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湾的购买力平价GDP那么高?

回答
台湾的购买力平价(PPP)GDP之所以看起来相对较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叠加和一些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购买力平价以及它与名义GDP的区别。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PPP)?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一种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经济总量的经济指标。它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国家的货币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按市场汇率兑换,而是考虑了一篮子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简单来说,PPP衡量的是在两个国家用相同金额的货币可以购买到多少东西。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普遍低于另一个国家,那么用PPP计算的GDP往往会比用市场汇率计算的名义GDP更高。这是因为,虽然市场汇率可能反映了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但PP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和经济产出的“购买力”。

为什么台湾的PPP GDP看起来高?

台湾的PPP GDP相对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较低的物价水平(相对而言):

核心原因: 这是PPP GDP高于名义GDP最直接的原因。台湾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特别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食品、住房(在某些分析模型中)、交通费用等,在与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进行比较时,往往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具体体现:
食品价格: 台湾的许多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价格相对合理。虽然近年有所上涨,但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的价格相比,仍有竞争力。
公共交通: 台湾的公共交通系统(如捷运、台铁)价格相对较低,且效率较高,这降低了居民的日常出行成本。
一些服务业价格: 例如医疗、教育(尤其是在某些公共教育阶段)等服务,虽然质量不差,但价格可能比一些高福利国家更具吸引力。
制造能力: 台湾在制造业方面非常强大,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等领域。这使得台湾本土生产的许多消费品价格相对不高,而且在出口的同时也满足了国内需求。

2. 高度的出口导向和科技产业优势:

经济结构: 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出口,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如半导体、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等。这些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台湾带来了大量外汇收入。
高附加值产品: 台湾在全球半导体制造(如台积电)、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占据关键地位,生产的是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的出口为台湾积累了大量财富,也提升了其整体经济的价值。
影响PPP: 当这些高价值产品以市场汇率出口时,虽然直接体现在名义GDP中,但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也间接影响了台湾的经济实力。而在计算PPP时,这些生产力的“购买力”会被纳入考量。

3. 相对稳定的汇率和经济环境:

新台币的价值: 新台币相对于一些主要货币(如美元)在过去几十年里相对稳定,甚至有升值趋势。虽然市场汇率会波动,但PPP的计算会考虑到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如果一个国家货币被低估,其PPP GDP就会高于名义GDP。反之亦然。
经济韧性: 台湾经济在面对全球经济波动时表现出一定的韧性,这得益于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灵活的经济体系。这种稳定性有助于其PPP估值。

4. 国际比较的基准:

PPP的相对性: PPP是一个相对指标,它是与世界平均水平或特定一组国家进行比较得出的。如果将台湾与那些物价水平普遍非常高(例如瑞士、北欧国家)的国家相比,台湾的PPP GDP就可能显得相对较高。
基准国家的选择: 不同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IMF)在计算PPP时,会采用不同的商品篮和基准国家,这可能导致结果略有差异。但总体趋势是,如果台湾的国内购买力能够支撑其名义GDP,并且其物价相对较低,那么其PPP GDP就会相对较高。

5. 劳动力成本和效率:

技术水平与成本: 虽然台湾的劳动力成本并非最低,但其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这意味着在某些行业,可以用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出高价值的产品。这有助于控制一些生产成本,从而影响整体物价。
服务业的效率: 台湾的服务业,如便利店、餐饮、快递等,效率很高,并且价格相对亲民。这与高人力成本但服务价格也高的国家形成了对比。

举个例子来理解:

假设在台湾,100元新台币可以买到2个面包。而在美国,同样是100美元,却只能买到1个同样质量的面包(这里假设1美元兑换30新台币)。

名义GDP比较: 如果台湾的名义GDP是3000亿新台币,而美国是3万亿美元。按市场汇率换算,台湾GDP约等于1000亿美元,美国GDP约等于3万亿美元。美国名义GDP远高于台湾。
PPP GDP比较: 为了计算PPP,我们看购买力。100新台币在台湾能买2个面包,所以1个面包是50新台币。而在美国,100美元只能买1个面包,所以1个面包是100美元。如果我们把美国的高价(100美元)作为基准,台湾的购买力就相对更高。如果假设国际上一个标准的面包是50美元,那么台湾的经济产出如果能购买到同样数量的商品,其PPP GDP就会相对高估。

