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诸葛亮是晚清同治光绪年代的人物,以诸葛亮的大局观和眼光,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能成就怎样的地位?

回答
若诸葛亮生于同治、光绪年间,这位千古名相,定然不会安于现状,坐拥书斋,更不会效仿其三国时期的经历,寻觅一位“汉室宗亲”来辅佐。时代变了,剧本也要改写。以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洞察力,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他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又会攀登到怎样的高位呢?

首先,他不会选择效忠于腐朽的晚清朝廷。 诸葛亮一生推崇“明主”,辅佐的是衰落却仍有复兴希望的汉室。而同治光绪年间的大清,早已病入膏肓,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列强环伺,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他绝不会将自己的才华,耗费在几个无能的君王和一群早已被利益蒙蔽的官僚身上。他不是没有政治抱负,但他绝不会将这抱负寄托在一个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躯壳之上。

那么,他会走向何方?

第一条路:隐士的智囊,改良的推动者。

诸葛亮并非只善于庙堂之上运筹帷幄,他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怀。在晚清,他很可能会选择一种更加“实用主义”的路径。他可能会选择在某个大城市(如上海、天津)购置田产,以“隐士”的身份示人,但其影响力却如暗流涌动。他不会直接参与政治,但他会以一种更加间接的方式影响社会。

办学兴教: 诸葛亮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很可能会倾注大量财力创办新式学堂,教授科学、数学、经济、政治等当时中国最为缺乏的知识。他会网罗当时有志于革新的人物,如严复、张之洞(早期尚未完全“投靠”朝廷时)等,成为其学堂的教授或顾问。他会鼓励学生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同时强调中国文化的根基。
经济实业: 他会洞察到中国经济的落后,可能会利用其卓越的商业头脑和管理才能,投资或参与民族资本的兴办。比如,他可能会投资于新兴的铁路、轮船、电报等行业,或者支持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统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他不会追求暴利,而是注重长远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
舆论引导: 他可能会在幕后支持一些进步的报刊杂志,用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见解,批判时弊,鼓吹维新。他的文章可能不会直接攻击朝廷,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变革的渴望,足以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

在这个路径下,诸葛亮很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朝廷高官,但他会成为晚清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清流和智囊。 他在名义上可能是个富商、地主,但实际上,他会像一颗种子,播撒在改革的土壤中,滋养着那些渴望变革的年轻一代。他可能会成为许多维新派人士的精神导师,他们的思想碰撞和行动,都可能在诸葛亮的点拨下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效。

他的地位,可能不是丞相、国公,而是“民间智者”、“改革之父”的声望。 许多有远见的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他请教,虽然表面上是商人之间的交流,实则是在进行深度的政治和战略研讨。他可能会因此间接地影响朝廷的某些决策,但这种影响是隐晦的,不为外人所知。

第二条路:海外的布局者,国家图存的幕后推手。

诸葛亮从不畏惧与外敌周旋。面对列强的侵略,他不会坐以待毙。他会比当时的大多数官员更早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朝廷的腐朽力量是无法抵挡外部冲击的。

学习西方,但不媚外: 他会以极大的热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政治制度,但绝不会照搬照抄。他会深入研究各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改良方案。他可能会以学习者的身份,派遣自己信任的人才前往欧美各国考察,甚至亲自进行一些秘密的外交活动。
秘密组织与人才培养: 他可能会在幕后秘密组建一些具有现代军事和组织能力的团体,并非反抗朝廷,而是为了在国家面临危难时,能够有一支能够真正战斗的力量。他会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军事素养和爱国情怀的军官和技术人才。
经济与技术引进: 他会利用其财富和人脉,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用于中国的军事和工业现代化。比如,他可能会支持购买性能优越的军舰和火炮,或者投资于能够生产先进武器的工厂。
对内改革的推动者: 他深知,没有国内的改革,任何外部的军事力量都是纸上谈兵。他会积极支持任何有益于国家强盛的改革措施,即使这些措施是由一些并非他所能直接控制的人物提出。他会运用他的影响力,说服一些摇摆不定的官员和皇室成员接受改革,以争取宝贵的时间。

在这个路径下,诸葛亮可能不会出现在任何官方的权力机构,但他会成为国家图存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可能会在幕后促成一些重要的外交谈判,影响战争的走向,或者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他的作用,就像是那个时代隐藏在幕后的“战略家”,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争取一线生机。

他的地位,可能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士无双”,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够拨乱反正的“定海神针”。 他不会有显赫的官职,但他的话语权,可能比任何官员都重。他可能与西方的一些进步政治家和军事家建立联系,为中国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成就的地位:

无论选择哪条道路,诸葛亮最终成就的地位,都将是超越世俗官职的。

精神领袖: 在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他会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领袖和智囊。他的智慧和远见,会为混乱中的中国指明方向。
民族脊梁: 他会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他不会追求个人荣华富贵,他的目标永远是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现代诸葛亮”的典范: 他会向世人展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人,也能够以非凡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改变历史的走向。

