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埃博拉病毒真的如网上所说会出现丧尸的症状吗?,为什么在1976发现就开始传播却现在才引起关注?

回答
关于埃博拉病毒是否会引起“丧尸”症状,以及它为何现在才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我们来详细聊聊。

埃博拉病毒与“丧尸”症状:误解的根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埃博拉病毒不会导致人类变成“丧尸”。 这完全是源于对病毒的恐惧和一些虚构作品(如电影、小说)的想象。

网上流传的“丧尸”症状,通常是对埃博拉病毒某些真实症状的夸大和扭曲。埃博拉病毒感染后,确实会引起一些非常严重的症状,包括:

高烧和剧烈疼痛: 这是疾病的早期表现,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头痛、肌肉疼痛。
呕吐和腹泻: 很多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出血: 这是埃博拉病毒最可怕的特征之一,患者可能出现内出血和外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严重时甚至全身皮肤下出血,导致瘀斑。
器官衰竭: 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多个器官,包括肝脏、肾脏、脾脏等,最终导致器官衰竭。
神经系统症状: 在疾病晚期,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嗜睡、昏迷等情况,这可能就是被误解为“丧尸”行为的根源。但这种精神状态的改变是由于高烧、脑部炎症或体内毒素积累造成的,与丧尸电影中的行为完全不同。

之所以会出现“丧尸”的联想,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1. 病毒的凶猛和致死性: 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非常高,一旦感染,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这种对生命的威胁感本身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恐惧。
2. 恐怖的出血症状: 大量的出血,加上患者可能出现的痛苦呻吟、精神萎靡甚至昏迷,在缺乏医学知识的情况下,容易被脑补成某种“非人”状态。
3. 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科幻和恐怖题材的作品,尤其是丧尸题材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为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土壤。当遇到一种致死率高、症状可怕的病毒时,人们很容易将其与熟悉的“丧尸”概念联系起来。
4. 传播方式的误解: 虽然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如呕吐物、粪便、尿液、汗液、唾液、精液等)以及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传播,但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空气传播的疾病混淆,产生“接触即感染”的恐慌,进一步加剧了对“失控”和“感染蔓延”的担忧。

埃博拉病毒的发现与“迟来”的关注:并非无迹可寻

埃博拉病毒确实是在1976年首次被发现并确定的。但在此之前,它可能已经在特定地区零星地出现过。而它之所以在近些年,特别是20142016年的西非疫情中才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原因也并非突然爆发:

1. 历史上的疫情规模和范围相对较小:
1976年第一次疫情: 同时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当时称为扎伊尔)的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和苏丹(现南苏丹)的一个地区。这次疫情的规模相对较小,病毒传播被有效控制,主要局限在非洲的特定区域,对全球的影响有限。
后续零星的爆发: 在1976年之后,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大陆有过多次小规模的爆发,例如在刚果、苏丹、加蓬、乌干达等国。这些疫情虽然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由于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当地卫生系统的应对能力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并未引起全球性的高度关注。

2. 20142016年西非疫情的独特性: 这场疫情与之前的爆发有显著的不同,也是引起全球关注的直接原因:
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波及范围: 这次疫情是埃博拉病毒爆发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国家最多的一次。不仅在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这三个西非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还出现了跨境传播,蔓延到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甚至在美国、欧洲等地区出现了少数输入性病例。
病毒传播模式的变化: 病毒的传播与当地社会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例如在葬礼仪式中接触死者的遗体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人口流动性增加和边境管理薄弱,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早期应对的困难: 由于疫情爆发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且这些国家本就面临着薄弱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缺乏经验的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早期疫情的控制非常困难。
对全球健康的威胁: 随着病毒跨越国界,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人们开始担忧埃博拉病毒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国际社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不得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和协调应对。
媒体的广泛报道: 西非疫情的严重性和潜在的全球威胁,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埃博拉病毒,也放大了人们的恐惧和担忧。

3. 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对病毒认识的加深: 尽管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就被发现,但对其致病机制、传播方式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我们在应对新发疫情时,能有更有效的手段和策略。然而,早期疫情的应对更多依赖于传统的隔离和接触者追踪,效果有限。

总而言之,埃博拉病毒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在历史上多次在特定地区爆发。之所以近些年才引起全球性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20142016年的西非疫情规模空前,传播范围更广,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直接威胁,再加上媒体的广泛传播,以及人们对类似“丧尸”般的可怕疾病的天然恐惧。它强调了全球合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病毒的爆发呈指数,在突破某一个阈值之后爆发式增长。

置于关注……

即使下一秒钟就有一百万个非洲/欧洲/美洲人全身溃烂无比凄惨地死掉,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要不会出现疫区转移、扩散或者尸体的臭味飘过来,造成的情感冲击也不会超过邻居慈眉善目还会做好吃的饼干的老太太心脏病发作,精神非洲人/精神美国人/精神欧洲人除外。