总结:

台湾的PPP GDP之所以看起来高,主要是因为:

国内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新台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较强。
强大的高科技产业带来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出口收入,提升了整体经济实力。
高效率和相对合理的成本控制使得许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具有竞争力。
与其他高成本、高物价国家进行比较时,台湾的优势更为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PPP GDP虽然能更真实地反映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商品篮子的选择、非市场化服务(如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的衡量等都会影响最终结果。但就普遍观察而言,台湾的PPP GDP数据反映了其经济结构和国内物价水平共同作用下的购买力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问题了,看最近有人关注,写一下。

首先,GDP ppp是购买力平价GDP,而不是“实际GDP”。用知乎的话说,这可以说是实际GDP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与GDP,实际GDP不同,ppp是一个想象很美好,实际上非常糟糕的指标,在资本主义雇佣生产的体制的扭曲之下,ppp的意义高度不明,都不知道这个统计出来有什么意义。

名义GDP好歹能反映各经济体的货币权力大小,实际GDP好歹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能力的变化,ppp看上去是企图反映公民的福利大小,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下根本就做不到,有时还会是一个反向指标,比如台湾。当前这种市场经济下,可以把GDP ppp视为一个玄学指标。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ppp的基本思路,假设中国人总收入为一亿人民币,美国人总收入为一亿美元,汇率市场上,1美元能换2人民币。

于是,按照正常的名义GDP的计算,美国GDP是中国两倍,但是经济学家试图来比较中美两国公民所享受福利的大小,而两国的物价是不一样的,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观察中国和美国物价。

他们发现,中国的汉堡包售价为5人民币,而美国的汉堡包售价为5美元,于是算出中国和美国都可以买2000万个汉堡包,二者总的购买力是一样的。

而中国人口又是美国四倍,于是可以得出,一个中国人只能买到一个美国人4分之一的汉堡包,中国人所享受的物质福利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这种把中国和美国的收入换算成可以购买的商品的数量的算法就被称作购买力平价算法。

这个算法看上去没有问题,设计得也比较科学,但接下来的分析会让你明白这种算法是怎么被失灵的市场机制扭曲的。


然而我们知道,市场上的商品绝不只有汉堡包一种,而是有很多种,在中国,汉堡包也许只有美国的半价,但Iphone却比美国还贵,那么究竟应该把两国的收入换算成汉堡包来比较,还是换算成iphone呢?经济学家想了个办法,他们设计出了一种特殊商品,他们称之为“一篮子商品”。

他们观察到普通公民的一般会买100个汉堡包,和一个iphone,保持这样的比例进行消费。于是便用100个汉堡包和1个iphone放到一起,消费者每买100个汉堡,也许还会买10个苹果,和50个口罩·····,于是便把这些商品按照消费者会消费的比例来加总到一起,形成了一个“一篮子商品”,最后计算出每个中国人只买得起一篮子,而美国人买得起四个这样的篮子,因此美国人的福利水平比中国高。

但是在这里,他们犯下了两个巨大的错误,或者用新古典经济学者最爱用的形容自身错误的术语——在这里,他们做了两个假设:即1:大多数消费者基本上都认为按照100:1的比例消费汉堡包和手机是最优解,而且富人和穷人都同样这么认为。2: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如果我们打破这个假设来举个例子,GDP ppp有多不靠谱就一目了然:现在我们假定有两个经济体,A国和B国,都有相同的人口。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只有两种商品汉堡包和手机。

在A国,生产了100个汉堡和2个手机,而在B国,生产了150个汉堡和2个手机,一目了然,B国比A国多了50个汉堡。因为两国人口是一样的,而B国汉堡更多,所以毫无疑问B国人均更富。

