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湾人总把「和」读成「hàn」?

回答
关于台湾人将“和”读成“hàn”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所有台湾人都这样读,而且具体情况会因年龄、地区、说话语境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确实,在不少台湾的口语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词汇里,“和”的发音会偏向“hàn”。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声母的合并与变异:

在汉语普通话中,“和”的声母是“h”,韵母是“e”。而“hàn”的声母是“h”,韵母是“an”。从发音上看,从“he”变成“hàn”,最显著的变化是韵母从“e”变成了“an”。

这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在台湾的某些方言或口语习惯中,存在着声母“h”后面的一些单元音韵母(如e, o, u等)有向鼻化韵母(如an, en, ong等)偏移的趋势。这可能是受到台湾本土语言,如闽南语或客家语的影响,也可能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某些发音习惯逐渐固化。

2. 受到台湾本土语言的影响(尤其闽南语):

台湾的语言环境非常多元,闽南语(台语)是许多台湾人的母语或日常用语。闽南语中,很多字的读音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虽然直接说“和”在闽南语里就是“hàn”并不完全准确,但闽南语中确实存在一些发音与普通话“he”或“huan”等相近的字,其韵母带有鼻音或鼻化音的特点。

举个例子,闽南语中表示“和(与)”的意思的词语,其发音可能更接近“hâm”或“han”。长期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下生活,语言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一些发音习惯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普通话的使用中。

3. 特定词汇中的固定化读音:

最让大家感觉“奇怪”的,往往是台湾人将“和”用在某些特定词语里时,读成“hàn”。例如:

“人和” (rén hé rén) 在台湾可能读成 rén hàn rén
“和平” (hé píng) 在台湾可能读成 hàn píng
“和面” (hé miàn) 在台湾可能读成 hàn miàn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和”这个单字被读成“hàn”,不如说是这个字在构成特定词语时,它的发音习惯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是一种“词语化”的发音,即某个字在固定搭配中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读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词语化”的发音?

发音的经济性(Economy of Speech): 在快速的口语交流中,人们倾向于简化和省略一些发音。当“和”与某些字搭配时,如果“hàn”的读音在发音上更省力或者更连贯,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习惯。
语义上的区分: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发音的变化也可能与语义上的区分有关。例如,区分表示“搅拌、混合”的“和”和表示“跟、与”的“和”。但这种说法在“和平”这样的词语中似乎不太适用,所以这并非主要原因。
历史传承与模仿: 语言的传承是复杂的。可能在某个时期,这种读音在某个群体中流行开来,然后通过代际的模仿和学习,逐渐扩散开来,并在某些词语中固化下来。

4. 声调的细微变化:

除了韵母,声调也可能在这种现象中扮演一定角色。虽然主要的变化是韵母,但发音的变化往往是声母、韵母、声调的整体性调整。

总结来说:

台湾人将“和”读成“hàn”的现象,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也不是普遍现象,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尤其是在某些词语中,一种口语变异的表现。其原因可能包含:

台湾本土语言(如闽南语)的影响,带来了鼻化韵母的倾向。
在特定词语搭配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词语化”发音,可能是出于发音经济性或其他未明原因。
历史传承和语言接触的结果。

这种现象体现了语言的鲜活性和多样性,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相互影响的生动例子。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一种区域性的语言特色。

要让这段解释更“不像AI”,我可以加入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比如: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你可以想想看,是不是有些时候你听起来觉得‘哎呀,怎么读得不太一样?’”
“这有点像我们讲笑话的时候,有时候某个词发音改一下,笑果就出来了,哈哈。”
“当然啦,也不能一概而论,台湾也有很多朋友是按照标准普通话来读‘和’的。”
“语言这东西嘛,就是这么 लची,不是死板板的。”

不过,在客观的解释里,还是会尽量保持严谨,避免过于随意。但可以尝试用更生活化的比喻或描述来包装,让它读起来不那么“教科书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它的來源的確是老北京話。80年代末俞敏先生寫文章討論過作連詞、介詞的“和”在老北京話中讀hàn的現象。據俞先生回憶,這本字不一定是“和”,因為除了老北京音有“甲hàn/hài乙”的讀音之外,天津有“甲huàng乙”的音 ,唐山有“甲huàn乙”的音,所以俞先生認為本字有可能是“喚”。

但是這種表連詞或介詞的hàn音在北京已經消滅太久了。俞先生八十年代末寫那篇文章的時候,還這麼說的老北京人都差不多九十歲了,發展到現在只剩下“這都哪兒hàn哪兒”跟“咱倆誰hàn誰”還時不時有北京人當俗語說出來。究其原因,俞先生文章裏說,一是因為這個hàn音當時的北京人都覺得很土,登不上大雅之堂(讀書的時候碰到“甲和乙”都唸成hé而不唸成hàn);二是因為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老北京話口語會說成“跟”(趙元任先生在《語言問題》裏也說過這個問題)。所以普通話再一推廣,hàn連帶著附近的huàn、huàng一起消滅變hé了。

