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埃拉加巴鲁斯的玫瑰》中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回答
《埃拉加巴鲁斯的玫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这幅画描绘的是罗马皇帝埃拉加巴鲁斯(Elagabalus)在一场宴会上,用大量玫瑰花瓣从天而降,将宾客淹没的场景。这幅画由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创作于1888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古罗马细节的考究而闻名。

关于这幅画所描绘事件的真实性,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历史记载的来源与可信度:

阿尔玛塔德玛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古罗马史学家 卡西乌斯·迪奥(Cassius Dio) 的记载。在《罗马史》(Roman History)卷79(或称卷80,取决于版本划分)中,卡西乌斯·迪奥确实记录了埃拉加巴鲁斯在一次宴会上使用玫瑰的事件。

卡西乌斯·迪奥是当时的亲历者或至少是那个时代非常接近的记录者,他的记载是关于埃拉加巴鲁斯统治时期最主要的史料之一。他描述道:

> "在一次宴会上,他(埃拉加巴鲁斯)下令从天花板上,也就是那个用于盛宴的帐篷顶部,撒下了大量的玫瑰花,多到难以置信。因此,一些毫无准备又不知情的人被花瓣淹没了,窒息而死。这是因为帐篷是用玫瑰花编织成的,而且花瓣被撒得非常厚,以至于有些人因为被花瓣覆盖而无法呼吸,也无法爬起来。"

这段记载是这幅画最直接的依据。

二、 对历史记载的解读与争议:

虽然卡西乌斯·迪奥的记载存在,但对于这个事件的真实性以及其“致命性”程度,历史学家们存在一些讨论和保留意见:

夸张的可能性: 古罗马的史学家,尤其是那些对帝王持批评态度的,有时会通过夸张或戏剧化的方式来描绘他们的行为,以达到警示或批评的目的。卡西乌斯·迪奥本人对埃拉加巴鲁斯的评价并不高,他将埃拉加巴鲁斯描绘成一个荒淫、残暴、宗教狂热且行为怪异的君主。因此,将“窒息而死”的描述视为字面上的残酷事实,还是对埃拉加巴鲁斯铺张浪费、玩弄权术的一种文学性讽刺,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淹没”的程度: 卡西乌斯·迪奥使用了“淹没”(submergeretur)这样的词汇,这可能是一种比喻,也可能意味着花瓣堆积的厚度确实很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要达到完全阻碍呼吸和行动的程度,需要的花瓣数量和堆积方式会非常惊人。想象一下,在室内宴会,从天花板上倾泻如此大量的花瓣,其视觉效果无疑是震撼的,但其致命性可能更多是出于戏剧性的表达。
埃拉加巴鲁斯的性格: 埃拉加巴鲁斯确实以其激进的宗教改革和对传统罗马价值观的挑战而闻名。他崇拜叙利亚的太阳神埃拉伽巴尔(Elagabal),并将太阳神放在罗马万神殿的首位,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他还被指控进行了许多离经叛道的行为,包括跨性别倾向、与多位伴侣的关系等。因此,他能够做出这样一场“超现实”的宴会,从其已知的性格特征来看,并非完全不可想象。他喜欢制造轰动效应,挑战世俗的规矩。

三、 阿尔玛塔德玛的艺术处理:

阿尔玛塔德玛在创作这幅画时,无疑受到了卡西乌斯·迪奥记载的影响,但他也加入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

视觉冲击力: 他选择捕捉的是宴会的高潮瞬间,玫瑰花瓣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营造出一种奢华、迷幻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视觉效果。他笔下的玫瑰色彩鲜艳,质感逼真,花瓣的轻盈和数量的庞大形成鲜明对比。
细节的考究: 尽管是艺术创作,阿尔玛塔德玛在描绘宴会场景的建筑、服饰、器皿等方面,都力求还原古罗马的风格。这使得画面具有高度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尽管事件本身可能有所夸大。
主题的暗示: 画作中的人物有的陶醉其中,有的则显得惊恐或无助,这种对比也暗示了这场奢华背后可能隐藏的危险或失控。这与卡西乌斯·迪奥对埃拉加巴鲁斯统治的负面评价不谋而合。