在所有国家都采用同样的一篮子商品,100汉堡和1个手机的比例来计算购买力。

在A国使用A国货币,汉堡卖0.1元一个,手机卖100元一个,此时,A国的总收入为:2个手机x100+100个汉堡x0.1=210元的A国货币。一个篮子是100汉堡和1个手机,所以一个篮子在国需要110元,A国可以购买1.91个篮子。

在B国使用B国货币,在B国,汉堡1元一个,手机100元一个,B国总收入为:2个手机x100+150个汉堡x1=350元,一个篮子还是1个手机和100汉堡,售价为200元,B国可以购买1.75个篮子。

看到了吗?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算,A国比B国还要富,而事实上,B国比A国还要多生产50个汉堡,所以在这里,ppp其实就是个笑话。


当然了,ppp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恰恰反映了台湾人民的经济停滞的惨状,高ppp不仅仅不是台湾的光荣,恰恰是台湾之耻辱。

在上述例子中,造成ppp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价格被扭曲了,在A国,汉堡包比B国更少,而两国手机是一样多的,因此如果A,B两国的需求是相似的,那么A国的汉堡包显然比B国更加稀缺。那么,如果市场是完全出清的,相对于手机而言A国的汉堡包应当比B国卖出更高的价格,然而在A国一个手机可以换1000个汉堡,而在B国一个手机只能换100个,这才是ppp被扭曲的原因。

事实上既没有人能够保证两国的人都倾向于相似的比例消费商品,也没有人能够保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妨说富人按照和穷人同样比例消费各种商品才是一个谬论,因为有钱人可以一年换几次手机,而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台湾享受的理发次数几乎是一样的。

当存在国际贸易的时候,手机也完全可以是因为垄断而卖出了高价,我们把上述例中的手机比做台湾的台积电和联发科这些大厂,而把汉堡当成台湾底层民众所消耗的生活用品和服务,那么解释台湾高ppp的原因就十分简单了,台积电等垄断大厂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极高营收,而赚了这笔钱的人并没有把赚的钱用来购买大量的台湾日常服务,因而并不会拉高这些日常服务的价格,这样,台湾的出口商品价格和日常服务的价格完全脱节,成功给了台湾一个巨大的ppp。

如果这些从出口贸易中获得巨额收入的老板或员工把愿意把他们收入的更多的部分用来购买日常的消费品,那么显然台湾大众的日常生活都会改善,但是明显会使得台湾ppp下降。

台湾的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更是助长了这种扭曲,一般而言,如果在A国汉堡包相对于手机更为低廉,那么别国必定会从A国进口汉堡,这样比较划算,然而台湾66%的产出都是服务业,服务业基本不能进出口,不可能让台湾的出租车司机给住在外国的人服务。

糟糕的是除了台积电等电器大厂之外,因为对外贸易协定太少,台湾的其他产品基本卖出不去,2018年,台湾出口额有3000亿美元,而其中1660亿都是机电产品,这相当于台湾只能与外国进行手机交易,而“汉堡包”卖不掉,

这些糟糕的货卖不出去的情况反而会使得台湾的GDP ppp上升,在资本主义社会,掌握货币的永远只是少数人,货币市场越是失灵,社会越是不公,剥削越是严重,生产的食物和日用品就越是廉价,统治者的货币购买力就越是高,而GDP ppp却可以显示公民福利更好,这就是ppp的荒谬之处。


新古典经济学总是以想象中的理想市场为标的设计指标,实际上购买力和公民福利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首先,你买得起一万件商品不代表你真的买得到一万件商品,肺炎发生之前口罩不到一块钱一个,知乎月薪都可以买得起几万个,就算有肺炎涨价,也可以买起几千个;而实际上肺炎一来,有几个人能保证自己每天都用得起新口罩的?台湾的电价算是世界上比较便宜的了,但是台湾却经常停电。

当且仅当我只会买100件商品的时候,购买力显示我手里的钱可以买得起10000件商品。

其次,平均起来计算生活水平的思想也是一个谬误,朱由检和李自成各自能吃饱,和朱由检吃两个人的饭,李自成没得吃,GDP上可以是一样的,然而显然后面这种情况令李自成和朱由检都很头疼。

