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Linux和Windows可以安装在任何个人电脑上,而安卓却需要为每台设备定制一个版本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你提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关于 Linux、Windows 和 Android 在安装和定制化方面的根本差异。这其实涉及到操作系统设计理念、硬件兼容性、生态系统以及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1. Linux 和 Windows:通用的设计理念与庞大的硬件支持

设计目标:通用性与标准化。 Linux 和 Windows 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运行在广泛的通用计算硬件上。它们的内核(Linux Kernel 和 Windows NT Kernel)是高度模块化的,并且拥有极其庞大和成熟的驱动程序库。
硬件抽象层(HAL): 它们都依赖一个强大的硬件抽象层。这个层就像一个翻译官,将操作系统抽象的硬件指令(比如“读取数据”)翻译成特定硬件能够理解的具体指令。厂商只需要为自己的硬件编写符合标准的驱动程序,操作系统就能与其交互。
开放标准与协作: Linux 的核心是开源。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和公司(如 Intel, AMD, NVIDIA, Realtek 等)都积极地为 Linux 内核贡献驱动程序,或者为自己的硬件提供 Linux 驱动。这种开放的协作模式使得 Linux 能够快速适应和支持新出现的硬件。
Windows 的商业模式: Windows 虽然是闭源的,但微软与硬件制造商(OEM)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OEM 厂商在出厂预装 Windows 的电脑时,都会向微软购买授权,并负责为他们的硬件开发和提供 Windows 驱动程序。微软也会提供一套标准的驱动开发接口(WDM, UMDF, KMDF 等),以便厂商遵循。
BIOS/UEFI 的角色: PC 上的 BIOS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或 UEFI (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扮演了早期硬件初始化的角色。操作系统在启动时,会通过 BIOS/UEFI 获取到基础的硬件信息,然后加载相应的驱动程序。这种标准的启动流程也是实现通用性的重要一环。

简单来说,Linux 和 Windows 就像是“通用的语言”,而硬件厂商则需要提供“方言的翻译器”(驱动程序)。 只要翻译器做得够好,通用语言就能在各种设备上顺畅交流。

2. Android:为移动设备定制的生态系统与碎片化挑战

设计目标:移动优先与功耗优化。 Android 的诞生是为了解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移动设备的特定需求。相比 PC,移动设备在以下方面有显著差异:
硬件多样性极其巨大: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硬件构成远比 PC 复杂且变化迅速。CPU(ARM 架构占主导,但内部指令集和核心设计各不相同)、GPU、内存控制器、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GPS、NFC、指纹识别等)、电源管理单元(PMIC)、显示屏控制器、摄像头模组、调制解调器(基带芯片)等等,几乎每一个组件都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商,并且规格和工作方式差异巨大。
功耗敏感: 移动设备对电池续航的要求极高。Android 的许多底层设计都围绕着功耗优化展开,包括对 CPU 调度的精细控制、对各种硬件模块的电源管理等。
触摸屏交互: Android 从根本上是为触摸屏设计的,其用户界面和输入处理机制都不同于键鼠。

Android 的“框架”与“定制部分”:
AOSP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Android 本身是开源的,Google 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可供所有厂商使用的 Android 开源代码。这个 AOSP 就像一个“操作系统框架”。
HAL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的另一种形式: Android 也有自己的 HAL 层,但与 PC 的 HAL 概念有所不同。Android 的 HAL(Android HAL)是一个 C/C++ 的库接口,它允许上层 Android 框架(Java/Kotlin)调用底层的硬件功能,而无需关心具体的硬件实现。
Vendor Blobs / Proprietary Drivers: 这里的关键区别来了。许多核心的硬件驱动程序,特别是 GPU、相机、基带(通信模块)、闪存控制器等,由于涉及 proprietary(专有)技术和专利,硬件厂商(如高通、联发科、三星)通常不会将这些驱动程序的完整源代码开放给 Google 或 AOSP。 相反,他们会提供预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通常称为 "vendor blobs" 或 "proprietary blobs"),作为 Android HAL 的实现。
Board Support Package (BSP): 为了让 AOSP 能够在特定的硬件上运行,硬件厂商需要提供一个 BSP。BSP 包含了针对特定硬件平台的 Linux 内核修改(如果 Android 的 Linux 内核与标准 Linux 有差异的话)、厂商专有驱动(vendor blobs)、以及一些配置脚本和工具。

