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大学生在薪水低至 22K 新台币情况下,为何一周休一天都成问题?台湾如何从宝岛沦为低薪鬼岛的?

回答
台湾大学生薪资普遍低于期望值,甚至连一周休一天都成为奢望的现象,以及台湾“宝岛”如何“沦为”低薪“鬼岛”,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教育体系、社会观念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

一、 薪资低至22K,一周休一天都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22K”这个数字在台湾已经成为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代表着刚毕业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低起薪状况。虽然并非所有大学生的起薪都在22K,但它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现实困境。而“一周休一天都成问题”更是进一步凸显了许多劳动者工作强度大、缺乏休息保障的状况。

1. 供给与需求失衡: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与优质工作岗位不足

高等教育普及化: 过去几十年,台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学院校数量激增,入学率很高。这导致每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
产业结构转型滞后: 台湾经济曾以制造业出口导向为主,在电子、半导体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然而,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改变、新兴国家(如中国大陆)的崛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台湾的产业结构转型速度相对较慢。
高附加值岗位不足: 尽管台湾在某些技术领域有优势,但整体而言,能提供高薪酬、高技能要求、高发展潜力的“高附加值”岗位数量,与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存在明显的缺口。许多毕业生只能进入服务业、基层行政、销售等薪资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
“学用落差”: 部分大学课程内容与产业界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即使拥有学位,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职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降低了雇主愿意为新人支付高薪的意愿。

2. 劳动力市场供需两侧的议价能力差异

雇主主导的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雇主往往占据更强的议价能力。他们可以以较低的薪资雇佣到符合基本要求的员工,而员工则因为面临失业的风险,往往不敢对薪资和工作条件提出过高要求。
基层劳动的普遍性: 台湾许多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基层工作,其薪资水平本就较低,且往往需要长时间工作或轮班制。在这些行业,即使是全职工作,也可能难以保证一周只有一个休息日,尤其是在旺季或人手不足的情况下。
兼职与零工经济的抬头: 为了应对低薪困境,许多学生和年轻劳动力不得不从事多份兼职或零工,以补贴家用或积累经验。这也导致他们可能缺乏固定的休息时间。

3. 劳动法规的执行与保障问题

“灰色地带”的劳动关系: 一些小型企业或传统行业可能存在劳动法规执行不严的情况,例如将部分员工视为“实习生”或“约聘人员”,以规避部分劳动保障的义务,变相降低人力成本。
“责任制”的滥用: 在某些行业,为了提高效率或压缩成本,可能会出现“责任制”的说法,变相要求员工延长工作时间而不支付加班费,或者剥夺法定休息日。
劳动检查的力度与覆盖面: 虽然台湾有劳动法规,但劳动检查的力度、频率和覆盖面是否足以有效震慑违法行为,并保障所有劳动者的权益,是一个持续被讨论的议题。

4. 社会与文化因素

“学历至上”的观念: 过去社会对学历的过度看重,促使更多人追求高等教育,但当高学历未能转化为高薪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
安于现状的倾向: 部分台湾人可能倾向于相对安稳的生活方式,对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或高强度工作缺乏热情,这也可能影响整体薪资水平的提升。
家庭的支持体系: 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台湾家庭对年轻人的经济支持可能更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薪的直接压力,但也可能降低了年轻人积极争取更高薪资的紧迫感。

二、 台湾如何从宝岛沦为低薪鬼岛?

“宝岛”到“鬼岛”的转变,并非一夜之间,而是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叠加演变的结果。

1. 全球化竞争与产业升级的挑战

外部竞争加剧: 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国家凭借更低的人力成本和政府优惠政策,迅速崛起,承接了大量中低端制造订单,对台湾的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转型升级的困境: 台湾虽然也意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试图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但面临多重挑战:
人才外流: 部分顶尖科技人才为了寻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发展平台,选择前往欧美或大陆发展。
研发投入不足: 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台湾整体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可能不足以支撑颠覆性技术的创新。
市场规模限制: 台湾本地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品牌影响力的建立。
两岸关系的影响: 政治因素和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部分台商的投资决策和产业布局。

