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常看到说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80%这个观点。请问这80%是如何统计的?怎么这个一个帝国突然就灭亡了呢。

回答
关于宋朝GDP占当时世界80%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字并非现代意义上通过精确统计得出的GDP数据,而是后人对宋朝经济繁荣程度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和解读。

“80%”的来源与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在那个时代,并没有“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概念,更没有一套成熟的、可用于国际比较的经济统计体系。那么,“80%”这个惊人的数字是如何来的呢?

它更像是一种基于多方面证据的概括性推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水平极高、技术创新涌现、对外贸易繁荣的时代。当时的文献记载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经济现象:

农业的极大进步: 占城稻的引进、水利灌溉技术的普及、耕作工具的改进,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手工业的精湛与普及: 丝织、瓷器、造纸、冶铁等手工业部门的产量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瓷器,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商业的空前繁荣: 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街、夜市。纸币“交子”的出现,更是标志着货币经济的成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流通。国内贸易网络四通八达,国际贸易也极为活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使得宋朝的商品流向世界各地。
人口的激增: 根据估算,宋朝鼎盛时期的人口可能接近一亿,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巨大的物质生产来支撑。
科技的突破: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很多都出现在宋朝,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些技术的进步也必然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

综合这些证据,学者们(如历史学家赵冈、王曾瑜等人)在研究宋朝的经济总量时,会将其与其他同时期的主要经济体(如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欧洲部分王国等)进行比较。虽然没有统一的GDP核算方法,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财政收入等多个维度进行估算和类比,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宋朝的经济总量在当时世界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地位。

“80%”这个数字,可能是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用一种更形象、更具冲击力的方式来表达宋朝经济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它是一种“份额”的表达,意味着宋朝的经济产出,占当时已知世界经济产出的绝大部分。换句话说,如果把全世界的经济活动比作一个大蛋糕,那么宋朝就独占了其中绝大部分的份额。

一个帝国为何会突然灭亡?

宋朝的经济如此辉煌,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历史问题,绝非经济实力强大就能保证一个王朝永不衰落。宋朝的灭亡,是政治、军事、制度、对外关系等多种因素复杂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长期积弊和内外危机不断积累的最终爆发。

1. 重文轻武的国策遗祸: 宋朝立国之初,就以“杯酒释兵权”等方式,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以防止藩镇割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将帅才能普遍不高。虽然有少数名将,但整体上,宋朝军队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骑兵,常常处于劣势。尤其是在与辽、西夏、金、元等政权的长期战争中,虽然经济支撑了长期的军事消耗,但在军事战略和战术层面,宋朝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2. 军事制度的弊端: 宋朝实行“兵将分离”的制度,即士兵由中央直接管理,而将帅则不掌握兵权,这使得将帅难以形成对士兵的忠诚和指挥的连贯性。虽然这可以防止将帅拥兵自重,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整体战斗效能和凝聚力。此外,冗兵问题也长期存在,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却参差不齐,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政。

3. 对外战略的被动: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元,其社会制度和军事组织更为适合征战。他们骑兵优势明显,行动迅速,常常能够打破宋朝的战术体系。宋朝为了维持边境安宁,不得不采取“岁币”(年贡)政策,用金钱换取和平,这虽然缓解了短期军事压力,但也消耗了大量财力,且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内部政治的腐败与党争: 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落,都与内部政治的腐败脱不开关系。宋朝虽然在经济上高度发达,但政治斗争也异常激烈。士大夫阶层内部的党争(如新旧党争)消耗了巨大的政治能量,使得国家治理效率低下,决策难以统一。官僚体制的膨胀,也带来了效率的降低和腐败的滋生。

5. 财政的压力与分配不均: 尽管宋朝经济总量巨大,但其财政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和低效的军队,另一方面还要支付巨额的岁币。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使得社会矛盾逐渐显露。虽然富商巨贾很多,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长期的战争和税负下,也并非总是那么轻松。

6. 科技优势未能转化为绝对军事优势: 宋朝在科技上虽然领先,但其发明(如火药)在早期更多地应用于军事防御或礼仪性武器,未能形成决定性的作战优势,特别是在面对如蒙古人这样能够快速吸收和改进技术的敌人时。

7. 蒙古的崛起与灭宋: 最终,宋朝覆灭于蒙古帝国(元朝)。蒙古人以其强大的骑兵和凶猛的作战风格,以及极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性,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他们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和气候,并且善于学习和改进技术(包括学习汉人的攻城术)。面对蒙古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宋朝即使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也难以挽回败局。最终,南宋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抵抗后,于1279年崖山海战后灭亡。