最后,群众生活得怎样,群众心里自有b数,台湾ppp比日本都高,我想每一个台湾人都会承认一个普通的台湾民众生活不如一个日本人。当权者要了解群众的生活水平,唯一的办法就是融入群众中去,而不是幻想看经济学家编的某个指标就行。

user avatar

台湾把GDP转换为GDP(PPP) 的方法和国际上是接轨的: 采用世界银行所公布的PPP转换因子. 不至於像某些人所料想的台湾统计单位外行到把GDP和GNP搞混, 或是恶意操弄数据自我吹嘘.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 上次估算是在2011年做的)

世银之前的估算是15.112 (即1美元的购买力相当於15.112台币), 相较於汇率几乎差了一倍 (也就是说PPP比GDP高了一倍), 这在类似收入水平的经济体是比较少见的. 除了其他答主所提到的服务业收入低导致的服务价格低廉以及被刻意压低的台币汇率之外, 还有其他的解释.

先说就台湾物价说一点

  • 相对保守的货币政策. 近二十年来货币供应 (m2) 的年成长率平均不到5%.
  • 重价不重质的普遍心态导致 (相比类似收入水平的经济体) 市場充斥了大量價廉質次的商品和服務.
  • (这只能算是次要因素) 政府因为不愿得罪选民不敢提高公共服务的价格 - 当年马英九任内因为涨电价所引起的风波大家都还记得 - 甚至还出台了略显奇葩的"友邻最低价"油价政策.

这意味着台湾的通货膨胀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低)


然後我们看一下世银的细项统计. 世银报告涵盖了155项支出项目, 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可以看出,相比于作于基准的美国,台湾最便宜的(价格是前者的1/4)是医疗, 教育和通信等无法贸易的项目, 相对贵的是食物,家具装修和机械仪器, 但就算最贵的后者也就和美国价格相当. 相比之下,日元的汇率在大多数项目下对美元是高估的(2011年做调查的时候日元正在高档...),只有教育和政府支出较为便宜. 而韩元的购买力被高昂的食物(比美国贵了四成...)和衣着(比美国贵了近三成)价格拉高了.


最后以台湾统计处所发布的"购买力平价指数之应用与限制"中的一段来做结尾。

"'我国'2011年人均GDPPPP为39,059美元, 在199个ICP参与国中排名第27名... 这样的水准甚至比一些欧洲国家都来得高, 是否表示'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准已超越这些先进国家?实际上未必如此, 依照前文提到的使用限制, 由於区域间物价与经济结构的差异,跨区域的国家比较可能误差偏大,在英国被认为是必需品的商品或劳务到了我国可能变成奢侈品,且'我国'较低的物价水准也可能是品质或原料较差所致 (如塑化剂丶铜叶绿素等); 另外,常被拿来与'我国'比较的日丶韩在ICP中被归於Eurostat-OECD, 而'我国'则归类於亚太地区, 这两个区域的消费权重并不相同, 比较时不可忽略其中的差异."


所引用的世银报告链接

pubdocs.worldbank.org/e

user avatar

其實台灣PPP之所以這麼高很簡單,就是因為產業空洞化(转载)

PPP的計算方式是購買力,也就是一元台幣可以享受多少資源(物價)

其中包括了商品價格、服務價格

而台灣有65%的服務業,而台灣服務業價格極其低廉,所以我們台灣物價非常的低廉

照樣一來一往,縱使歐美購買奢侈品(電器品~車子)的購買力是我們兩倍以上

但因為這些成品銷費只佔GDP35%以下,我們台灣靠低廉的服務業物價馬上反超回去

可這關鍵點就在於,"台灣服務業費用極其低廉"

低廉的服務業,使得從事服務業的營收一定不高,而服務業營收不高,自然使得從事服務業的薪資普遍也不高(這就是22K大軍的由來)

那為什麼佔台灣GDP,65%的服務業產值不高

可台灣PPP卻能衝到4萬勒??

