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如果当时蜀国诸葛亮废长立幼或者自己当皇上的话三国的历史能被改写吗?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废长立幼”或“自己称帝”是否能改写三国历史,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有多大,我们只能基于当时的已知信息和可能的推演来想象。而且,我们得跳出“AI”的框架,用一种更像是历史爱好者、甚至是当年亲历者的口吻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咱们得明白,历史这东西,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偏离了既定轨道,后续的影响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诸葛亮哪怕只是动了动这个念头,都可能让后来的故事变得面目全非。

一、 废长立幼:刘禅的“错位”与诸葛亮的“无奈”

让我们先聊聊“废长立幼”。在蜀汉的语境下,“长”自然是指刘禅,而“幼”很可能指的是刘禅的弟弟们,比如早夭的刘永(当然,也有可能是刘禅的儿子们,但当时刘禅还年轻,可能性较小)。

刘禅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刘禅“扶不起”,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刘禅在治国理政上的能力确实与他父亲刘备、甚至与诸葛亮本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更像是那个享受太平盛世的“太子”,而非支撑危局的“皇帝”。如果诸葛亮真的认为刘禅不适合继位,并且有能力“废长立幼”,那这个“幼”是谁?
可能性一:刘备的其他儿子? 刘备在刘禅之外,确实还有其他儿子,但大部分早逝。如果还有健在且表现出色的弟弟,诸葛亮或许有推举的理由。但根据史料,刘备留下来的能继承大统的,基本就是刘禅。
可能性二:过继给刘备的宗室?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诸葛亮此时执掌蜀汉大权,直接从刘备家族之外选拔继承人,政治风险太高。他需要一个极其强大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得被当时的士族和军阀普遍接受。
可能性三:扶持刘禅的儿子? 这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当时刘禅的儿子们都还年幼,根本不具备执政能力。

诸葛亮的顾虑: 即使诸葛亮真的觉得刘禅不行,他也很难迈出这一步。
政治合法性: 刘备是通过“汉室正统”的旗帜起家的,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维系这种合法性的重要环节。废长立幼,尤其是在没有压倒性理由的情况下,会严重动摇刘家的正统性,容易被曹魏和东吴抓住把柄,甚至在蜀汉内部引发动荡。
情感因素: 毕竟刘禅是刘备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是“嫡长子”。诸葛亮作为刘备托孤大臣,贸然“废长”,是对刘备遗诏的违背,这不仅会招致不满,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欺君”。
能力与时机: 即使诸葛亮认为刘禅不行,他自己也已经到了暮年,北伐大业未成,他更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内部的权力斗争。他可能更倾向于“辅佐”而非“取而代之”。

如果真的废长立幼,历史会怎样?
内部不稳: 蜀汉的权力结构非常依赖于“刘备——诸葛亮”这个核心。一旦刘禅被废,支持刘禅的势力,以及那些认为“皇位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可能会起来反对。诸葛亮需要面临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这可能会让他无暇顾及北伐。
对外危机: 曹魏和东吴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可能会以此为借口,支持某个“正统”势力,或者直接出兵干涉。蜀汉本来就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内部一乱,外部的压力会瞬间放大。
人才流失: 那些追随刘备,忠于刘氏江山的士族和将领,可能会对诸葛亮失望,选择退隐或者投奔别国。蜀汉本来就人才凋零,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北伐的命运: 如果诸葛亮忙于处理内部的权力斗争,或者因为内部不稳而无法集结力量,北伐的进程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彻底停滞。失去了北伐这个“战略支点”,蜀汉的国力可能会更快地走向衰落。