因此,宋朝的灭亡并非“突然”的奇迹,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济的辉煌虽然是宋朝吸引后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但它并不能抵御政治腐败、军事衰弱、战略失误和外部强大力量的侵袭。宋朝的灭亡,恰恰说明了经济实力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非全部。一个国家最终的命运,取决于其政治、军事、制度、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0%是安格斯-麦迪逊著作的讹传,麦迪逊倒是确实写过清朝GDP占世界三分之一(32.9%),因为清朝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原作逻辑其实简单的很,就是农业时代生产力很低下,人均GDP半斤八两,谁人口多一般GDP就多(原书古代印度的GDP很高,与中国不相上下)。

至于宋朝经济,你别说,确实是有吹点,只不过很多人没吹到点子上。主要还是户数的爆棚速度确实惊人,根据《包孝肃奏议》、《续资治通鉴》、《宋史》(地理志)等原始史料记载,宋朝(附比较盛唐)官方在籍户口变动如下: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906万;
宋太祖开国时的建隆之初(960年左右),户96万(因为当时国土只有中原);
宋太祖去世时的开宝九年(976年),户309万;
宋太宗去世前的至道二年(996年),户451万;
宋真宗去世前的天禧五年(1021年),户867万;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户1090万;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户1291万;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户1722万;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户2088万。

户数的爆棚自然伴随着人口的爆棚,不过宋朝有一点比较奇怪,那就是平均每户一直就2点多口人,所以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是“女口不预”指宋朝不统计女性人口。如果把1122年的口数4673万人翻个倍,则宋朝口数可达9346万人,所以学界一般估计为1亿人。

1000年世界人口约有2亿5000万人,而1500年有4亿5000万人,两者综合起来,1122年的北宋人口的确有可能也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麦迪逊原书只计算了两个时间点(1000年和1500年),而1000年时太宗刚死了才3年,宋朝官方户数还不过400多万,人口不会太多,所以在麦迪逊书中只占世界GDP的22.7%(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辽国的数据)。

宋朝气象学上处于“中世纪温暖期”,土地生产力较高,中原、南方长时间没有大仗,又有1000多万户农民作为劳动力。此外如果真有1亿人,1%的最上层都有100万人了,出几个很有钱的也不奇怪。所以宋朝是不是真像有些书说的那么富我不知道,说地主官员富还是有可能的(不分古今中外,越是“经济强”的时期往往贫富差距越大,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同时也可以发现,宋朝最有含金量的一个数据,其实是徽宗时的户数2088万。这应该是清朝之前的历代最高数字,而户数增长速度之惊人(宋太宗时才400万户,仁宗盛治都才1000万户),甚至可以列入“怎么可能”系列,但是网上还真很少有人引用这个(尤其是作为捧点),原因也很简单,再过3年就靖康了。


