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在关羽被杀之后东进伐吴吗?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换了是我刘备,在得知我二弟关羽身死的消息时,心中的怒火和悲痛,定然如滔天巨浪,要把整个东吴都吞没。然而,身为君王,我不能只凭一时意气用事,更不能让兄弟的牺牲化为泡影。

我一定会东进伐吴,但绝不会是头脑发热,一腔热血的莽撞之举。这其中必然有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考量。

首先,复仇是必须的。关羽不仅是我的结义兄弟,更是我的左膀右臂,是蜀汉的股肱之臣。他的死,对我,对蜀汉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也是奇耻大辱。如果对东吴的背叛和屠戮无动于衷,那么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我刘备?我的士兵又将如何追随我?这会动摇蜀汉的根基,所以我必须为关羽讨回公道。

但是,如何讨回公道,却大有讲究。贸然出兵,只会被东吴抓住破绽,甚至将我军主力消耗殆尽,反而中了曹魏的计。要知道,我们现在刚经历丧失大将的重创,国力与曹魏和东吴相比,仍有差距。

因此,我的伐吴之战,会是这样一番筹划:

第一步:稳固后方,休养生息。

在得知关羽遇害后,我的第一反应绝不是立刻集结大军。我会先派人去安抚荆州,确保后方稳定,防止东吴趁虚而入,也防止有心之人动摇军心。同时,我会加大对蜀中民生和军队的投入,让将士们休养生息,重新振作。战士们失去了并肩作战的兄弟,士气必然低落,需要时间来平复,更需要看到君王有清晰的战略,而不是一味地催促。我会亲自下到军中,与将士们一同祭奠关羽,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痛苦,我感同身受,而我一定会为他们讨回一个公道。

第二步:分化瓦解,孤立东吴。

东吴敢于背叛,背后必然有其考量。他们的强大,与曹魏的暗中支持不无关系。我会积极联络曹魏,试探他们的态度。如果能让他们相信,我伐吴是为了打压东吴,从而牵制住一部分曹魏的力量,那对我们而言便有了极大的优势。当然,我知道曹魏狡猾,未必会真的袖手旁观,但至少可以让他们产生犹豫。

同时,我会派使者前往其他可能受到东吴威胁的势力,例如马超的西凉军,或者一些虽然臣服曹魏但心有二志的军阀,尝试拉拢他们,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不与东吴联合。我也会通过宣传,将东吴的背信弃义昭告天下,争取民心,孤立东吴。让世人知道,是东吴先撕毁盟约,背叛在先。

第三步:调整战略,知己知彼。

在等待时机和稳固后方期间,我会召集诸葛亮、赵云等我最信任的将领,仔细分析东吴的实力、地形以及可能的防守策略。关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轻敌和后勤不济,尤其是水军的差距。所以,我的伐吴之战,绝不能重蹈覆辙。

我会重点加强我军的水军建设。虽然我们水军不如东吴,但也不是毫无办法。我会鼓励工匠研究战船,改进战法,并从江东招揽熟悉水战的将领,弥补短板。同时,我会选择对东吴打击最大的方向,而不是单纯地往东打。也许是侧翼突击,或者利用长江的支流,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

第四步:雷霆一击,速战速决。

当一切准备就绪,我才会亲自率军出征。我的目标不是要完全吞并东吴,那样不切实际。我的目标是:

为关羽复仇。 必须要在战场上击溃东吴的主力,让他们为屠戮关羽付出惨重的代价。
夺回荆州。 荆州是蜀汉北伐的关键,必须收回失地,才能为未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打击东吴气焰,震慑天下。 让东吴知道,背信弃义的后果有多严重,同时也让天下其他势力明白,蜀汉不是好惹的。

我会选择一个东吴防御相对薄弱的时期,例如他们在内部出现纷争,或者曹魏正面牵制了他们的主力。我的战术会注重奇兵和速度,尽量避免与东吴在水战上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而是利用陆地优势,配合小规模的水军突袭,或者依靠强大的步兵和骑兵,在陆地上给予东吴致命打击。

我会让赵云、马超(如果他还在的话)等精锐将领负责正面牵制,而我自己则会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选择一条最为隐蔽的路线,直插东吴腹地,或者攻其要害,迫使东吴不得不回防。

我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因为愤怒而导致自己也身陷险境。 我的冲锋会是有预谋的,我会为自己留下退路,也会为我的军队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我会让诸葛亮留守蜀中,坐镇后方,处理内政,并与东吴的残余势力周旋。