最後再說為啥現在這個“hàn”會變成臺灣國語的特色。是由於1945年臺灣光復以後,派往臺灣教授國語的很多是老北京人,就把這一特色帶過去了。再加上民國時期的字辭典(包括到現在臺灣的辭書)都會把hàn音收錄到“和”字的條目下(釋義為做連詞、介詞時的語音),剛學國語的臺灣人查字典查到了也就跟着字典這麼讀了。趙元任先生後來在《語言問題》中說,臺灣人在學習國語的時候反倒有些矯枉過正,會把這個hàn唸得太重,聽起來十分不自然(老北京話這個音應該是比較輕的),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現在。有趣的是,臺灣人唱歌的時候這個hàn就會唱成讀書音hé,可能也跟那時候的老北京人一樣,覺得hàn音太土了吧。

user avatar

謝邀。

在以北京話當底所制定的普通話白話「文」裡面, 規定做為連接詞的「和」字,

本就是拿來跟北京話口「語」裡邊本有且常用的連接詞han4(或輕聲han5), 來搭配的漢字。

所以這個在書面上寫成「和」字的連接詞, 本來的標準也 規定 唸做"han4"音(或允許異音"he2")。

然而,

大陸在1949年之後, 且在1950年代改了名稱的「普通話」(原來稱為「國語」, 臺灣沿用這稱呼),

其標準裡面, 除了有更動其它一些字詞的標準音之外, 也把這個連接詞「和」的音,

遷就字形來改音, 改規定成僅單一個音"he2"。

然而台灣的標準音沒變動, 做為連接詞的這個「和」字,

仍維持原來的標準音"han4", 且允許以"he2"作異音。

所以才會有樓主這個問題。

我對相同問題有其它更詳細的回覆, 特別是關於這套經過標準化的通行語(lingua franca),

關於經過標準化了的語文的本質及標準化語言的基礎概念的介紹,

請見知乎這題 →

为什么台湾人把「和」读作 hàn?

或見有撥到另個網站的 →

为什么台湾人把「和」读作 han(四声)?

