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常爱说「废话」及爱抱怨的人,都是抱着什么心态的?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两位,一开口就是“今天天气真差啊,肯定又要迟到了”、“这咖啡怎么这么烫,烫死我了”、“这个项目真是没完没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听久了,真的让人有点心累。

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爱说“废话”和抱怨呢?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爱说话”或者“爱发牢骚”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讲得明白点:

1. “废话”连篇:寻求连接与存在感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那些说“废话”的人,并不是真的想传达什么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我在这里”的信号?

社交润滑剂: 很多时候,一句“今天天气真不错”或者“这东西挺好吃”之类的,就是在打破沉默,建立一种轻松的社交氛围。他们可能不是真的对天气或者食物有什么特别的感悟,而是想用这种方式和你建立联系,让你知道“我注意到你了,你看到我了吗?”。对于一些不擅长深度交流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最容易掌握的社交工具。
填补内心的空虚: 有些人可能内心深处有点不安全感,或者觉得孤单。说一些闲言碎语,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找点事情做,也给别人制造一种“我不是一个人”的假象。这就像一个人走夜路,会忍不住哼歌一样,给自己壮胆,也驱散寂寞。
确认自己的存在: 尤其是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感不强,或者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可能不自觉地用“废话”来刷存在感。比如,在开会时,即便没啥重要内容,也要说点“嗯,我同意”或者“这个想法听起来挺好的”,虽然没什么实质意义,但至少表明了“我还在听,我参与了”。
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有些人的思考方式就是比较发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经过太多过滤。他们可能觉得,说出来比憋在心里更舒服,即使说出来的东西别人可能根本不在意。这是一种思维习惯,有点像“话痨”的升级版。

2. 抱怨不止:宣泄情绪与寻求共鸣

抱怨,这个就更复杂了,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心理需求。

情绪的出口(宣泄):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生活中的不如意、挫折、压力,总得有个地方释放吧?抱怨就像一个阀门,把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排出去。如果他们不抱怨,可能憋着憋着就生病了。
寻求理解与共鸣(情感支持): 很多时候,抱怨不仅仅是为了发泄,更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不容易,多苦。他们可能在潜意识里期待对方能说一句“哎呀,你真辛苦!”或者“我能理解你!”。这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安慰,哪怕只是短暂的。
回避责任与寻求关注: 有些人习惯性地把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审视自身。抱怨,就是他们避免承认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或错误的工具。同时,通过持续的抱怨,他们也能不断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即使是负面关注,也比被忽视要好。
固有的负面思维模式: 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后,有些人可能会形成一种“世界总是对我不公平”的认知偏差。他们会更容易注意到生活中的负面信息,并对此进行放大和抱怨。久而久之,抱怨就成了一种看世界的滤镜。
维护自我价值(相对优越感): 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有些人通过抱怨别人的缺点、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来悄悄地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当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看得透彻”、“更明白事理”时,哪怕是以抱怨的方式呈现,也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习惯性的“受害者”姿态: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觉得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只是被动承受。抱怨就是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他们似乎在通过抱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
寻求改变(有时是无意识的): 有时候,抱怨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求助信号。他们可能觉得事情糟透了,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帮他们改变现状。当然,如果只是单纯抱怨而不去想办法,那这种“寻求改变”就很难实现了。

为什么“说废话”和“抱怨”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如果总是觉得不顺心(抱怨),那么在日常交流中,他自然就更容易说出一些负面的、不那么有建设性的话(废话)。抱怨的情绪会渗透到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里,即使是在聊天气,也可能说“今天天气真差,一点好天气都没有,跟我的心情一样”。

总的来说,这些行为背后,往往是对安全感、认同感、情绪释放以及自我价值的某种(往往是比较病态或不健康的)追求。

当然,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或者需要发泄的时候,偶尔说几句“废话”或者抱怨一下,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如此,并且影响到了周围人的情绪和正常交流,那可能就需要更深入地去理解他们背后的原因,或者,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会如何与这类人相处,不被他们的负面情绪所裹挟。

