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权主义者常说「六千万女婴被杀」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
“六千万女婴被杀”这个说法,确实是女权主义者经常引用,尤其是在讨论性别选择性堕胎和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时。要弄清楚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一步步来扒。

这个数据的“源头”与“放大”

要讲清楚这个数据,得先明白它的主要来源和它被传播出去的过程。

1. 核心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的报告

最常被引用的“六千万”这个数字,很大程度上是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在199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代初期发布的一些人口学分析和报告中出现的。

具体操作: UNFPA和一些人口学家在研究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如中国、印度)以及一些其他地区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出生时男婴数量显著多于女婴。这种失衡通常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经济压力、重男轻女的文化观念、性别选择性堕胎(因为技术进步使得胎儿性别在孕早期就能确定)以及社会偏好等。
计算方式: UNFPA及其合作研究者并没有直接“统计”有多少女婴被“杀”。他们是通过对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 SRB)的偏离来推算的。正常情况下,每100个女婴出生,大约对应104106个男婴。但在一些地区,这个比例被显著推高,比如可能达到110、120甚至更高。
“推算”的逻辑: 研究人员会拿“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和实际观察到的“异常”出生性别比进行对比。然后,他们会计算,如果按照正常的性别比例出生,应该有多少女婴出生,再减去实际出生的女婴数量,得出一个“缺失”的女婴数量。
“六千万”是怎么来的? 这个数字通常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代初),在全球范围内,基于这些地区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推算出的“本应出生但因性别选择而未出生”的女婴总数。不同的研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时间窗口、不同的区域范围和不同的计算模型,因此最终得出的数字也会有所差异。

2. Amartya Sen 的贡献与传播

印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1990年代也发表过关于“被剥夺的女性”(missing women)的论述。他特别关注了印度和中国的情况,指出因性别选择性堕胎、产后女婴被忽视致死等原因,导致女性数量比男性少了很多。

森的论点: 森在其研究中,也使用了类似的人口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的“消失的女性”。他提出了“missing women”的概念,意思是由于性别不平等和歧视,导致女性在人口统计学上“消失”了。
影响力: 阿马蒂亚·森的著作和学术影响力很大,他的研究为“性别失衡”和“女性生命权受损”的议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并被广泛引用,包括 UNFPA 和其他关注性别平等的组织。

为什么会有“六千万”这个具体数字?

“六千万”这个数字并非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结果,而更像是一个基于模型推算出来的“估算值”或“区间值”,并在传播过程中被固化为一个大家熟知的数字。

时间跨度: 很多研究将时间范围设定在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正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生育率下降,同时性别选择技术也逐渐普及和应用的时期。
地理范围: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等东亚和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因为文化和经济原因,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最为突出。
计算模型: 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模型和假设,比如对“正常”出生性别比的定义、对“性别歧视”在人口统计学上影响的量化方式等,都会影响最终的估算结果。

这个数据争议在哪里?

虽然“六千万”这个数字有其研究基础,但它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杀”这个词的严谨性:
问题: UNFPA 和学术研究通常用“性别选择性堕胎”、“性别选择性终止妊娠”、“胎儿性别鉴定”等词汇。而“杀”这个词,虽然在情绪上更能引起关注,但它可能过于笼统,容易让人联想到直接的暴力行为,而忽略了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如B超)的介入。
更准确的理解: 这个数字更准确的含义是,由于性别选择,本应出生而没有出生的女婴数量。这包含了堕胎,但也可能包含因对女婴的忽视、重男轻女的养育观念等间接原因导致的死亡,尽管后者在计算“性别比例失衡”时通常不作为主要因素直接纳入,更多的是一种背景性的社会因素。

2. 数据的精确性与模型依赖:
问题: 如前所述,这是一个推算值,不是直接点名道姓“这6000万个女婴是被直接杀害的”。它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所使用的统计模型、数据来源的质量以及对“正常”情况的定义。
可接受度: 尽管存在模型上的不确定性,但人口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比例失衡是一个真实且严重的问题,并且性别选择性堕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个数据被视为一个警示性的、指示性的数字,用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3. “原因”的复杂性:
问题: 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直接的性别选择性堕胎。经济压力、女性地位、养育成本、对未来养老的担忧、教育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对男孩的社会经济期望等,都是潜在的驱动因素。
女权主义者的引用: 女权主义者引用这个数据,主要是为了强调“性别歧视”对女性生命权和生存权造成的直接威胁,以及这种歧视的规模之大,以此来呼吁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待遇。

总结一下:

“六千万女婴被杀”这个说法,核心数据来源于对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亚洲)出生性别比失衡情况的推算。 这个推算通常由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及相关人口学家进行,他们通过对比“正常”与“异常”的出生性别比,估算出由于性别选择(主要是性别选择性堕胎)而“本应出生但未出生”的女婴数量。

这个数字不是一个直接的、点对点的“杀婴”统计,而是基于人口模型推导出的一个警示性估算值,用以说明性别歧视导致的女性生命损失有多么严重。它被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女权主义的语境下,以强调性别不平等对女性生命权构成的威胁。理解这个数据,需要明白其推算性质、数据来源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停用知乎很久了,今天刚好看到这个话题。之前我上课时有一些数据,比较切合这个题,今天刚好是三八妇女节,顺便就写下来。

