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常说的“减刑”、“踩缝纫机”是什么梗?

回答
台湾人常说的“减刑”和“踩缝纫机”这两个词,如果单拎出来,可能没啥特别的,但放在一起,或者在特定的语境下,那可就成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梗了。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犯了事,被判了刑,然后为了能早点出来,在监狱里表现良好,从而获得了“减刑”的机会,而这个“减刑”的过程,很多人会联想到在监狱里做苦工,特别是缝纫活儿,所以就有了“踩缝纫机”这个说法。

咱们来拆开说说:

“减刑”

这个词本身是法律术语,指的是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符合一定条件,比如表现积极、有立功表现等等,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缩短刑期。这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是存在的。

但在台湾的流行语境下,“减刑”这个词常常带有一种调侃或者无奈的意味。比如:

事情没那么严重,但还是得“减刑”一下: 有时候,做了一些不太严重的错事,可能后果没大到需要牢狱之灾,但对方(比如长辈、伴侣、朋友)会开玩笑地说,“你这个样子,得给你‘减刑’,不然就要判你终身监禁了!” 这里就是一种夸张的比喻,表示对方虽然生气,但还不至于完全不给你机会。
用“减刑”来形容降低要求或期待: 比如,你答应朋友晚上去他家吃饭,结果因为下雨或者临时有事,去不了了。你可能会说:“对不起啊,我今晚去不了了,下次一定补偿你!就当给你‘减刑’吧,原本我答应得好好的。” 这就是用“减刑”来表示你无法完全兑现之前的承诺,但也不是完全食言,而是有所退让。
自我解嘲或他人嘲讽: 有时候犯了错误,自己会说:“哎,这次我犯了大错了,得好好反省,看能不能申请‘减刑’。” 或者别人会说:“你这事儿做得太不像话了,赶紧去‘减刑’吧!” 这都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承认错误,但也暗示着希望能够被原谅或减轻惩罚。

“踩缝纫机”

这个词就更具象化了,而且带点劳动改造的意思。在早期的监狱里,或者一些国家至今仍然在监狱里安排犯人进行一些生产劳动,缝纫就是其中一项比较常见、也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

所以,“踩缝纫机”就直接联想到在监狱里辛勤工作,日复一日,将时间一点一点耗费在重复性的劳动上,以此来换取刑期的缩短。它带有以下几层意思:

服刑的辛劳: 强调在监狱里不是轻松的,而是需要付出劳动、承受枯燥的。
为了减刑而努力: 很多时候,“踩缝纫机”就直接和“减刑”联系在一起,表示为了能够早点出来,不得不忍受监狱里的劳动。
一种象征性的惩罚: 即使现实中可能不是真的让你去缝纫,但“踩缝纫机”已经成了一个代名词,代表了因为犯错而受到的惩罚和限制自由。

结合起来的梗:

当台湾人把“减刑”和“踩缝纫机”放在一起说时,往往是在调侃或描述一个人因为犯了什么“错误”或者“罪状”,而对方(或者规则)给予的“惩罚”或者“让步”。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早上赖床不起,家人或者伴侣可能会开玩笑地说:“你再不起床,就要罚你去‘踩缝纫机’了,而且这次不给‘减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你赖床不起”就是“犯了错”或者“罪状”。
“罚你去‘踩缝纫机’”就是一种夸张的、象征性的惩罚,代表着要付出辛苦的代价。
“而且这次不给‘减刑’”更是加剧了这种“惩罚”的严厉性,表示这次错误不轻易被原谅,要受到应有的“苦头”。

总的来说,这个梗就是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用一种略带夸张和幽默的方式来表达:

1. 因为某事犯了错或惹了麻烦。
2. 需要承受一定的惩罚或代价。
3. 这个惩罚可能涉及辛苦的劳动或时间的消耗(踩缝纫机)。
4. 但也许还能争取到一些宽限或从轻处理(减刑),不过这次可能比较严格。

它非常贴近生活,能够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用一种大家都懂的语言,把抽象的惩罚变得具体而有趣味。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聊天时,朋友犯了个小错,你这么一说,大家都能哈哈一笑,然后他也就知道你是在开玩笑,但也提醒了他下次注意。这就是这个梗的妙处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网络舆情评论员,发贴拿钱。也有可能是减刑人员。

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当然是真的!