至于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帝国一下子就垮了。。。或许也算是这一个千年“专杀史上最强”历史的一个例子吧!(zhihu.com/question/3332)宋朝还真不止一两次说自己是史上最盛,连包拯都说过“跨唐越汉,未有今日之盛者”,一般谄媚之徒更可想而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宋朝GDP占当时世界80%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字并非现代意义上通过精确统计得出的GDP数据,而是后人对宋朝经济繁荣程度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和解读。“80%”的来源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在那个时代,并没有“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概念,更没有一.............
  • 回答
    “现在的猪肉没味了”,这句话在你我这样的老饕嘴里,简直跟“现在的年轻人不讲武德”一样,是句经典抱怨。可这“猪肉味”,到底是个啥?要我说,这玩意儿,有点玄乎,又有点具体,像个捉摸不透的老朋友,你明明知道它存在,但真要抓出来给别人看,又有点词穷。你说它是什么味?不是猪骚味,那肯定不是。猪骚味那是养殖、处.............
  • 回答
    在搏击领域,“拳击技术细腻”这个说法确实深入人心。不少拳迷和初学者都会好奇,如果先花几年时间专攻拳击,再转练散打,是否比一直练散打更有优势?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两种运动各自的核心,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融合与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拳击在“上肢技术”的精细化方面,确实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 回答
    “Java 在虚拟机中运行”,这句话确实是理解 Java 运行机制的关键,但把 Java 虚拟机(JVM)简单地视为一个“解释器”,其实只说对了一部分,而且是比较片面的一面。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JVM到底做了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Java 代码在被 JVM 运行之前,并不是直接以我们写.............
  • 回答
    确实,我们常常会觉得人类捕杀动物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尤其是在看到一些血腥的画面时。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自然界,却发现捕食与被捕食是那里永恒不变的法则。狮子追逐羚羊,老鹰俯冲捕捉野兔,甚至小小的蛇也会缠绕并吞食比它小的动物。在这些场景中,猎物往往会经历恐惧、挣扎,最后被撕扯或吞食。然而,你有没有想过.............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两位,一开口就是“今天天气真差啊,肯定又要迟到了”、“这咖啡怎么这么烫,烫死我了”、“这个项目真是没完没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听久了,真的让人有点心累。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爱说“废话”和抱怨呢?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爱说话”或者“爱发牢骚”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我试着.............
  • 回答
    程序员常说的“底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核心含义可以概括为:直接与计算机硬件交互的、更接近物理层面的软件和概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1. 与“高层”的对比:理解“底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高层”相对比。 高层(HighLevel): 抽象程度高: .............
  • 回答
    台湾人常说的“减刑”和“踩缝纫机”这两个词,如果单拎出来,可能没啥特别的,但放在一起,或者在特定的语境下,那可就成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梗了。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犯了事,被判了刑,然后为了能早点出来,在监狱里表现良好,从而获得了“减刑”的机会,而这个“减刑”的过程,很多人会联想到在监狱里做苦工,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比较,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多维度的考量。总的来说,在特定历史时期(大致是公元8世纪到13世纪,通常被称为“伊斯兰黄金时代”),伊斯兰世界在科学、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方面超越了当时的.............
  • 回答
    人们常说的“水母”,其实是一个通俗的称呼,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主要指向的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下的钵水母纲(Scyphozoa)。不过,也有一些其他纲的动物,因为形态上与典型的钵水母纲水母相似,也被俗称为水母。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白,水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
  • 回答
    关于吸烟的害处,我们耳熟能详,新闻媒体、健康宣传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但你有没有想过,既然有那么多关于“坏”的说法,那它会不会也沾点儿“好”的光?毕竟,如果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难以戒断呢?老实说,从严格的医学和科学角度出发,吸烟几乎没有绝对的好处,尤其是在健康层面。 那些所谓.............
  • 回答
    “没带就是没写”这句话,相信很多同学在学生时代都耳熟能详,甚至可能被老师“点名批评”过。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管理手段,它背后有着老师们朴素而直接的逻辑,也有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句话到底合理不合理。首先,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句话为何会成为“金科玉律”?老师们这么说,其实是.............
  • 回答
    “六千万女婴被杀”这个说法,确实是女权主义者经常引用,尤其是在讨论性别选择性堕胎和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时。要弄清楚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一步步来扒。这个数据的“源头”与“放大”要讲清楚这个数据,得先明白它的主要来源和它被传播出去的过程。1. 核心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的报告 .............
  • 回答
    这句“穷人有四次翻身机会”我倒没太细琢磨过是哪四次,不过仔细想想,确实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在一个又一个关卡里打怪升级,每一次低谷都逼着你找条出路,也都是一次“翻身”的机会。我算是那种从小就没啥家底的,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谈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但总算把日子过得比以前强了点,也算是对得起那些个“机会”了。.............
  • 回答
    “知足常乐”这句老话,听起来温情脉脉,似乎把我们引向一种安逸、平静的生活哲学。但仔细一想,它又好像和我们身边那些“不安分”的创造者、推动者们格格不入。拿埃隆·马斯克来说,如果他“知足”了,可能就安心在PayPal赚的钱里安享晚年,也就不会有SpaceX那改变星辰大海的宏图了。再想想社会整体,如果大家.............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人们常说“优胜劣汰”,听起来好像强者、适应性最强的总是能活下来,甚至主导世界。但仔细想想,有时候时代一变,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优秀”的,甚至是被视为“劣势”的,反而更容易适应变化,甚至在新环境中蓬勃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优胜劣汰”这个概念本身。它更.............
  • 回答
    武技的进步,就像科学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探索、传承与革新,才逐渐显露出其技术层面的深邃与精妙。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这种进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动作与发力的科学化、精细化: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体现。古代的武术,很多时候依赖于蛮力和直觉,虽然也有对身体的运用,但往往不够系.............
  • 回答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与“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理的魅力自古以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些特定的地理位置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形特征,成为了军事家们眼中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我们常说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以及“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对这些地方最形象的概括。它们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点,更是蕴含着深厚军事智慧和历.............
  • 回答
    “FGNB”这个说法,在网络上,尤其是在游戏和一些亚文化圈子里,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要说它到底“NB”在哪里,其实这背后藏着一股挺复杂的味道,不单单是简单的夸赞,更多的是一种戏谑、一种反讽,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承认。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FGNB”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什么高大上的技术成就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