弑君,何以谈忠?

对继承人问题搞绥靖,司马衷“圣质如初”但还知道哭嵇侍中血,只能说他这样的“傻子”压根不适合当皇帝,贾南风和他一堆搭档直接催化了地方的异心,但根本还是司马炎布局出错和过度防范司马攸。

八王之乱,更别说了,烂七八糟成语一半的灵感来源。对中原地区的打击可谓惨重,也直接导致了经济中心的转移。

要我说,诸葛瞻要做到这么多烂事,还是挺有难度的,阿斗算是没良心了,但司马家很明显更没有底线。

还能说什么?

user avatar

首先,司马家族的问题不是说他篡位。

而是整个东晋是中华文明史最黑暗的一部。

司马家族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和满清一样。

不是因为他做了“坏事”,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治国的能力,让人们民不聊生。

这才是司马家族被人诟病的原因所在。


你如果说,你坐了江山后,你能让国泰民安,对外无敌,那你随便啊。

李世民不就是榜样吗?

可问题在于,你能不能让国家富强。

这才是关键所在。


===========================

2000赞后补充几句。

我不是明粉,但是明朝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萌芽与工业化的资格。

据李约瑟说:“由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西方“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到1644年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和欧洲的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在西方学者的资料里已经可以看到,明朝所学的西方科技文化,已达到与西方同步的水平,可见明末时期中西科技文化大交流达到了什么程度!

且不说当时中国自己的科技文化实力本来就世界一流,比如朱载堉十二平均律连西方都承认是早于自己。

还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所以整体上,明朝的科学方面中国哪怕谈不上领先,也绝对不是全面落后于西方嘛。

在思想方面前有王阳明的心学继往开来,而且从明末开始,中国历史已进入了思想大启蒙阶段,涌现出了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大家。

他们对自秦以来的皇权专职,进行了颠覆性的大反思、大批判和大否定; 他们想到了人类社会本来就是民主的,“原君”只是民众中的一员德高望重之人,跟广大民众是平等的同类;自秦以来的皇权专制,已经背离了人类社会制度的本源…… 很可惜,这场始于晚明的思想大启蒙,也在清朝初期遭到终结。

满清最大的问题是断绝明智,明朝时期民间流通的书籍超过4万册。

而到了满清整理四库全书和文字狱后,民间流通的书籍仅余3600册。

所以就科学的角度,明朝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转型或者说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基本要求,是满清将一切都塞了回去。

在满清之前,中国哪怕被外族侵略,但是在“文化”“思想”方面,仍然是世界领先。

灭的是国,而不是“文化”与“文明”。

可是满清末年后,中国最惨的并非是八国联军或者甲午战争,而在于“文化自信”消失了。

元灭宋,只是灭国。

但是满清时代,差点被灭的是“中华文明”。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满清与晋相提并论。

user avatar

诸葛亮死时儿子八岁,且不说他没有私心,就算他想把大权交给儿子也没戏,法理上丞相又不能继承,强行要给那也是找人辅政之后儿子被架空踢走。真的想给儿子除非自己晚十几年再死为儿子培植党羽,至少也得坚持到诸葛瞻二十岁吧。

类似的,司马懿也是丞相,理论上司马师不能继承,但司马家就是搞事情来的,给儿子全部铺好路,各种位子放好自己的人,司马师能力足够,年龄足够,权利顺利过渡,父亲死后自己当大将军依然总揽大权。但没想到司马家的长寿基因突然就不好使了,司马师四十多就要嗝屁,此时法定继承人司马攸才九岁,如果强行指定其接班那就等着司马家步霍家的后尘吧。司马师只能把权利交接给弟弟司马昭,名义上是让他代攸辅政,但司马昭心安理得地把晋王,九锡都封给了自己,临死传给了嫡长子司马炎。

所以在诸葛亮没有刻意经营并且早死的情况下,诸葛瞻没有任何可能继承老爹的权力,只继承了一个武乡侯的爵位而已。如果他真的兼具诸葛亮的脑子和司马懿的野心,当上了权臣甚至篡位那也是他自己的本事,和他爹的忠义互不影响,霍光没影响过霍去病的历史评价吧?