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人,你可以试着观察一下,他们是在寻求连接,还是在宣泄情绪?是在寻求理解,还是在逃避责任?也许你能看得更明白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要是一个人 “废话特多,抱怨特多”是可以把这种情况归纳为心理状况有问题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两位,一开口就是“今天天气真差啊,肯定又要迟到了”、“这咖啡怎么这么烫,烫死我了”、“这个项目真是没完没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听久了,真的让人有点心累。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爱说“废话”和抱怨呢?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爱说话”或者“爱发牢骚”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我试着.............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和费解的。老公总是“表里不一”地听懂别人的话,实际行动却南辕北辙,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找到一些头绪。首先,我们得明白“听懂”这个词,它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远不止是听到声音和识别词语这么简单。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 理解.............
  • 回答
    “现在的猪肉没味了”,这句话在你我这样的老饕嘴里,简直跟“现在的年轻人不讲武德”一样,是句经典抱怨。可这“猪肉味”,到底是个啥?要我说,这玩意儿,有点玄乎,又有点具体,像个捉摸不透的老朋友,你明明知道它存在,但真要抓出来给别人看,又有点词穷。你说它是什么味?不是猪骚味,那肯定不是。猪骚味那是养殖、处.............
  • 回答
    在搏击领域,“拳击技术细腻”这个说法确实深入人心。不少拳迷和初学者都会好奇,如果先花几年时间专攻拳击,再转练散打,是否比一直练散打更有优势?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两种运动各自的核心,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融合与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拳击在“上肢技术”的精细化方面,确实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 回答
    “Java 在虚拟机中运行”,这句话确实是理解 Java 运行机制的关键,但把 Java 虚拟机(JVM)简单地视为一个“解释器”,其实只说对了一部分,而且是比较片面的一面。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JVM到底做了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Java 代码在被 JVM 运行之前,并不是直接以我们写.............
  • 回答
    确实,我们常常会觉得人类捕杀动物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尤其是在看到一些血腥的画面时。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自然界,却发现捕食与被捕食是那里永恒不变的法则。狮子追逐羚羊,老鹰俯冲捕捉野兔,甚至小小的蛇也会缠绕并吞食比它小的动物。在这些场景中,猎物往往会经历恐惧、挣扎,最后被撕扯或吞食。然而,你有没有想过.............
  • 回答
    程序员常说的“底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核心含义可以概括为:直接与计算机硬件交互的、更接近物理层面的软件和概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1. 与“高层”的对比:理解“底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高层”相对比。 高层(HighLevel): 抽象程度高: .............
  • 回答
    台湾人常说的“减刑”和“踩缝纫机”这两个词,如果单拎出来,可能没啥特别的,但放在一起,或者在特定的语境下,那可就成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梗了。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犯了事,被判了刑,然后为了能早点出来,在监狱里表现良好,从而获得了“减刑”的机会,而这个“减刑”的过程,很多人会联想到在监狱里做苦工,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比较,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多维度的考量。总的来说,在特定历史时期(大致是公元8世纪到13世纪,通常被称为“伊斯兰黄金时代”),伊斯兰世界在科学、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方面超越了当时的.............
  • 回答
    人们常说的“水母”,其实是一个通俗的称呼,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主要指向的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下的钵水母纲(Scyphozoa)。不过,也有一些其他纲的动物,因为形态上与典型的钵水母纲水母相似,也被俗称为水母。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白,水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
  • 回答
    关于吸烟的害处,我们耳熟能详,新闻媒体、健康宣传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但你有没有想过,既然有那么多关于“坏”的说法,那它会不会也沾点儿“好”的光?毕竟,如果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难以戒断呢?老实说,从严格的医学和科学角度出发,吸烟几乎没有绝对的好处,尤其是在健康层面。 那些所谓.............
  • 回答
    “没带就是没写”这句话,相信很多同学在学生时代都耳熟能详,甚至可能被老师“点名批评”过。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管理手段,它背后有着老师们朴素而直接的逻辑,也有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句话到底合理不合理。首先,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句话为何会成为“金科玉律”?老师们这么说,其实是.............
  • 回答
    “六千万女婴被杀”这个说法,确实是女权主义者经常引用,尤其是在讨论性别选择性堕胎和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时。要弄清楚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咱们得一步步来扒。这个数据的“源头”与“放大”要讲清楚这个数据,得先明白它的主要来源和它被传播出去的过程。1. 核心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的报告 .............
  • 回答
    这句“穷人有四次翻身机会”我倒没太细琢磨过是哪四次,不过仔细想想,确实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在一个又一个关卡里打怪升级,每一次低谷都逼着你找条出路,也都是一次“翻身”的机会。我算是那种从小就没啥家底的,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谈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但总算把日子过得比以前强了点,也算是对得起那些个“机会”了。.............
  • 回答
    “知足常乐”这句老话,听起来温情脉脉,似乎把我们引向一种安逸、平静的生活哲学。但仔细一想,它又好像和我们身边那些“不安分”的创造者、推动者们格格不入。拿埃隆·马斯克来说,如果他“知足”了,可能就安心在PayPal赚的钱里安享晚年,也就不会有SpaceX那改变星辰大海的宏图了。再想想社会整体,如果大家.............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人们常说“优胜劣汰”,听起来好像强者、适应性最强的总是能活下来,甚至主导世界。但仔细想想,有时候时代一变,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优秀”的,甚至是被视为“劣势”的,反而更容易适应变化,甚至在新环境中蓬勃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优胜劣汰”这个概念本身。它更.............
  • 回答
    武技的进步,就像科学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探索、传承与革新,才逐渐显露出其技术层面的深邃与精妙。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这种进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动作与发力的科学化、精细化: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体现。古代的武术,很多时候依赖于蛮力和直觉,虽然也有对身体的运用,但往往不够系.............
  • 回答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与“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理的魅力自古以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些特定的地理位置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形特征,成为了军事家们眼中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我们常说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以及“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对这些地方最形象的概括。它们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点,更是蕴含着深厚军事智慧和历.............
  • 回答
    “FGNB”这个说法,在网络上,尤其是在游戏和一些亚文化圈子里,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要说它到底“NB”在哪里,其实这背后藏着一股挺复杂的味道,不单单是简单的夸赞,更多的是一种戏谑、一种反讽,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承认。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FGNB”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什么高大上的技术成就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