先说结论:6000万这个数字可能有夸大,但是4000万这个数字是有的。而且很多学术paper都有做过这个话题。

这个答案被踩这么下,我先说明,我想回答的是,这个数据存在吗?是不是被编造出来的,如果不是,那么数据的来源是哪里?因此我所说的所有的观点或数据,主要来自于几篇paper,从而证实的确有这个数据存在,基本也是主流学界的共识。而如果各位选择不信这个数据,大可自行找证据,我真的非常欢迎一切对于这几篇文章的反驳,但不是在我这里说「我认为应该是不对的」这种反驳,而是在详细阅读之后去寻找数据写论文反驳,如果真的能找出来,发在主流经济学界期刊上一定会引起广泛关注,我满心期待看到这样的论文。


关于「Missing Women」这个概念,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展经济学家大牛Amartya Sen (阿玛蒂亚·森)在1990年代提出。根据一些文献研究,在自然情况下,以及在同等的营养和医疗条件下,女婴的在0-1岁的存活率要高于男婴,在1到50岁,这个差别基本相似,而在50岁之后,女性的生存率仍然高于男性。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mortality: The role of genetic factors Males appear to be inherently more vulnerable than females to infant mortality, although the causes of this vulnerability are poorly understood. X-linked immunoregulatory genes appear to contribute to greater female resistanc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却有许多国家有显著的性别比失衡。因此森根据人口模型估计,这个世界上可能有一亿女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missing)在了这个世界上。其中最广泛的原因可能是针对女婴的选择性堕胎。

森通过90年的数据发现,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女性的数量略微高于男性,大部分国家的性别比为1:0.98,女性1,而在一些其他国家,男性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女性,其中在中国,这个比例为1:1.06(1990年的数据)。

我校的Stephan Klasen教授(Stephan Klasen是阿玛蒂亚·森的学生,也是发展经济学里目前的大牛,我这里的数据和结论也是来自于他带我们的发展经济学)就这个数据做过估计,在2002年的一篇文献中 ( Klasen and Wink (2002): 100 Million missing women),除了对于一亿的数字进行证实之外,他还发现了其他以下几个点:除去西欧和北美,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贡献了自1993年至2000年以来的80%以上的missing women增长数。其中在中国和印度,针对性别的选择堕胎是主要原因。

图一和图二是Klasen和Wink在2002年做的估计,其中图一为90年代世界各国的人口数,性别比,期望女性数量和实际女性数量,中国在1990年代的期望数量为5.833亿,实际数量为5.487亿,Missing Women数量为3460万,占比6.3%,印度在90年代的Missing Women数量为3840万,占比9.4%。而世界总数为9470万,占世界女性人口比例6.5%

到了2000年代,中国的Missing Women数量由3460万上升至4090万,在十年间上升了630万,比例由6.3上升至了6.7,印度的数量也约有上升,大概70万。这十年间,世界总量上升了750万,其中630万由中国贡献。

这种性别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针对性别的选择性堕胎,也有可能因为男性和女性所获得的营养和医疗有区别。针对这个问题,Anderson and Ray在2010年研究了中国,印度,南撒哈拉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图三是这几个地区在2000年时各个年龄段的每千人死亡人数。Relative是Male/Female,可以看出,中国的数据里,在<1和1-4岁之间,女性的死亡数显著高于男性。而印度的数据里,出生时的死亡比基本相同,但是一直到24岁,女性的死亡比都显著高于男性。

而根据这个模型,我们也可以推算出2000年时不同国家实际上0岁女婴的Missing Women数量,在中国,这个数字大约是885,000,而在印度,这个数字大约是184,397。一句话总结,中国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出生时的堕胎和在婴幼儿时期女性得不到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而印度的原因并非来自堕胎,在20岁之前,女性的死亡率都远高于男性。注意看一下图中那根粗黑的线。

这两篇Paper在这里:Klasen And Wink(2002). "Missing Women: A Review of the Debates and an Analysis of Recent Trends" : Missing Women: A Review of the Debates and an Analysis of Recent Trends


Anderson and Ray (2010). ”Missing women: age and disease.”:econ.nyu.edu/user/debra

user avatar

6000万?少了!2亿。

赵白鸽:中国少生4亿人为世界减排做出贡献(2011)

