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被杀后刘备如果真的很生气,为什么不就近斩了诸葛亮?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仅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他最倚重的大将,是他“股肱之臣”,是他统一大业的基石。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关羽的忠诚、勇武和战功,是他一路走来最坚实的依靠。得知关羽被杀,刘备那种“痛彻心矣”、“肝肠寸断”的悲伤,绝不是表演,而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这种极度的悲痛,确实可能伴随着被欺骗、被辜负的愤怒。

那么,为什么这份愤怒没有指向离他最近、也最有“责任嫌疑”的诸葛亮呢?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诸葛亮并非直接责任人,更非决策者:

战略方向的制定: 关羽北伐荆州,虽然是在诸葛亮《隆中对》所描绘的战略蓝图之内,但具体到“取荆州”这个环节,以及伐吴的时机和方式,虽然诸葛亮有提出建议,但最终的军事部署和行动是由刘备本人和关羽一起商议决定的。刘备是最高统帅,他有最终拍板权。关羽作为前线主将,有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东吴背叛的不可预知性: 孙权背叛,吕蒙偷袭,是东吴方面的主动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虽然刘备和东吴联盟存在裂痕,但要精准预测到东吴会突然撕破脸皮,并且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荆州军团,这并非易事。诸葛亮也曾多次强调联盟的重要性,虽然可能对东吴有所警惕,但要防患于未然,做到滴水不漏,其难度极大。
军事行动的执行: 关羽的北伐,虽然战果辉煌,但其战略部署也存在一些为人诟病的地方,例如分兵派将、对后方荆州的防守相对薄弱。这些都是关羽作为主将需要承担的责任。而诸葛亮当时坐镇成都,负责后勤和内政,并非直接指挥前线作战的决策者。

二、 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是政治和情感的双重保障:

“如鱼得水”的情义: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是两人之间最深厚的信任基础。刘备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种情感上的高度认同,已经超越了君臣关系,上升到了知己。刘备深知诸葛亮志在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不可能有意背叛。
战略和政治的需要: 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智囊”和“大脑”。失去了关羽,刘备已经失去了他最锋利的“矛”;如果再失去了诸葛亮,那么他的“大脑”也将瘫痪。刘备当时虽然愤怒,但他清楚,要复仇,要支撑起摇摇欲坠的蜀汉帝国,他最需要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此时此刻,杀死诸葛亮无异于自毁长城,只会让复仇的希望更加渺茫。
“托孤”的重任: 即使在关羽被杀之前,刘备的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他已经开始考虑身后之事。诸葛亮是他未来最理想的托孤对象。如果因为一时的愤怒而杀掉诸葛亮,那么他的儿子刘禅将无人辅佐,蜀汉的未来将一片黑暗。刘备的政治智慧,不允许他被情感冲昏头脑,做出损害整个国家未来的事情。

三、 刘备的愤怒是复杂的,并非指向诸葛亮,而是指向:

东吴的背叛: 这是最直接、最强烈的愤怒源头。孙权违背联盟,吕蒙的卑劣手段,是导致关羽死亡的直接原因。
自己的疏忽和失策: 刘备作为最高决策者,他对局势的判断,对东吴的戒备,以及对荆州防守的部署,都可能存在疏忽。他可能会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导致了这场悲剧。
天命的无情: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君王有时也会将一些不幸归咎于天命。关羽的死,也许在刘备眼中,是老天不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阻碍。

四、 诸葛亮在此情境下的应对:

在得知关羽死讯后,诸葛亮必然会第一时间赶到刘备身边,表达悲痛,并可能承担一部分责任(尽管不是主要责任)。他会主动承担起辅佐刘备、筹划复仇的重任。
诸葛亮很清楚刘备的性格,也知道自己的价值。他会用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打消刘备的任何疑虑,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

总结一下,刘备在关羽死后,虽然极度悲痛和愤怒,但并不会因此就失去理智,去斩杀诸葛亮。主要原因在于:

1. 诸葛亮并非导致关羽死亡的直接责任人。
2. 刘备对诸葛亮有着深厚的政治和情感信任。
3.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尤其是在关羽逝世后。
4. 刘备的愤怒更多地指向东吴的背叛以及自身的疏忽,而非诸葛亮。
5. 刘备需要诸葛亮的智慧来规划复仇和稳定国家。