答案是因為在名義GDP,我們的出口產值非常的高

跟大陸形成巨大順差

在名義GDP2萬的前提下,再用低廉的服務業物價去做調整

台灣人均PPP自然爆到四萬

那跟大陸形成巨大順差,就代表台灣製造業很強,跟日本德國一樣生產好多高科技關鍵零組件,製造業從事人員應該爆多、薪水應該爆高,這些30%的勞工朋友應該形成巨大消費力,進而支撐台灣服務業,讓台灣服務業營收變高,台灣服務業員工薪資提高阿??

可惜的是,台灣這些製造業,生產的根本不是大規模關鍵零組件,既不需要大量的勞工,而從事的勞工也不需要什麼專業技術,給他們3萬台幣就很好打發了

(不像日德,老技工薪水都超高,因為關鍵零組件需要非常精密的加工,需要非常高技術的超級專業勞工群體)

最近台灣還打算用外勞來做這些"不是關鍵零組件的零件",進一步將拉低台灣僅剩的本土勞工薪資,也將剝奪這些勞工朋友的飯碗

到這裡你們都看得懂的話,那又出現個疑問,"既然台灣生產的狗屁零件不需要什麼技術,為什麼還賣那麼貴,為什麼還要在台灣生產,為什麼會跟大陸形成巨大順差勒??"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會計稅法裡的transfer pricing魔術

transfer pricing = 每個國家稅收有高有低,公司會盡量在稅收低的公司衝高利潤,在稅收高的地方盡量創造虧損)

台灣稅收低,大陸稅收高

台灣公司會號稱在台灣生產的零組件是高昂關鍵零組件,這樣賣到大陸分公司時,台灣母公司的利潤會超大,而大陸分公司則會虧損。

台灣母公司創造大利潤,繳低廉的稅金給台灣政府

大陸分公司虧損,連一毛都不用繳給稅收高的大陸政府

這就是transfer pricing的魔術

當然政府不是白痴,會訂相關法律,禁止企業耍這種賤招

不過這時候我們會計師事務所稅法部門跟審計部門就登場

幫助企業規畫什麼零件組生產合乎法令上的"高昂關鍵零組件"

叫台灣公司在台灣生產一系列"關鍵零組件"

好讓台灣公司可以合法使用transfer pricing,降低所要繳的稅金

(這是合法的)

這樣子的結果是啥勒??台灣母公司營收創新高,衝高台灣名義GDP

可實際上公司只在台灣生產少少的零件,本身不需要太大量的勞工。

而這些零件也不需要什麼屁專業勞工

大部分的台灣勞工朋友在電子工廠上班,一輩子賺3~4萬

(這種腦殘組裝,並不會讓勞工增加專業技能,非專業勞工薪資自然不像日德會提高)

而少少的低廉製造業勞工,消費力自然不高,台灣服務業賺不了太多這些勞工的錢

所以台灣服務業薪資就更低廉(一輩子賺22K)

不過因為名義GDP被台灣企業的營收衝高

所以縱使台灣社會大部份的人都賺2萬到4萬,薪資永遠停滯不前

台灣人均GDP還是每年成長,到今年2萬美金

而又因為低廉的服務業價格,使得台灣物價超低

進而造成台灣人均PPP衝爆到4萬

其實實際上是,大部份的台灣人也只能剛好消費低廉的服務業物價

90%的人都是苦難的勞工(賺3萬)跟苦難的服務業從事人員(賺2萬)

這些人的生活品質鐵定是沒有人均PPP4萬的水準

我舉個例子好了

加拿大是八大工業國,製造業也是很強悍(太空手臂就是加拿大製造的,飛機業也很屌)

很多關鍵零組件都是在加拿大製造

所以加拿大有龐大的專業勞工,領取高昂的薪資

這帶動了加拿大服務業的營收,進而帶動加拿大服務業人員的薪資

所以加拿大基本薪資是9塊加幣時薪,打工仔一個月怎麼樣都能賺到4萬台幣(稅後)