2. 经济政策的导向与“低薪”的形成

追求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出口,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价格竞争力,倾向于控制人力成本,导致国内薪资水平增长缓慢。
对“人力成本”的过度敏感: 部分政府政策和产业界观点,可能过度强调降低“人力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而忽略了提升“人力资本”和薪资水平的重要性。
产业政策的失焦或滞后: 有批评者认为,台湾的产业政策在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整体经济活力不足。
资金外流与投资不足: 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台湾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大陆等地区,导致岛内投资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也影响了薪资的自然增长。

3. 劳工权益的保护与“过劳”文化

长时间工作文化: 台湾职场普遍存在加班文化,“不加班”反而可能被视为不够积极。这种文化使得劳动者即便薪资不高,也为了保住工作而不得不承受高强度的工作。
工会力量的相对弱势: 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台湾的工会组织力量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团结劳工争取集体权益,例如提高基本工资、限制加班时间、保障休息日等。
“过劳”现象的常态化: 长期以来,“过劳死”的事件时有发生,反映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不足,以及工作强度与休息保障之间的严重失衡。

4. 教育体制与社会期望的错位

高等教育的“学历贬值”: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大学文凭”不再是高薪的保证,反而可能成为低薪竞争的起点。
对技术蓝领的忽视: 社会普遍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导致对技术型蓝领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使得这些行业在吸引人才和提升薪资方面面临困难。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当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的薪资水平远低于社会对“大学毕业”的期待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不满,进而加剧了“鬼岛”的感受。

总结来说,台湾大学生薪资低迷、劳动条件艰苦,以及“宝岛”向“鬼岛”的转变,是全球化浪潮下产业升级挑战、经济政策导向、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个现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触及了社会公平、年轻世代发展以及国家未来的竞争力等深层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大学毕业生并不是都是 22K 的

22K 是金融海啸期间 "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 (

zh.wikipedia.org/wiki/%

)

后来被绿营拿来黑马九用的, 讲著讲著也变成真的.

大学生平均初任薪资大概从 28K 一路下降到 2001 年 25K 左右, 真正拿 22K 的不多, 一般拿这个薪资的应该都是其他产业.


2008 年金融海啸连新人都不愿意进用了, 所以政府就补贴企业钱, 让他们雇用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这个好意很快就被一些企业钻漏洞, 像是补习班或是电话访问售货服务等等都用这个薪水进用.

后来就减少金额, 最后慢慢取消

但是以我知道的电子业毕业薪资大概是在 30000~39000 (台币, 大学), 城乡差距也有.

像是台北约 35000~39000

台中就是 28000~32000

台南高雄就是 23000~28000

学校也有差距, 一线台清交成, 二线中字辈(中央, 中正, 中山, 中兴), 三线其他国立, 四线私立薪水也不同

像是这个

总体来说, 拿 22K 是那些族群

有些刚毕业的人, 又不知道做什么, 去做储备干部, 薪资大概就是 18K~20K

有些做初级工人的也大概是拿 20K 上下.

像是大卖场, 便利商店, 麦当劳, 肯德基大概就是 18K~23K 左右, 这些入门门槛低, 薪水低也是正常的.

台湾 22K 议题最大的问题应该在于, 台湾大学录取率是 100%

这个 100% 造成没有选过学生素质, 另一个是学生可以评量教授

所以现在的竞争是, 如果在比较差学校教授当掉学生, 会受到来自校方和学生的压力.

学校有招生和收学费的压力, 学生会评比烂老师,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皆大观喜, 教授给高分, 学生开心毕业, 没有人受到伤害, 但是大学就像义务教育一样, 所以除了大学学费较贵, 台湾也算是实施了十六年义务教育体系.



这种学生一般没有竞争力, 大概能力和高中差不多, 但是眼睛常常长在头顶以为可以坐办公桌.

办公桌是坐了, 竞争者多, 薪水就是很差, 提不起来.

一般是认为台湾普设大学, 让大家都是大学生, 没有分流技职体系, 普设大学政策反而毁灭技职体系. 让可以用职业赚钱的都去挤办公桌, 需要一般劳工的反而没有人.