总结来说:

历史记载是存在的: 埃拉加巴鲁斯确实在宴会上使用过大量玫瑰花瓣,这是由可靠的历史学家卡西乌斯·迪奥记载下来的。
致命性可能存在夸大: 关于宾客被玫瑰花瓣“淹没致死”的说法,可能含有历史学家出于批判目的的夸张成分,或者至少是事件的极端解读。精确的死亡人数和直接死因难以考证。
艺术家的再创作: 阿尔玛塔德玛的画作是对这个历史事件的一种艺术化的描绘,它抓住了事件的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并将其融入了他对古罗马生活的精细理解。画作更侧重于表现那种极致的奢华和可能的危险氛围,而不是对历史细节进行精确的、百分之百还原的记录。

因此,我们可以说,《埃拉加巴鲁斯的玫瑰》描绘的事件 有历史依据,但其戏剧性和致命性程度可能经过了艺术加工和历史学家的夸张解读。 这幅画与其说是一个完全写实的事件记录,不如说是一个基于历史传闻,经过艺术家精彩演绎,来展现罗马帝国时期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的疯狂与奢靡的艺术杰作。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权力腐蚀下可能出现的荒诞与极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花季少女竟在国宴现场惨遭活埋!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其实这不过是某个罗马贵族充满荒诞色彩的意淫罢了。

塔德玛画中描绘的天降玫瑰一事儿,其来源是《罗马帝王纪》(Historia Augusta)——说起这本书,那可牛逼了,Livius戏称其为罗马时代的一部伪纪录片(mockumentary),而我觉得这书差不多就是古代的地摊宫闱秘史集录+洋葱新闻集锦,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埃拉伽巴路斯的传记就在这部分里),荒诞不经,反话连篇,虽然读起来蛮有意思,但作为历史记载肯定是不能信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指出,《罗马帝王纪》里记载的压在宾客身上的并不是玫瑰,而是紫罗兰。原话是这样的(Elagabalus, XXI. 5.):

Oppressit in tricliniis versatilibus parasitos suos violis et floribus, sic ut animam aliqui efflaverint, cum erepere ad summum non possent.
一次,他(指埃拉伽巴路斯)在一个带有可翻转天花板的宴会厅中将他的宾客掩埋于紫罗兰与其它花束里,以至于有的人因为无法爬出花丛而窒息而亡。

这并非是说《罗马帝王纪》在信口开河;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其中多多少少还是有史实依据的。就拿这个『带有可翻转天花板的宴会厅』来说,苏维托尼乌斯在《帝王传》里就提到,尼禄在帕拉庭山上搞基建时,修过这种宾客主人能够控制天花板往下洒花瓣和香水的宴会厅(Nero, XXXI. 2.)。佩特罗尼乌斯在讽刺小说《爱情神话》(Satyricon)里也提到过这种天花板,只不过那里面落下来的不是压死人的花瓣,而是作为礼物的王冠和香水(Satyr., LX)。这种天花板的存在应当是不争的事实。

而回到前面提到的紫罗兰变玫瑰这一话题上,其实是挺值得继续往下思考的。

塔德玛作画时为啥要用玫瑰取代紫罗兰呢?要知道他可不是临时改了主意;为了将玫瑰花瓣描绘的栩栩如生,塔德玛还特意在当年冬天从普罗旺斯弄来了一大束玫瑰以仔细临摹(Swanson, 1977),甚至有说法认为他在完工前的四个月里持续不断的派人从法国给他送来新鲜的玫瑰。

