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人在心理认同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愿意回归罗马尼亚?他们对台湾是否有启示?

回答
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在心理认同和国家认同上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区别,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至于他们是否“不愿意”回归罗马尼亚,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至于对台湾的启示,我认为存在一些可以借鉴的方面。

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讲述:

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在心理认同上的区别

要理解这种区别,首先需要了解两国各自的历史轨迹:

罗马尼亚:

悠久而统一的民族国家历史: 罗马尼亚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达西亚王国,以及后来拉丁语民族在巴尔干地区的形成。中世纪的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尼亚人的文化和政治独立,尽管历经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外来统治。
近现代独立和民族主义: 19世纪民族觉醒运动推动了罗马尼亚的统一,并在1862年建立了统一的罗马尼亚公国,1877年宣布独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的版图有所扩大,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共产主义时期的经历: 二战后,罗马尼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经历了约45年的共产主义统治。虽然这段时期经历了压抑和政治控制,但民族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国家本身作为一个实体依然存在。
后共产主义时代的欧洲一体化: 罗马尼亚自1989年共产主义政权垮台后,积极寻求融入西方,并于2007年加入欧盟和北约。这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欧洲国家一部分的身份认同。

摩尔多瓦(更准确地说是摩尔多瓦共和国):

历史上与摩尔达维亚公国紧密相连: 今日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曾是历史上的摩尔达维亚公国的一部分。这个公国与瓦拉几亚公国共享语言、文化和宗教,但拥有独立的政治实体。
俄国和苏联统治下的分离与俄罗斯化: 19世纪,摩尔达维亚公国大部分地区(即“比萨拉比亚”)被并入俄罗斯帝国。在俄国统治时期,以及更重要的,在苏联统治时期(19401991),这个地区 underwent 了深刻的改变:
强制的“摩尔多瓦语”标准: 苏联为了在文化和政治上与罗马尼亚区别开来,大力推广了一种以俄语为基准的“摩尔多瓦语”标准,强制使用西里尔字母(而非罗马尼亚使用的拉丁字母),并强调其与罗马尼亚语的差异。
苏联国家认同的塑造: 苏联试图将比萨拉比亚地区(即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前身)塑造为一个独立的“摩尔多瓦”国家,与罗马尼亚在文化和民族上区分开来。这包括强调该地区作为“摩尔多瓦人”的独特性,以及引入苏联式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
大规模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移民: 为了改变人口结构和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苏联鼓励了大量俄罗斯族和其他斯拉夫族裔移民到比萨拉比亚,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原有的罗马尼亚语人口的比例,并引入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独立后的俄罗斯影响与东西方拉锯: 1991年摩尔多瓦独立后,虽然官方语言恢复为罗马尼亚语,但国家依然面临着深刻的分裂和来自俄罗斯的持续影响。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里,摩尔多瓦社会内部在国家认同、地缘政治取向(亲西方还是亲俄罗斯)以及与罗马尼亚的关系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由此产生的心理认同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对“摩尔多瓦”身份的认同程度:
罗马尼亚人: 普遍将自己视为罗马尼亚人,共享同一语言、文化和历史叙事。
摩尔多瓦人: 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强烈认同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视摩尔多瓦共和国为一个不自然的政治实体,渴望与罗马尼亚统一。另一部分人则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摩尔多瓦”身份认同,认为自己与罗马尼亚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强调摩尔多瓦国家的独特经历和政治现实。这种认同可能受到苏联时期“摩尔多瓦人”国家叙事的影响,也可能是在独立后为强调自身独立性而形成的。

2. 对语言和书写方式的态度:
罗马尼亚人: 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罗马尼亚语。
摩尔多瓦人: 尽管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是罗马尼亚语(称为摩尔多瓦语),但仍有一部分人(尤其是老一辈或受俄罗斯影响较大者)可能对使用西里尔字母仍有记忆或倾向。主流社会和年轻一代越来越普遍地使用拉丁字母,并将“摩尔多瓦语”与罗马尼亚语视为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或标准。

3. 历史叙事的不同侧重:
罗马尼亚人: 历史叙事更侧重于整个罗马尼亚民族的历史,包括统一的追求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
摩尔多瓦人: 历史叙事更加复杂。一部分人认同与罗马尼亚共享的民族历史,另一部分人则会强调比萨拉比亚地区在俄罗斯和苏联统治下的独特经历,以及摩尔多瓦国家作为政治实体的形成过程。

4. 地缘政治取向与国家认同的关联:
在摩尔多瓦,国家认同往往与地缘政治取向紧密相连。认同自己是罗马尼亚人的人,通常更倾向于亲西方、亲欧盟,并支持与罗马尼亚统一。而认同独立“摩尔多瓦”身份的人,则可能在亲西方和亲俄罗斯之间摇摆,或者更注重维护摩尔多瓦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为什么说“不愿意回归罗马尼亚”是一个复杂问题?