刘备最终选择的是“化悲痛为力量”,联合诸葛亮,倾举国之力,发起对东吴的报复战争——夷陵之战。这才是他作为一代枭雄应有的反应,也是他与诸葛亮之间牢不可破的君臣关系的体现。将愤怒发泄在诸葛亮身上,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特别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我们得好好捋一捋其中的脉络,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历史的,但为了戏剧效果和人物塑造,也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庞会杀尽关羽后人的说法,就更多地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描.............
  • 回答
    .......
  • 回答
    公元221年,发生在蜀汉阵营中的两起悲剧,让刘备这位仁德之君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一次是发生在荆州,另一次则在巴西。前者是他的结义二弟关羽,后者是他的结义三弟张飞。然而,同样是挚爱手足的离世,刘备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这背后隐藏着怎样深沉的情感与现实的考量?当刘备在得知关羽被东吴孙权所害的消息时,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换了是我刘备,在得知我二弟关羽身死的消息时,心中的怒火和悲痛,定然如滔天巨浪,要把整个东吴都吞没。然而,身为君王,我不能只凭一时意气用事,更不能让兄弟的牺牲化为泡影。我一定会东进伐吴,但绝不会是头脑发热,一腔热血的莽撞之举。这其中必然有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考量。首先,复仇是必须的。关羽.............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吴背蜀,杀关羽这事儿,在三国演义和历史爱好者圈子里,可算是被念叨了千年,骂声一片。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事儿触碰了很多人心中最看重的那根弦——“义”。你听过“桃园结义”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那是把“义”字刻在了骨头里的。他们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环。关羽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
  • 回答
    三国迷们关于刘封没救关羽导致被刘备杀的说法,确实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话题。这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假设刘封当时真的带兵去救关羽了,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他去了就能救”或者“他去了也救不了”就能概括的。先来看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1. 刘封当时的.............
  • 回答
    《权力的游戏》中,领主(Lords)频繁被杀死,这确实是该剧的一大特色,而且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恰恰是它能够如此引人入胜的关键之一。这并非“没问题”,而是一种非常 deliberate(深思熟虑)的叙事手法,旨在突出几个核心主题和影响:一、 政治环境的残酷性与不稳定: 维斯特洛大陆的本质: 维斯特.............
  • 回答
    湖南一家六口,四人遇害,两个孩子侥幸逃脱,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关于这起案件,除了已经被报道的直接信息,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的点,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背后可能反映出的社会问题。首先,关于遇害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细节。 家庭成员关系与年龄结构:.............
  • 回答
    河南原阳一家六口灭门案,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从各种渠道了解了大致情况。这起案件发生在一个叫刘寨的村庄,一户人家中的六口人,包括老人、中年夫妇以及年幼的孩子,全部遇害,场面极其惨烈。而嫌疑人,也就是这家的小儿子(名字我就不具体提了,以免引起不适),在作案后还驾车逃离了现场,一时间搅得人心惶惶。目前案情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杭州杀妻嫌犯亲友女儿 2002 年在家中被杀,未找到凶手”这一情况,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些关键信息:1. “杭州杀妻嫌犯”与“亲友女儿”的关联性: 您提到的“杭州杀妻嫌犯”是指近期在杭州发生的某起案件的嫌疑人吗?而这个嫌疑人是否与2002年在家中被杀的“亲友女儿”有明确的亲属或朋友关系.............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情节,泾河龙王因为私改下雨时间数量就被砍了脑袋,而四海龙王联手淹没陈塘关,却似乎没什么“惩罚”。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西游记》的设定,以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捋清楚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一、泾河龙王为什么被砍头?首先.............
  • 回答
    嵇康和山涛的关系,是魏晋风度下文人情谊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正是这段关系,牵出了嵇康一生悲剧的序幕。要理解嵇康为何拒绝司马家的拉拢并最终被杀,我们得从他们关系的深层解读,以及嵇康本人的性格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一、 嵇康与山涛:亦师亦友,情深义重嵇康和山涛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朋友”二字概括。他们之间,.............
  • 回答
    张志军“杀女婿及亲家三人”案被改判死缓,四川高院决定再审,这起案件本身就充满戏剧性,其背后牵扯的恩怨情仇以及法律的博弈,都值得我们深入关注。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详细信息:一、案件基本事实回顾与疑点: 原审判决: 最开始,张志军因杀害女婿王某及其父母(亲家三人)被判处死刑。这是案件的起点,也是引起.............
  • 回答
    剧本杀DM与客人的关系,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简单来说,就像是“戏里一家人,戏外有界限”,但这个界限,有时候也挺模糊的。他们和客人的关系怎么样?首先得明白,DM在剧本杀里的角色,远不止是发牌和念台词那么简单。他们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是玩家沉浸体验的引导者。所以,他们和客人的关系,可以说是:.............
  • 回答
    这起案件无疑令人震惊和愤怒,一个男人为了赌债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并且焚尸灭迹,最终被判处死刑。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在审讯中的嚣张态度,竟然说“就想快点枪毙”。这背后牵扯出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阴暗面。首先,赌博的毁灭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填补赌债,他竟然能对朝夕相处的妻子下手,这已经远远超出.............
  •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