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那惩治汉奸的时候怎么办,很明显这不是问题,惩治汉奸的时候他们就又变成日本人了
【霄月号】事件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澳大利亚俘获1005名日军战俘关押于悉尼港,准备将其经2000公里外的包拉尔遣返回日本并进行战争审判。
1005名日本战俘中有350名日籍台兵,全都是彻底皇民化烧毁祖宗牌位起日本名说日语的硬核新日本人,死后能进金国神社的那种
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1005名战俘塞到狭小的霄月号上,沿途劳顿漫长,等到目的地估计已是十不存一,这批日军认为这是澳大利亚刻意报复,拒不登船开始抗议
其中350名台兵提出: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与《日本投降书》台湾已是中国领土,不再是日本殖民地,所以他们这些台湾兵从1945年8月15日起已经是中国人了,不仅不是战俘,还是战胜国国民,理应受到优待,可以不登船,让日本兵上去就好
参考来源:https://m.weibo.cn/status/Jss8x4R0A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宝岛人民不愿当中国人以及他们怎样才会想当中国人了
你会承认自己是美国人吗?
从台湾法律和国际法来讲,台湾都属于中国,这是没错。但是有多少人上学学法律和国际法呢?
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美国还称霸天下呢,这和”身份“无关。
基础教育里告诉你台湾不属于中国,日常台独受奖赏,敢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就要被孤立、歧视、打压甚至进班房。小学生中学生日常骂中国,就这还有”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人,已经不错了,还想让人人都承认?
纳粹德国的人会认为犹太人有人权?日本法西斯的人会认为中国人有人权?搞笑呢!
再补充一些东西帮助大家理解下台湾社会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你以为是台湾人,却是日本人:
金城武姓金城,在台湾长大的中日混血。
你以为是日本人,但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安藤百福/吴百福,发明方便面的日清集团创始人,台湾本省人。
中村辉夫/李光辉/史尼育唔,最后的日本兵之一,战后在丛林里躲了30年才投降,台湾原住民。
谢雪红,台共创始人也是中共党员,第一届政协人大代表,天安门上参加了开国大典。领导了台湾的二二八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也被一些台独势力推崇为台独之母。
——————————————————————
贴个刚看到的民进党的选举海报,很典型的反应了台湾本省人的身份认同。
属性强调与日本的联系,非权贵出身,但没提台独,说明台独并不是必须要有的,只是一个从属属性。
——————————————————
讲讲台湾的1895年后历史进程,知道了这个就能明白为什么。
曾经台湾两大基本族群,本省人和外省人,但是现在已经逐渐模糊。本省人大多是1895年台湾被割让出去以前大陆移民的后代,到1945年民国政府收复台湾,已经过去整整50年了。50年意味着1895年10岁的小孩都已经是耄耋老人,曾经在清政府统治下的台湾人基本死绝了,1945年的台湾人绝大多数都是在日本人的皇民教育下出生长大的。
这段历史进程台湾人是跟着日本人走的,“天皇一张红纸征走了爸爸大伯和哥哥,最后只有爸爸提着大伯和哥哥的骨灰回来了”,而不是中国的“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民抗日。抗日战争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民族认同感,而台湾人恰好是缺席的。
1945年后国民党来了,1949年还带来了大量外省人组成的溃兵。到了台湾的国民党反而成了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党,为了维系统治必须想办法解决外省人大头兵及其家属的生存生活问题,那刮谁?自然就是本省人,对地主土地的强制低价赎买,对“汉奸”的财产没收。本省人这下是领教了国民党的无法无天,这帮大陆上来的人比日本人还凶残。
1950年朝鲜战争后台湾进入戒严时期,同时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本省人被跟政府关系更深的外省人压制。最终爆发了岛内的民主运动,而美丽岛事件是民主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当今的绿营大佬都与美丽岛或多或少有关。“台湾岛是台湾人的台湾而不是中国的台湾” VS “台湾岛是民国光复大陆的基地需要继续戒严军管”,台独思想的流行是和反独裁混合的,作为对抗戒严的理由,既然台湾不是中国的台湾,那自然就没有光复大陆一说,戒严军管就是多余的错误的。
