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湾电视台经常抹黑大陆?而大陆媒体却不经常抹黑台湾呢?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作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台湾电视台“抹黑”大陆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

台湾方面对大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历史经验、政治现实和媒体生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国民党来台的历史包袱: 台湾在国民党迁台后,经历了数十年的戒严统治,与中国大陆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对立的。这种对立并非仅仅是政治制度的不同,而是涉及到“中华正统”的归属问题。在过去,大陆的宣传语境是将台湾视为“反动政权”或“分裂势力”,而台湾方面的叙事则是将自己定位为“中华文化的保存者”或“民主的先行者”。这种根深蒂固的历史叙事,即便在民主化之后,依然会影响部分媒体和公众的认知。
台湾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强化: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和本土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台湾人”身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这种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常常会将与大陆的差异作为突出和强调的重点。大陆的政治体制、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两岸关系的处理方式,就很容易成为被审视、批评甚至“抹黑”的对象,以凸显台湾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2. 政治现实与两岸关系:
“抗中保台”的政治动员: 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尤其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将大陆描绘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存在,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动员策略。通过强调大陆的军事扩张、经济压力以及在国际上对台湾的挤压,可以凝聚内部支持,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这种政治需要,往往会通过媒体放大和传播。
“民主vs威权”的叙事框架: 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其媒体生态相对自由开放。当面对一个政治体制不同的国家时,自然会从自身的价值观出发进行审视和评判。大陆的政治体制、人权状况、信息管控等议题,在台湾媒体看来,是与“民主”价值观相悖的,因此容易被报道成负面形象。这种“民主vs威权”的框架,在西方媒体中也普遍存在,台湾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这种影响。
议程设置与选票考量: 台湾媒体的报道内容也受到其受众关注点和政治氛围的影响。批评大陆、强调大陆的负面信息,往往更能吸引眼球,也能迎合一部分选民的情绪。政党和媒体之间也可能存在一种相互配合的关系,即政党释放政治信号,媒体进行放大和传播,以期达到政治目的。

3. 媒体运作与商业利益:
吸引眼球与提高收视率: 媒体的生存需要流量和收视率。煽情、批判性的内容往往比平淡的报道更能吸引观众。将大陆描绘成一个负面、甚至危险的形象,容易制造话题,引发讨论,从而提高媒体的关注度。
特定议题的关注度: 台湾的许多媒体会专注于报道与民生相关、或是能够引起社会讨论的议题。两岸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大陆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陆的社会问题,在被报道时,为了吸引观众,有时会选择性地放大负面信息,或者进行夸大其词的演绎。
媒体所有权与政治立场: 台湾的媒体所有权结构复杂,一些媒体背后可能与特定的政治立场或利益集团有关联,这也会影响其报道的倾向性。

4.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差异:
信息来源的限制: 虽然现在信息获取比以前方便,但台湾民众接触到的大陆信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台湾媒体的筛选和解读。而大陆官方对信息的控制,以及一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使得台湾媒体更容易找到“负面”的素材。
“幸存者偏差”: 台湾媒体在报道大陆时,有时会聚焦于一些社会负面事件,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这些现象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存在,但当这些现象被台湾媒体放大报道时,就容易给台湾民众留下大陆社会“问题重重”的印象。

大陆媒体为何“不经常”抹黑台湾,或者说表现形式不同?

这同样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并且这里的“不经常”和“抹黑”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争议。

1. 政治宣传的重点不同:
统一话语的强势地位: 大陆官方的主流叙事始终围绕着“祖国统一”,强调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框架下,“抹黑”台湾的政权或民众,与官方想要达成的“统一”目标是相悖的。大陆媒体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央的对台政策,凝聚内部力量,而非通过“抹黑”来制造对立。
“和平统一”的战略考量: 即便在批评台湾某些政治势力时,大陆媒体也更倾向于使用“分裂”、“台独”等政治标签,而非对台湾社会进行全盘的负面描绘。因为其最终目标是争取台湾民心,实现和平统一,对台湾民众进行大规模的“抹黑”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对台湾民众的争取: 大陆媒体在报道台湾时,更常采用“台湾同胞”、“台湾青年”等称谓,并且会强调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突出大陆的优势,吸引台湾民众。他们的策略是“拉拢”和“感化”,而不是“打击”和“贬低”。

