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关羽真的可以做到诸葛亮所说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那么蜀汉的结局真的可以改变吗?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实力雄厚,是蜀汉最直接的威胁。而孙吴占据江东,与蜀汉表面上是盟友,实际上存在着猜忌和潜在的冲突。诸葛亮的战略,本质上是为了解决蜀汉政权生存的两大外部矛盾:如何抵御强大的北方敌人,以及如何巩固与东吴的联盟,确保后方稳定。

那么,如果关羽能做到呢?

关羽“北拒曹操”的可能性及影响:

假设关羽镇守荆州,能够有效地抵御曹操的进攻。这需要几个关键点:

坚固的荆州防线: 关羽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其军事才能和威望毋庸置疑。如果他能像诸葛亮设想的那样,充分利用荆州的地理优势,严密布防,训练精兵,以逸待劳,确实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曹操的南侵。例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也曾多次试探性进攻荆州,但关羽能够守住。但要做到“拒”,意味着要能够打退曹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进攻,这难度极大。曹操麾下人才济济,兵力充足,且往往能抓住机会。
消耗与牵制: 即使不能彻底击败曹操,如果关羽能长期有效地牵制曹操在北方的力量,使得曹操无法集中兵力攻打蜀汉,甚至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来对付荆州,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战略胜利。这也能为诸葛亮在后方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士气与威望的提升: 关羽的成功“北拒”,无疑会极大地提升蜀汉军民的士气,巩固诸葛亮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会让天下人看到蜀汉并非不堪一击,更能吸引一些观望者的加入。

关羽“东和孙权”的可能性及影响:

这是整个战略中更为复杂和关键的一环。荆州是蜀汉和东吴之间重要的缓冲地带和战略支点。如果关羽能够与东吴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深化联盟,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避免“白衣渡江”的悲剧: 事实是,关羽因为骄傲轻敌,并且与东吴存在荆州归属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荆州失陷,关羽本人也兵败身死。如果关羽能够放下身段,与东吴保持沟通,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做出一些妥协,避免与东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那么荆州就不会成为引发双方破裂的导火索。
稳定的后方保障: 一个和睦的东吴意味着蜀汉在北伐时,不必担心后方被偷袭。诸葛亮可以更放心地调动兵力,甚至得到东吴的支援。要知道,诸葛亮北伐时,常常顾忌东吴的动向,不敢全力出击。
联合打击曹操的可能: 如果双方联盟稳固,甚至有可能形成联合出兵,共同对付曹操的局面。虽然历史上的几次联合,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奏效,但若关羽能在此发挥作用,让联盟更加紧密,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那么,蜀汉的结局真的可以改变吗?

乐观的推测:

如果关羽真的做到了以上两点,蜀汉的结局极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 蜀汉可以长期存在: 避免了荆州失陷的重大打击,蜀汉在军事上和战略上就拥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有了荆州作为屏障和进攻的前沿,蜀汉的生存能力将大大增强。
2. 诸葛亮北伐更顺利: 诸葛亮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曹魏的战略进攻上,不必再为后方的安全担忧。如果能成功取得一次关键性的胜利,比如攻占长安或洛阳,那么整个天下大势将为之一变。甚至可能出现三国归晋之前的另一种格局,比如魏弱蜀强,或者魏、吴、蜀三足鼎立的局面长期化,蜀汉有机会发展壮大。
3. 蜀汉可能统一天下: 这是最乐观的设想。如果联盟稳固,关羽也能有效抵御曹操,诸葛亮抓住机会,通过几次成功的北伐,逐步削弱曹魏的实力,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东吴的决策,最终实现统一。虽然这非常困难,但并非绝对不可能。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的挑战和局限性:

1. “北拒曹操”的难度: 曹操的实力是整个三国时期最强的,其综合国力、人才储备都远超蜀汉。即使关羽军事才能再出众,要做到“北拒”而非“牵制”,长期抵挡曹操源源不断的攻势,压力依然巨大。一旦曹操集中力量发动毁灭性打击,关羽能否守住,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2. “东和孙权”的挑战: 孙吴的野心和自保意识并不低。荆州作为一块肥肉,双方围绕其归属的矛盾很难彻底化解。即便关羽能暂时维持关系,但一旦出现利益冲突的重大节点,比如孙权认为蜀汉坐拥荆州而不思回报,或者在对曹操的战争中不愿承担过多风险,双方联盟就可能出现裂痕。此外,东吴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可能影响其外交政策。
3. 内部因素: 蜀汉自身也存在人口少、地狭、人才相对不足的问题。即使外部战略成功,内部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
4. 历史惯性: 历史的进程往往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惯性。一个关键人物的失误(如关羽的荆州之败)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而即使是成功的改变,也可能面临新的 unforeseen challenges(未预见的挑战)。

结论:

如果关羽真的能够做到诸葛亮所说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那么蜀汉的结局无疑会朝着好的方向大幅改变。他可以为蜀汉争取到宝贵的发展时间和战略空间,避免了“自毁长城”的悲剧,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更有可能成功,甚至有机会看到蜀汉统一中国的希望。

但是,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如果”。“做到”这两个字背后,是无数复杂的因素交织。关羽自身性格的某些局限性,以及三国时期严峻的政治军事环境,都使得这个“如果”的实现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如果关羽能做到,蜀汉的生存概率会大大提高,发展潜力会极大释放,统一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但要说“真的改变了结局”,则意味着要跨越许多巨大的障碍,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而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关羽的失败,让这个“如果”成为了一个永远的遗憾,也让我们对历史的走向有了更多元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羽最多也就是个封疆大吏,北拒曹操属于守御疆土的基本要求,东和孙权则是外交位面问题,这属于超纲。

这不是孙权和关羽的问题,而是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的问题,在这点上关羽是背锅的。就算吕蒙等人讨论的都是袭关羽,孙权集团总没可能蠢到不清楚袭关羽就是背盟和刘备集团开战这件事。刘备说对孙权宣战,关羽和孙权关系再好也要照做;刘备说和孙权盟友,关羽怎再不起孙权也没可能杀去江东。

归根结底就是利益问题,刘备集团联合孙权,保障对曹操的抵抗,还能通过北伐曹操获得利益。孙权集团联合刘备,保持对曹操的抵抗,却只能屡屡碰壁眼睁睁看着盟友迅速壮大。

由于孙权集团向北扩张的无能表现,导致联盟的价值对吴人而言只有在北方威慑下自保。吕蒙对孙权吹嘘江东足以抵抗曹、刘两家云云,表露的即是联盟已没有价值,不需要依赖刘备集团才能自保这意思。

有随时可能僵仆的吕蒙等诸将在,何忧於操,何赖於羽?

就算刘备亲自坐镇荆州,处理和孙权的外交关系,孙权也一样会背盟降曹袭荆州。

这走向由江东内外形势决定,无关荆州守将人选。

无非吴人事后为了遮丑,避讳自己背盟以及降曹的事实,极力渲染关羽如何,加之关羽素来轻视孙权有诸多摩擦,才渐渐形成关羽相关责任的说法。

历史上,孙权集团背盟袭荆州,就是自己憋的没招,又看队友眼红的产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