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某些台湾人会认为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呢?

回答
某些台湾人之所以会有“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的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大陆人识字率”或者“繁体字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剖析:

一、 历史演变与语言文字的“割裂感”

1. 简化字的推行与历史遗留:
在1950年代,中国大陆推行了简化汉字,旨在提高识字率,方便书写和传播。这一举措在大陆普及开来,成为通用的书写系统。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则保留了传统的正体字(即繁体字)。
这种文字系统上的差异,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拉开了两岸在视觉认知上的距离。对于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人来说,从小接触和使用的是繁体字,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认知习惯。

2. 文化认同的微妙影响: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繁体字在台湾被视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当一部分台湾人看到大陆使用简化字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传统被改变”的感觉,进而联想到两岸在政治、社会制度上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割裂感”有时会投射到文字理解上,认为对方可能因为不熟悉繁体字而难以理解。

二、 信息接触与媒体呈现的差异

1. 台湾媒体与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的媒体、出版物、官方文件、学校教育等,长期以来都使用繁体字。因此,台湾民众对繁体字的书写和阅读具有天然的熟悉度。
当他们接触到以简体字为主的大陆信息时,虽然大多数人能够通过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断出字义,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者理解起来略微费力的情况。

2. 大陆媒体与网络的“入侵”或影响: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大陆的影视剧、音乐、网络内容(如短视频、社交媒体)在台湾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尽管这些内容绝大多数是简体字,但台湾的年轻人,尤其是经常接触网络信息的这部分群体,通过日常接触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简体字阅读能力。
然而,对于信息接触相对较少,或者更侧重于传统媒体的台湾民众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将“看不懂”这个概念与简体字联系起来。他们可能看到大陆的影视剧字幕、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简体字,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断,如果自己生活在简体字环境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进而将这种“预设”推及到大陆民众不熟悉繁体字。

三、 误解与刻板印象的形成

1. “不熟悉”不等于“看不懂”:
很多台湾人认为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更多的是一种“不习惯”或“需要花更多精力去识别”的感受,而不是完全的文盲状态。
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存在大量的同形字(如“马”与“馬”),许多简体字只是繁体字的书写简化,其构形和意义仍然保留了大部分联系。
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过繁体字,通过类比推理、上下文理解,通常也能猜出大部分繁体字的含义。

2. 信息不对称与个体经验的放大:
在两岸交流早期,信息相对闭塞,信息交流的不对等,可能导致一部分台湾人对大陆的认知停留在相对陈旧的印象中。
如果个体在交流中确实遇到过大陆朋友表示不认识某个繁体字的情况(可能因为这个字在简化时变化较大,或对方本身的受教育背景特点),这种个例可能会被放大,形成“普遍情况”的认知。
反过来,大陆人对台湾的文字认知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片面性。

3. 政治与社会情绪的折射:
在某些政治氛围或社会情绪较为敏感的时期,关于两岸文字差异的讨论,有时会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
坚持使用繁体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文化独立性”或“文化正统性”的象征性表达。
因此,对“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的看法,有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或者是在表达一种“我们有我们的传统和坚持”的态度。

四、 实际交流中的具体情况

1. 高度简化的字与不易辨认的字:
虽然大多数简体字与繁体字有联系,但一些高度简化的字,如“爱”(繁体为“愛”)、“还”(繁体为“還”)、“后”(繁体为“後”),其视觉差异较大,初次接触的台湾人可能需要点时间辨认。
反之,一些台湾人认为“生僻”的繁体字,如“鬱”(yù)、“囉”(luo)、“赟”(yūn)等,对从未接触过繁体字的大陆人来说,确实可能存在不认识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更常出现在书面语或特定词汇中,而非日常交流。

2. 阅读习惯的差异:
有些人可能习惯了简体字的视觉结构,看到繁体字时,需要重新调整阅读焦点和认知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习惯”。

总结来说, 台湾人之所以会产生“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的看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上的文字系统分化;教育和媒体长期以来的差异;信息接触的不对称性;个体经验的放大;以及在某些时刻,文化认同和政治情绪的复杂交织。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看法并非绝对的真理,而是一种基于观察、推测和情感的认知。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也认识到,大陆同胞在接触繁体字时,并非完全无法理解,而是存在一个熟悉与否、理解速度快慢的问题。许多大陆网民在网络上积极学习和使用繁体字,也大大减少了这种认知隔阂。