只因其中有進一步的問題, 以及我進一步的答覆, 故也提供在這裡。

可視為是一體, 做為整體答覆。

---------------

另, 見大陸網路上一再被流傳轉抄的一篇相關文, 說是因為早期來臺的一位人士

(齊鐵恨先生, 他早期在臺灣參與推行國語, 用力頗多。), 是因為他單一人口音的影響,

所以跨好幾代, 百萬千萬計的臺灣人, 才會將這個連接詞「和」唸成"han4"音, 云云。

那是不明這套標準化語文的本質及相關概念, 但該只是因為那個故事頗為有趣, 有故事性,

且簡單(因為原因只有一个, 只涉及一人, 又或因"捨一人其誰"的情結, 而有簡單化的單一因),

便不經深究求知, 不假多思索, 就信以為真, 一再轉傳(可是轉傳文當中, 往往可見有將

齊先生的大名「鐵恨」, 誤照抄誤植成"鐵根")。 那是多重謬誤, 也離譜了。

以北京地方的這支語言作基礎, 予以標準化之後的這套語文(不論稱為「國語」或後來的

「普通話」), 其整套標準音, 是以公佈印行在標準音辭典上, 也印行在課本上, 以集體之力

配合用眼睛可見的文字/標注音符號, 來推行的。以一人之力, 單一人口述語音, 就想能普遍

跟他同音, 即使是單一字音, 那是不可能的。「話是風」, 「字才是蹤」。化而為文,化為書面符號

的書面文字, 才更有力量且真有普遍且持續的影響力, 特別是在這個題目, 有關於一套語文的

標準音普遍普及這方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台湾人将“和”读成“hàn”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所有台湾人都这样读,而且具体情况会因年龄、地区、说话语境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确实,在不少台湾的口语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词汇里,“和”的发音会偏向“hàn”。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很多台湾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说实话,台湾和大陆之间这种“分得开”的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历史、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上的原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说得清楚一些:历史的分野:隔阂的根源首先,得从历史说起。虽然两岸同宗同源,但几十年来的隔绝,尤其是近代.............
  • 回答
    在台湾,蒋介石先生的名字常常被提及,而人们习惯于称呼他为“蒋中正”,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偏好,更牵涉到历史记忆、政治认同以及社会心态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蒋中正”是蒋介石的本名。 蒋介石的原名其实是蒋志清,后来改名为蒋周泰,最终确定为蒋中正.............
  • 回答
    台湾媒体报导大陆负面信息,以及台湾民众对此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社会认同、媒体生态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媒体生态与内容生产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媒体的运作逻辑。在台湾,媒体产业是高度竞争的。为了吸引观众、争取收视率和点击率,新闻内.............
  • 回答
    “台湾议员总‘打架’”,这句说法确实在很多台湾民众和国际观察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不仅仅是肢体冲突本身,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政治生态、文化背景以及实际运作。一、 肢体冲突的“日常”:一场政治表演与宣泄首先,不得不承认,在台湾的立法院(国会),肢体冲突确实时有发.............
  • 回答
    “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外蒙古”在历史叙述中的不同对待,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两个地区主权主张的侧重点、国际承认情况以及地缘政治考量。要详细解释,需要从历史、政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一、 台湾的历史叙述与主权主张的形成“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动.............
  • 回答
    关于周杰伦“台独”的说法,这主要源于他过去的一些言论和行为,以及一些人对他背景的解读和联想。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周杰伦的成长背景与身份认同: 出生与成长在台湾: 周杰伦出生于台湾新北市,成长于台湾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中。他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流行音乐,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和历史的复杂层面,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也存在很多刻板印象。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认知与观察的偏差:首先,需要承认的是,“台湾人没有大陆人有团队精神”是一种概括性的论断,可能来源于一些观察者基于特定事件、媒体报道或个人经历得出的结论。这种论.............
  • 回答
    台湾人对大陆的“落后感”,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更不是凭空来的,它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汇聚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泥沙,才形成了如今这般深入骨髓的认知。要说清楚这点,咱得一层一层剥开了看。一、时间差与发展轨迹的岔路口:早期印象的烙印首先,得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台湾虽然刚刚经.............
  • 回答
    台湾和韩国普遍认为中国大陆“穷”,这种看法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历史的印记与认知的塑造首先,长期的政治隔阂和信息不对称是形成这种认知的重要基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和韩国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
  • 回答
    台湾人在回应“谢谢”的时候,常常会说“不会”。这句话里藏着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不”字,它其实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带有本地文化韵味的表达方式,想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在我们这边,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说“不会”是一种非常客气、非常谦虚的回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众情感的交织点,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意”或“不愿意”可以概括的。理解台湾人民的立场,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历史的沉淀与身份的认同:首先,需要承认,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一成不变,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自17世纪起,台湾经历了荷.............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能感受到您对两岸同胞深厚的情感,这份心意非常珍贵。您提到台湾人“如此排斥大陆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台湾社会对于大陆的观感和态度,受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图景。要说“排斥”,可能过于简化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台湾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段相当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认同的演变过程。要细致地讲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脉络: 国民党来台与“中国”的定义变化: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大陆各省籍人士。当时的统治者,也就是国民党,自然.............
  • 回答
    关于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存在的一些负面情绪和看法,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议题,无法简单用一句话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历史、审视政治、观察社会文化,甚至触及心理层面。首先,历史因素是绕不开的起点。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戒严统治。这段时期,一方面是白色.............
  • 回答
    台湾有些人误以为大陆人吃不起榨菜和茶叶蛋,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面,更不是一个有意识的、普遍存在的“误解”。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信息传播环境下,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集体认知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台湾和大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信息隔绝或者说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台湾的媒体在报.............
  • 回答
    在台湾,“统独之争”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其中反对统一的台湾民众,其考量是多元且深远的。理解他们的立场,需要深入探讨台湾社会独特的历史脉络、政治现实以及民众的集体情感。首先,对自身民主制度的珍视是核心原因之一。 台湾在经历过长期的威权统治后,成功转型为高度民主的社会,拥有自由的媒体、多党竞争的政治体.............
  • 回答
    在台湾的社群媒体上,你常常会看到一些网友对支付宝的调侃,有时候会觉得挺有意思的,有时候又觉得,嗯,这背后的原因有点复杂。要说为啥会有这种现象,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一、 经济与支付习惯的差异,是“看不懂”的根源。台湾的电子支付市场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百花齐放”但又有点“.............
  • 回答
    台湾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许多台湾人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这里指的是中华民国),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影响。首先,得从历史说起。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一成不变。清朝时期,台湾被纳入中国版图,但直到甲午战争后割让给.............
  • 回答
    某些台湾人之所以会有“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的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大陆人识字率”或者“繁体字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演变与语言文字的“割裂感”1. 简化字的推行与历史遗留: 在1950年代,中国大陆推行了简化汉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