之所以用玫瑰,主要还是能使得画面更有表现力,也更契合时代观念——玫瑰在维多利亚时代是代表肉欲、腐朽与堕落的标志;用玫瑰为主题,无疑对在意贞节与操守的维多利亚人有着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塔德玛六年后(1894)的另一幅作品《春》(Spring),虽然背景设定在古罗马(铭文为证),但实际上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五朔节的热闹场面;象征着庆典纯洁的未成年少女们手捧鲜花,引领着队伍盛大的游行队伍去郊外采摘树枝,这便是著名的『五月皇后』(May Queen)了。有趣的是这幅画在展出时,塔德玛选择的配画诗:

In a land of clear colours and stories
In a region of shadowless hours
Where earth has a garment of glories
And a murmur of musical flowers

其作者,颓废派诗人阿尔杰农·斯温伯恩(Algernon Swinburne),此前在另一首题为《德洛丽丝》(Dolores)的诗中写道:

Could you hurt me, sweet lips, though I hurt you?
Men touch them, and change in a trice
The lilies and languors of virtue
For the raptures and roses of vice

这里,玫瑰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负面形象体现的更为明显了。

最后说一句,维多利亚时代拿埃拉伽巴路斯作为腐化堕落文化符号的绝非塔德玛一人。另一个十分有名的例子是吉尔伯特与萨利文的喜剧《彭赞斯的海盗》(The Pirates of Penzance)里的诙谐歌Major-General's Song中一句:

I know our mythic history, King Arthur's and Sir Caradoc's
I answer hard acrostics, I've a pretty taste for paradox
I quote in elegiacs all the crimes of Heliogabalus
In conics I can floor peculiarities parabolous
I can tell undoubted Raphaels from Gerard Dows and Zoffanies
I know the croaking chorus from The Frogs of Aristophanes!
Then I can hum a fugue of which I've heard the music's din afore
And whistle all the airs from that infernal nonsense Pinafore