然而,文字上的差异带来的微妙感受,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讨论,仍然是构成这种看法的根源。这不仅仅是关于“认不认识字”的问题,更是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两岸社会变迁的复杂映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鑑于我不同意阿疯的高赞回答,又懒得反复纠正他的错误,索性复制粘贴。

原回答: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很多人既非看不懂,亦非看得懂,而是似懂非懂。

越是年纪轻的人,在未系统接触过传统汉字的情形下,起初只是联系上下文「连蒙带猜」,这是「看得懂繁体字现代文」。

之所以能看懂,完全归功于现代汉语、类推简化字和传承字。绝大多数字都是类推简化的,再加上传承字的助攻,可以让人读懂大意,仅凭借港台游戏、影视剧、MV、漫画等识读传统汉字,即此理,但这也容易让人产生传统汉字都不过尔尔的错觉。

这样虽能识一些字,但容易出错,尚不能叫真正的「看得懂繁体字」。若是不信,可以找一段用传统汉字书写的不常见的古文,试着识读,就知道了。

这和我们能看懂「火星文」的原理是差不多的。如果题主的本意是指看得懂「繁体字现代文」,那么我已经回答完毕,大家可以不管后面的内容了。

(类推简化字以及保留大概外形的字,自然容易懂,略过不表。我以为,其中很多纯粹就是用来凑简化字的个数的,可有可无,比如「愛」、「來」、「夾」、「魚」、「見」、「頁」、「貝」、「車」、「東」、「訁」、「糹」、「飠」、「釒」……)


第一,有350个汉字是不规则简化的,这还没算上常用异体字的数量,若把这些字单独拎出来,我们还真不一定能看懂。比如:

(以下一百个字多是常用字,包括且不限于港澳台用字。和「回字有几种写法」也没什么关联。)

覈 竅 黴 纔 響

躥 輓 櫃 韁 襬

氈 蠶 摺 襖 贓

竈 棗 韆 癥 鑿

籤 竊 叢 瀋 罎

鏽 齣 麴 蔔 繭

遞 礬 箝 鹼 燉

癤 臘 虧 衊 牆

暱 釁 籲 鑰 撢

樁 蒞 鍊 膠 滷

鑑 筍 癰 鬨 彙

鱷 鎗 剷 闢 巖

釀 蘋 譁 穀 醃

豔 鏇 憲 儘 芻

薑 彆 檯 勳 瓊

嚇 醞 犛 贗 鼕

鉤 齧 謄 懼 諡

簷 躍 縴 纖 痺

燦 棲 喫 糧 摀

齋 甕 繡 痠 窯


我们以其中的「鍊」字为例。把它放在例子中,如:

这样我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猜出「鍊」字很可能是念「liàn」。

但是好像又有哪里不对劲?

在大陆的规范汉字中,却分别是这么写的:

对应的简繁字分明是「炼/煉」和「链/鏈」,好像跟「鍊」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因为它在大陆是作为异体字被废除的。港澳台还保留着这种写法,三字并存,甚至还区分专门的用法。

(借此说明,两岸四地的选字标准和用字习惯都是不同的,远不止是什么繁简差异。)


第二,我们只是读懂文章,看不出其中有无错误。

例1,网上广为流传的:

我相信人们都能看懂意思,但不一定能意识每一项中都有错别字。

经纠正后:


例2,我们再以前述一百字中的「鑿」和「叢」为例:

「資治通鑿」与「前車之鑿」;

「叢浪漫的事」与「叢初的夢想」。

和第一点中的「鍊」一样,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鑿」、「叢」很可能分别就是「鉴」、「最」的「繁体字」。

然而,了解的人肯定一眼就看出,它俩和「鉴」、「最」无关,顶多长得有点像而已。

其实,「鑿」是「凿」字,而「叢」是「丛」字。是不是觉得长得一点儿都不像……

━Σ(゚Д゚|||)━

借例1、例2说明,通过相似字形、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识读传统汉字,本身就很容易出错。这种方式并不十分靠谱。


例3:

「破釜舟」、「香蜜沈沈燼如霜」

「折戟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例3与例1、例2正好相反。此处用「沈」字明明都是正确的,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是错别字,更不知道「沈」本就是个多音字,是「沉」的本字。

同样地,又如:

「反無常」、「反反覆覆」、

「請在三日內答」;

「別再給我整那些蛾子」、

「有困難找警察,請打么么零」。

乍一看,这里的「覆」和「么」好像也有误,其实也是正确的。


其中,由于「么」又变成了「麽-麼 me」的简化字,使得它在大陆也成了多音字,也令其本义「幺」在大陆被逐渐湮没。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有个成语叫「么麽小丑」,各位第一反应会怎么念呢……


千万不要以为「沈」、「覆」和「么」只有在传统汉字里才这么用,即使在大陆的规范字里这么写,也是完全正确的。

只是前人不再告诉我们罢了,导致如今在大陆非常罕见。

列举三个大陆的用例:


例4:

「忧郁台湾乌龟」&

「憂鬱臺灣鳥龜」。

拜这个万年老哏所赐,现在年轻人都认识这六个字了。(仔细一看,好像有什么东西乱入了?)