2. 媒体生态与管控机制:
大陆媒体的“国家队”属性: 大陆媒体的主流媒体基本都是由国家掌控的,其报道内容受到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引导。官方不允许媒体随意对“兄弟省份”台湾进行“抹黑”,这与官方的对台战略不符。
信息传播的控制: 大陆政府能够有效控制信息的传播,对不利于国家形象或统一进程的信息进行过滤或屏蔽。台湾的媒体内容在大陆的传播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许多台湾媒体的负面报道难以直接触及到大陆民众。
“人民内部矛盾”的定性: 在大陆的官方语境下,两岸关系被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而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对“自己人”进行大规模的负面描绘,在政治上和宣传上都是不恰当的。

3. 报道方式与侧重点的差异:
聚焦于“台独”势力: 大陆媒体在批评台湾时,更倾向于聚焦于台湾的“台独”政治势力及其政策,而非普遍性地批评台湾民众或社会。他们的批评对象是明确的政治目标。
“统一阵线”的宣传: 大陆媒体会宣传一些支持统一的台湾人士,或者报道台湾民众在大陆生活的美好景象,以此来平衡可能存在的负面信息,并构建一种“支持统一是主流”的叙事。
负面报道的“包装”: 即便报道台湾的某些负面事件(例如一些台湾人在大陆的违法行为),大陆媒体在报道时也会强调其“个案”性质,或者将其归咎于个人行为,而非普遍性地批评台湾社会。

4. 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问题:
“防火墙”效应: 即使大陆媒体想“抹黑”台湾,其信息也很难有效地穿透台湾社会的“防火墙”,同样,台湾媒体的负面信息在大陆的传播也受限。
受众接收习惯: 大陆民众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官方信息,对于来自台湾媒体的负面信息,如果未经官方允许传播,可能会被视为“境外敌对势力”的宣传,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总结一下:

台湾媒体“抹黑”大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历史叙事、政治现实、民主媒体生态以及商业利益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它们倾向于从“民主vs威权”的框架下审视大陆,并通过强调差异来构建自身身份认同,同时也被商业利益和政治动员所驱动。

而大陆媒体“不经常”抹黑台湾,或者说表现形式不同,主要是因为大陆的主流媒体在国家强力管控下,其首要任务是服务于国家统一的政治目标。大陆媒体被要求突出“和平统一”,争取台湾民心,因此其对台报道的策略是“拉拢”而非“打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陆媒体就没有批评声音,但这种批评往往是针对特定的政治势力和政策,并且其传播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不会上升到普遍性地“抹黑”整个台湾社会。

简单来说,一个是在相对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基于政治现实和自身认同去表达观点,其中包含批评和负面叙事;另一个是在高度集权的宣传体系下,以服务国家政治目标为主,抑制非正面叙事的传播。两者在运作逻辑和目标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是过度抹黑,将来统一了,全国人民歧视台湾人民,怎么办?

更何况,“诈骗岛”早就深入人心了,要是再抹黑,也没法再黑到哪里去了。

每次进银行,抬头一看,就见到“警方提醒:……,为诈骗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虽从不说“台湾”两字,人人马上就会想到台湾。