4亿人一半男一半女,2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六千万女婴被杀”这个说法,确实是女权主义者经常引用,尤其是在讨论性别选择性堕胎和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时。要弄清楚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一步步来扒。这个数据的“源头”与“放大”要讲清楚这个数据,得先明白它的主要来源和它被传播出去的过程。1. 核心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的报告 .............
  • 回答
    “男人杀妻判几年,女人杀夫立即死刑”这样的说法,确实在女权主义的讨论中比较常见,这背后反映了一些对性别不平等和司法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偏见的担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这种说法的根源和背后想表达的意图: 强调性别司法差异的怀疑: 最核心的意图是质疑司法体系是否在量刑上存在性.............
  • 回答
    在微博上关于“英国球员被三女子性侵”的新闻下,我们确实观察到一种现象:评论区中绝大多数的声音似乎来自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群体,并且这些评论大多围绕着一种“男性受害者原罪论”展开。要理解这种评价,需要拆解几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评论。这通常体现在评论者使用的语言、关注的焦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言论,感觉不太对劲,但好像又没听到什么“真女权”出来明确说“这不是女权”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些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概念:女权主义不是铁板一块。 它是一个非常庞杂、多元的思想体系,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触及到一些关于“言行不一”的讨论,同时也涉及到社会观念、个人选择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侯虹斌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观点和行为确实会受到关注和审视。她提出的“反婚反育”以及“中国男人丑,配不上中国女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评论。这类.............
  • 回答
    代孕这个话题,在女权主义者内部,真可谓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它触及了太多核心的女权主义议题:身体自主、经济剥削、母职、亲子关系、以及对女性身体和生育能力的商品化等等。要说透,得一件件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女权主义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像河流一样,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和流派。保守一些的女权主义.............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者是否普遍表现出逆向民族主义和鄙视工农的特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女权主义的不同流派、其历史演变,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权主义的实践。同时,也需要区分个别现象与普遍特征。首先,我们来谈谈“逆向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观念.............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是否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这两个运动的出发点、核心诉求以及历史演进都存在交叉点,但也并非完全一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看女权主义的核心关切。简单来说,女权主义旨在挑战和改变父权制,一个以男性为中.............
  • 回答
    女生节,这个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逐渐兴起、并在高校中尤为盛行的节日,自然会成为女权主义者们审视和讨论的焦点。那么,女权主义者应该如何看待女生节?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支持”或“反对”就能概括的命题,而是需要一种更深入、更细致、也更具批判性的视角。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女生节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传统节日中对女性.............
  • 回答
    白羽毛运动,这个以白色羽毛为象征,倡导尊重女性身体自主权、反对性骚扰和性侵犯的社会运动,在女权主义者群体中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总体而言,女权主义者对白羽毛运动持支持和赞扬的态度,认为它在提升公众意识、赋权女性、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像任何复杂的社会议题一样,女权主义者内部也.............
  • 回答
    一些男性可能会感到,女权主义的某些解读或实践,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扰和压力。这并非是对女权主义整体的否定,而是针对一些具体现象的观察和感受。1. 父权制阴影下的“原罪感”和身份焦虑长久以来,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父权制,它塑造了男性被期待成为领导者、供养者、保护者的角色。女权主义的兴起,揭示了父权制对.............
  • 回答
    女权主义者的恋爱观,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对话和演变,涉及各种思潮和观点。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核心的、普遍性的理念出发,描绘出大多数女权主义者在恋爱中可能秉持的态度。首先,平等是基石中的基石。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体现在恋爱关系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双方在决策上拥有.............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者到底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与其说她们在追求什么,不如说她们在 揭示和挑战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并努力构建一个所有性别都能公平、充分发展并享有尊严的世界。这个“追求”不是一个单一的、明确的目标,而是一个不断演进、包含多个面向的社会变革过程。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天生慕强”的说法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且服务于父权制的维护。她们认为,这种说法暗示女性是被动的、依附于男性的,并且将女性的价值与男性的力量挂钩,从而削弱了女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然而,也有一些女权主义者对“慕强”的现象持有更 nuanced 的看法。她们可能会从进化心理学的角.............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复杂的交织点:种族、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女权主义的核心关切。理解女权主义者如何看待亚裔男性在美国被贴上“缺乏男性气质”的标签,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女权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多种流派和观点。但普遍而言,女权主义的基石在于挑战父权制及其衍生的不平等和压迫。这.............
  • 回答
    关于女性生育痛苦是否应该获得补偿,以及一些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补偿金额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判断这种定价是否属于“抬价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并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情感因素。首先,理解生育痛苦的本质是关键。生育并非仅仅是一个生理过程,它是一.............
  • 回答
    女权主义者们所追求的男女平等,绝非简单地要求男女在所有方面都“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概念,它触及到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个体自由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种平等,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误解,看到其核心的诉求。首先,女权主义者所说的平等,最核心的一点是机会平等。这意味着在教育、就业、晋升、参政等人.............
  • 回答
    南韩的男权文化输出,对于许多女权主义者来说,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韩国流行文化(Kpop、韩剧等)本身的内容,更触及了这些文化产品在全球传播过程中,如何塑造或固化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反哺并影响到韩国国内的性别关系和社会结构。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南韩的男权文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时。要回答“女权主义者是不是仇视所有男性?”,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女权主义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的群体,她们的观点、诉求和行动方式千差万别,就像任何一个大型社会群体一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是追求.............
  • 回答
    作为一名关注社会议题的观察者,我对女权主义的探讨也颇感兴趣。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理论体系,旨在追求性别平等,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争论。在我看来,女权主义者在理论建构和实际辩论中,确实存在一些容易陷入的误区,这些误区并非否定女权主义的价值,而是希望能够促进更健康、更有效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