不识单独拎出来的字,放在文中又不知道用字和大意是否正确,这样怎么能算真正的看得懂传统汉字呢(我记得也曾有把「徵信」误认成「微信」这种例子)?


临时新增,强势插入一段:

有些知友认为,我们能看懂传统汉字的文章即可,至于文中是否有误,与我们无关,那是研究者的工作。

我认为,这虽然比看懂英文要容易得多,但仍是不够的。平时觉得没啥,必要时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不自知。毕福剑的「玖球天後」就是个典型。

很多制作精良的影视剧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比如在当今社会,对作姓氏的「沈」和作地名的「瀋」的乱用:

又如以下这些剧:


依赖拼音输入法输入传统字,也很容易产生这种错误。

以搜狗拼音输入法为例:


因此,同样是汉语和汉字,我们面对简化字和传统汉字,不应仅因为从未系统接触过后者,就适用两套「看得懂」标准。而且,如果是遇到未被简化的汉字被写错,比如「狗延殘喘」和「爆發户」,尽管可能只是笔误,我们却都能一眼看出别字,这其实也是在无形中对「看得懂」赋予了两种不同的标准。

还有人说,依我的逻辑,我们也不能认为自己看得懂简化字,因为有些简化字我们也不认得。我认为,这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我所说的识读,不论繁简,原则上都限于较常用的字。大陆人人能看懂的简化字文章,转换成传统汉字后,明明只是换了个写法,很多人却不一定能顺畅阅读了,更难辨是否有别风淮雨之谬。而若是在简化字文章中,这对我们实乃语文基本功。基于此,才有我的「汉字应当采用统一的看懂标准」。


(对于大部分人,做到前两点就「猴赛雷」啦,接下来的两点就全凭个人兴趣了。)

第三,现在的大陆群众分不清什么「繁体字」和「异体字」,只会笼统地全当成「繁体字」,也不了解「简化字」和「简体字」的区别等等。

例1:

人们能看懂「天下公」,认为「為」是「为」的繁体字。那「爲」又是个什么鬼?

人们也看懂「民」,认为「爲」是「为」的繁体字。那「為」又是打哪来的?

莫非「為」是「为 wéi」的「繁体字」?

然后「爲」是「为 wèi」的「繁体字」?

(当然不是这样,切勿当真。)


同样地,又如:

「千里姻緣一牽」、「穿針引」;

「王老吉和加多」、「招財進」;

「黃鼠狼給拜年」、「呆若木」。

再看下面的图片。让我们对比香港汇丰银行和《文汇报》的LOGO,两个「汇」字是不是也有什么细微区别?

仔细一看,原来前者是「滙」,后者是「匯」。

这些写法在港澳台可都很常见,但大陆人往往没有注意过这些区别。


例2,人们也能读懂:

「張燈結」;

「五獨尊」;

「人罕至」;

心妄想」;

「不知羞」;

「潸然下」;

「綠野仙」;

「我眞的受了」;

「一蓑雨任平生」;

中自有中手」;

「幸甚至哉,歌以志」;

「無意苦爭春,一任芳妒」;

「錦瑟無端五十,一一柱思華年」。


那么,人们肯定会想当然地以为:

「綵」是「彩」的繁体字;

「嶽」是「岳」的繁体字;

「跡」是「迹」的繁体字;

「癡」是「痴」的繁体字;

「恥」是「耻」的繁体字;

「淚」是「泪」的繁体字;

「蹤」是「踪」的繁体字;

「夠」是「够」的繁体字;

「煙」是「烟yān」的繁体字;

「強」是「强」的繁体字;

「詠」是「咏」的繁体字;

「羣」是「群」的繁体字;

「絃」是「弦」的繁体字。

甚至有很多研究大陆汉字简化的文章,竟然也这么认为。

可是这些字并没有被大陆「简化」过。

(尽管实际效果跟简化没多大区别……)