1990年代戒严解除台湾社会开始民主化,后面大家就熟了,国民党逐渐失势,民进党崛起。民进党的崛起我们大陆国民看来是台独意识的崛起,但另一面对于台湾社会内部也是民主的崛起和平民阶层的胜利。
为什么要讲台湾的历史进程,因为一个社会的历史进程塑造了这个社会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台湾从1895年后的历史跟大陆基本就是分开走的,只到1990年代两岸重开文化经贸交流才逐渐合流。同时又因为大陆依然是一党执政,台湾人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曾经的国民党独裁,感情上天然就拒绝这种一党执政的政权。
因为顺民,是打出来的
1.共同体是可以通过想象去构建出来的,这是政治叙事的魅力。在政治层面的真相,取决于大众相信什么,相信即为真相。那么什么东西最能打动人,实现迅速动员?悲情,构建一种共同的苦难记忆,大家一起自我感动,情绪相互感染,就是自我催眠。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就是盲人摸象,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感知。把各种历史事件窜联起来,以六经注我的方式,虚构成共同体的记忆,有悲壮,有辉煌,承载的是光荣与梦想。就像圣经里记载的各种耶稣的神迹,通过每次的仪式,反复提醒,确认。选举就是仪式。政治叙事是彼岸的,赋予事业的崇高感。唯有如此,才能让人去为主义献身。
2.一旦选举上台,就改教科书,修改历史,创造台湾共同体的历史,假以时日,这些读新教科书长大的台湾人就成为中坚力量。
要破解这种魔法也很简单,就不让他们有操纵公共议题,搞悲情煽动的机会。比如没有总统直选,搞内阁制,每个选区老老实实去拼人脉。面对每个选区的候选人代表,那些选举的人更多只会聚焦于候选人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具体的施政纲领。不会去关注那些抽像的政治叙事什么狗屁台湾民族之类的东东。这种情况下,民进党没有一点机会上台执政。
再次强调一遍:共同体可以通过虚构记忆创造出来,并不是必然就会有的东西,纯粹看政治空间的顶层设计怎么去玩。
什么台湾民族这种狗屁东西,并非必然出现的东西。如果你坐时空飞船,穿越回1987年的台湾,你去街头宣传台湾民族,说自己不是中国人,别人会把你当神经病。不过现在倒过来了,这是政治的悲哀。
成熟的政治民族构建,最终是通过民主政治这种广泛的政治参与方式,在一次一次的选举过程中,反复确认,最终建构起对宪法的认同,形成政治民族。但湾湾的宪法名义上还叫中华民国宪法,最终改名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有大陆的武力威慑,早改名了。两岸已经渐行渐远,最终就是靠拳头说话了。民进党可以通过嘴仗,用口水把国民党淹死。这个可能极大鼓舞了民进党的野心,它们潜意识里就是把共产党等同于国民党,所以它们会产生一种幻觉,觉得也可以通过嘴仗,用口水把共产党淹死。
民进党本质上是一群政治小清新,我以前每天在推特看蔡英文的推特,这个屌人从来都没有用中文发过推文,全是英文,台湾人的英文都这么好?不是,这个屌人是写给洋大人看的。它们的内心深处就是觉得洋人高大上,用中文太low了。马英九就不一样,他的推特都是以中文为主。小清新怕什么?就是欠揍。
绝大多数台湾人可分为两类。
一类叫「反tg不反中(华)」,一类叫「反tg也反中(华)」。前者以龙应台为首的「统派」为代表,后者则以独派为代表。
前者在国籍认同上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国),而族群认同也自认是中国人(文化上的中国人)。可由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中国(共和国)」,所以某种程度上,前朝(民国)在世界上实际是不存在的。
而由于前者反tg,所以不认同中国(共和国),可前朝(民国)又被国际上否认存在,于是尽管他们一天到晚以「中华正统」自诩,可在他们已经失去代表中国权利的当下,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自称「华人」(文化上的中国人)。
至于后者就不用解释了。
写了几个回答都被删除了,这次会略微委婉些。
最近一段时间有在看台湾228前后以及戒严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李昂《彩妆血祭》和黄春明《苹果的滋味》令我感触颇深,看完这些文学作品你便能大致了解如今台湾人自身的矛盾之处。我用四段历史,对台湾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问题进行说明。
清朝康熙时期,中央政府正式从明郑手中收复台湾,此时康熙帝对台湾并不在意,认为台湾是弹丸之地,甚至说出:“海贼乃疥癣之疾,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而后,施琅上书《恭陈台湾去留疏》,指明台湾的重要性,康熙帝这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对台湾多加重视。