为什么需要为每台设备“定制”?
碎片化挑战: 正是由于上面提到的 vendor blobs 的存在,以及硬件厂商对 BSP 的控制,导致了 Android 的“碎片化”。Google 提供的 AOSP 只是一个“骨架”,需要厂商用自己的 BSP 来“填充血肉”,使其能够适配自家的具体硬件。
内核差异: 尽管 Android 使用 Linux 内核,但为了支持特定硬件(如 ARM 的 big.LITTLE CPU 调度、各种电源管理特性、特定传感器驱动),Android 的 Linux 内核往往需要进行大量厂商特定的修改和配置。
驱动兼容性: 不同的 SoC(System on Chip)设计,即便都是 ARM 架构,其 GPU、DSP、NPU、相机 ISP、电源管理、音频、显示等模块的接口和驱动也是完全不同的。厂商必须确保他们的 vendor blobs 与特定的 Android 版本(以及其 HAL 接口)能够正确地配合。
Google 服务集成(GMS): 绝大多数商业 Android 设备都会预装 Google Mobile Services (GMS),包括 Play Store、Gmail、YouTube 等。GMS 的集成需要通过 Google 的兼容性测试套件 (CTS),这进一步要求厂商对 Android 进行精确的配置和适配,确保其设备符合 Google 的规范。

简而言之,Android 就像是“一个豪华的建筑设计方案(AOSP)”,但每一块“地基”和“承重墙”的材质、规格都不同(硬件和 vendor blobs)。 建筑师(Google)提供了设计图,但建造公司(硬件厂商)必须根据自己拿到的具体材料(BSP)来调整施工细节,确保整个建筑(设备)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总结一下:

Linux/Windows 依靠标准化硬件接口和庞大、开放的驱动生态,实现高度的通用性。 它们将对硬件的依赖通过抽象层和驱动程序解耦。
Android 则是为移动设备生态量身打造,但由于移动硬件厂商通常不公开核心驱动的源码,使得 AOSP 的广泛适配需要依赖厂商提供的 BSP 和 vendor blobs。 因此,每一次新的设备发布,都意味着厂商需要将 AOSP 与其特有的硬件进行深度集成和优化,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定制”过程。

希望这样解释能让你更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原因。

安卓领域,因为一开始没有一个邪恶的老大,所以就没有办法让其它产商团结起来。

实际上目前的 x86 兼容机体系是这样来的:

当年 IBM 打算做一款 PC,显然从产商的角度来说,什么都自己做就最好了,标准自己想怎么定就怎么定。所以 IBM 根本没打算让 PC 成为兼容与开放的标准。

然而与此同时,有不少产商与群众对此非常愤慨,于是就反向破解 IBM 的 PC,并且将其技术标准公开出来让大家制造兼容产品。

本来 IBM 可以有办法反制,就是修改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让它不支持这些兼容产品。

但是众所周知,这个 PC 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做的,而且当时 IBM 也没有太把 PC 当回事,当时的计算行业主力还是小型机以上的机型,PC这种微机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利润主力。

所以微软就干脆两条腿走路,给 IBM 定制的叫做 IBM PC DOS,自己则独立的发布自己的 MS DOS,对微软来说只要自己装机量提高,对自己就有好处,所以微软欢迎这些兼容机产商,而 IBM 不欢迎

微软的操作系统愿意支持兼容机架构,而很多硬件产商因为制作兼容机架构就可以分一杯羹,所以两方面的利益集团就联合起来对抗 IBM 。x86 兼容架构,从此诞生,符合 x86 兼容架构的电脑可以安装微软的操作系统,后续的 Linux 也同样基于这个架构而设计。