其实,这些字都是被当作异体字而废除的,并非《简化字总表》中规定的「繁体字」。

(题外话:50年代国家在规范汉字的时候,对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的定义和界限都很模糊,和学术界的也有区别。)


前述提到的:

「鍊-煉」、「裏-裡」、「麪-麵」、

「沈-沉」、「麼-麽」、「幺-么 yāo」、

「爲-為」、「線-綫」、「寶-寳」、

「鷄-雞」、「匯-滙」、「眞-真」、

「罎-壜-罈-墰」,

以及更加常见的「著-着」等等,

这十四组汉字本身也是异体字关系。

只是两岸四地的用字有差异,也都和前人有别,有些异体字表义已有明确分工。如今孰正孰异,亦和本问无涉,不展开了。

(不要认为「异体字」这种东西是什么需要深入研究的专业知识,这本应是人人皆知的是语文基本常识……)


第四,即使我们看得懂传统汉字,我们也不太会写。

考官:来,笔墨伺候!请写出「龜」字,只能写标准字形。

考生:写哪一种?两岸四地的「龜」,字形全都不一样,笔顺、笔画数也不同。

考官:随你。多写不加分,写错一个就扣分。

考生:¬_¬`那我能直接画一只王八吗?甲骨文和钟鼎文就有类似的画法……哦不,写法。

考官:零分。

o(´^`)o 「龜」字就是这么傲娇。

是不是瞬间觉得简化后的「龟」字很漂亮!

(题外话:这就是某些传统汉字的瑕疵之一。笔画不算太多,但字形过于复杂,正如「龜」。字形越复杂,往往写法也就越多,甚至可能多达三位数,这类汉字确实不利于学习。「回」字的四种写法已经算很少的了。)


语言和排版都很乱,大家将就着看吧。综之,我们只是略知大概,比起真正「看得懂繁体字」,还是有点距离的。

(话说回来,陆人识繁比港澳台人识简要容易。我以为,这和汉字简化也有一点关系。)


——————

附:字形对照表

注:带下划线的粗体字表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或含义并不完全对应,原则上依据大陆标准,带*则表示以港澳台实际用法为准,但均与古代用法无涉。

覈核 竅窍 黴霉*  纔才 響响

躥蹿 輓挽 櫃柜 韁缰 襬摆

氈毡 蠶蚕 摺折 襖袄 贓赃

竈灶 棗枣 韆千 癥症 鑿凿

籤签 竊窃 叢丛 瀋沈 罎坛

鏽锈 齣出 麴曲 蔔卜 繭茧

遞递 礬矾 蒞莅 鹼碱 燉炖

癤疖 臘腊 虧亏 衊蔑 牆墙

暱昵 釁衅 籲吁 鑰钥 撢掸

樁桩 箝钳 鍊炼链 膠胶 滷卤

鑑鉴* 筍笋 癰痈 鬨哄 彙汇

鱷鳄 鎗枪 剷铲* 闢辟 巖岩*

釀酿 蘋苹 譁哗 穀谷 醃腌

豔艳 鏇旋 憲宪 儘尽 芻刍

薑姜 彆别 檯台 勳勋 瓊琼

嚇吓 醞酝 犛lí牦máo* 贗赝 鼕冬

鉤钩 齧啮 謄誊 懼惧 諡谥

簷檐 躍跃 縴纤 纖纤 痺痹

燦灿 棲栖 喫吃 糧粮 摀捂

齋斋 甕瓮 繡绣 痠酸 窯窑


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这两篇文章和回答:


2018-10-15新增1:

我们看二简字是什么感受?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猜一猜。

据反映,只有K、L、N、P容易看懂,对于其他字一脸蒙屄。

这和正文中提到的能看懂「繁体字现代文」和「火星文」是一样的,看不懂单独的字,只能通过大概字形或联系上下文识别……

答案:

A. 宣

B. 建

C. 屬/属

D. 意

E. 全部力量

F. 幫/帮、邦

G. 緣/缘

H. 外蒙

I. 感

J. 進展/进展 

K. 原子彈/原子弹

L. 鼓舞

M. 道

N. 心情愉快

O. 勤

P. 混蛋

Q. 數/数


2018-10-29新增2:

在两岸各自刻意的宣传之下,很多人产生了「汉字只有繁简两种形态」、「繁体字被淘汰是必然的」、「简化字都是古已有之」、「港台人使用的是正体字,肯定比大陆好」、「繁体字很完美」、「繁体字就是正体字」……等等各种有偏差甚至错误的认知。