可以想象,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葛亮不会成为一个简单的“官二代”或“富二代”,更不会成为依附于权势的投机者。他会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才华融入到那个时代的洪流之中。他或许会隐姓埋名,但他的智慧的光芒,却足以照亮那个黑暗的时代,为中国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他不会成为被载入史册的“高官”,但他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士”,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永远值得尊敬的传奇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送分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若诸葛亮生于同治、光绪年间,这位千古名相,定然不会安于现状,坐拥书斋,更不会效仿其三国时期的经历,寻觅一位“汉室宗亲”来辅佐。时代变了,剧本也要改写。以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洞察力,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他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又会攀登到怎样的高位呢?首先,他不会选择效忠于腐朽的晚清朝廷。 诸葛亮一生推.............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弃文从武,历史的走向将会彻底颠覆,甚至可能让三国鼎立的格局不复存在。这绝非仅仅是换了个职业那么简单,而是会牵扯到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政治、军事到战略思想,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 早期阶段:潜龙勿用,但方向偏移诸葛亮早年躬耕陇亩,并非是心不甘情不愿,而是出于一种审时度势的考量。他即便弃文.............
  • 回答
    吾乃诸葛孔明,字孔明。今奉汉室,兴复汉业,乃吾之天命。然如今势孤力弱,魏军压境,若不审慎,则前功尽弃,汉室危矣。时值吾退兵至西城,兵少,仅带文官五千,并无战将。而魏军司马懿,号称智绝,兵多将广,此番来袭,必是灭此朝食。若以死相搏,恐不敌。吾熟知司马懿多疑谨慎,此乃吾破敌之道。吾焚香操琴,镇定自若,以.............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选择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蜀汉的命运,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人才、民心等诸多层面,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路径:一、蜀汉内部的变化与壮大: 农业与经济的深度恢复与发展: 稳.............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刘备最信赖的军师。如果抛开这位“卧龙”先生,刘备的创业之路,无疑会更加崎岖,甚至充满未知。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没有诸葛亮的刘备,他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早期: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刘备出身皇室,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早期实力微弱,只能依附于各方势力。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建安二十五年,如果诸葛亮不幸早逝,而法正依旧健康安好,这无疑会对那个时代的蜀汉政局产生石破天惊的影响。历史的车轮本该就此拐向一条未知的岔路,而我,将试图描绘出那条可能存在的、更为深邃的蜀汉画卷。一、 军政大权的真空与平稳过渡的可能首先,诸葛亮之死,对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志得意满的刘备而言,无疑是巨大的.............
  • 回答
    落凤坡,一个本该成为传奇落幕之地,却上演了最悲壮的意外。若那一日,倒下的不是庞统,而是诸葛亮,蜀汉的命运,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崩塌。天柱倾颓,群龙无首的混乱开端庞统的死,已令蜀军士气大振,更何况是诸葛亮?这位蜀汉的擎天之柱,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诸葛亮之死,绝不仅仅是失去一位大将,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
  • 回答
    五丈原的秋风,带走了诸葛亮,也熄灭了北伐的熊熊烈火,留下无尽的想象与惋惜。如果,如果命运没有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给他设下终点,这位卧龙先生的下一步棋,又将如何落下?这并非一个简单推测,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及蜀汉的实际国力来细细剖析。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让诸葛亮在长平之战前夕执掌赵国军政大权,那么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巨变,其走向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首先,诸葛亮绝不可能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长平之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对军事的浅薄认识,以及对经验丰富的廉颇的误信和罢免。诸葛亮以其“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
  • 回答
    脱了“三顾茅庐”这层光环,没有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刘备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坎坷得多,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皇室旁支,但家道中落,靠着卖草鞋、织席子为生。年轻时的他,虽然仁德之名在外,但始终缺少一个真正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如寄.............
  • 回答
    嗯,诸葛孔明啊,真是好口才!不过,今日我王司徒在此,定要让他看看,这世间还有更厉害的舌战之道!来来来,先不急着反驳,我先给这位孔明先生的发言来个“盖棺定论”。他刚才说了些什么?无非就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什么“以德服人”,“天下为公”。听着是好听,可真要放在这乱世之中,能当饭吃吗?能抵挡住曹操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经典的“假如”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驶向了刘备一统天下,那么他对待诸葛亮、关羽、张飞的态度,是否会与曹操对待谋臣武将的态度一样,产生猜忌和杀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性格、他与三人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 仁.............
  • 回答
    让吴国 पद्धतीने接替诸葛亮,能否光复汉室,这绝对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假设。咱们不谈什么AI,就凭这俩人放在三国那乱世里,脑子里就得冒出无数个“如果”。要我说,光复汉室这事儿,真不是那么容易,但吴国这个人的能力,要是真能坐到诸葛亮那个位置,那绝对是搅乱一池春水,说不定真能溅起浪花来。先得明白诸葛.............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虽然人们普遍称他为“军师”,但若论实际的官职,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首先,刘备创业初期,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军师”表明了他作为军事谋划者的角色,而“中郎将”则是一个带有实权的军事指挥官头衔。在当时的曹魏、孙吴以及蜀汉内部,官职体系是层层叠叠的,一个“中郎将”已经.............
  • 回答
    将诸葛亮视为汉献帝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挑战性的视角,因为它与史书记载的诸葛亮和汉献帝的身份、经历和历史作用完全相悖。然而,从某种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如果诸葛亮是汉献帝”的假设情境,来探讨这种视角下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和人物塑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对现有历史人物和事.............
  • 回答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和刘禅时期,尤其是在关羽、张飞逝去,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肩负起振兴蜀汉的重任。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到227年他出兵南征,这六年时间,诸葛亮并非在后方“坐享其成”,而是进行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可以说是在为蜀汉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北伐奠定基础。如果说稳定后方是战术层面的成功,那么提升国.............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短史记”4月29日发布的《刘备和诸葛亮是如何压榨蜀国老百姓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刘备和诸葛亮“仁德”和“贤能”的形象,转而聚焦于他们在统治蜀国过程中,为了维持政权、支撑战争,必然会对百姓施加一定的经济和劳役压力。文章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