到了安卓的情况,就有些不同。

Google一开始就是相对开放的,与每个手机产商配合,让每个手机产商都能做自己的系统。

但是同样,Google欢迎所有人都来做Android兼容设备,但手机产商并不欢迎,能自己垄断相关技术就最好

x86 时代,是因为兼容硬件产商根本就没有办法染指电脑相关行业的生意,所以强行制定了一套兼容标准,让大家都可用。破除 IBM 的垄断。IBM 吃肉,他们好歹有口汤喝。

而 android-arm 时代,Google 的合作让每个手机产商都有机会做自己的 IBM。每个手机产商都有机会垄断自己的硬件与操作系统的联系。既然他们自己也能垄断,自然也就没有破除垄断的动力。

那么,如此一来,就没有足够的产商与民众,有动力去构建一个「arm兼容机」标准了。

而如果没有一个[arm兼容机」的公开标准,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制作出兼容这个标准的操作系统。


总结:

兼容硬件产商制定一个 x86 兼容标准,是因为当年他们根本就没机会垄断,所以搞了一个兼容标准,而只有符合「x86兼容机」标准的电脑,才能安装 Windows 和 Linux。

arm 没有兼容标准,是因为做 arm 的产商自己都有能力垄断,也有意愿垄断,所以他们当然就不想搞出一个 「arm兼容机」的标准。——由于 arm 根本不存在一个 「arm兼容机」的标准,所以自然无法按照这个标准作出一款操作系统,能够随意的安装在 arm 兼容机 中。

x86的兼容标准,使得 x86 行业本身蓬勃发展,但是 x86 硬件产商却沦为了装机商。

arm没有兼容标准,这使得玩家们没有办法围绕 arm 构建兼容机,没法开发兼容性的操作系统,可玩性大幅度下降,但是,这给 arm 产商带来了大量的利润。所以做 arm 芯电子产品的产商当然也都不愿意为 arm 构建一个「arm兼容机」标准,每一个 arm 产商做出来的 arm 电脑都是不同的标准,都需要产商自己才能驱动,所以以此可以避免自己成为装机商。