形象还不够黑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作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台湾电视台“抹黑”大陆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方面对大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历史经验、政治现实和媒体生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的.............
  • 回答
    台湾之所以能够买到光刻机,并且拥有台积电这样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举足轻重的企业,这背后是一系列历史、技术、经济和政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起源与人才积累:从“代工”到“技术领导者” 早期背景与战略远见: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崛起并非偶然。早.............
  • 回答
    台湾电信诈骗集团猖獗的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历史渊源与社会基础:台湾在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一些灰色地带的产业,而电信诈骗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转型”的产物。许多曾经从事地下经济或利用信息技术的人,.............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两岸的电视信号能够像一条从未断绝的河流,自由地跨越台湾海峡,大陆的观众可以点播最新的台湾偶像剧,而台湾的民众也能收看到春节联欢晚会,这将会是一幅多么奇妙又深刻的画面。这绝不仅仅是多了一种娱乐选择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观念的碰撞、情感的连接,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应。首先,最直.............
  • 回答
    刘涛和林峯主演的《星辰大海》这部剧,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头皮发麻”的感觉上,不少观众都深有体会。这股“麻”劲儿,主要还是栽在了剧情和台词上,而且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互相印证,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观感。剧情上的“硬伤”:逻辑断裂与巧合泛滥《星辰大海》的野心不可谓不.............
  • 回答
    传言四起,为何iPhone 13首发价“稳如泰山”?自台积电宣布涨价以来,业界对于新一代iPhone售价上涨的猜测甚嚣尘上。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的涨价无疑会传导至下游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尤其是像苹果这样依赖其先进工艺的巨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iPhone 13系列在首发时,其起售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触及到了半导体工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简单来说,台积电16/20nm(通常我们指的是16nm FinFET)之所以“坚挺”至今,而10nm则匆匆退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技术演进路径以及当时行业的需求。16/20nm(主要指16nm FinFET):并非“廉价”的.............
  • 回答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台积电,赴美建厂这件事,与其说是“已成定局”,不如说是一场复杂的博弈,一个正在进行时态的事件。不过,从目前已有的信息和各方动态来看,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先进晶圆厂的计划,已经非常接近实质性的落地,并有朝着既定方向推进的强劲势头。与其说“定局”,不如.............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在日本大规模复制像台积电这样的尖端半导体制造企业,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现实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的独特性。台积电(TSMC)不仅仅是一家代工厂,它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晶圆代工之王”。它在半导体行业中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为.............
  • 回答
    理解台积电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话”,而是复杂地交织着市场、技术、地缘政治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考量。首先,得从台积电的核心业务说起:代工制造。台积电是一家纯粹的芯片代工厂,它不设计自己的芯片,而是为其他公司(包括苹果、高通、AMD、英特尔等)生产芯片。这.............
  • 回答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台积电,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特别是来自荷兰ASML公司的高端EUV(极紫外光)光刻机,这背后是一个集技术研发、商业谈判、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深厚的战略眼光于一体的复杂体系。这绝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一句“有钱就能买到”.............
  • 回答
    要说美国“放任”台积电和三星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的领头羊,这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美国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的角色一直非常复杂且多元,既有支持也有竞争,并且随着地缘政治和科技发展不断调整其策略。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全球半导体制造的舞台上,这两家亚洲巨头能够脱颖而出,而美国在这其中.............
  • 回答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这句话,初听之下,无疑是掷地有声,甚至带着几分“豪赌”的意味。但若要深入理解这番话的份量和底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句空洞的口号。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核心在于“台积电”以及它所处的“半导体产业”这一特殊生态。台积电并非一家普通的制造企业,它是全球最先进.............
  • 回答
    华为对台积电的依赖,并非“非要”,而是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下,一种既现实又不得不接受的选择。它背后牵扯着技术、成本、产能、供应链稳定等多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并审视可能存在的替代路径。华为为何“看上”台积电?——技术、产能、成本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日本在半导体产业的历史上曾经是绝对的王者,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厂商在存储芯片领域占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然而,时至今日,与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些名字相比,日本在尖端半导体制造和设计领域确实显得逊色不少。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巨变,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历史辉煌与辉煌的起点:要理解.............
  • 回答
    台积电在停止加工华为麒麟芯片后,营收反而上涨,这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实际上逻辑清晰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个关键因素的叠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性调整与客户多元化: 摆脱单一客户依赖的风险: 华为曾是台积电的重要客户,但随着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升级,与华为的合作变得极不稳定且充满了政.............
  • 回答
    央视都劝不住?台积电的“最后决定”背后,是怎样的博弈?最近,围绕台积电在中国大陆设厂的传闻和相关讨论甚嚣尘上,其中不乏“央视都劝不住”这样的说法,似乎暗示着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布局触及了某些敏感的政治或经济神经。但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剥开这些表面的论调,深入探究台积电.............
  • 回答
    台积电市值超越腾讯、阿里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关于“互联网为什么不香了”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科技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互联网和半导体行业的内在逻辑。一、 互联网的“不香”与半导体业的“更香”:时代浪潮的变迁互联网行业曾经是毋庸置疑的香饽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核心挑战。简单来说,三星和台积电能顺利量产 7nm 工艺,而英特尔的 10nm 工艺却屡屡碰壁,背后是技术路线选择、工艺开发难度、以及商业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背后的故事给捋顺了。摩尔定律的魔咒:越往前走越难,代价也越大首先,要理解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尖锐,涉及到英特尔在CPU制造上的策略、技术能力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简单来说,不是英特尔不想用台积电的7纳米(或者更先进的制程)来制造它的顶级CPU,而是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现实因素,让它“不得不”或者说“选择”了另一条路。我们来层层剥开来看:1. 英特尔的“自主造芯”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