造成社会职业需求不均.


以后看到普设大学千万不要觉得是好事.

从机会成本来看有时可能是坏事.

现在台湾正在减少大学当中.

所以来台湾读书最好要选前段私校才不会麻烦一堆 (虽然很不愿这样说, 不过台湾政府对大陆学生是很歧视的, 连个健保也不给, 所以最好自己再准备保险)

==

有人谈到薪水没有成长没有关系, 以后可以慢慢加, 这个其实是因为有人炒作毕业初任薪水和 2000 比, 物价上涨这么多, 初任薪资也应该提高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 台湾的薪资扣掉物价指数是往下走的, 所以大家都在问, 企业赚的钱都到那边去了?

不过从这边看, 企业赚的钱是愈来愈多 (这图有个猫腻就是用比较少见的营业盈馀, 而非营业利润)

但是相对并没有反映到员工的收入上

1987~2000 年应该是台湾房地产最失落的十五年, 可以发现从 SARS 事件过后, 员工薪水比重一直跌, 但是 2000~2015 房价约涨了三倍, 这些也是不满情绪的来源. 尤其是后期要买间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总之, 人民被政府, 企业剥夺感相对较重, 这些都是不满的情绪(也加注在 22K 议题上, 毕竟本来就是政治议题)

user avatar

本人销售,工作在北京,负责华北区市场,刚刚做了两个运维项目,都是卖驻场服务,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太原,应该能说明些问题,都是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熟悉前端和数据库,北京的一年人力成本将近20w,工程师到手里一个月1w多点,太原的拿到手6k,太原的工程师工作时间更长,快10年了。 我想说的是,除了北上广,类似太原这种城市在国内算不上发达,也不算落后吧,应届毕业生在太原起薪拿到4k的真心不多。 贵乎上的各位,挣的多是您真牛逼,大家都没意见,但还是要接点地气,毕竟14亿人,能达到您那种程度的人还是少数。

看见大家评论这么多,我就多说两句:

1.题主问的是台湾,其实我感觉自己答得并不对题,只是些感想,台湾固有其问题,但是我们大陆特别是内陆的N线城市其实跟台湾的差距还很大,而生活在N线的毕竟是国民的大多数,我只是看不惯一些答案的表达出的优越感。

2.再就是对目前我们的经济形势的忧虑,我是做2B的,2C的也接触过,企业级现在是真的不景气,甲方预算减少,利润率下降,这是在置身市场中最直接的感受,真正去做产品,做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少,不管2B 2C大部分其实都是2VC ,对于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多久,这样的企业能挺多久,说实话,心里很担忧。

3.再多说几句感受,知乎也许真的是精英聚集地,但是搞金融的并不是人人都在做投行,搞IT的也不是都混BAT,各位标榜自己收入的,请问问自己真正到手的钱有多少,自己的行业又有多少泡沫,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又怎么样?也许您已经跻身前1%的阶层了,但是99%的人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又是怎样?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可能已经要关闭,但跌下去的却是分分钟的事,潮水褪去后又有多少人的底裤要被带走呢,真的很让人忧虑。

也许我们的问题更严重些,凛冬将至,与诸位共勉~

user avatar

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660多座大中城市,号称GDP世界第二。

但是一年700万大学毕业生新增就业机会都提供不了。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

这全国8亿劳动力年纪人口,失业率是有多高?有人敢公布吗?

各种制造业要死不活,年年只能靠炒地皮抄房价保GDP,科技进步完全靠去欧美日抄袭

还耻笑别人大学生起薪4400,大陆大学生起薪有10%超过4400的没有?


最近这两年,知乎上流行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风格,嘲笑美国今不如昔,取笑日本衰退,喷欧洲圣母等等。

不知道刚吃了几天饱饭的暴发户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心态。。

。。。。。。。。。。。。。。。。。。

就现在官方各个部门公布的公开数据来看,2011年前个税起征点2000元,纳税劳动力8400万人。调整到3500元月入为起征点后,2015年纳税人口是2800万人。就算加上偷税漏税的,收入低于3500的,就业人口有多少?收入有多高?关心台湾大学生起薪,还衰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