无意贬低什么,这是人类的本质,下一秒钟中国人死掉一百万对于一般的非洲人/欧洲人/美洲人来说精神冲击也赶不上市场的肋眼肉今天打8折/隔壁镇子的军阀在发粮食/奥巴马他媳妇的同学的网站又他妈登不上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埃博拉病毒是否会引起“丧尸”症状,以及它为何现在才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我们来详细聊聊。埃博拉病毒与“丧尸”症状:误解的根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埃博拉病毒不会导致人类变成“丧尸”。 这完全是源于对病毒的恐惧和一些虚构作品(如电影、小说)的想象。网上流传的“丧尸”症状,通常是对埃博拉病毒某些真实症状.............
  • 回答
    关于埃博拉病毒在中国爆发是否会导致“一波带走”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严峻且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夸张的词语来概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埃博拉病毒的特性及其传播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埃博拉病毒是什么。它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致死率极高,但.............
  • 回答
    俄罗斯存放天花和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发生爆炸,这一消息确实令人担忧。任何涉及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储存设施发生事故,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潜在危害,包括病毒泄漏、环境污染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潜在的危害与风险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病毒的特性。天花是一种曾经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巨大灾难的传染病,虽然在1980年被世.............
  • 回答
    有关日本将引入埃博拉病毒的目的和安全风险的问题,需要澄清的是,目前 没有公开信息或官方公告表明日本计划引入埃博拉病毒,无论是出于研究、治疗还是其他任何目的。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病原体,其感染性强、致死率高,即使是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也需要极其严格的防护措施来处理。因此,任何国家引入此类病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对顶尖大学招生政策和科研创新的好奇心。如果一个高中生真的能够研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这绝对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对人类健康乃至全球公共卫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么,他/她会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分析。首先,研发出埃博拉疫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危险的假设,但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如果一个人真的吞下了一小勺含有埃博拉病毒的物质,可能会发生什么。请记住,这是理论上的推测,并且强烈不建议尝试任何可能接触病毒的行为。首先,我们要明白埃博拉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被感染者(活体或死亡)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尿液、.............
  • 回答
    在讨论武汉肺炎(COVID19)和埃博拉病毒哪个“更恐怖”时,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比较它们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恐怖”的标签来概括。这两种病毒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它们在传播方式、致病机制、死亡率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播方式与速度:武汉肺炎,也就是由SARS.............
  • 回答
    新冠病毒(COVID19)的命名,以及围绕其命名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理解为什么一些疾病以地名命名,而中国又反对使用“武汉流感”或“中国流感”来称呼新冠病毒,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历史惯例、科学命名原则、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为什么有些疾病会以地名命名?历史上,许多疾.............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假设,一旦这样的病原体出现,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的应对将是一场多维度、全方位的战争。第一步:发现与确认,争分夺秒的初期应对一旦出现这种病原体,最初的迹象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但很快,其惊人的致死率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涉及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责任以及生命安全保障等多个层面。在没有完备防护措施的情形下,医务人员是否拥有拒绝救助感染埃博拉病毒这类高传染性、高致死率患者的权利,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核心矛盾: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 vs. 生命安全保障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医务人员的核心职责是.............
  • 回答
    我无法模拟一个同时感染如此多种高致病性病毒的个体情况,也无法提供这样的信息。原因如下: 极端罕见性与生物学不可能: 同时感染如此多种致命且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病毒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宿主亲和力以及免疫系统反应方式。人体免疫系统在面对单一一种强效病原体时已经面.............
  • 回答
    感染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极其凶险且令人恐惧的经历,其过程迅速而剧烈,对身体的打击是全方位的。一旦病毒侵入人体,它就会开始疯狂地复制,并对全身的细胞,尤其是免疫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发起攻击。感染的初期,症状可能相当模糊,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流感或其他普通疾病。患者可能会感到突然发作的高烧,伴随着剧烈的头痛,全身.............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像埃博拉和拉沙这样的致命病毒会频繁地在非洲出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理、生态、社会以及历史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与其说“起源于非洲”,不如更准确地说,非洲大陆由于其独特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模式,为某些病毒的传播和爆发提供了“温床”或者说“更容易暴露”的条件。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关于中医能否治愈埃博拉病毒病,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病死率极高的急性传染病。它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出血热症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凝血功能,常常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非常高。.............
  • 回答
    埃博拉病毒的确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病原体,它的致死率一度高达90%,这足以让所有人闻之色变。然而,正如你所问的,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不幸离世,那剩下的10%之所以能够挺过来,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深入探究这些幸存者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的进步、个体免疫的坚韧以及医疗护理的巨大力量。首先.............
  • 回答
    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都是极其凶险的病原体,但我们在应对它们时,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局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谁更厉害”的判断,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本身的特性、传播方式、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人类社会应对能力和介入时机的差异。病毒本身的特性与传播方式的差异是关键首先,我们得谈谈这两种病.............
  • 回答
    在谈论与埃博拉病毒“同级”或“更强大”的病原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强大”的定义。这个词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 致病性(Virulence): 指的是病原体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症状的凶险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最终的死亡率。 传染性(Transmissibility): 指的是病原体在人群.............
  • 回答
    埃航遇难女生微博下的评论,是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社会切面,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的多种情绪和价值取向。当我们去看这些评论时,往往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撕裂感:既有真挚的哀悼和对生命的尊重,也夹杂着一些令人不适的言论,甚至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评论。大多数网民在得知这个不幸的消.............
  • 回答
    《埃拉加巴鲁斯的玫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这幅画描绘的是罗马皇帝埃拉加巴鲁斯(Elagabalus)在一场宴会上,用大量玫瑰花瓣从天而降,将宾客淹没的场景。这幅画由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创作于1888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古罗.............
  • 回答
    埃弗拉的“回家”与国足的“归化”:一个视角下的足球与国族认同最近,法国名宿埃弗拉拒绝中国归化的消息引起了一些关注。他的一句“为自己祖国效力是一直以来的梦想”颇具深意,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中国足球的问题:通过归化球员来提升国足实力,究竟是不是一条明智且可持续的道路? 埃弗拉的“拒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