但天高皇帝远,清廷对这座岛屿的管理仍然很腐烂,这使得台湾内部缺乏治理,混乱不堪,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相互残杀争夺地盘的情况常常发生。
汉人与原住民之间的武装冲突。双方不止械斗,还包括政权间互相攻击。原汉冲突最大的原因就是汉人移居原住民生活区域时所产生的利益冲突。
除了原汉,汉族内部也争端不断。先说闽粤械斗,其发生时间由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械斗双方是福建闽南人和广东客家人,双方来到台湾的时间基本一致。(荷兰人来台时,就是请客家人担任翻译与原住民沟通)
因为施琅向康熙帝建议【渡台禁令】(南明时粤东人帮助郑家对抗清军),客家人人口数量逐渐不如闽南人。
道光年间,台北盆地闽粤械斗争夺地盘,因为客家人数较少,从而失败,被迫迁至开垦较晚德贫瘠的丘陵地带,可以从目前台湾客家人比例较高的地区桃园、新竹、苗栗看出来。其中有多个地区都是原汉冲突时,客家人从原住民手中得来的。
除了汉族内部斗争,闽南人内部也在斗争,泉漳百年械斗也发生在这段时期。再次证明内斗内行。
泉漳械斗的起因,主要是因为跟随郑成功来台的泉州人和跟随施琅来台的漳州人(还有诸多人口迁移的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因为争夺地盘产生的利益冲突与祖籍意识的催化下,双方经常发生大规模械斗事件,俗称“漳泉拼”。
《东瀛记事》记载,“海口多泉、内山多漳”,故泉州人居住在海边,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因而,泉州人在航海与经商上取得优异的成就,来自漳州的则在农耕开垦方面有著重大贡献。当时至台湾的清代官员甚至作乐府诗“漳人不服泉州驴,泉人不服漳猪。” 以台中市为例,其市区分为山线和海线,就分别是泉漳后代。
清廷对于械斗的应对方法是:教化为主,擒贼擒王,从犯不论。清朝官方因此威信尽失,在械斗中官方做过的事情只有预防民变和控制规模。这使得台湾民众不相信法制,守法观念也无法提升。这种现象直到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的严格执法下,才全部消失。(下图为械斗较严重地区)
从清朝时期看,台湾人不喜欢大陆人的原因,一是因为持续来台的大陆民众与早期来台民众因土地产生利益冲突所导致的,这是根本原因;二是因为清政府的忽视,导致台湾民不聊生,台湾人不信任中央政府。
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满清政府被迫接受《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这让台湾各个人种十分震怒及错愕。闽南人、客家人,甚至原住民都多次进行抗日活动,譬如雾社事件、西来庵事件等反抗运动。这些事件,多数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这个转变可能和1911年清朝被推翻,台湾人民原本习惯效忠、认同的对象突然消失所致。(下图为西来庵事件起义者被押赴法院)
日本在占据台湾后,无力在台湾从事大规模资本活动,因此占据初期主要由台湾总督府主导台湾开拓与殖民。要求台湾提供资源、物产及劳力,日本将台湾做为支持本国工业的后盾,同时是日本向南洋发展的基地。
日本在台湾实行特别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会,台湾人没有平等的参政权,在日治初期的现代化教育程度也远低于在台湾的日本人,日后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与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
但自日本大正时期后,日本对台湾统治已渐趋稳固以及大正民主风潮的政治风气改变,统治当局改取较为柔和的统治方针,台湾在短时期内发展蓬勃的本土政治运动及社会运动。同时也有许多台湾人如钟理和(《原乡人》作者)等前往日本本土或“满洲国”学习,亦有赴中国大陆的有志之士在他乡抵抗日本统治。
基于日本殖民统治的需求,台湾在日据时期于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公共卫生、农业以及工业等各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
1937年4月,日本全面侵华,为防止台湾民众反抗,台湾总督府一改过往40多年的双语政策,开始强力推行日语教育,废止报纸、杂志的汉文版,取消公学校汉文课,要求年老民众学日语,开始展开正式的皇民化运动。
在五十年日据时期,台湾人的身份风雨飘摇,如同亚细亚的孤儿,在故国与新主间徘徊,均不受待见,同时,皇民化及抗日战争的发生,造成这段时间“台独”思想日益高涨。