说摩尔多瓦人“不愿意”回归罗马尼亚,可能过于简化了事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摩尔多瓦社会存在强大的反罗马尼亚统一力量,并且国家认同的分歧导致统一的支持率并非压倒性。

原因如下:

1. 独立国家的情结与主权意识: 摩尔多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在独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将摩尔多瓦共和国视为自己的国家,对其主权和独立性抱有认同感。他们可能认为与罗马尼亚统一意味着失去这种独立性,成为一个更小的国家的一部分。
2. 国家建设的成果与差异: 虽然摩尔多瓦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如罗马尼亚,但它毕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运作。一些人可能担心统一后,摩尔多瓦地区的利益会被边缘化,或者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会受到冲击。
3. 经济和社会的现实考量: 尽管罗马尼亚是欧盟成员国,但摩尔多瓦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统一可能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但也可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挑战。一些人可能担心失业、社会福利的变动等问题。
4. 少数民族的担忧: 摩尔多瓦国内存在一定数量的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加告兹族等少数民族。对于这些群体来说,与罗马尼亚统一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权利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果他们认为罗马尼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可能不如当前独立摩尔多瓦政府(至少在法律层面)那样保障他们的权益。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维持摩尔多瓦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倾向于加强与俄罗斯的联系(尽管这种倾向在近年有所减弱)。
5. 政治精英的利益: 摩尔多瓦的政治精英阶层在独立国家体系内获得了权力和地位。统一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原有的政治影响力,因此一部分政治力量会积极反对统一。
6. 情感和心理因素: 在苏联时期,存在着一种“反罗马尼亚”的宣传,强调摩尔多瓦的独特性,以及罗马尼亚的“大国沙文主义”。尽管这种宣传在今日看来站不住脚,但其历史遗留影响仍然存在于一部分人的思想中。

因此,更准确的表述是:

一部分摩尔多瓦人热烈拥护与罗马尼亚统一。 他们认为这是历史的回归,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另一部分摩尔多瓦人则支持保持摩尔多瓦的独立,或者在与罗马尼亚统一的问题上持保留态度。 这部分人可能出于对国家主权的珍视、对少数民族权益的担忧,或是对未来社会经济融合的疑虑。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在地区影响力上的变化以及摩尔多瓦政府的亲西方转向,支持统一的呼声有所上升,但反对统一的力量依然存在。

对台湾是否有启示?

我认为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的经验,特别是摩尔多瓦国内关于国家认同、统一与独立、以及地缘政治选择的分歧,对台湾确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尽管两者情况有很大不同(例如,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和与外部大国的关系与摩尔多瓦的经历有所区别):

1. 国家认同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摩尔多瓦的例子表明,在历史上受到不同政治实体影响的地区,民族和国家认同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可能呈现出多元化、甚至相互矛盾的形态。对于台湾而言,在经历过不同政权的统治(日本殖民、国民党迁台、民主化)后,也形成了复杂的“中国认同”、“台湾认同”以及“中华民国认同”等不同层面的认同。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不同的认同,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政治选择,是一个重要课题。
2. 主权与独立的价值: 摩尔多瓦有些人之所以不愿意回归罗马尼亚,一部分原因是对独立国家主权的珍视。这可以类比为台湾社会中对“维持现状”或“追求完全独立”的讨论。即使有历史、文化上的联系,一个已经形成独立政治实体和国家认同的社会,对于是否融入另一个国家,会非常谨慎,并权衡主权和独立性的价值。
3. 地缘政治与外部影响对认同的塑造: 摩尔多瓦的“摩尔多瓦”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在苏联时期被塑造出来的,以服务于苏联的政治目标。这提示了外部大国(例如,在台湾问题上涉及的中国大陆或美国)的地缘政治行为,可能会深刻影响当地的认同建构和政治走向。
4. 民主选择与民意的重要性: 最终,关于国家地位和未来走向的决定,应该由当地人民通过民主程序来做出。摩尔多瓦内部关于统一的争论,虽然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其核心是人民内部对国家未来选择的讨论。对于台湾而言,其主权和地位的最终决定,无论是在国际法还是政治现实中,最终都应以台湾人民的意愿为依归。
5. 对历史叙事的反思与重塑: 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之间的历史叙事存在差异,并被不同政治力量所利用。台湾社会也需要对自身的历史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梳理,以形成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共同叙事,同时也要警惕被外部势力利用历史来分化内部的策略。
6. “回归”与“融入”的区别: 摩尔多瓦“回归”罗马尼亚,带有历史性的“统一”色彩,而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所谓“统一”,则更是带有政治上的主权重叠和政治体制的融合问题。台湾社会对于“回归”或“融入”的抗拒,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身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国家主权的坚持。

需要强调的差异点:

民主化程度: 摩尔多瓦的民主化进程不如台湾成熟和稳定。
外部威胁的性质: 台湾面临的外部威胁(中国大陆的统一意愿和军事实力)与摩尔多瓦所处的区域政治环境有所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 台湾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超摩尔多瓦。

总而言之,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的关系以及摩尔多瓦国内认同的分歧,为理解国家认同的形成、主权意识的演变以及地缘政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它提醒我们,即使是共享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经历不同的历史和政治塑造后,也会形成复杂的认同差异,并在决定国家未来走向时产生不同的考量。对台湾而言,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所处的复杂局面,以及如何处理内部认同分歧和外部政治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所说的“摩尔多瓦现在与罗马尼亚的心理认同迥异”的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摩尔多瓦既存在亲俄派,也存在希望和罗马尼亚合并的派别;一部分人主张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不同,并认为多重国籍将影响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存续,但更多的人很清楚罗摩两国同源同种,就是同一个民族。

你也知道的,实际上摩尔多瓦的主体民族就是罗马尼亚人,而“摩尔多瓦”更像是一个国籍概念和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当你用“摩尔多瓦人”这一概念描述一个个体或者人群时,你指向的是拥有“摩尔多瓦”这一国籍的个体或者人群。

而根据2019年数据,摩尔多瓦的主体民族为罗马尼亚族,占总人口的78%,乌克兰族8.4%,俄罗斯族5.9%,加告兹族4.4%,保加利亚族1.9%,其他民族1.4%。在摩尔多瓦这个政治概念下,“摩尔多瓦人”又包含罗马尼亚族和其他各族的人群,是一个政治建构的概念。

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是罗马尼亚语,而且有趣的是,虽然目前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是两个主权国家,但两国语言的标准形是相同的,在实际的会话中也只是词汇和发音程度的些微不同。可以说,国籍意义上的罗马尼亚人和摩尔多瓦人即使在分别使用各自的方言时,双方也都完全能理解。

虽然沙俄及苏联苦心经营多年,而且通过将摩尔多瓦领土划入乌克兰、建立德左、使摩失去出海口等方式控制了摩尔多瓦,使得94年摩尔多瓦无法和罗马尼亚合并。但根据2009年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一代、都市居民和母语为罗马尼亚语者倾向于认为“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是相同民族”。而关于“摩尔多瓦语”实际上就是摩尔多瓦国内“对罗马尼亚语的一个政治性称呼”的看法得到了广泛认可。

当然,虽说苏联在1930年前对摩尔多瓦的渗透不大,但实际上沙俄乃至苏联对摩尔多瓦的渗透很早,而且在苏联成立前就开始了。1918年罗马尼亚统一后,当时的一些接受过俄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拒绝说摩尔达维亚语(或者罗马尼亚语)”。这些知识分子甚至认为“罗马尼亚是未开化的国家”,进而轻视罗马尼亚的文化。

而在1924年以后,苏联则尝试着将摩尔多瓦的民族意识从罗马尼亚民族共同体中剥离,使其“成为完全不同事物”。伴随着1940年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被苏联侵占,苏联当局阶段性地将摩尔多瓦人从罗马尼亚人中分离。污名化并试图消灭秉持“大罗马尼亚主义”的公民,在语言文化上改造“摩尔多瓦”的语言文字,通过“反罗马尼亚”,正式确立起独立语言的地位,企图制造出“独立的摩尔多瓦民族意识”。




而对于摩尔多瓦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其既然积极谋求加入欧盟,那就得放弃已有的领土争端,承认领土撕裂的事实。但就目前来看,摩尔多瓦已经失去了对德左地区的管控,要在加入欧盟的同时保持领土完整,可能还是得成为罗马尼亚的一部分,因为这样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领土要求,毕竟根据欧盟的有关法律“国家合并时,对于任一被合并国有效的条约,对于继承国继续有效,但原则上只适用于继承发生时其有效的那部分领土范围”。



还有,我得提醒一下,你用“台湾人和闽南人”的关系来类比是不合适的。台湾人可以指居住在我国台湾省的人民(即本省的所有人群),也可以指我国台湾地区的人民,因为目前我国台湾地区管辖福建省泉州市金马二地、莆田市乌秋岛,广东省东沙群岛,以及海南省太平岛等地。

同时,“台湾人”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人为主体(98%左右)、兼有高山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成分的群体。其中最多的闽海民系汉人占70%(又以闽南人为主),即使是包含福佬客和高度汉化(闽南化)的平埔族,占比也不过是77%左右。而闽南人实际上是汉族闽海民系中的一支。

同时,所谓台湾问题实际上就只是我国内政事务,台湾省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实现对台湾的有效管理,实际上是我国在实现对内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这是一种排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罗摩合并目前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事情,适用于外蒙古回归我国。

user avatar

当年他们想和罗马尼亚合并结果俄罗斯人为主的德左地区不同意,反而搞出了领土分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