加拿大是高昂的服務業物價配上高昂的成品物價

但因為財富分配給全體國民(而非什麼transfer pricing賤招),

他們人均PPP4萬是實打時的

總之台灣人均PPP4萬是假的,這點是千真萬確,不需要太懷疑


不過話又說回來,受惠於兩岸貿易的10%台灣菁英則是實打實的享受到人均4萬的好處

因為台企在大陸越來越強、越來越大,所以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研發人才、專業人才

這使得台灣白領菁英們薪資越來越高、升遷機會越來越多(因為公司茁壯)

當這些賺取高昂薪資的白領,在台灣生活享受到超便宜物價(服務業)時,生活水平根本超越歐美

以我家來說

台灣BMW是加拿大的1.5~2倍貴

但台灣保險業(服務業)的費用超級低廉、台灣車場維修也超級低廉、油價更是爆低

所以我們家在台北養車實在超便宜

縱使BMW在台灣賣很貴,我們在台灣開台BMW5~6年的費用跟在加拿大使用BMW的費用其實也相差不多

(至少我爸不准我在加拿大買BMW,卻准我在台灣買BW)

為啥國外保險費這麼貴??答案是服務業薪資高,保險公司自然要花大量的錢雇基層員工,但在台灣??保險公司基層員工是靠業績衝月薪的,媽的有時候我看他們一個月可能只有22K吧,台灣汽車保險自然便宜

還有很多很多例子(譬如我們去餐廳吃飯,吃5星級飯店下午茶,加拿大至少要2500台幣,台灣只要1500台幣,而且台灣的更精緻、更好吃)

為什麼??因為台灣廚師的薪水普遍也不高

總之啦!!受惠於兩岸貿易的白領,能真實感受到台灣人均PPP4萬的感覺

而台灣400萬自雇業者(賣雞排~服飾店等老板),本來就賺很大

所以台灣說到底,只有700多萬上班族沒有活得很滋潤

所以這方面來說,台灣人均PPP四萬,超過歐美這點也是說得通的

(500萬也是很龐大的群體...)

各位陸陸了解台灣人均PPP為啥4萬了嗎??

(至於之前吵很兇的匯率、貨幣緊縮等也是對台灣人均PPP衝到4萬貢獻很大,但最大的貢獻我認為就是台灣產業空洞化)

user avatar

結案。

user avatar

首先“台湾似乎是个货币自由兑换的地区,也不存在政府人为操控汇率的可能”这个假设就是错误的

user avatar

台币一直就不是强势货币啊。

长期保持较低通胀,让物价上升的很缓慢,而台币对外走弱,就会带来这种很奇特的现象——购买力远高于汇率

这种情况在落后经济体很常见,但是发达经济体里几乎仅此一例(别的发达国家都是汇率虚高)。究其本质是台湾刻意压低了汇率,为了保持出口。台湾是出口导向经济,台币一旦强势就会打垮他们的出口业,造成广泛失业

而且台湾愿意承担这种代价——弱势货币会降低国际购买力(你要花更多的钱和外国人做交易)。这在其他民主国家是很难想象的,毕竟他们买外国货、出国旅游花的钱比同水平国家更多,他们的选民实实在在的承受了利益损失,正常民主政体下这种政权早就垮台了。