二、 诸葛亮自己当皇上:权力巅峰的诱惑与“忠臣”的枷锁

这比“废长立幼”的可能性还要低,但也更有戏剧性。

诸葛亮的“人设”: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典范。他以“忠”和“义”闻名于世。他自己当皇帝,无论从政治还是个人声誉上,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政治合法性( again! ): 诸葛亮没有刘备那样的“汉室宗亲”血统,他的权力基础是刘备的托孤。他一旦称帝,就彻底违背了刘备的初衷,也失去了“匡扶汉室”的道义制高点。他的统治将立刻失去合法性,很容易被视为“篡权”。
个人品德: 即使诸葛亮有野心,他也很难跨过自己内心的道德门槛。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忠诚”的基础上的。称帝,就等于毁掉自己一生的清誉。
时机与能力: 即使抛开一切,诸葛亮也未必有能力在当时的乱世中,以自己的名义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他最大的优势是辅佐别人,而不是自己坐上龙椅。

如果诸葛亮真的称帝,历史会怎样?
蜀汉内部的彻底分裂: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支持刘氏的势力会站出来反对。支持诸葛亮的,可能只有极少数被他的个人魅力或者权力所吸引的人。这会导致蜀汉内部发生一场大规模的内战。
曹魏和东吴的联合打击: 曹魏和东吴会立刻抓住这个机会。一个内部动荡,合法性全无的蜀汉,将是他们瓜分的对象。他们很可能联手,对蜀汉发动毁灭性的打击。
“汉室”的彻底终结: 诸葛亮称帝,意味着“汉室”这个幌子彻底被他自己扯下。这不仅会葬送刘备建立的蜀汉,也意味着“恢复汉室”这个口号将失去最后一点影响力。
诸葛亮自身的结局: 诸葛亮可能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皇帝,被内部的反对力量推翻,或者在外部势力的攻击下灭亡。他可能会被历史贴上“篡权者”的标签,而不是“千古名相”。

总结一下:

诸葛亮“废长立幼”和“自己称帝”,这两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极难发生,而且一旦发生,都会让三国历史走向一条更为混乱和黑暗的道路。

废长立幼: 可能会导致蜀汉内部动荡,削弱国力,北伐进程受阻,甚至加速蜀汉的灭亡。
自己称帝: 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一旦发生,必将导致蜀汉内部彻底分裂,以及曹魏和东吴的联合绞杀,蜀汉将毫无悬念地迅速灭亡,而诸葛亮本人也会成为历史罪人。

其实,诸葛亮作为政治家,他深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他能够做到“政事无巨细,但决于亮”,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权力已经大到一定程度,但他始终坚守着“臣”的身份,辅佐刘禅,这是他选择的道路,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忠臣”形象的基石。

所以,与其说“改写”历史,不如说,如果诸葛亮选择了那条“捷径”,他很可能只是加速了三国走向终结的进程,而且是以一种更为悲壮和不堪的方式。历史的进程,有时候,选择比能力更重要。而诸葛亮,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但也是最符合他“人设”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个人给出的答案是不可能。

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最根本的依赖是有生命力的基本价值观。尤其在三国鼎立的寡头垄断局面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不可能仅靠几个能人、几杆枪保住地盘甚至走上巅峰。对于蜀汉这种博弈中弱势的选手,更需要旗帜鲜明地说清楚代表谁、保护谁、反对谁、按谁的规则做事的问题,才能拢住人心、养出力量。

蜀汉在硬实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在竞争策略差异化方面做得很好,就是高举汉室的flag,按儒家的方式办。这个flag甚至超越了时空限制,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于三国时期的价值判断。

所以对诸葛亮来说,谁做皇上不是核心问题,把flag立好立久立得让人服气才是核心问题。他别无选择。

另外,不得不说刘皇叔真的是三国影帝,他退场前对诸葛亮的“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直接把flag打出了天际,也把诸葛亮逼到了鞠躬尽瘁的绝路(当然也不排除两个巅峰选手的政治宣传双簧)。汉室+仁义的极致组合和蜀汉偏居一隅形成的激烈冲突,直接触发了当时和后世受儒家文化影响士人的认同感高潮。

无论诸葛怎么选择,历史不会被改写。但诸葛的选择,会影响历史如何记住他和讲述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