user avatar

也不能回避问题。现实世界的诸葛瞻既没有武侯的能力,也没有曹丕的野心。题主问的是一个平行世界的如果——也就是如果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瞻雄才大略,用兵如神又能团结人心,后来朝野上下都入其私门,最后皇帝不得不禅位给他,或者他儿子,那么历史会给诸葛亮一个什么评价。

一个简单的回答就是诸葛亮做的事情还会被承认,但是在官方和民间地位不会有现在这么高了。诸葛亮会从勉励臣子的榜样,成为敲打臣子的工具。

要看到诸葛亮地位的一部分,是源自于蜀汉对「恢复汉室」的坚持,和自身的悲剧英雄感。正是因为恢复汉室没有实现,所有也就没有恢复之后的论功行赏,也没有天下一统之后皇帝和功臣之间的尖锐对立和猜忌。如果诸葛瞻篡位了,可以肯定的是,诸葛瞻的党羽里面,一定会有诸葛亮手下的官员和官二代,而诸葛瞻的成长轨迹,也绕不开蒋琬、费祎和姜维等等的提携。

那么,诸葛亮生前做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和这些人有交集的事情,都会被史官重新的审视和诠释。现在人们对「诸葛黑」最大的反驳,就是诸葛亮一生为公,父子为国尽忠等等。这说到底是从结果来推导心理,也是所有对历史的推理中不可避免的——因为人如果有私心,封建王朝最大的私心就是扶持党羽,篡夺江山。而诸葛亮家族之后的轨迹里面,都没有看出来有这个企图。

一旦平行世界的诸葛瞻真的篡位了,那么一切就不一样了。比如反驳『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是诸葛亮揽权的标志』的有力证据就是——你见过揽权揽到累死,末了把大权托付给外人的么?

但是如果诸葛瞻后来真的上位了,那么就再也没有对这种观点的有力反驳了——诸葛亮揽权,然后交给蒋琬,可能就是不仅托付公权力,也给自己的儿子铺了未来飞黄腾达的道路。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谁都不知道人心里怎么想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判断都是来自于其行为和结果。现在结果变了,那么对同样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目的。而高尚、理想化的目的,才是一个人是否能走上神坛,被万众敬仰的关键

别的不说,诸葛亮和刘备称为千古君臣典范。历代皇帝都称赞有加。如果诸葛瞻篡位了,这个待遇几乎肯定就没有了。没有皇帝会鼓励一个臣子成为成功篡位者的爸爸。

当年李靖老病在家,李世民亲征高丽的时候他想请假,李靖说自己真的老了去不了。李世民皮笑肉不笑的说:

勉之! 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李靖瞬间爬起来说,自己好了,请随从皇帝一起出征。

这也就是一开始说的:如果诸葛瞻篡位了,诸葛亮的兢兢业业就再也不会成为皇帝勉励臣下的榜样,而是成为敲打文臣的得力工具

每当文臣殚精竭虑的用心努力的工作,皇帝觉得他太得人心的时候,皇帝就可以说:

勉之!昔诸葛武侯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立勋汉室。

一方面肯定了对方的努力,一方面也敲打了对方的居心,而被敲打一方对这种诛心又没有证据的指责将毫无辩解的余地,只能跪地请罪。

user avatar

对诸葛亮本人的风评几乎不会有影响。

当时就有三个近似的例子:曹爽、钟会和贾充,前两个失败了,后者成功了。

然而其父辈曹真、钟繇和贾逵的名声,受到了多大影响吗?