想来埃拉伽巴路斯当皇帝也就不到四年,却给后世文艺创作者们提供了经久不衰的素材啊。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埃拉加巴鲁斯的玫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这幅画描绘的是罗马皇帝埃拉加巴鲁斯(Elagabalus)在一场宴会上,用大量玫瑰花瓣从天而降,将宾客淹没的场景。这幅画由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创作于1888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古罗.............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这本书,说到它的可信度,那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高”或“不高”就能轻易概括的。它既有作为重要历史文献的价值,也难免沾染作者个人视角和时代局限的烙印。咱们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斯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独特.............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涉及到土耳其的政治现状、埃尔多安的个人执政风格以及他与卡扎菲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埃尔多安还能蹦跶多久?“蹦跶多久”这个说法带有一定的戏谑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埃尔多安的政治生涯还能持续多久?” 这主要取决于以.............
  • 回答
    埃及军方在埃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深远且复杂。以下是对埃及军方角色的详细阐述:一、 历史角色与权力根基: 民族主义的象征与解放者: 埃及军方在埃及近现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1952年推翻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的“自由军官组织”革命中。这场革命将军方推上了国.............
  • 回答
    埃及,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文明瑰宝。其中,有一些文物之所以被称作“逆天”,并非因为它们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它们所展现出的工艺、智慧、以及穿越千年的历史信息,远远超出了我们当下很多人的认知和想象。它们是古代埃及人卓越创造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要说埃及最“.............
  • 回答
    埃及政府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缓解民众住房压力的政策措施,力求在保障基本居住权的同时,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些举措涵盖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支持、土地供应以及市场监管等多个层面。一、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刚需群体这是埃及政府应对住房压力的核心策略之一。他们认识到,对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而言.............
  • 回答
    埃及,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如今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更是非洲大陆的佼佼者。超过一亿的民众,这数字本身就承载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潜力,同时也伴随着挑战。那么,这片尼罗河畔的国度,在未来又会驶向何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解读。人口红利与潜在压力:双刃剑的挥舞埃及拥有一个非常年轻的人.............
  • 回答
    埃塞俄比亚已故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在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且富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执政时期(1991年至今,自任职总理始于1995年)对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因此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复杂且多层次的评价。要详细讲述他的历史地位和当地人的评价.............
  • 回答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土耳其政坛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名字与土耳其近二十年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从一个草根出身的政治家,一步步攀登至土耳其最高权力巅峰,埃尔多安的崛起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史诗。他的过往与崛起埃尔多安的早年生活并不算显赫。他出生于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
  • 回答
    要探讨埃及金字塔的“真假”,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需要我们先明确一下这个“真假”指的是什么。如果你的意思是“埃及金字塔是真实存在的建筑,而不是传说或虚构的”,那么答案是百分之百真实存在。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宏伟、也最令人着迷的人造建筑之一,数千年来一直矗立在埃及的沙漠之中,供世人瞻仰。但是.............
  • 回答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之交,也就是大约 5.41 亿年前,严格来说,并没有发生一场波澜壮阔、被冠以“大灭绝”之名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间节点就风平浪静,毫无变化。相反,这是一段过渡性的时期,伴随着生物群落的重大重塑和转型,并且为紧随其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
  • 回答
    埃及人砌筑金字塔的宏伟工程,跨越了数千年,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其他古老的文明也在各自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篇章,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多彩乐章。要详细了解这段时期,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国,正值夏朝晚期及商朝早期。当埃及的工匠们在烈日下搬运巨石,用智慧和汗水雕刻出永恒的奇迹时,在中.............
  • 回答
    埃及文字,特别是古埃及语的象形文字,其演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埃及语语序的变化。不过,要详细深入地探讨这一点,需要我们首先对古埃及语的语法特点和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象形文字与书写方向:一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象形文字最直观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它不像我们现在的字母文字那样,有着固定.............
  • 回答
    关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的美貌,我们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如同照片般清晰的答案。毕竟,流传至今的关于她的描绘,无论是雕塑还是钱币上的肖像,都经过了艺术家的再创作和时代的滤镜。然而,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史料记载和后世的解读中,拼凑出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埃及艳后”形象。首先,我们得明白,她的美,并非我.............
  • 回答
    埃及文明,一个屹立于尼罗河畔、以其宏伟金字塔和神秘象形文字闻名于世的古老文明。当我们审视它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片肥沃的河谷,是那永恒流淌的尼罗河滋养出的生机。那么,这样一个与河流紧密相连的文明,是否也具有“海洋性”呢?要探讨埃及文明的海洋性,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海洋性”这个词的含义。它并不仅仅.............
  • 回答
    埃博拉病毒的确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病原体,它的致死率一度高达90%,这足以让所有人闻之色变。然而,正如你所问的,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不幸离世,那剩下的10%之所以能够挺过来,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深入探究这些幸存者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的进步、个体免疫的坚韧以及医疗护理的巨大力量。首先.............
  • 回答
    埃及人对穆巴拉克的看法,就像他们的国家一样,复杂且充满分歧,绝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得把时间拨回到他长达三十年的统治,以及他下台后埃及社会经历的剧变。统治时期的“稳定”与“压迫”的双重奏:在穆巴拉克上台初期,许多埃及人将他视为稳定的象征。在萨达特总统遇刺后,埃及经历了一段.............
  • 回答
    埃及的历史教科书如何构建其国民身份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段段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埃及人民如何理解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的角色。这种民族认同的构建,往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古埃及文明:民族认同的基石与骄傲埃及历史教科书.............
  • 回答
    在古埃及的众神谱系中,赛特(Seth)无疑是最复杂、也最具争议的存在之一。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力量、混乱与秩序相互交织的象征。关于赛特的结局,并没有一个单一、确定的定论,这恰恰反映了古埃及神话的多元性与演变性。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文本和故事线索中,拼凑出他最终的命运轮廓。永恒的挑战者与守护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