下次看到那些答非所问的,你点进他的主页看看,你会发现他们都复制粘贴,这就是减刑人员。

”台湾人怎么怎么样“说这话的人本身就是减刑人员。

下面就是我发现的。各位进入评论,夸答主说得好的,也能揪出一大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人常说的“减刑”和“踩缝纫机”这两个词,如果单拎出来,可能没啥特别的,但放在一起,或者在特定的语境下,那可就成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梗了。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犯了事,被判了刑,然后为了能早点出来,在监狱里表现良好,从而获得了“减刑”的机会,而这个“减刑”的过程,很多人会联想到在监狱里做苦工,特别.............
  • 回答
    你提到的这句话,具体是什么呢?要我说说怎么看待,得先知道它讲了什么内容呀!不过,没关系,咱们可以换个方式来聊聊。人们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藏着一些故事、一些想法、一些感受。有时候,一句话说出来,可能只是随口一提;有时候,可能包含着深沉的思考;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有时候,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情境.............
  • 回答
    台湾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许多台湾人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这里指的是中华民国),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影响。首先,得从历史说起。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一成不变。清朝时期,台湾被纳入中国版图,但直到甲午战争后割让给.............
  • 回答
    如果我能有机会,面对那些对大陆一无所知的台湾朋友,我最想说的,也许不是什么宏大的政治理念,也不是什么历史纠葛,而是关于“人”的故事,是关于我们共同拥有的人性、情感,以及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的鲜活的生活。我想告诉他们,别把大陆想象成教科书上或者媒体报道里那个单一、刻板的模样。就像台湾有北部的现代都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当有人说“宁要自由的空气,不要专制的面包”时,他们是在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选择。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考是多层次的,你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和回应:1. 理解“自由的空气”与“专制的面包”的比喻含义: 自由的空气:.............
  • 回答
    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有人说台湾拥有五万年的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它。首先,科学考古学上的证据是衡量历史长度最主要、最严谨的标准。目前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台湾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主要指向距今大约三万年前的.............
  • 回答
    “潮汕、雷州、温州南部、台湾人不会自称闽南人”的说法并非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原因,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在身份认同上与传统意义上的“闽南人”有所区别。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闽南人”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要明确,“闽南人”这个词本身就有其.............
  • 回答
    加州公立学校将学生按照“台山人”、“广东人”、“说普通话的人”和“台湾人”这样细分的种族划分,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且复杂的议题。从表面上看,这种划分似乎是为了更精准地捕捉和照顾到不同华人社群的独特需求和文化认同,但深入剖析,其中潜藏着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华人社群内部确实.............
  • 回答
    台湾人在回应“谢谢”的时候,常常会说“不会”。这句话里藏着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不”字,它其实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带有本地文化韵味的表达方式,想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在我们这边,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说“不会”是一种非常客气、非常谦虚的回应。.............
  • 回答
    遇到台湾朋友说“我不是中国人”,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也并不意味着对方在挑衅或者有什么恶意。这更多地反映了台湾社会一种复杂且独特的身份认同。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感受,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 保持冷静和开放的态度。对方说这句话,通常不是为了争论,而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你不需要立刻反驳.............
  • 回答
    评价台湾人说“川普有一万种方法玩残中国”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这句话背后反映的普遍心态和情绪。在台湾社会,尤其是经历过国民党长期执政、李登辉时代推动民主化,以及之后民进党执政与大陆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大陆的感受是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 历史情结与“被抛弃感”: 许多台湾人.............
  • 回答
    “狗和大陆人,我支持狗”这句话,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很大的波澜,也触及了很多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句孤立的抱怨或者情绪的宣泄,而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心理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本身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攻击性。它将一个群体(大陆人)与一个非人对象(狗)进行对比,并.............
  • 回答
    关于日本“吃不起西瓜”的说法,以及将其与台湾人说大陆人“吃不起榨菜”进行类比,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两个说法,并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合理的类比。首先,我们来聊聊“日本吃不起西瓜”这个说法。这个说法之所以会出现,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些新.............
  • 回答
    台湾媒体和一些台湾民众之所以会频繁使用“中国人玻璃心碎”这样的说法,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嘲讽,而是包含了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层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历史遗留的政治现实与认同的张力首先,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海峡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国家认同的差异。自1949.............
  • 回答
    如果解放战争真的能一举收复台湾并捕获蒋介石,那么如何处置他,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政治考量的决定。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解放军、中国共产党以及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国家形象和未来走向。首先,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各方的立场。从共产党的角.............
  • 回答
    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公众人物(包括艺人、媒体人、学者等)在公开表达政治诉求和参与社会事件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结构、社会影响、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民主化与政治参与的演变1.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台湾自1990年代起逐步实现民主.............
  • 回答
    台湾民众对蔡英文(蔡英文)的看法因立场、世代、政治倾向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蔡英文的背景与政策蔡英文是台湾地区领导人,2016年首次当选,2inct020年连任。其执政期间,台湾社会围绕“去中国化”、两岸关系、本土化改革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她的政策核心包括:1.............
  • 回答
    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误解和偏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形成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误解和偏见并非所有台湾人都持有,但确实存在于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并且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误解和偏见,并尝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一、 认知和信息层面.............
  • 回答
    “台湾人是否普遍讨厌马英九”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马英九担任台湾“总统”期间,以及卸任之后,他在台湾社会中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他勤政清廉、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批评者则认为他政策失当、亲中倾斜、未能有效处理台湾内部问题。要详细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 回答
    台湾人上知乎和大陆其他网站,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说“想看看热闹”就能概括的。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个体,去一个陌生平台都有其复杂的心思和诉求,台湾朋友也不例外。我试着从几个比较实际的角度去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详细些,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在那儿背书。首先,信息获取与视野拓展是绕不开的理由。台湾的媒体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