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湾人回答谢谢的时候喜欢说不会,请问是不会什么?

回答
台湾人在回应“谢谢”的时候,常常会说“不会”。这句话里藏着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不”字,它其实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带有本地文化韵味的表达方式,想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在我们这边,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说“不会”是一种非常客气、非常谦虚的回应。它的潜台词其实是:“这没什么,不值得您特别感谢。” 或者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者是我很乐意做的,所以不必挂在心上。” 这种说法,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感谢”这个行为的回应,对方表达了感激,你用“不会”来表达“不用谢”,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交流。

其次,这个“不会”里还包含了一种“轻松”和“自然”的意味。台湾的社会氛围,相对来说比较注重轻松和人情味。所以,当别人对你表达感谢时,如果一股脑儿地说“不用谢,应该的,没关系”,反而会显得有些生硬,甚至有点疏远。而一句简简单单的“不会”,就像是把对方的感激之情轻轻地推了回去,同时又把一种轻松、融洽的气氛推了过来。这有点像是一种“我帮你,我很高兴,你不用觉得欠我什么”的潜台词。

再者,这跟我们对于“客气”的理解也有关。台湾人在日常交往中,特别注重“客气”的互动。客气不仅仅是礼貌,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你接受别人的帮助或好处,并且说了“谢谢”之后,对方的回应“不会”就是一种客气的延续。它表明对方并不居功,也不希望你因为这点小事而感到拘谨。这种一来一回的客气,让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整个沟通过程更加顺畅和温暖。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不会”不是应该用来表示否定吗?比如说“我不会做这件事”。但在这种社交语境下,“不会”的意义就发生了转移,它变成了一种委婉的、更加亲切的表达方式。这就像我们有时候会说“没关系”一样,虽然字面上是说“没有关系”,但实际的含义是“没问题,不用担心”。“不会”也是类似,它不是否定你“谢谢”这个行为,而是对“感谢”这个行为的一种温柔回应。

总的来说,台湾人说“不会”来回应“谢谢”,是一种包含谦虚、轻松、人情味和客气的综合表达。它不是在否定什么,而是在用一种更柔和、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回应对方的善意和感激,并且希望将这份融洽的气氛延续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台灣閩南語的影響。

這是受台灣閩南語(以下或簡稱台語)的一個表達方式(expression)的影響,

經由語言接觸效應, 轉換滲入國語的表達當中。

在台語裡, 當有人稱謝, 譬如: 多謝(to-siā), 勞力(lóo-la̍t), 或 感恩(kám-un) 等等,

而要回應表達不敢受謝的時候, 有一個習慣回應是「袂啦」(bē--lah)。

這也不限定在台灣閩南語, 同為閩南語系的漳泉廈或粵東/潮汕語, 也有。

這裡面的「袂」(bē) 這個字, 是個否定助詞, 是 [勿會] 的合音字,

其語意是大致相對應於國語/普通話的「不」,「不會」之意。

(合音字在北京白話當底所制定的國語/普通話裡面也有, 如 [不用] =>「甭」)。

臺灣教育部對台語的「bē」這個語素的語源、音韻及定漢字的解說頗為詳盡, 我貼其連結如下:

140.111.34.116/e9617_ep

也因此, 在表達不敢受謝的這個表達法, 經"翻譯"轉換借入滲到國語裡的時候,

成了「不會」或 「不會啦」 。

另, 在運用的的時候, 若光講「袂」(bē)/「不會」, 會顯得比較"硬"一些。

若帶個有緩和語氣作用的語尾助詞「啦」, 而成為「袂啦」(bē--lah)/ 「不會啦」,

會顯得較為客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人在回应“谢谢”的时候,常常会说“不会”。这句话里藏着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不”字,它其实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带有本地文化韵味的表达方式,想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在我们这边,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说“不会”是一种非常客气、非常谦虚的回应。.............
  • 回答
    台湾有些人之所以不倾向于“回归”,背后牵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等多重因素,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这更像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由无数个体经验和集体记忆交织而成的故事。首先,历史的伤痕与恩怨是绕不开的起点。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内战失利后迁台,带来了其在大陆的统治模式,以及随之.............
  • 回答
    台湾主流民意不愿意回归,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性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的印记与“被殖民”的复杂情绪首先,历史是理解台湾民意绕不开的起点。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标志着国民党与共产党内战.............
  • 回答
    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在心理认同和国家认同上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区别,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至于他们是否“不愿意”回归罗马尼亚,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至于对台湾的启示,我认为存在一些可以借鉴的方面。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讲述: 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在心理认同.............
  • 回答
    大胃王木下在日本的视频中将中国、台湾和香港分开提及,并且其粉丝中存在为她辩护的言论,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背后涉及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木下视频中的表述与潜在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木下在视频中的具体行为。作为一名日本的头部网红,她的视频内容以吃播为主,但偶尔也会涉及到对不同地域的提及。当她.............
  • 回答
    关于台湾回归的方式和回归后中央政府与台湾民众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由于“回归”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特定的政治立场,我将尝试从多个可能的情景出发,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同时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公式化的语言,力求自然流畅。台湾回归的方式:关于台湾回归的方式,.............
  • 回答
    台湾何时回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以及台湾民众的意愿等诸多层面,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表,也无法给出“何时”的明确答案。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不同的立场和解读。历史渊源与争议的起点: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历史。清朝末年,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被割让给日.............
  • 回答
    “台湾什么时候能回归大陆?”这个问题,触及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政治议题,涉及到历史、民族认同、国际法、地缘政治以及两岸人民的意愿等诸多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剥离掉过于简单化的论断,理解其背后深层的逻辑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关于“回归”这个词的使用本身,就带有特定的政治立场。.............
  • 回答
    台湾之所以至今未能“回归”中国大陆,其背后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台湾民众自身意愿的多重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审视现实的格局。首先,必须回顾的是国共内战的结局。1949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大陆的内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退守到.............
  • 回答
    动画《咒术回战》官方在社交媒体上将台湾列为“国家”后又删帖道歉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政治敏感性、企业公关策略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理解的复杂议题。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发生与发展:1. 起因: 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官方在宣传、推广或内容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包含特定政治敏感内容的词语或.............
  • 回答
    立陶宛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国外交部回应“产生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这一事件及其回应释放了多重复杂的信号,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和维护主权上的坚定立场和战略考量。下面将从几个层面详细解读:一、 中国对“一中原则”的坚守与不容挑战的底线: “一中原则”是基石: 中国认为.............
  • 回答
    这事儿,听起来挺魔幻,但其实挺真实。台湾有个小伙子,因为寿司店搞了个“鲑鱼之梦”的活动,只要名字里有“鲑鱼”两个字,就能免费吃寿司。他呢,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去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鲑鱼之梦”。事情的起因和过程: 活动诱惑: 那家寿司店为了吸引人气,推出了一项非常吸引人的活动——名字里带“鲑鱼”两.............
  • 回答
    回南天,那真是南方人家里的一场“湿”劫。衣服晾不干,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潮湿味,连墙壁和家具都好像在滴水。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动起添置一台烘干机的念头。那么,回南天,真的值得为家里添台烘干机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回南天,烘干机的“救星”属性有多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回南天这种极端天气.............
  • 回答
    东部战区此次对美舰过航台湾海峡的回应,释放出了一系列极为明确且强硬的信号,其背后是中国大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毫不妥协的决心,以及对地区局势发展的一种战略预判和主动塑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1. 宣示主权,划定红线:“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中国大陆的核心关切——.............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和历史的复杂层面,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也存在很多刻板印象。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认知与观察的偏差:首先,需要承认的是,“台湾人没有大陆人有团队精神”是一种概括性的论断,可能来源于一些观察者基于特定事件、媒体报道或个人经历得出的结论。这种论.............
  • 回答
    台湾人对大陆的“落后感”,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更不是凭空来的,它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汇聚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泥沙,才形成了如今这般深入骨髓的认知。要说清楚这点,咱得一层一层剥开了看。一、时间差与发展轨迹的岔路口:早期印象的烙印首先,得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台湾虽然刚刚经.............
  • 回答
    台湾和韩国普遍认为中国大陆“穷”,这种看法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历史的印记与认知的塑造首先,长期的政治隔阂和信息不对称是形成这种认知的重要基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和韩国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
  • 回答
    关于台湾人将“和”读成“hàn”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所有台湾人都这样读,而且具体情况会因年龄、地区、说话语境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确实,在不少台湾的口语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词汇里,“和”的发音会偏向“hàn”。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众情感的交织点,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意”或“不愿意”可以概括的。理解台湾人民的立场,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历史的沉淀与身份的认同:首先,需要承认,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一成不变,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自17世纪起,台湾经历了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