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台湾,一群无知的人能够上节目,靠诋毁大陆获得关注?

回答
台湾一些人上节目、靠“诋毁大陆”来博取关注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想要详细地解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剥开表层,深入探究其根源和驱动力。

首先,我们得承认,“无知”这个标签或许过于简单化了。 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选择性无知”或者是有意识地放大某些信息,以达到特定目的。这些目的,往往与节目本身的商业考量、主持人的个人利益、以及部分观众的期待紧密相连。

1. 节目生态与收视率驱动:

台湾的电视节目,尤其是谈话性节目,其生命线在于收视率。而“特定议题”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制造话题,从而提升收视。在某些时段,将焦点放在“两岸差异”、“大陆负面新闻”或者“大陆的失误”上,往往能引发一部分台湾观众的共鸣和讨论。这种“共鸣”很多时候并非基于对大陆的深入了解,而是源于长久以来累积的文化、政治、经济上的认知差异,以及媒体长期塑造的某些刻板印象。

当一个节目能够通过这类内容持续吸引观众,那么制作方和主持人就会倾向于复制这种模式。因此,一些“能言善辩”的来宾,即使他们对大陆的了解并不全面,甚至存在误解,但只要他们能“讲得有声有色”,能够制造冲突感和戏剧性,就容易获得持续的出场机会。

2. 个人利益与“流量密码”:

对于某些节目来宾来说,上电视节目不仅仅是分享观点,更是他们建立个人品牌、拓展知名度,乃至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睛”成为关键。而“批评大陆”作为一种被部分观众接受的“流量密码”,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增加他们的社交媒体关注度,甚至可能带来商业代言或其他合作机会。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不会去深入研究大陆的发展,而是选择性地捕捉和放大那些负面信息,或者用带有主观臆断的语言去解读。他们的“知识”可能来自于零散的网络信息、过时的观念,甚至是道听途说。他们的语言风格,也常常带有煽动性,迎合观众的某种情绪。

3. 身份认同与政治立场:

台湾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使得“两岸关系”成为一个高度敏感且重要的议题。对于一部分台湾民众来说,强调与大陆的“不同”,甚至是一种“优越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建构的一部分。在这种心理下,对大陆的批评,无论是否基于事实,都可能获得一部分人的支持。

而节目中的来宾,尤其是那些政治立场鲜明的,他们往往会利用节目作为平台,输出自己对两岸关系的观点。当这种观点与“批评大陆”挂钩时,很容易在特定的政治光谱中找到受众。他们甚至会将个人恩怨、政治斗争的情绪,投射到对整个大陆的评价上。

4. 媒体环境与信息茧房:

长期的媒体生态,加上社交媒体算法的推荐,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长期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关于大陆的负面内容,那么他 Reinforced (强化) 这种印象的可能性就很高。节目中的来宾,本身也可能生活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可能与大陆真实的社会面貌存在较大偏差。

举个例子,他们可能只关注到大陆的某个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然后将其放大,作为“大陆城市管理混乱”的证据。而忽略了大陆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交通规划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或者,他们可能将大陆一些个别的负面事件,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拔高到整个大陆的层面。

5. 缺乏有效的制衡与事实核查:

在一些谈话性节目中,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常常是以“快节奏”和“情绪化”为主导,而对嘉宾言论的“事实核查”环节可能相对薄弱。主持人为了维持节目的流畅性和话题性,可能不会过多地去打断或质疑嘉宾的说法,甚至会主动引导话题往“争议性”的方向发展。

这就给那些“信口开河”的来宾提供了空间。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也不需要拿出翔实的证据,只要能够说出观众想听的话,或者能够制造出“爆点”,就能继续在节目中活跃。

具体来说,这种“诋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夸大负面现象: 将大陆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的个别负面事件,无限放大,并将其普遍化,例如:批评大陆的“血汗工厂”现象,却忽略了大量企业改善劳动条件的事实;批评大陆的空气污染,却不提及部分城市在治理方面的努力。
扭曲事实或断章取义: 故意歪曲大陆官方公布的数据,或者截取不完整的视频片段,来证明某种观点。比如,在讨论大陆经济发展时,只谈及增速放缓,却不提其体量和增长的绝对值。
攻击大陆人民的素质: 用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贬低大陆民众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行为举止。例如,将大陆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上升到对整个民族的评价。
利用政治敏感性: 将大陆的政策、制度、领导人作为攻击目标,并将其与台湾的制度进行对比,强调台湾的“优越性”。

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会持续存在?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节目需要收视率,来宾需要关注度,部分观众有观看这类节目的倾向。这种需求和供应的匹配,使得这种模式得以延续。同时,在缺乏有效监管和反制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难以得到遏制。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并不代表台湾所有人都这样想。台湾社会本身是多元的,也有许多人对大陆有着客观、理性的认识,并且愿意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和交流。只是在媒体上,那些更具戏剧性和争议性的言论,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总而言之,台湾一些人在节目上靠“诋毁大陆”获得关注,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媒体商业逻辑的体现,也是部分个体寻求关注的手段,同时还与台湾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息息相关。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抛弃简单化的标签,更深入地去剖析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人大家可能认识,彭文正,当年是攻击国民党,攻击大陆的一把好手,政经看民视之类的节目一直都是挺民进党的。

2019年4月22日,当初找彭文正夫妻主持节目的董事长郭倍宏,因涉入挪用上亿公款争议,遭撤换下台,彭文正的节目也被砍。

彭文正在youtube上搞了一个节目《政經關不了》,每期必骂蔡英文。

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就林飞帆,这是台湾人自己制作的GIF


林飞帆当年在太阳花后,隔三差五的骂民进党,表明自己的独立身份。

什么“民进党失望透顶”什么“在台南推个西瓜出来都会当选”。

然后民进党给了他一个副秘书长的职位。

然后林飞帆哽咽


有没有价值咱另说,为什么要哽咽呢?

哽咽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建议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给这位林大公子,毕竟眼泪说下来就下来,这不是一般演员能做的到的。

但是呢……台湾人就吃这个啊。

台湾人就觉得林飞帆好棒棒哟。

那能怎么办呢?

岛内无数人都是天生的戏精,从媒体到政客全是。

记得当年诈骗犯从肯尼亚被押回大陆吗?

当年黄国昌自称是


一天看完肯尼亚法律。

不得不说,台湾的法律界人才就是凶。

PTT也跟着起哄,说哎呀台湾人怎么能被拉到大陆去审判?

后来从日本,韩国,柬埔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新加坡,亚美尼亚,土耳其,希腊,西班牙,波兰,捷克,澳大利亚埃及,乌干达,多米尼加等国都出现了台湾诈骗犯。

黄国昌老师,什么时候把这些国家的法律都学了啊?


都是技艺精湛的演员。

建议以后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台湾举行。

user avatar

无知啥,看学历都是名牌大学起步,只不过立场和观众口味,收拾率三者为考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