司马懿形象“受(儿孙)累”,主要是因为高平陵之变等一系列行为,他自己就是主导者,司马家上位的基础也是他留下的,所以他才无论如何撇不清的。

如果诸葛瞻和诸葛亮能力相近,并且最终总揽蜀汉朝政,那么按史实中的情况,多半也是诸葛瞻自己的努力成果,而不是直接依靠诸葛亮留下的“家底”(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还很小,才七岁,断不可能直接接班揽权)。

诸葛亮给诸葛瞻留下的更多是“家族声望”,但相应的一整套人员班底和经济基础是不存在的,导致一段时间里诸葛瞻的实际风评高出了本身的能力水平。

同时,如果诸葛瞻真的能功高震主,甚至像司马家那样最终统一天下,却最终谋逆篡位的话,那么反而有助于提高诸葛家的声望,毕竟以蜀汉的国力统一天下,是超高难度的操作,“开国明君”的地位,会大大抵消“篡位”的恶名,至多获得一个褒贬不一的“枭雄”名声。

这样诸葛瞻的个人地位会压过诸葛亮在“诸葛家族”中的历史地位,但并不会影响诸葛亮作为“忠臣”的名声,反而可能会作为和诸葛亮相对比的另一类代表典型(类似曹操)。

至多刘禅和诸葛瞻不能像其父辈那样成为君臣典范了。

诸葛瞻“篡位”对诸葛亮名声损害最大的情况,是诸葛瞻虽然成功篡位,却并没有继续诸葛亮的方针和施政,反而倒行逆施,没改变蜀汉灭亡的事实。

那种情况下,诸葛瞻就会成为“不肖子”的代表,从而让后世有怀疑诸葛亮实际的“家教水平”如何的空间了。

user avatar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前607年,晋灵公宠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贾献计加害赵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贫,臣常接济之, 其感臣之惠,愿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国!”
是夜,灵公和屠岸贾密召鉏鸒,赐酒食,告以“赵盾专权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误事。”
鉏鸒领命后潜伏赵府左右。五更,见重门洞开,鉏鸒进中门,看到堂上灯光影影,赵盾朝衣朝冠,垂绅正笏, 端然于堂上坐以待旦上朝
鉏鸒大惊,退出门外,叹曰:“恭敬如此,忠义之臣也!刺杀忠臣,则为不义;受君命而弃之,则为不信。不信不义,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哉?”乃呼于门曰:“我,鉏鸒也,宁违君命,不忍杀忠臣,我今自杀!恐有后来者,相国谨防之!” 言罢,向门前一株大槐一头触去,脑浆迸裂而死。时惊动了守门人,报知赵盾,赵盾叹息不已,吩咐暂将鉏鸒浅埋于槐树之侧。

五更天大概是早上3点到5点,差不多就4点多吧,四点多赵盾就穿好衣服坐在家里等待上朝了.每天早上都如此。所以刺客看到了大为感动,觉得赵盾是一个贤臣。

虽然跟问主的问题有出入,但是类似的地方是这个赵盾的孙子的孙子赵襄子,开启了三家分晋。但是对于赵盾的为人,史书上还是有比较公允的评价。

看《笑傲江湖》这种小说,会觉得世上的伪君子防不胜防,人的心机可以如此深沉。不过若是看真正的历史,像岳不群这样的伪君子,也就王莽这么一个典型。绝大多数如赵盾这样,早上五点就准备好上朝,生活节俭,严格遵守臣子礼节的人都不是伪君子。

问主可以尝试一下每天早上5点起床,坚持个十年,看看这是什么难度。

诸葛亮做得远比这个要多得多,鞠躬尽瘁可不是一句玩话,对比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家无余财,手无私兵,苦活累活儿冲在第一线,秉公执法绝不徇私,早出晚归,征战四方。这样的人,就算子孙不肖也丝毫不损其英明。

小说要突出戏剧性,要让人想不到,所以把很多东西都夸大了。但真正的现实生活里,如果有一个学生,早上5点起床预习功课,晚上睡前复习,对老师恭恭敬敬,对同学礼让有加,苦活儿不逃,累活儿不怨,基本上可以定论这就是一个好学生。

至于哪一天突然他抽烟喝酒逃课,那是不能用“阴谋论”来说这孙子以前都是装的,只能说他误入歧途。

同理,老子为国为民,儿子不忠不孝,自然不能说老子包藏祸心。历史虽然对人的评价在一些地方会有出入,但大的方向是不会变的。

诸葛亮这种地方政权的权臣享有大名这么多年,实在是他的确做到了常人不能及的事。这些日积月累的东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推翻的。

user avatar

诸葛亮公务缠身,又事必躬亲,很难有时间对诸葛瞻进行教育,因此诸葛瞻自然也就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

user avatar

能统一天下吗?