正如村上知行所言 “世界上没有所谓台湾人,假如有的话,只有住在深山里的原住民才勉强够得上。而普通被称为台湾人的,实在完完全全是中国人。事实虽如此,可是当时,不但日本人,连中国方面也称他们为台湾人,而加以歧视。”
1945年10月2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正式光复,交由国民政府接管。国民政府登台当日,近30万台湾人在港口夹道欢迎。
然而,本该拥抱生母的游子再次被现实鞭笞。
1945年国民政府接替日本治理台湾,来台人员因为经历过二战,对台湾社会充满的日本风气十分鄙夷。又因来台官员素质参差不齐,与日据时期的治安管理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台湾人由原本的希望转为失望。
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之后,在台湾出现的族群间争议。政府在身份证记录上,会记录每个人所属的籍贯。
本省人,即1945年之前居住在此的台湾人;外省人,即1945年前其籍贯登记为中国大陆各省、非台湾省的人。
政府的中高级职位几乎由外省人垄断,全台十八位正副处长,只有一位台籍人士;全台十七位县长,只有四位台籍人士。即使有本省人有幸加入政府工作,却也同工不同酬,外省人的薪水甚至整整高出一倍。这种情况比日据时期有过之无不及。
自其接管台湾后,贪污新闻报道不断,具体就不一一赘述了。《民报》曾在1946年10月发表的社论(祖国的怀抱)中指出:“祖国政治文化德落后,并不使我们伤心,最使我们激愤的,是贪污舞弊、无廉无耻。”
KMT驻台军队也军纪败坏,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仅在1946年2月上旬,《民报》报道军人开枪胡作非为的新闻就有5起。《彩妆血祭》正是讲述军人鱼肉百姓的故事。
国民政府收回台湾后,不仅不替台湾建设谋划,反而从台湾夺取利益,引起台湾人不满。
此时恰逢国共内战,台湾本土的粮食物资名义上被国民政府统一征收用于作战,甚至连苹果、蔗糖等日常消耗品也是如此。但实际上,这些物资是被送去上海供地主们挥霍。台湾并没有因回归而得到平等的待遇与发展,反而更加民不聊生,通货膨胀严重,台湾的物价甚至一度高于全国经济中心上海。
1945-1947,台湾的米价涨了整整四百倍,1947年出,大陆物价最高的上海,都远不及台湾。同样一担米,上海只卖2000元,原产地台湾却卖4000元。
台湾与大陆分治五十年,光复后的台湾工业化程度远超大陆,识字率也高于大陆人,40岁下没有文盲。
来到台湾的大陆人总是摆出一副胜利者的模样,对于台湾人的闽南话和日语更是鄙夷,并定下不会说北京话就不能担任公职的规定。
二二八事件是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发生于台湾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台湾省专卖局查缉员在台北市查缉私烟时不当使用公权力造成民众死伤,引起次日(28日)的陈情抗议伤亡。更扩及后续台湾民众大规模反抗政府与攻占官署,本省人对外省人报复攻击,最后这一事件以国军21军基隆登陆镇压结束,血与肉在这座孤岛随处可见,来自彼岸的外省人用枪与炮维护了自身的统治。
1947年3月6日,南京《大刚报》的社评(注意台湾)内文中说:“……曾几何时,台民美丽的梦,逐渐为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了!一年来,台湾政府,给予他们的,并不比日本人为多,经济生活更加困难,政治腐败层出不穷,自使台民极端受刺激。以是忧愤代替了欢欣,失望赶跑了希望。也许这次的民众骚动,就是这种情势转变的历史纪录……”。
长期受日本人压迫的台湾人,对祖国自然心向往之,可后来发现实际中的祖国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心中不免产生不适语失落感。
228事件后,台湾人不再信任来自彼岸的人,当时台湾社会上流传一句俗语“狗去猪来”,意指日本狗走了中国 来了。中日两国管理台湾巨大的反差感,是台湾人抵触大陆人以及亲近日本人的历史原因。
1949年KMT战败,携大量居民逃至台湾,并颁布戒严令,白色恐怖时期开始。
《台湾省戒严令》,是由时任台湾警备总司令陈诚于1949年5月19日颁布的戒严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时起在台湾省全境实施戒严,至1987年7月15日解除该戒严令为止,共持续38年56天。其实行时间仅次于叙利亚阿萨德政府所颁布的戒严令,是世界第二长的戒严令。
颁布戒严令是影响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政府为便利管理而在内战期间执行,人民各种权利被限缩,在此段时期言论自由受到普遍限制。政府用相关法令条文对持异议人士进行逮捕、军法审判、关押或处决。借由公权力塑造对己有利之恐怖政治氛围之时期。此间台湾常有人突然失踪,不时传出冤狱,被称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
