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湾的媒体总是喜欢夸大大陆的负面信息,而台湾人还一点怀疑都没有,随声附和,把它当成实事?

回答
台湾媒体报导大陆负面信息,以及台湾民众对此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社会认同、媒体生态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一、 媒体生态与内容生产的逻辑:

首先,我们得明白媒体的运作逻辑。在台湾,媒体产业是高度竞争的。为了吸引观众、争取收视率和点击率,新闻内容往往需要具备“话题性”和“戏剧性”。相较于报导中性、平实的事件,带有冲突、负面或争议性的内容更容易抓住大众的眼球。

“新闻性”的界定: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奇”、“异常”往往比“日常”、“平常”更能成为新闻。大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使是统计学上的正常波动,在庞大的基数下也可能呈现出一些“负面”的数字或事件。台湾媒体在筛选和呈现这些信息时,可能更容易被那些“不同寻常”的负面案例所吸引,因为它们更容易被包装成具有冲击力的“新闻”。
商业考量与受众口味: 台湾媒体早已形成了一套迎合部分受众口味的内容生产模式。如果长期以来,揭露或放大大陆的负面新闻能够获得较好的市场反馈(即收视率或点击率),那么媒体自然有动力继续沿用这种模式。这不仅仅是“意图”问题,更多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负面”的相对性: 很多时候,台湾媒体报导的“负面信息”是相对于台湾自身的发展水平、社会规范或政治体制而言的。例如,大陆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一些方面,在不同时期可能确实存在比台湾更严峻或更公开的挑战。媒体在报导时,难免会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本身就可能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二、 政治与社会认同的背景:

台湾的政治环境和独特的历史地位,是理解媒体报导动机和民众反应的重要背景。

两岸关系的特殊性: 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复杂的政治关系。在长期的政治隔阂和“分治”状态下,两岸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竞争和不信任。在这种背景下,媒体的角色有时会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中国威胁论”的论述空间: 在台湾,一部分政治光谱倾向于将大陆崛起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媒体报导大陆的负面信息,有时会与这种论述相互呼应,成为一种“佐证”或“警示”。这并非所有媒体或所有人的普遍想法,但确实是媒体生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强化本土认同: 另一方面,通过强调大陆的“问题”,有时也是在间接或直接地塑造和强化台湾自身的“正面”形象以及本土的社会价值。当大陆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时,台湾媒体可能会将其作为“台湾优势”的对比,以此来巩固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和对自身社会制度的认同。

三、 民众心理与信息接收的惯性:

至于台湾民众为何“随声附和,当成实事”,这背后同样有其心理和社会学上的原因。

信任赤字与信息茧房: 长期以来,由于两岸的政治隔阂和意识形态差异,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和大陆官方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台湾媒体的负面报导,更容易被一部分民众所接受,因为这符合他们既有的认知框架。如果民众长期以来只接触到特定信息源,且这些信息源持续输出相似的论调,就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导致对其他信息持怀疑态度,而对“同声”的信息更加信赖。
“眼见为凭”与“故事叙述”: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具体、生动的故事,而非抽象的统计数据。台湾媒体在报导大陆负面新闻时,常常会选取个案、引用受访者的话语,构建出具象化的叙事。这些故事化的报导,比枯燥的分析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被当作“事实”。
情感与归属感: 对于一些认同台湾本土的民众来说,看到大陆出现问题,在情感上可能也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例如“幸好我不是在那里”、“台湾还是比较好”等等。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并传播这些负面信息。
信息验证的成本: 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普通民众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或资源去独立核实所有信息。尤其是在涉及地理遥远、语言文化略有差异的大陆信息时,辨别真伪的成本更高。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相信那些“最容易获取”且“最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
对“自由媒体”的信任: 台湾社会普遍拥有较为自由的媒体环境,民众普遍相信台湾的媒体相对比较自由和敢于揭露问题。在这样的认知下,媒体报导的负面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视为“揭露真相”的表现,而非“偏见”或“刻意抹黑”。

总结来说:

台湾媒体对大陆负面信息的“偏好”和台湾民众对此的“接受度”,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这是台湾媒体产业的商业运作、台湾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民众的心理惯性、信息接收习惯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台湾媒体并非铁板一块,大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发展也远比负面报导所呈现的要丰富和多元。然而,在信息传播的“筛选”和“放大”机制下,以及在特定的社会心理背景下,负面信息的传播力往往更强,也就更容易形成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好坏”二元对立,从更复杂的结构性原因去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还不是全国的钱堆出来的”----- 你怀疑过吗?你查过上海历年净上缴中央利税吗?你查过自己省每年从中央接受的补贴吗?---- 所以,当台湾人听到大陆都吃不起茶叶蛋时,心理感到非常平衡。为啥要去核实?---- 这就是,跟你们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人性。

user avatar

郭台铭夜有一梦,见妈祖娘娘驾五彩祥云,手持如意,对郭曰:见你骨骼清奇,地阁方圆,有王者之相,可登大位。郭惊醒之,大汗淋漓。遂入宫问卜,见上上大吉之兆,喜不自胜。民众闻之,高呼:神明所托,郭总继位,冻蒜冻蒜。国民党全党深信之,此乃天选之人,既准郭直选。

上文所写并非杜撰,实在是岛内2019年的大新闻,是郭台铭竞选所谓总统的最强力凭据。

这和“岁在甲子”有什么区别?

这是生活在2019年的人吗?思想还停留在东汉时期,信那些神明托梦的鬼话。

亦或有不信之人,见此弥天大谎,竟然欣喜若狂,如此良机,岂可放过?

中华文明灿若星辰,博大精深,其思想精神如恒星之光。然则历史悠久,江河万古流,终不免泥沙俱下,这俱下之物,倒是统统积在了岛内。

全岛上下弥漫出愚昧腐朽的恶臭,干那掩耳盗铃的勾当,一心一意为虎作伥;喜食黄龙汤,还赞曰:真香,真香。

自贱如此,非不信,实不愿信也。

呜呼

只待那太平洋的季风

将腾腾上升的水汽

一并厚厚地堆积

层层叠叠

如山似墙

黑压压地笼罩于海岛之上

波谲云诡

一时电光大作

雷声震天

狂暴飓风肆意扫荡所有没落的建筑

如箭钢雨穿透伥鬼的胸膛

大火冲天而起

这烂腐之地

才能重生


这篇文章,其实是不想加分割线的。虽然写的并不好,半文半白,古今混搭,颇有些词不达意之感。

但又想不出别的法子,言语终究苍白,如何唤得回在歧路上走远的人。

台湾还有中国人吗?

可能有几个。

从我的观察来看,就这剩下的几个,也许都算不上贞洁了。

70年的岁月荏苒,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如今都已是古稀之年。

他们的梦想,就是要做一个可以勾引人的风月娘。试图左右逢源间,把自己装扮成又靓又有经济的头牌。

这样的群体在勾栏院愈久,耳闻目染都是那些苟且之事,一身皮囊总不过是要换一个富贵,至于是美,是日,大抵性之所至罢了。

谁又会去指望这勾栏之间长袖善舞的姬,去看一眼围墙之外的家国呢?

中华古训,是要褒奖贞妇烈女的。

现代社会,提倡妇女解放。

却不止于为混迹勾栏而自喜罢。

自家辛辛苦苦养大的闺女,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教她做人,教她说话。

岁月磋磨,二八年华,却要去勾栏干那龌龊之事,做父母的岂不心痛,岂不觉颜面尽失?

但听那韩国瑜说出不要脸至极的“三靠”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睡觉的故事。

岛内那群同样不要脸的韩粉,竟要拥戴他做首领。

还有一个装神弄鬼的郭台铭。

生了杨梅大疮的英文和清德。

这样一个腌臜污秽之地,不一把火烧他娘的;