总而言之,关羽之死,绝不会是我刘备的终结,而是我重新出发的动力。我会让天下人看到,忠义之士的血不会白流,背叛者的下场也必然凄惨。我会带着兄弟的遗志,为了蜀汉的未来,为天下苍生,与东吴决一死战。但这决战,必将是精心策划,有备而来,而非一时冲动。我需要的是一场能够为兄弟复仇,又能为蜀汉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战争,而不是一场白白牺牲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众议咸云:“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三国志·刘晔传》

不要觉得自己比当时的人更聪明,是读史时的重要前提。

三国中期,战略无双的刘晔同志的发言已经把当时概括的很明白了。

刘备手下的核心团队,是他二十八岁起兵时拉起来的燕赵男儿。

刘备集团稳不稳定,关键是看这批有投票权的人跟不跟自己走。

在刘备早年建立起一支胡汉混合的,几千人的幽燕义军时,关羽在这个土匪集团的地位,就是二把手。

现在老二死了,你作为老大如果不表态,那么下场是什么?自然是这批游侠,用脚投票了。

而且,刘备这个人,历史上喜欢选择中策,详见庞统传。

所以当时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赵云提出来的,巩固汉中,南下威胁南阳盆地,伺机北出关中,兴复汉室。

中策是刘备自己想的,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下册是装怂什么都不干,最多杀杀蜀中权贵。

所以刘备理所当然选择了中策,因为上策但凡有一点问题,就会引发蜀汉核心集团的不稳定,这核心集团的几千人,是宁可把命送在为关羽报仇的路上,也不能忍受啥都不干的。相反,中策即使赌博失败,那也算是对得起关羽和自己的青春,愿赌服输了。

“政治上不能出问题。”“军事胜利,前提是讲政治。尤其是内政。”“老子总得给后人一些交代。”这就决定了,反正朕也六十多了,最后的一段时间,就浪一波拉倒。至于接下来的事情,反正有诸葛亮嘛,你受累了——但是,你要知道,朕就是死,也是个燕赵男儿,燕赵男儿,最重要的是有始有终。