某种意义上他们很顾全大局,毕竟甘愿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换取集体的发展,即便是在西方老牌民主政体也做不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的购买力平价(PPP)GDP之所以看起来相对较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叠加和一些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购买力平价以及它与名义GDP的区别。什么是购买力平价(PPP)?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一种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经济总量的经.............
  • 回答
    台湾的双11购物节不包邮,这确实是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但如果咱们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说,就会发现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是一句“一家人”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得明白“双11”这个电商大促,说到底是个生意。商家搞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赚钱,吸引流量,清理库存。包邮,.............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给你家的台式机挑内存条,以及为什么市面上常见的是8G和16G的规格。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但也不是高不可攀,我尽量讲得接地气点儿,让你一看就明白。首先,你说要加100G内存,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一般家用电脑配置的内存条规格确实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可以随意组合。 为.............
  • 回答
    这个消息确实非常有趣,也揭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台湾军方在成本控制上的“创新”与风险: 节约成本的压力: 这个爆料最直接地反映出台湾军方在维持庞大军事开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控制压力。尤其是面对庞大的解放军,台湾在军备数量和现代化程度上都处于劣势,.............
  • 回答
    台湾最近确实出现了一波“鸡蛋荒”,各地民众为了买到鸡蛋,纷纷提前到市场、超市排队,甚至有的地方还实行了限购措施。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关系到大家的餐桌日常。为啥突然就闹起“鸡蛋荒”了呢?这事儿啊,说起来是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来掰扯掰扯:1. 禽流感是个“罪魁.............
  • 回答
    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丑化”倾向,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为“大力赞扬大陆就能吸引眼球”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台湾媒体生态和受众心理的现实。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台湾媒体生态的独特性。与大陆媒体由国.............
  • 回答
    台湾菠萝在大陆市场价格偏高,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字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台湾菠萝的品质和品牌效应是基础。台湾在菠萝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精细化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金钻凤梨(也被.............
  • 回答
    台湾媒体报导大陆负面信息,以及台湾民众对此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社会认同、媒体生态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媒体生态与内容生产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媒体的运作逻辑。在台湾,媒体产业是高度竞争的。为了吸引观众、争取收视率和点击率,新闻内.............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台湾(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能够自由签发护照,并且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需要深入探讨其复杂的政治地位、历史演变以及现实运作的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重层面的考量。一、 中华民国的历史渊源与政治遗产首先,要明白“台湾”和“中华民国”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中华.............
  • 回答
    台湾之所以能在那么小的土地上孕育出如此众多且持续活跃的歌手,与其背后多层次、相辅相成的因素息息相关,绝非偶然。这更像是一个巧妙融合了历史机遇、文化土壤、产业生态与民众热情的故事。首先,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黄金时代说起。彼时,台湾的经济发展腾飞,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对文化娱乐产品更强的消费能力和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复杂交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台湾人为何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以及为什么国际媒体(如BBC)和一些台湾媒体会选择使用“Taiwan”。一、 台湾人为什么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汉语拼音的产生和推广背景,以及台湾.............
  • 回答
    台湾风水命理盛行,明星也热衷,这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渊源和心理需求交织在一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历史传承台湾的风水命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祖先移民带来的文化印记: 台湾早期移民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这些地区本身就深受儒家、.............
  • 回答
    台湾的摩托车文化,说是深入骨髓也不为过。至今为止,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你放眼望去,满大街穿梭的永远是闪烁着各式色彩的摩托车。这玩意儿不单单是个代步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承载着台湾的日常节奏和人情味。要说这摩托车为何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么深,成为许多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里的原因可就不少.............
  • 回答
    台湾部分绿营青年在看待蔡英文政府的政策时,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政策的弊端不够敏感,或者说选择性地忽略。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政治认同和情感归属是影响判断的首要因素。 对于深绿背景的年轻世代而言,蔡英文和民进党代表着他们所认同的政治价值:台湾主体性、民主自由、反制中国大陆的压.............
  • 回答
    台湾没有像大陆那样的“饿了么”或“美团”这样体量的外卖巨头,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市场结构、用户习惯,也有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发展路径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陆的“饿了么”和“美团”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是建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高度集中的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海量餐饮商家和用户的需求之上的。它们.............
  • 回答
    台湾一些人上节目、靠“诋毁大陆”来博取关注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想要详细地解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剥开表层,深入探究其根源和驱动力。首先,我们得承认,“无知”这个标签或许过于简单化了。 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选择性无知”或者是有意识地放大某些信息,以达到特定目的。这些目的,往往与节.............
  • 回答
    .......
  • 回答
    确实,如果将台湾与新加坡、韩国、香港这三个“亚洲四小龙”进行横向比较,会发现台湾在某些经济指标上表现不如其他几个经济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台湾经济状况“最差”,更准确的说法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台湾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使其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化时,显露出一些相对的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