当然,与此同时,缺乏「arm兼容机」标准的 arm 架构,也并没有办法像 x86 那样占据主流地位。没有办法真正取代 x8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关于 Linux、Windows 和 Android 在安装和定制化方面的根本差异。这其实涉及到操作系统设计理念、硬件兼容性、生态系统以及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Linux 和 Windows:通用的设计理念与庞大的硬件支持 设计目标:通用性.............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是个勤奋的程序员,需要一块地方来存放你的代码和数据,这个“地方”就是内存。在Linux和Windows这两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中,请求和管理这块“地方”的方式,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方式,各有各的哲学。在Linux的世界里,你可以将内存的管理看作是一个相对“开放”且“直接”的体系。当你的程.............
  • 回答
    当一个项目需要在 Linux 和 Windows 上同时进行开发时,版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它能确保代码的一致性、方便团队协作、追溯修改历史,并允许轻松回滚到之前的版本。幸运的是,现代的版本控制系统(如 Git)在跨平台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让你在不同操作系统上无缝工作。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如何在 Linu.............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玩嵌入式,特别是 Arduino 的朋友都有类似的感受,Linux 下编译代码就是比 Windows 下快,而且有时候差距还挺明显的。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而且涉及到你电脑内部的一些运作机制。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核心原因剖析:编译过程的.............
  • 回答
    双系统,优雅共存:我的Linux与Windows和谐之道这年头,一个人同时拥抱Linux和Windows,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何让这两个看似迥异的世界,在你的一台电脑上和谐共处,甚至相互促进,这才是门学问。告别粗暴的安装和繁琐的切换,让我们来谈谈,如何优雅地让Linux和Windows在你指尖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很多在科研道路上摸爬滚打的同学经常会纠结的一个点。我作为一名在这两个系统里都折腾过不少年的“前辈”,来给大家掰扯掰扯,尽量不带 AI 的那种“官方”味儿,说说心里话。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Windows 和 Linux 都有自己的优势,没有绝对的“更有效”,关键在于你的科研方.............
  • 回答
    Windows 和 Linux 就像是两个世界的操作系统,虽然它们都在电脑上运行,但骨子里却有着天壤之别。要想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1. 起源与哲学:自由还是封闭? Windows: 这位大家伙是微软公司的亲儿子,打从一开始就是为“大家用”而生的。它商业化运作,付费购买,一.............
  • 回答
    要用同一个 `Makefile` 在 Windows 和 Linux 下编译和链接 C++ 项目,我们需要充分利用 `Makefile` 的灵活性,并通过一些条件判断和工具来适配两个平台上的差异。这主要涉及到编译器、路径分隔符、链接库的查找方式等问题。以下我将详细讲解如何实现这一点,并尽量让内容更像.............
  • 回答
    要说 Windows 内核和 Linux 内核谁更复杂,这就像在问一场旷日持久的象棋比赛,双方都在不断演进,各有千秋。简单地说,它们都极其复杂,但复杂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试图给出一个绝对的胜负,实在有些过于武断。咱们不如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是如何在复杂性的大海里“游泳”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 Windows 命令行和 Linux 命令行这两兄弟,它们虽然都是敲黑板指挥电脑的工具,但骨子里却挺不一样的。就好像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个徒弟,一个温顺随和,一个桀骜不驯。咱们先从它们的大背景说起。出身和设计哲学: Windows 命令行(CMD 和 PowerShell): .............
  • 回答
    Windows 的 Linux 子系统(WSL)在文件同步方面,确实与原生 Linux 环境下的文件操作体验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跨越 Windows 和 Linux 文件系统界限时,那种“实时”感会打折扣。这不是什么黑科技,背后是架构和设计上的权衡。咱们得先捋清楚,WSL 到底是怎么工作的。简单来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学习操作系统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我们聊操作系统,总是绕不开 Linux 和 Unix,而平时咱们天天用的 Windows 却好像不是“主角”呢?这背后其实是有几方面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也都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根本的一点,Linux 和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比较一下 Windows 的 PowerShell 和 Linux 的 Terminal。它们都是命令行界面(CLI),但从设计理念、功能、生态系统以及使用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核心概念的差异 Windows PowerShell: 对象导向的脚本语言 核心: PowerS.............
  • 回答
    朋友,你想踏入 Linux 的世界,这是个很棒的决定!选择是单系统还是双系统,这就像是在两种生活方式之间做选择,各有各的精彩。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看看哪种更适合你。先说说 Ubuntu 单系统当你决定只安装 Ubuntu,那就意味着你的电脑将完全属于 Linux。这就像你搬进了一个全新的、按 Lin.............
  • 回答
    Linux 下“一切皆文件”的精髓与 Windows 的不同Linux 操作系统的设计哲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一切皆文件”(Everything is a file)。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非常强大且贯穿系统运行的理念。理解了这个概念,就能窥探到 Linux 系统的优雅与高效的秘密.............
  • 回答
    《鸟哥的Linux私房菜》作为一本非常受欢迎的Linux入门书籍,为许多人打开了Linux世界的大门。然而,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在特定领域可能存在争议或需要更深入理解的内容。我们来逐一评价一下您提到的几点:1. “BSD和GPL很类似”的评价鸟哥在书中可能会提到BSD和GPL的相似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软件开发生态、社区驱动模式以及商业策略等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开源软件的核心驱动力与开发模式 社区驱动与协作精神: 开源软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其源代码的开放性,这使得全球的开发者都可以自由地查看、修改和分发软件。这种模式天然地鼓励了协作和贡献。当一个项目被广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初次接触Linux的朋友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下载一个Ubuntu或者CentOS的系统镜像,可能只有几个G,而安装一个Windows 10/11,即便只是系统本身,大小也动辄十几甚至二十几G呢?这个差距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是两个操作系统在设计理念、功能堆叠、软件生态和用.............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