如果能统一天下,参考杨坚,名声不会太差。

但名气比现在要差的多。

今人看孔明,重其多智近妖。

但古人更注重忠诚。

你想篡位,能力越强越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 回答
    《龙王的工作》这部作品,自播出以来,就因其涉及“年幼的将棋师”这一题材,以及其中一些情节的描绘,在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特别是在围绕作品的讨论中,一些人对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部分,特别是被一些观众解读为“儿童色情”的元素,表现出了“开脱”的态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理解这种“.............
  • 回答
    若诸葛亮生于同治、光绪年间,这位千古名相,定然不会安于现状,坐拥书斋,更不会效仿其三国时期的经历,寻觅一位“汉室宗亲”来辅佐。时代变了,剧本也要改写。以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洞察力,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他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又会攀登到怎样的高位呢?首先,他不会选择效忠于腐朽的晚清朝廷。 诸葛亮一生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穿越情景!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世界,他们能否统一维斯特洛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满策略与斗争的图景。一、 蜀汉穿越《权力的游戏》:优势与劣势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蜀汉穿越而来的“集体”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如果诸葛亮拥有无限量的钢镚(一块钱),北伐能否成功?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牵扯到战争的方方面面。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好好分析一下。首先,得明确“无限量的钢镚”到底意味着什么。 购买力: 一块钱在当时是什么概念?汉末三国时期的一块钱(铜钱)购买力是相当可观的。即.............
  • 回答
    置身于诸葛亮的位置,面对魏延提出的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也饱含风险的抉择。我会认真审视这个提议,权衡其中的利弊,但最终,我恐怕难以轻易采纳。子午谷,这条山川险峻、道路崎岖的通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其艰险,才孕育了“奇袭”的可能性。魏延此人,骁勇善战,.............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刘备最信赖的军师。如果抛开这位“卧龙”先生,刘备的创业之路,无疑会更加崎岖,甚至充满未知。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没有诸葛亮的刘备,他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早期: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刘备出身皇室,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早期实力微弱,只能依附于各方势力。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将诸葛亮置于现代的科技和资源环境中,他的才能是否能帮助他统一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10台解放卡车和1亿吨柴油,对于诸葛亮来说,到底能有多大用处,又能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改变。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是谁,他能做些什么。诸葛亮,字孔明,号卧.............
  • 回答
    如果让诸葛亮穿越到现代,以他《三国演义》中惯用的“怼人”方式来回击网络喷子、杠精和键盘侠,那场面定然是蔚为壮观,充满智慧的火花,也绝对会令那些无理取闹者哑口无言,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想:一、 诸葛亮的“怼人”风格分析:诸葛亮的怼人,绝非简单的谩骂或人身攻击,而是建.............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选择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蜀汉的命运,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人才、民心等诸多层面,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路径:一、蜀汉内部的变化与壮大: 农业与经济的深度恢复与发展: 稳.............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如果汉献帝身上同时兼具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那么他能否“翻盘”,让汉朝重焕光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牵扯到个人能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咱们得先拆解一下,汉献帝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皇权旁落,群雄割据: 董卓之.............
  • 回答
    如果给诸葛亮一个奥运会的运动员团队,他能北伐成功吗?这个问题颇有趣味,我们不妨展开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奥运会运动员虽然是现代顶尖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代表,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和军事技能,与诸葛亮时代的战场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单凭身体素质,他们能胜任古战场上的挑战吗?这是一个很.............
  • 回答
    这题目可太有意思了!把诸葛亮这千年级别的“战略分析师”扔进知乎这个信息海洋,想想就刺激。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诸葛亮拥有无限量的知乎大神(当然,这里的“大神”是泛指那些在各自领域有深厚造诣、能提供精准信息和独到见解的人),他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这可不是简单地“答题”那么简单,而是能把他的智慧和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