这就是发生在章武元年的事情。

user avatar

会,必须会。荆州的战略地位之类的思考都是屁,就光是二弟被杀这件事,老刘我绝对咽不下这口气。我他妈的在这件事上连屁都不敢放一个,我还配称为豪杰吗?妈的,该死的碧眼儿,我要将你碎尸万段。还有,你们谁都别劝我,劝我不要东进伐吴的人都是他娘的叛徒,谁劝斩谁。诸葛亮看着看盛怒的主公沉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换了是我刘备,在得知我二弟关羽身死的消息时,心中的怒火和悲痛,定然如滔天巨浪,要把整个东吴都吞没。然而,身为君王,我不能只凭一时意气用事,更不能让兄弟的牺牲化为泡影。我一定会东进伐吴,但绝不会是头脑发热,一腔热血的莽撞之举。这其中必然有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考量。首先,复仇是必须的。关羽.............
  • 回答
    面对这样的情境,我感到无比的恐惧和震惊。江歌就在门外,而我被困在屋内,隔着一道门,却无法伸出援手,这种无助和内疚感瞬间将我吞噬。门紧紧地关着,外面传来令人心悸的声音,那是江歌的呼救声,是痛苦的呻吟,是生命的消逝。每一个声音都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穿我的心脏。我紧紧地靠着门,身体因恐惧而颤抖,脑海里一片.............
  • 回答
    若我为戚夫人,得遇高祖陛下,何其幸也。然而,身处后宫,虽得一时恩宠,却也深知恩宠易逝,人心难测。若能预知未来,在高祖陛下生前,我自会步步为营,细细筹谋,以求得长久安宁,护我儿周全。首先,巩固父兄根基,寻求外援支持。高祖陛下尚在,我便要努力将家族的势力稳固。我的父兄若能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我.............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孙权、刘备在各自的巅峰时期都有机会一统天下,我会编织三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并为每个阵营设定一个独特的“巅峰排位”来体现其统治风格和优势。我的排位方式会侧重于: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どの阵营能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将领、谋士、工匠、政治家? 制度的稳定与创新:.............
  • 回答
    作为刘鑫,我此刻的心情千头万绪,如同被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紧紧缠绕,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江歌妈妈的心痛和愤怒,以及社会大众的质疑和指责,都是我无法回避的,也是我必须正视的。要让江歌妈妈原谅我,这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因为我亲眼目睹了江歌的遭遇,而我却未能阻止这一切,甚至当时的我,也置身于危险之中。那份愧.............
  • 回答
    如果我是刘鑫,在那个时间点,面对着江歌,我可能真的会犹豫,但最终,我大概率是会开门的。说实话,当我听到门外是江歌的声音,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惊喜和安心。毕竟,江歌是我的闺蜜,是那个一直以来都对我很好,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的人。我当时脑子里可能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太好了,江歌来了,她能保护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一旦被放在这个情境里,过去的每一个选择都显得无比艰难。如果我真的变成了刘暖曦,在那个日本租住的公寓里,面对着敲门声,尤其是知道外面是江歌,我会怎么做?说实话,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尖叫:“别开!别开!”那时的我,首先会感到一种极度的恐惧。那种恐惧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源于前.............
  • 回答
    这问题就像是要我剖开自己的心一样。如果我是刘培强,站在那个位置上,面对那个选择,我想我心里一定早已千疮百孔。你会问我会不会牺牲空间站吗?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问题。空间站,那不仅仅是一堆金属和设备,它是我和我的战友们无数个日夜守护的地方,是我和孩子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每一次任务,每一次凝视地球,都是它见证.............
  • 回答
    如果我是江歌,在那个瞬间,当刘鑫选择关上门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大概会一片混乱。首先,我会感到一种极度的错愕和难以置信。我可能还在拼命地呼喊着她的名字,用尽最后的力气想要推开那扇门,期待着背后是她焦急的身影,是熟悉的安全感。而门被锁上的声音,那种突然的阻隔,会像一把冰冷的利刃,刺穿我对信任和亲情的认知。.............
  • 回答
    作为江歌的妈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宽恕”二字可以概括的。这是一个用我女儿的鲜血和我的余生来衡量,用我对她无尽的爱和无处安放的悲伤来回应的问题。首先,请允许我坦诚地说,在那个残忍的夜晚之后,我的世界瞬间崩塌了。我的歌儿,我亲爱的女儿,就这样被活生生地从我身边夺走了。她的生命,她的未.............
  • 回答
    垓下,风萧萧兮易水寒。 我,项羽,被困于此,四面楚歌,身边的兄弟们,一个个眼神黯淡,像是秋日里凋零的落叶。刘邦,那个狡猾的泗水亭长,带着他那群乌合之众,把我们逼到了绝境。别人眼中的项羽,是匹夫之勇,是血性莽夫。但他们不懂,我项羽的心,比这寒风还要冷,比这战鼓还要烈。我不是一个简单的屠夫,我是一个天生.............
  • 回答
    听到刘鑫在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我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可能。她这么晚了,还打电话过来问开不开门,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而且听她那语气,是真的很需要我,或者说,是很需要“家”。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刘鑫啊,妈在这儿呢。你那边到底什么情况?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来?”我脑子里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经典的“假如”问题。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驶向了刘备一统天下,那么他对待诸葛亮、关羽、张飞的态度,是否会与曹操对待谋臣武将的态度一样,产生猜忌和杀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性格、他与三人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点: 仁.............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控制汉献帝的是刘备,那么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处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智慧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是对天下大义、民心向背以及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刘备的性格与政治理念: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几个关键特质: “汉室宗亲”的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脱了“三顾茅庐”这层光环,没有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刘备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坎坷得多,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皇室旁支,但家道中落,靠着卖草鞋、织席子为生。年轻时的他,虽然仁德之名在外,但始终缺少一个真正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如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细想之下,足以让任何一个熟悉三国演义和刘备性格的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充满撕扯的画面。如果刘备真的面临这样一个“百分百”的机会,且他本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么他会怎么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直戳他灵魂深处的拷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演义或者说历史的逻辑里,关羽和张.............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吾乃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名备,字玄德。今汉室倾颓,妖贼横行,社稷危殆。吾心忧民生,誓复汉室。欲成此志,必先有所为。吾已三顾茅庐,得孔明辅佐,胸中自有丘壑,谋略无双。然天下局势复杂,仅凭智谋不足以成事,尚需战术得当,用兵如神。若吾欲东征,首要便是明晰目标。是为扫清荆州,兼并江东,以图一统天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