本文之所以列举很多看似和提问无关,实则息息相通的例子,也是想让大家初步了解,两岸四地以及古人的用字都是有差异的。大陆用字是较单一的,港澳台和古人用字都很多元、立体。

我希望,大家不要用对待简化字的那种固有观念去看传统汉字;也不要在不了解传统汉字的情况下,轻信带有倾向性的宣传。


现在的拼音输入法都仅有繁简之分,也是简单粗暴的。比如,用繁体拼音输入法输入「强」字,出现的却是笔画更少的「強」。
「強」也好意思叫「繁体字」? (ΩДΩ)

所以,不要用看简化字或看孔乙己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汉字,务必跳脱出来,否则不容易弄明白。也不要以为传统汉字就没毛病。

不要用看简化字或看孔乙己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汉字,务必跳脱出来!

不要用看简化字或看孔乙己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汉字,务必跳脱出来!

不要用看简化字或看孔乙己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汉字,务必跳脱出来!

重要的事情说五遍!


——————

初次提交:2018年10月12日

最近编辑:2020年04月26日

user avatar

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就是繁体竖版的,碧血剑,小学五年级去同学家玩,看到的,上中下三册,同学借给我了,一直没有还,硬是连蒙带猜看懂了,没啥压力。唉,看个繁体有啥优越感,要是拿篆书去比是不是欺负人了。。。

user avatar

因为台湾的书法教育和大陆的差异,决定了台湾人对于汉字的理解比较狭窄。

大陆侧重理性知识,台湾兼重感性审美。

大陆教科书中的“仓颉造字”“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等内容,虽然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编排汉字的起源、发展,但单就文字而言,未将书法的历史与文字相结合,侧重理性知识,仅有“赞汉字”“书法作品赏析”是从书法角度编排。

台湾教科书《认识字体书写原则》,提炼了书写美观的具体规则。《认识书法——书法字体》,将字体和书法书体相结合,介绍各书体书写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同时附上著名碑帖以供欣赏,能让读者充分感受书法文化和艺术之美,产生书法学习兴趣。而六年级的书法家故事,以生动的故事叙述书法家的学书历程,效果也不言而喻。

直观感觉好像是台湾书法教育比大陆好。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说简体字是残体字,要是被王羲之听到他不拿毛笔戳死你就怪了。大陆的简体字多数是来自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再比如这个故事。

你觉得台湾的审美教育起到了作用吗?

直接指向是台湾人汉字文化素养差,这个"郑"字是非常有名的。

出自郑板桥之手。

郑板桥绘画的落款就是这个"郑",其它人的书法一般是"鄭"。

不知道现在还逼着买《书法字典》吗?大多数简体字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而且都有故事。

再比如"葉"字,说不知道为什么会简化成了"叶"。

这个字的传奇故事更多,太长就不讲了。

这个"叶"字是在唐朝出现于公文的,李治、褚遂良写的都是"叶"字。

为什么呢?

因为"葉子"二字拆开是:廿世李。唐王朝只能传二十代皇帝。

说实话对于小学生而言大陆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呢保留的文化素养比台湾的审美教育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审美这个东西的确要从小培养,但是你强行灌输是没有用。因为年纪太小缺乏生活阅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门槛非常高,不适合小学生去学。

我觉得还是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对小学生比较合适。一味的追求知识的尖端是没有意义的,教育要的是最后能学会的有多少。有的东西真的很难,打死都学不会。

《兰亭序》简体字的出的最多书法作品。

最喜欢说的"党无黑、爱无心。"


《书法字典》上就有这些字。

汉字是个非常玄妙东西,强行简化是没有用的。现行的简化字都是经过时间的历炼,最终还能活下来的。

懂简化字的看繁体字都无大碍,为什么?

我只知道这是简化字的玄妙之处,详细的什么原因也说不太清楚。

user avatar

之前玩巫师3只有繁体中文,杰洛特的马叫做“蘿蔔”,有无数人把这俩字叫“葡萄”,后来cdpr出了简体中文补丁,于是有无数人发现这匹马叫“萝卜”不叫“葡萄”。

其实大部分人看繁体字,结合语境连蒙带猜能理解九五成以上的意思,已经不影响阅读了,但是单独拎出来一个字一个词,没有语境,大部分人就蒙了,只能瞎猜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