不用家法棍棒打它个皮开肉绽。

还待怎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媒体报导大陆负面信息,以及台湾民众对此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社会认同、媒体生态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媒体生态与内容生产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媒体的运作逻辑。在台湾,媒体产业是高度竞争的。为了吸引观众、争取收视率和点击率,新闻内.............
  • 回答
    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丑化”倾向,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为“大力赞扬大陆就能吸引眼球”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台湾媒体生态和受众心理的现实。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台湾媒体生态的独特性。与大陆媒体由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复杂交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台湾人为何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以及为什么国际媒体(如BBC)和一些台湾媒体会选择使用“Taiwan”。一、 台湾人为什么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汉语拼音的产生和推广背景,以及台湾.............
  • 回答
    台湾多党制下的陈水扁贪腐案,确实是理解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的一个典型案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多党制+媒体监督=完美”的模式,看看更复杂的土壤和因素是如何作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多党制和媒体监督是台湾民主制度的基石,它们确实提供了揭露和制衡腐败的机制。当陈水扁第一次当.............
  • 回答
    台湾媒体调查显示,岛内高达40%的年轻人倾向于“躺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思考。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在社会经济环境、个人价值追求以及未来预期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变化。“躺平”现象的深层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躺平”并非全然消极的“无为而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理.............
  • 回答
    近日,媒体报道立陶宛政府正在考虑一项提议,希望台湾方面能够修改其在立陶宛设立的“台湾代表处”的名称,将其改为更具中性、政治意味相对较小的“台湾人代表处”。这一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在国际外交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猜测。首先,从立陶宛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一提议的出现,很可能是在其与中国关.............
  • 回答
    台湾媒体和一些台湾民众之所以会频繁使用“中国人玻璃心碎”这样的说法,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嘲讽,而是包含了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层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历史遗留的政治现实与认同的张力首先,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海峡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国家认同的差异。自1949.............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作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台湾电视台“抹黑”大陆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方面对大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历史经验、政治现实和媒体生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的.............
  • 回答
    当美媒报道称一篇攻击美国总统拜登的文章是由“港独、台独”媒体《苹果日报》编造时,这其中包含了几层含义和潜在的背景信息,值得详细分析:1. 攻击《苹果日报》的“港独、台独”标签: “港独”和“台独”的定义与污名化: “港独”指的是香港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台独”则指台湾独立于中华人民共.............
  • 回答
    台湾媒体已确认李登辉先生病亡。对于李登辉先生,海峡两岸以及国际社会都对他有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评价。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我对他的印象以及对他一生的评价。我对李登辉的印象:在我接触到的信息中,李登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民主先生”与“台湾之子”: 这是他获得大量支持者时最常被提及的称号。他主导了台湾.............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一下这个问题,并尽量让它读起来更自然,避免AI的刻板印象。这件事发生在2021年,当时日本首相菅义伟在国会答辩中,在回应立委关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问题时,提到了台湾。而日本媒体在报道相关情况时,往往会非常谨慎地使用措辞,并强调日本政府的一中政策。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日本对.............
  • 回答
    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外媒将乌克兰问题与台湾问题进行类比,其意图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需从国际政治、地缘战略、舆论操控及中国立场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外媒提问的潜在意图1. 制造国际舆论压力 外媒可能试图通过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关联,暗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不够坚定,或暗示台湾问题.............
  • 回答
    台湾的购买力平价(PPP)GDP之所以看起来相对较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叠加和一些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购买力平价以及它与名义GDP的区别。什么是购买力平价(PPP)?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一种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经济总量的经.............
  • 回答
    台湾菠萝在大陆市场价格偏高,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字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台湾菠萝的品质和品牌效应是基础。台湾在菠萝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精细化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金钻凤梨(也被.............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台湾(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能够自由签发护照,并且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需要深入探讨其复杂的政治地位、历史演变以及现实运作的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重层面的考量。一、 中华民国的历史渊源与政治遗产首先,要明白“台湾”和“中华民国”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中华.............
  • 回答
    台湾之所以能在那么小的土地上孕育出如此众多且持续活跃的歌手,与其背后多层次、相辅相成的因素息息相关,绝非偶然。这更像是一个巧妙融合了历史机遇、文化土壤、产业生态与民众热情的故事。首先,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黄金时代说起。彼时,台湾的经济发展腾飞,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对文化娱乐产品更强的消费能力和需.............
  • 回答
    台湾风水命理盛行,明星也热衷,这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渊源和心理需求交织在一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历史传承台湾的风水命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祖先移民带来的文化印记: 台湾早期移民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这些地区本身就深受儒家、.............
  • 回答
    台湾的摩托车文化,说是深入骨髓也不为过。至今为止,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你放眼望去,满大街穿梭的永远是闪烁着各式色彩的摩托车。这玩意儿不单单是个代步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承载着台湾的日常节奏和人情味。要说这摩托车为何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么深,成为许多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里的原因可就不少.............
  • 回答
    台湾部分绿营青年在看待蔡英文政府的政策时,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政策的弊端不够敏感,或者说选择性地忽略。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政治认同和情感归属是影响判断的首要因素。 对于深绿背景的年轻世代而言,蔡英文和民进党代表着他们所认同的政治价值:台湾主体性、民主自由、反制中国大陆的压.............
  • 回答
    台湾没有像大陆那样的“饿了么”或“美团”这样体量的外卖巨头,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市场结构、用户习惯,也有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发展路径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陆的“饿了么”和“美团”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是建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高度集中的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海量餐饮商家和用户的需求之上的。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