白色恐怖时期,KMT无孔不入地监控人民,对可疑人士扣上匪谍的帽子,在全台各地滥捕、滥杀、刑求殴打及没收财产,造成大量冤死、伤残。人民为求自保,告密者到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尽失,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惊恐到了极点,台湾人民的性格遭到极度扭曲。
1991年当局废除《惩治叛乱条例》,以及1992年修正法律,终结了言论叛乱罪的法律依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台湾白色恐怖的真正结束。
1949年,大陆各地约102万人迁入台湾。依据1990年全台人口普查,台湾外省人口约270万人,占总人口的13%。
1950年即便国民政府只剩台澎金马,但公考仍以先前的省区来决定名额,譬如1955年,依旧存在诸如天津立法委员、安徽立法委员等职位。这就导致了占国民人口75%的台湾人录取比例极低,1956年甚至只有0.061%。(外省人间也不平等,江浙人与其他地区也有区别)
KMT一味偏向军公教人士的福利措施,因为早期外省人大多在这些部门就业,进而造成其压榨本省人、补贴外省人的印象;实际上获得过度补贴主要是权贵与中阶的外省人,而并非所有的外省人,许多低阶的外省老兵的生活依然艰苦。
由于老一代的外省人与本省人在对待日本人的历史问题上,有完全不一样的历史经验,外省人对举目皆是日本风格的台湾生起不满,无法忍受部分本省人所存有的日本情结,认为这是背叛民族的行为。
1949年几百万外省人迁入台湾,交流十分不便。因此,KMT推行国语政策,强制推广国语,利用国语运动进一步来巩固其在台的统治权力。这导致了台湾民众的反感,特别是南部地区。
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台湾各个族群能使用现代标准汉语来交流。然而KMT在推行国语的过程中,没有实际了解台湾本省人的苦衷,以强硬手段执行,禁止日语和台湾话(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族语等语言)的流传使用。制造出了“国语、方言”的二元对立架构,导致在社会上说国语与说方言存在“文明”与“野蛮”的价值观对立,最终导致台湾本土语言如客家话与原住民族诸语濒临灭绝。
1956年教育部禁止各级学校使用方言,校内组织纠察队,要求学生互相监视,一旦学生被抓到偷说台语除了会被罚款,还要接受“挂狗牌”到操场跳青蛙跳、罚站、打手心等体罚示众。
1966年,日语在台湾的影响力已大幅减弱,方言成了影响国语推行的最大因素,政府于是加强对方言的控制。1972年起,当局更规定电视台的闽南话电视播放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电影院禁播方言电影。
在这“国语推行委员会”推行国语期间,到处都是“人人说国语”或“爱国说国语”及“请说国语”等宣传看板。这种单语政策,造成了相当的族群仇恨。哼唱台语歌谣成了下里巴人的代名词,被以次等公民对待。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讲台语成为一种羞耻,连交女朋友都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民间因此爆发争取语言权的“还我母语运动”,同时普遍敌视不会讲方言者,台湾南部尤其明显。解严后,随著民主化与本土化的思想崛起,国语运动也因而结束。
本省人的权利被当局侵害,得不到任何平等对待,在自己的故乡被迫成为二等公民,无法使用家乡话,被逼无奈学习北方话。KMT那些来自彼岸的操着各地方的口音的官员,颐指气使的模样深深刻在了一代台湾人的心上。这段时期是台湾人敌视大陆人的主要原因。
不是有些台湾人不承认,而是绝大部分台湾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要么认为自己是台湾“国“人,要么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他们对自己曾经的统治者日本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深刻。反倒是中华民国的牌子无时不刻的在阻碍着台湾人完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个人以为,我们越早认识到台湾人99%以上都是不认可中国的,我们就越早能抛弃一些不必要的“情感”。你把别人当同胞,但别人却一直把你当敌人。
台湾绝不是“一小撮”台独分子和一大部分的好的群众的问题。而是在99%的倾向与独立的台湾人的支持下一小撮台独分子带头冲锋不断把台湾推向彻底的独立的问题。在台湾人心中他们可以是独立的台湾国人,可以是日本人,可以是美国人,但是绝不可能是和我们一衣带水的中国人。
而未来收复台湾恐怕也不会像知乎上某些人所预言的所谓轻而易举。认为只要登陆上去不战而降——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台湾人把我们当侵略者看待,并且长期敌视才是正常的。即便能武力征服,长期的治安战也会把我们搞得精疲力尽。知乎上一些人的“留地不留人”策略恐怕才是最优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